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

合集下载

波普尔的知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波普尔的知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这 个过 程 进 行 研 究 和 阐 明是 知 识 论 的基 本 问题 , 我们 的 知识
正 是通 过 这 个 过 程 才得 以增 长 和 进步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I ’
波普 尔认 为 , '总 是 从 问题 开 始 , 想 和假 说 都 来 自问 题 。 知识 猜
这 种 问题 可 以发 生 于 一种 理 论 的 内部 , 可 以发 生 于 两 种不 也
这个世界在很 大程度上是 自主的, 它不断产生 自己的问题 ; 学习的过程是想象的批判 , 是试 图通 过对环境 的思考 、 通过批 判我们可
认 为 的 习惯 的 必然 性 、 过 建 构新 的情 境 、 过 对 偏 见 和 习惯 的 假 定提 出诘 难 而 超 越 我 们 的 经验 。 波 普 尔在 其 知 识 论 中提 出 的 问 通 通 题 意 识 、 判 意 识 、 体 意 识 以及 适 合 于 问题 情 境 的创 造 性 。 批 主 恰好 正 中现 实 中 国 教 育 的 核 心 问题 , 目前 中 国教 育 改 革 从 内容 、 时 方 法到 发 展 方 向 都将 产 生有 益 的 启 示 。
【 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
波普尔的知识论及其对 当代 中国教育 改革 的启示
孙 虹 钱 学平
(. 州工 业 职 业 技 术学 院 政 治 教 研 室 , 苏 扬 州 2 5 0 ;. 州 市 委 党校 社 会 科 学 教研 室 ,江 苏 扬 州 2 50 ) 1 扬 江 20 7 2扬 2 0 7
出 、 出 、 出 的各 种陈 述 组 成 , 观 知 识包 括 思想 内 容 以及 写 印 客
语 言 所 表 述 的理 论 内 容 , 们 出现 在 杂 志 、 它 书本 、 书 馆 等一 图

情报学复习资料(4)

情报学复习资料(4)

情报科学理论——第5 章情报科学的学科基础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的理论体系。

它在情报科学的学科基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情报科学推进的“思想发动机”。

于是,哲学基础是情报科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份。

哲学方法是情报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情报科学理论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其1972 年的《客观知识》著作中和1976 年的《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演讲中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把世界或者宇宙万物划分为三个部份,即“三个世界”。

“世界1”指的是客观物质世界,“世界2”是主观知识或者精神状态的世界,“世界3”是客观知识世界。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波普尔认为,“客观知识”具有自律性,可形成“一个世界”。

“客观知识”是通过人类主观精神创造的,但一旦产生,就和人类的主观精神相脱离而独立存在。

波普尔的“世界3”不仅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和思想,而且还包括“任何迄今没有想到的推论”。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1)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世界3”具有明显特征:第一,它是真实存在的,它能改变物质对象的世界。

第二,它具有自主性,如未被预期和未及判断的理论是“世界3”自己产生的,所以有自主性。

第三,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它是人创造的,反过来也影响人的创造。

波普尔用蜜蜂酿制蜂蜜来比喻人类生产知识与知识的客观性。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2)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混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世界3” 既包括一切人工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尚未被认识而将来可能被认识和发现的潜在对象。

这样一来,“世界3” 成为了一个虚无漂渺的世界,而且把不同性质内容划属一个世界从根本上混淆了知识同物质的界限和关系。

拉康哲学的问题式

拉康哲学的问题式

拉康哲学的问题式张一兵【专题名称】外国哲学【专题号】B6【复印期号】2005年12期【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05年04期第62~70页【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哲学系。

拉康(Jacques-Marie-Emile-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

在今天这个后现代语境中,他的学术影响似乎一天天增大起来。

其实,拉康的思想属于他活着的那个地方和时代。

我以为,理解拉康的入门钥匙倒不是对拉康文本的独立解析,而在于首先懂得他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式之历史性缘起。

这也就是说,拉康哲学的难解性主要不是话语的玄虚,而在于他形上逻辑入口的非常性,通常话语中的大多数概念在拉康这里几乎都是转喻性的。

一依我的理解,拉康的所谓思想革命发生在存在论之中,在于他所揭示的人的生存戏剧的三个观看的舞台或三种表演辖域(registre/register)(注:人们经常将拉康的registre 错译成“界”,其实拉康选用的此词本意是注册和登记。

他显然不想用实体性或硬化了的概念来表征人的生命活动的复杂关系和功能层面。

因此,registre一词译作“域”似乎更贴切一些。

)。

拉康认为,这是精神分析学过去从来没有接触到的基本层面。

它不是生存领域的分界,而是三个窗口。

拉康将这三个窗口分别命名为想象的(imaginaire/imaginary)、象征的(symbolique/symbolic)和真实的(réel/real)。

(《拉康选集》,第322页)拉康在这里没有直接使用概念(名词),而是将形容词特指性使用。

这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三种力量,它们分别是意象(imago)、能指(signifier)和不可能之真(impossible real),它们实际上是交织和混杂的,但它们各自又有自己的活动轨迹,对此,拉康又特地用活动中的有序性(ordre/order)来进行标注。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对于西方科学哲学,我们要进行批判性地吸收,任何一种有前途的学术发展都必须适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有固有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思想理论背景和独特的现代化进程。

自然辩证法对当代科学研究的启示:以实践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发展科学与增长知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理性的作用,也要看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研究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早期哲学家对认知的探索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其产生之初,就是要在变幻的“多”之下,寻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一”。

无论是米利都学者的“水”、“无定形者”、“气”、“火”“四根”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痴迷,不过都是要给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可靠的根基。

探索万物的本原体现了早期哲学家对基础主义的追求[2]。

但理解世界的根基是什么?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知识论的传统来看,基础主义的追求目标经历了从绝对真理到绝对标准的演变,当绝对标准遭到质疑时,基础主义纲领就开始面临失败的命运了[3]。

从柏拉图开始,基础主义者把可靠知识的根基设定为绝对真理,笛卡尔、康德等唯理论者是这一传统的后继者;培根及其后的洛克、实证主义者、分析哲学家在认识到唯理论的局限后,放弃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转而把知识的根基设定为永恒的标准。

知识的真由绝对可靠的方法标准来保证[4-6]。

奎因《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击碎了基础主义者最后的迷梦,而库恩的不可通约性理论从根本上否认了永恒标准的合法性,既然标准都是历史的,那么我们更好的办法是持有一种相对的历史的知识态度,基础主义者对绝对、永恒真知识的追求,最终失败了[7-10]。

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记于光远先生

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记于光远先生

有所作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记于光远先生■孙慕天【摘要】在我大学本科老师中,从专业角度说,与我一生事业关系最密切的是于光远先生,因为他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公认的"祖师爷".我在哲学的诸多分支中,选择了自然辩证法作为专业方向,当然有诸多理由,这里不去说它;吊诡的是,光远师虽是我的授业师,但我搞科学哲学却并不是受他的影响.我在本科时,自然科学哲学的相关课程并不是光远师开的,主要的一位老师是林万和先生,这位老师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上,本应占有重要位置,却几乎被完全遗忘了,这事以后再说罢.【期刊名称】民主与科学【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4在我大学本科老师中,从专业角度说,与我一生事业关系最密切的是于光远先生,因为他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公认的“祖师爷”。

我在哲学的诸多分支中,选择了自然辩证法作为专业方向,当然有诸多理由,这里不去说它;吊诡的是,光远师虽是我的授业师,但我搞科学哲学却并不是受他的影响。

我在本科时,自然科学哲学的相关课程并不是光远师开的,主要的一位老师是林万和先生,这位老师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上,本应占有重要位置,却几乎被完全遗忘了,这事以后再说罢。

我在中学时就知道光远先生的大名,不仅因为他是《学习》杂志主编,我喜欢看那上面的一些文章,而且因为他和胡绳、王惠德主编的《政治常识读本》是我们中学政治课的教科书。

我真正成为于光远先生的学生,是因为1961年听了他的辩证逻辑课。

我们那时人大哲学系的课程设置,出自何思敬先生的手笔,他设重课,聘名师,在当时的语境下,硬是在中国大学中打造出一个亮点,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时代的限制。

光远先生和萧前先生等为我们开出的辩证逻辑课,就是中国哲学专业的一个首创。

那天,光远先生的打扮颇另类,戴着一副墨镜,穿着淡黄色麻纱料的中山装,用一个精致草编扁筐装着讲稿,精神抖擞,腰板挺直,那派头很有点像高级将领。

他分担的是第六、七章,讲辩证逻辑的方法,主要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评析关键词:波普尔证伪主义作者:向力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卡尔波普尔(1902~1994),是二十世纪一位在科学哲学和社会哲学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身处英美哲学圈中的他似乎是一个异类,这不仅表现为他与诸多主流英美哲学家有着直接的思想论争,更在于他对语言分析方法的自觉抵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波普尔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

通过细致的阅读,我们会发现,语言其实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其文本中对语言的论述随处可见。

然而直到目前,其语言观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波普尔的语言观内容丰富却从未得到过系统研究,论者往往是在研究波普尔的某一哲学见解时,捎带指出他关于语言某一方面的主张,而这无疑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对波普尔的语言观应给予足够重视,而它将成我们理解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新视角。

本文拟就波普尔的语言哲学思想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

就内容来看,波普尔的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日常语言论、语言存在论、语言功能论。

一、扞卫日常语言波普尔对语言的论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语言观是一种基于日常语言的语言观(如波普尔自己所说:“我始终是一个常识哲学家。

”[1](360))。

对日常语言的不同态度,最能反映出波普尔和他常与之论辩的分析哲学家在语言观上的不同旨趣。

分析哲学家,尤其是早期维特根斯坦及与维氏有密切思想关系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们,对日常语言是极度不信任的。

在他们看来,日常语言中的词语,其意义缺乏精确性,极度混乱,而这恰恰是由它所负载的哲学常常陷入两难悖谬的根源。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视词语缺乏精确意义为哲学的“语言病”,认为哲学的功用就在于治愈这种语言病。

逻辑实证主义者也认定,日常语言中充斥着许多既不真也不假的无意义陈述,这些陈述表达了许多伪装深邃而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容的伪问题。

于是,他们设想能撇开混乱不堪的日常语言,建立起一种理想化的人工语言:这种语言准确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词语的意义,因此能够倚靠它来展开哲学讨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卡尔·波普尔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

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而有价值的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其核心思想、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批判主义。

他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不能通过验证,而应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

波普尔主张,“真理”应被视为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陈述。

他强调,通过持续的批判和发现错误,我们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证据和观点,并随时准备与现有理论进行辩论和调整。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注重通过不懈的批判和反驳来不断改进和发展。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举个例子,社会学家可以运用波普尔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方法下,社会学家不仅仅关注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还要不断质疑和测试这些理论。

社会学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观点和证据,并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研究过程中。

同样地,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可以在研究中运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来改进其研究和理解。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和完善经济理论。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社会科学家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并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结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了研究者对于已有理论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

它还促使社会科学家持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

最重要的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使得社会科学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问题导向”已经成为使学科生长、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必然取向.同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找到活水源头,也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关注现实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企盼和渴望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和迫切.如何在理性层次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整体的辩证的把握,把纷杂的现象纳入本质的有序之中,对社会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引导,这正是人文社会科学建设面临的来自实践的呼唤.当务之急是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针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的.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众所周知,有价值的理论,首先在于它的客观性,即它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希望自己研究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必须是一个真问题.但有时由于研究者囿于偏见或者被某些假象所迷惑,往往错将假问题当作真问题.更有甚者,有些研究者故意制造一些假问题,即所谓“炮制的问题”.尽管这些人倒腾的是假学问,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却是真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要充分重视真假问题的研究,确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真假问题意识,提高对有价值问题的敏锐感和学术研究的理性自觉.二是原始问题与衍生问题.就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关注原始问题是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克服华而不实之风的至关重要的一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就曾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对物理学上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可见原始问题及其求解在重大科学发现和学术创造上所处的地位.由于原始问题具有客观性、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蔽性、思考问题的多向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性等特点,所以,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原始问题的关注,实质上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创之风的关注.解决原始问题的过程可能衍生一系列新问题,反之,在解决衍生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些原始问题.一般来说,对原始问题的研究充满探索性和高风险,对衍生问题的研究则往往是满眼的叠嶂和迷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原始问题的寻找与发现,却需要沉潜于学术的研究者的一双慧眼.三是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一般来讲,热点问题是那些大家比较关心,并且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冷门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往往由于其关注度较差容易被研究者忽视.其实,热点问题并非都是真正需要研究的真实的难题,相反,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研究者往往凭自己的研究实力将一个冷门问题变成众人瞩目的热点问题,从而在“爆冷门”中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况且“热点问题”与“冷门问题”是相对的,“一个时空背景下的非学术主流,可能跃居另一个时空背景下的主流”(李金铨:“视点与沟通”,载《读书》,2003年第11期).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热点问题,但不要盲目追热作秀.关注热点,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激情,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并进入这些新的、前沿的学科研究领域;不盲目追热,就是要在热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严谨治学的态度、缜密理性的思维,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见解.四是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着既要本土化又要国际化的双重任务.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在国内学术界颇为流行所谓与国际接轨,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然而就在这种与国际接轨过程中,“尊奉”西方思想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主问题域,只有在本国主问题域中进行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本国所需要的前沿性研究.实际上,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有自身的优势,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如何使这些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有机构成要素,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原创性开掘的关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作出独立的贡献,就需要对自己本土中存在的特殊问题作出解释和回应,并通过这种对特殊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逐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最终提出一些为西方社会科学界所无法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和理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断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第五周讨论主题: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或是其它?1、何谓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尔知识论在中国Popper's Theory of Knowledge in China金吾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波普尔的知识论与他的哲学一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涌进中国。

中国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哲学讨论会的主题就是波普尔科学哲学讨论会,时间是1981年秋天。

一段时间内,波普尔成为中国学者所特别关注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知识理论和证伪主义方法论与《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样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在青年学者中得到广泛传播,也引起深刻的共鸣与认同。

本文将就波普尔的知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作一简略回顾,以表示对这位20世纪伟大哲学家的深切怀念。

(一)波普尔对知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而巨大的贡献。

正是波普尔,打破了逻辑实证主义者们精心编织的科学知识的静态罗网,使知识研究驶向动态的历史航程;正是波普尔,把认识论研究转向对科学知识增长的研究,使知识论成为研究知识的发现与增长的理论,并建立起了呈严密理论形态的科学发现发展的方法,即"猜想与反驳方法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证伪主义方法论。

波普尔的知识论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知识是猜测性的,可错的。

波普尔常常谈到爱因斯坦。

"按照爱因斯坦新的引力论,一切以往关于科学工作和科学知识的本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科学理论总是假设性的,总是要被更好的理论所取代。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消除错误的批判方法进行学习。

波普尔认为,"哲学的真正任务是批判地检查我们通常意识不到的哲学偏见,在需要纠正的地方就纠正这些偏见。

"[2]波普尔关于知识的观点直接对自柏拉图以来的关于知识的经典定义提出了挑战。

柏拉图提出,"知识是证明了的真的信念",直到英国哲学家艾耶尔给出的知识的定义都是:某人S知道命题P当且仅当(1)P是真的;(2)S确信P;(3)S相信P是经过证明的。

但是在波普尔那里,(1)P是猜测性的;(2)S要反驳P;(3)S相信P是可以否证的。

波普尔批判了关于人类知识的本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并提出"第三种知识观"即,"科学理论(知识)是真正的猜测-关于这个世界的提供丰富信息的猜测,它们虽然不可能证实(即不可能表明其为真),但可以付诸严格的批判检验。

"因为"科学家绝不可能确凿地知道他的发现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虽然有时他可能有一定的把握确定他的理论是虚假的。

"[3] 所以,在波普尔那里,柏拉图关于知识的定义,"某人S知道命题P"被修改成了"某人S 猜测性地知道命题P"。

波普尔对知识的定义是破坏性的,而这种有限的破坏性对我们中国的绝对性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波普尔的否证主义知识论给我们向陈腐观念进击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例如,中国曾经有过一种绝对真的据说是经过无数次证明了的知识,叫物质无限可分论的知识,这种知识被当成永恒真理。

波普尔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可错的,所有的理论都应该受到批判性检验。

波普尔的知识论对打破中国的教条主义无疑是晴天霹雳。

波普尔在批评20世纪有的马克思主义者时说,"马克思的追随者不但不接受这些证伪事例,反而重新解释这个学说和那些证据以便使之相符。

这样他们营救这个学说不至受到反驳;但是这样做的代价是采纳一种使这个理论无从反驳的伎俩。

这样一来他们就给予这个理论一种'约定主义曲解';而且通过这一伎俩,他们就破坏了这个理论所大事宣传的科学地位。

"[4]我当时真正受惠于波普尔,深深被他的知识可错论所感染,把波普尔这一观点认作是对某些同志的一剂苦心良药。

遗憾的是像有些学者至今还没有意识到波普尔关于知识可错的理论对知识增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波普尔告诫我们说,科学知识增长的总的图景是,我们选择某个有意义的问题,提出大胆的理论作为尝试性的解决,并竭尽全力去批判这个理论,并力图去驳倒它。

即使我们驳不倒它,我们也将从其中学会很多东西,会弄清许多问题。

波普尔的这种知识观与试错方法,对我们今天从事理论创新,依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今天,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响亮口号。

正是建立在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这一认识基础上的,教条主义对任何事业都是极其有害的。

然而,这一认识被接受并付诸行动,对中国人民来说,其间经历了多么艰难、多么曲折的历程,付出了多么巨大和惨重的代价呵!(二)波普尔的知识论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是知识的客观性。

波普尔写了《客观知识》一书,提倡客观主义知识论,并从而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赋予知识世界以充分的本体地位。

波普尔对知识论的重大贡献是世界3理论。

世界3是知识世界,包括理论、问题和论据。

科学知识就属于第3世界,它是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而不是笛卡儿、洛克、贝克莱、休谟乃至罗素等人主观意义上的知识或思想;笛卡儿等人只集中主观主义上或第2世界的知识研究,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作为第3世界对象所具有的特征。

笛卡尔等人,只集中于主观意义上或第2世界的知识的研究,而忽视了科学知识作为第3世界对象所具有的特征。

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它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5]波普尔强调世界3与世界2之间区别与相互作用,把心理过程或思想过程与逻辑的或客观的思想内容加以区别,从而形成了世界3 理论。

世界3具有以下特征:1. 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与物质对象一样真实地存在的,它能改变物质对象世界,它对我们的影响与我们的物质世界对我们的影响一样大,或甚至更大。

2. 它具有部分自主性,例如一个理论具有未被预期的和未及推断,它们是第3世界自己产生的,所以有自主性;3. 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它是人心(世界2)创造的,反过来也影响人心。

波普尔用蜜蜂酿制蜜蜂来比喻人类生产知识与知识的客观性,他说:"蜂蜜是蜜蜂酿制的,由蜜蜂贮存,并且供蜜蜂消费;而消费蜂蜜的个别蜜蜂一般都不限于消费自己制造的那部分蜂蜜:蜜蜂也供应根本不从事生产(蜂蜜)的雄蜂。

"[6]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世界,即世界3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它对于我们的无法计量的影响"。

波普尔指出"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我,没有它(世界3)便不能够生存;它们是牢牢地固定在第3世界之中的。

应该把我们的合理性、批评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和行动的习惯,归功于同第3世界的相互作用。

应该把我们的智力的发展归功于它。

也应该把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对我们的影响归功于它。

"[7]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尤其是关于世界3理论,一直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

这里我们特别注意邱仁宗教授对世界3的说明。

他说:"世界3不同于Plato的理念。

理念是不变的、人造的,不仅包括真理,而且包括谬误、问题、猜想,世界3也不同于Hegel 的绝对精神。

在Hegel看来,人是时代精神的工具,人没有创造性,是客观精神推动着人,并把客观精神人格化为神。

而世界3是人的精神的产物,但又与精神不同,正如鸟巢不同于鸟的本能一样,因而强调人的创造性。

"7邱仁宗并介绍了突现观念;突现观念如今在复杂性研究中受到人们高度的重视,这我们将在下面再谈。

20世纪下半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赛伯空间的出现(Cyberspace)的出现,人类进入"知识爆炸时代",使得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尤其世界3理论研究的兴趣大增。

孙小礼与刘华杰在1997年就谈到"虚拟世界"与卡尔?波普尔世界3之间的关系,他们在文中写道:"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所造成的这样一个'虚拟世界',是我们想起波普尔(K.Popper)所论述的'世界3','虚拟世界'很象波普尔意义上的'世界3',在一定意义上的一种特殊形态的'世界3'在一定意义上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因为在虚拟世界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集成人类生活中的一切东西,而在信息世界中,特别是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现实的人们经常地与虚拟世界打交道,这些'交道'将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

"[8]由此是否可以说,"虚拟世界"大大丰富了波普尔的"知识世界",使世界3的内容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波普尔世界3的理论在现时代的意义在王克迪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王克迪在他的《赛伯空间之哲学研究》一书只指出,"三个世界理论的现时代意义在于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理论,突出了人类的创造活动以及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

"[9]王克迪同时指出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不足并对他们作了重建。

此外,两位中国学者李伯聪与孙幕天于2000年先后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论文表示了承认波普尔世界3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世界4"主张。

在李伯聪于2002年新出版的《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一书中阐述了波普尔的世界3与李伯聪的世界4的联系与区别:"人类认识的产物构成了世界3,而人类的工程活动的产物构成了世界4,"[10]从而避免犯波普尔那种"把飞机和书本混为一谈的错误。

"[11]更有意思的是,龚建华和林珲两位学者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作参照,讨论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1、2、3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如下图示:在这里,世界3是以人,人的自然肉身为中心是知识,而世界III是与化身相关的知识,这两者(世界3与世界III)会集在一起,构成客观知识世界。

[12]龚建华、林珲与王克迪等人的工作已经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推进到了新时代,波普尔如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

我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过波普尔的一些文章。

但没有涉及讨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容。

2000年6月10-12日我们在浙江商学院召开的21世纪知识观学术讨论会上,我、董光璧、张华夏三人就孙慕天、李伯聪两位教授提出"世界4"观点发表过不同的看法。

我们总的认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是开放的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逻辑不协调或矛盾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引进世界4来解决。

为简便起见我们可以用下图加以说明我们对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看法:波普尔三个世界的开放性图中虚线表示的圆圈是波普尔三个世界(世界1、2、3)的原型。

随着时代的进步,三个世界(1ˊ、2ˊ、3ˊ)同时在发展。

世界1,即物质世界,从纯粹自然物,发展到人工物构成的人工世界更进入到虚拟实在世界。

包括赛伯空间(网络世界);世界2,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到智能系统和高级认知系统;世界3,从传统的知识世界到王克迪所说的的"编码文本"或孙慕所指天的"符码世界"都是客观知识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