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合集下载

《致大海》优秀课件

《致大海》优秀课件

拜伦
1823年秋天,烧炭党运动失败,拜 伦曾率领自己召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 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 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 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 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鞠 躬尽瘁,为自由而献身。
研读文本
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 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祥的评价?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 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 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 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 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他对 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 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 因而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 他一生写共写抒情诗800多首,如著名 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 《致诗人》;叙事诗《茨冈》《青铜骑 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 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和代表作长篇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情感。诗人把石岸想象成凝固的,已是诗人内化的 自然。接着,诗人由观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 一了。在这一瞬间,海是诗人思绪向远方的延伸,是 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时 的思想活动。
课堂小结:
作品把自然景物拟人 化,以大海为自由的象 征,歌颂大自然自由奔 放的壮美和崇高,突出 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 鸣,寄托了诗人对自由、 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专 制统治的憎恶、反抗。
• 为支持纺织工人暴动,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 案〉制订者颂》,这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 义剥削方式的杰作。
•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后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组织, 反抗奥地利的统治。这一时期创作长篇叙事诗《唐璜》。
• 其诗作以辛辣的社会讽刺、批评和对自由、民主的讴歌, 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 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但表现的个人主义和悲观厌 世的消极成分比较严重。

《致大海》课件

《致大海》课件

语言风格
豪放的语言
诗人的语言风格豪放,表现出对 大海的热爱和向往。
生动的描绘
诗人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大海 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 佛置身于大海之中。
独特的表达方式
诗人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 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诗歌中,使诗歌 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03 诗歌中的意象与象征
CHAPTER
星星
星星象征着遥远、神秘和梦想, 表达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
向往。
人文意象的解读
船只
船只象征着探索、冒险和旅行,暗示 着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海岸
城市
城市象征着文明、繁荣和进步,暗示 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
海岸象征着归宿、安全和稳定,表达 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04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重要地位。
艺术价值
02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大海的壮丽与美丽,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思想价值
03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很高的思想
价值。
谢谢
THANKS
写作背景
历史背景
19世纪初的俄国正处于农奴制和沙 皇专制统治之下,社会矛盾激化,人 民生活困苦。普希金通过这首诗表达 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
个人背景
普希金在流放期间曾多次前往海边, 与大海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大海的壮 美和力量,这首诗也是他对大海的献 礼。
作品概览
作品主题
《致大海》是一首以大海为背景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海 的热爱。
高度赞誉
许多评论家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批判。

高中语文诗歌《致大海》赏析

高中语文诗歌《致大海》赏析

⾼中语⽂诗歌《致⼤海》赏析 《致⼤海》是诗⼈普希⾦《在南俄时期写的⼀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被选⼊⾼中语⽂必修课本诗歌单元,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诗歌《致⼤海》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诗歌《致⼤海》赏析 诗⼈普希⾦,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舞,⼜受到⼗⼆⽉党⼈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由的政治抒情诗。

1820年,诗⼈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

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

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冲突,被军警押送到⽗母的领地⽶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达两年之久。

诗⼈在奥德萨,长期与⼤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海看作⾃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向⼤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在⽶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诗篇——《致⼤海》。

《致⼤海》是诗⼈在南俄时期写的⼀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然的美和崇⾼,反对世俗⽣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与⾃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然景物拟⼈化,作为⼀种精神象征,寄托诗⼈⾃⼰的理想,即对⾃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开头两个诗节,诗⼈向⼤海告别;中间⼗⼀个诗节,写诗⼈由⼤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再⼀次向⼤海深情地告别,说明⾃⼰的整个⼼灵被⼤海的形象和⾳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把⼤海⼈格化,直接同⼤海对话,向⼤海告别。

⼤海最后⼀次在诗⼈的眼前“翻滚着蔚蓝⾊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如此美丽的⼤海,⼜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与⼤海即将离别。

⼤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像是临别时的呼唤。

这⽆疑是诗⼈的⼀种感觉,是诗⼈忧郁之情的⼀种写照,同时也是诗⼈对于⼤海所召唤的⾃由之神的⼀种向往。

“你是我⼼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开始了回忆。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艺术鉴赏
1.诗人对大海的感情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怀念、礼赞。其实质是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作家简介 写作背景 相关资料 作品朗诵 艺术鉴赏 赏析练习 扩展阅读 结 束
作家简介
普 希 金
(1799-1837)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文 学的杰出代表,俄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 家庭。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由于 歌颂自由和解放 ,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 到南方,时年21岁。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 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遇害。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因赏析为:诗人大将海这要一被意再象次已流渗放透到诗另人一强个烈地的方主,观因情而感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诗作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 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 美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 了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 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 样芬芳,像勇士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 “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 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相关资料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ppt课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ppt课件
2.思路: 道别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挣脱束缚的愿望──愁苦,心愿难遂 联想 功业未竟的伟人──惋惜,壮志未酬;崇敬,精神伟大 道别 ──牢记,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Nhomakorabea 艺术鉴赏
3.创作特色: ⑴以高度的的艺术概括力,反映时代精神。 诗人赋予大海自由的象征,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反抗 封建专制的愿望。 ⑵情与景高度统一,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以情写海,移情于海,使海具有独立人格,使得内在 情感客观化,外在景物主观化。
赏析练习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 喧响。”
因赏析为:诗人大将海这要一被意再象次已流渗放透到诗另人一强个烈地的方主,观因情而感大海。
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
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
“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
写作背景
1824年夏,普希金流放南方 奥德萨期间,因的热爱自由,不 愿阿谀逢迎,与当地总督发生冲 突,被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 洛夫斯克村,幽禁此地达两年之 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 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 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 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 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 酝酿在胸,最终在米哈伊洛夫斯 克村完成了这一诗篇──《致大 海》。它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 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朗诵
致 大 海
普 希 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致大海(第一课时)》课件

《致大海(第一课时)》课件

四、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情感基调低沉。 情绪: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联系背景:诗人即将再次被迫踏上流放之旅,现实的黑暗让诗人 感到厌烦、痛苦。他渴望挣脱这强权的束缚,但前路茫茫找不到 前行的方向。因此他“迷惘地徘徊”“徒然想要挣脱开”,心绪 沉郁、烦闷、愤懑、迷茫、悲伤。
四、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哪些情绪?
四、品读诗歌,整体感知
把握一首诗的情感基调,可以首先从直抒胸臆的词句入手。 通过诵读,我们可以筛选出很多直接表现诗人心绪的词句: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 “在你的岸上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我还不能离开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 住” “而今哪里能使我奔上坦荡的途径?” “使自由在悲泣中” ……
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情意+物象=意象
五、分析意象,品味情感
本诗的核心意象“大海”与诗人心中激荡的情感相呼应。 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 。 思 考 : 在 诗 人 的眼里, 大海具有哪些特点?
“自由的元素”“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 观”“喧声呼唤”“沉郁的吐诉”“喑哑的声音”“黄昏时分的幽 静”“任性的脾气”“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为险恶的天时而 汹涌”“深沉”“有力”“阴郁”“倔强”……
一、作者介绍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普希金的文学声誉 将他赦免并召回莫斯科,这一年,完成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828年,完成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0年,参加《文 学报》的编辑工作。1833年10月,完成长诗《青铜骑士》;12月30 日,被尼古拉一世任命为宫中低级侍从。1836年,创办俄国文学史 上的重要杂志《现代人》,同年10月,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致大海》PPT教学课件

《致大海》PPT教学课件
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 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 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 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深入探究
相关链接
拜伦
拜伦是英国历史上的浪漫主义诗人,《再别康桥》中涉及到的康河其
(二)文学成就
知人论世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强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称 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他一生共写抒情 诗歌800多首,如
抒情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 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三)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 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 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 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 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 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展开分析
初读课文
大海
自由展示自己的性格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 “幽静” “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 制”“深沉”“阴郁”
自由 精神
作者对大海强烈的依恋、热爱、赞美和向往就是诗人追求自由 精神的强烈愿望。

深入探究
1. 诗歌第1、2节和14、15节都是写诗人和大海的告别,其内容与感情有何区别?

拓展延伸
拓展一:达情知意
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 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 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比较中外诗歌的艺术风格,提高鉴赏水平。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

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1.: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

俄罗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
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
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
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四、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

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
地南高加索。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

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4、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
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

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五、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
附:有关材料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

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

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9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

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

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

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

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

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