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趣事

合集下载

陶渊明的轶事趣闻

陶渊明的轶事趣闻

陶渊明的轶事趣闻关于陶渊明的轶事趣闻陶渊明与王知县的故事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就承袭了父业,在家耕种,但是他非常好学,他每天除了种好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所以写出的诗词歌赋很有名气。

不多久,当地的一个姓王的知县走马上任,他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知道陶渊明虽然年纪轻轻的,但是很有名望,不知是真还是假,于是就想试试他的学识如何。

一天,陶渊明正在自己的菜园里淋菜,王知县走了进来,陶渊明出于礼貌,连忙起来招呼,王知县眯起双眼,打量着陶渊明,说:“你就是名叫陶潜的吗?”陶渊明忙说:“小人正是!”王知县坐下,右手摸着嘴边的八字胡,欣赏了一下陶渊明桌上所写的字,忽然对陶渊明说:“我听人说你能写诗作对,我来见识一下,现在我出个对子,请你对对,好吗?”陶渊明笑着说:“请大人出上联吧!”王知县环视四周,看到菜园里种有一畦向日葵,这些葵花刚刚开放,于是灵机一动,有了,他随口道出上联;雏葵俯枝,小脸盘可识地理?陶渊明一听,知道这官员话中含有不信任的蔑视,表面说的是雏葵,实际上是暗中问自己,你这么年轻,能熟识田园里耕作之事吗?于是他略为思考,看见庭前的荷塘里,茁出鲜红的荷苞,于是就想出了巧妙的下联;新苞出土,大朱笔熟点天文!陶渊明的下联也是话中有话,他的意思表面是说荷苞,实际是说自己,意思是我虽然被埋在污泥里,但是一旦出土,就能点天文地理。

王知县看了,暗中惊叹陶渊明的才思敏捷,但是还是不甘视弱,又出上联, 联曰:小孩子出言吞天口。

这一联除了说陶渊明刚才的口气太大之外,用字上还有非常巧妙之处,因为“吞”是由“天口”两字组成,这样是非常难对的。

陶渊明想了想,随即对出下联;联曰:老大人苦究志士心。

这下联,陶渊明除了表明自己不是口气大,而是靠苦学而成才。

他用字巧妙,因“志”字是由“士心”两字组成。

正巧工整对上比的“吞天口”的吞字是由“天”字和“口”字组成,知县才知道陶渊明果然很有学问,又立志苦学,不禁肃然起敬。

便站起来和他紧紧握着他的手,连连赞叹道:“小兄弟!果然聪明过人,又有志气,佩服!佩服!”陶渊明见他态度改变,也是谦逊诚恳地说:“还请大人日后多多指点!”说罢又拿过自己的习作,请知县指教。

陶渊明的经历

陶渊明的经历

陶渊明的经历一、起早贪黑,田园里的勤劳身影说起陶渊明,那可真是个不一样的人。

他呀,本来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走仕途,当大官,享清福。

可这家伙,偏偏就喜欢那几亩薄田,喜欢跟泥土打交道。

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已经扛着锄头,哼着小曲儿,往地里去了。

那背影,在晨光里拉得老长,看着就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嘿,老陶啊,你这么早又下地了?”村里的大婶子见了他,总爱这么打趣。

陶渊明总是笑眯眯地回应:“是啊,趁着凉快,多干点活儿,晚上就能多喝两盅了。

”说完,又埋头苦干起来。

那汗水,跟雨水似的,不停地往下滴,可他却乐在其中,觉得比啥都甜。

二、淡泊名利,心中的桃花源你知道吗?陶渊明啊,他可不是个贪恋权势的人。

当官那会儿,他看不惯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儿,干脆就辞了官,回家种地去了。

有人问他:“老陶啊,你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回来种这几亩薄田,图个啥啊?”他笑笑说:“我啊,就图个心里头干净,图个自在。

”他常常说:“人生啊,就像这田里的庄稼,有长有短,有收有获。

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别被那些个名利给绊住了脚。

”他心中的桃花源啊,就是那么一片宁静、和谐的地方,没有纷争,没有烦恼,只有他和他的家人,还有那些可爱的村民们。

三、诗酒人生,逍遥自在说到陶渊明啊,就不得不提他的诗和酒了。

这家伙啊,一喝酒就诗兴大发,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什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那都是他喝醉了之后写出来的。

他的诗啊,就像他的人一样,简单、直接、又充满了感情。

有时候啊,他也会邀请几个好友来家里做客。

大家围坐在一起,品着美酒佳肴,聊着天南海北的趣事。

那时候啊,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啊,有酒有肉有朋友有诗有远方这就足够了。

”四、传承后世,永恒的精神财富虽然现在陶渊明已经离我们远去很久了但是他的故事他的诗他的精神却像一盏明灯一样永远照亮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只要想想陶渊明那份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就会觉得心里头豁然开朗起来。

陶渊明的小故事

陶渊明的小故事

陶渊明的小故事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被誉为“田园诗人”。

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和咏史抒怀为主,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除了他的诗歌作品外,陶渊明的一些小故事也广为流传,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故事一:陶渊明与鹿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常常与自然界的动物们相伴。

有一次,他在山林中遇到一只受伤的小鹿,它的腿被猎人的箭射中,痛苦地躺在地上。

陶渊明看到后,心生怜悯,便走上前去,轻轻地将箭从小鹿的腿上拔出。

小鹿感受到了陶渊明的善意,它用温柔的眼神望着陶渊明,然后慢慢地站了起来,向陶渊明示意道谢,最后轻盈地跑进了山林。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陶渊明对待动物充满了爱心和善意。

他不仅仅是一个田园诗人,更是一个保护自然、关爱动物的人。

他的行为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环境。

故事二: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他曾多次辞官隐居,过上了田园生活。

他在山林中修建了一座茅屋,种植了各种蔬菜和果树,养了一些家禽和牲畜。

他每天早起劳作,晚上静坐观天,与自然为伴。

他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却充满了宁静和满足。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告诉我们,人们不一定要追求权力和财富,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

他的田园生活让他更加接近自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学会享受生活中的简单和宁静。

故事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陶渊明以其田园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动。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告诉我们,文学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诗歌,他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结语陶渊明的小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爱心和善意让我们明白了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他的隐居生活告诉我们简单生活的价值;他的诗歌创作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力量。

陶渊明有趣历史小故事

陶渊明有趣历史小故事

陶渊明有趣历史小故事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的文学家、政治家、农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以写田园生活和寄托理想的哲理诗最为著名,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将为您分享陶渊明的一个有趣历史小故事。

故事开始于陶渊明年轻时曾在政府任职,担任了几年的长史。

然而,陶渊明对官场生活并不满意,他渴望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隐居到山村中,过起了田园生活。

陶渊明整日里生活简朴,耕种田地,与山林为伍,和谐共处。

他的农田变得丰衣足食,田园生活重回世人的视野中。

但是,陶渊明并不满足于仅仅享受农田给他带来的丰收,他希望能够与周围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农耕经验,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陶渊明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分享他的农耕经验,即写下了《归田赋》这篇著名的文章。

《归田赋》以文学的形式,描绘了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耕种经验,既有实用益处,又有哲理启示。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陶渊明对农耕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还通过优美的词句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使读者陶醉其中,仿佛身临其境。

《归田赋》中,陶渊明对于耕种技巧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如何选址、耕地准备、播种技巧等等。

他还提出了许多农耕的理念,例如平衡生态、保持水土资源的利用等。

这些观点在当时并不普遍,但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更科学的农耕方式。

陶渊明以他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厚的农学知识,成为了田园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念,更是通过文学的方式将这些理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文学与农学的结合,使得陶渊明的观点得以深入人心,影响到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他所倡导的农耕方式,在历史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的观点和理想被许多人所认同,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归田赋》这篇文章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世文学家所推崇和学习。

总结一下,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田园生活和农耕经验,创作了著名的《归田赋》这篇文章,分享了他的农业知识和哲理思考。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渊明轶事三则

陶淵明軼事三則
 (一)
 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

 王弘没办法,只好求渊明的老朋友庞遇之周旋。

庞氏探知渊明要去庐山,便準备酒食,在半途栗里的地方等待他。

庞氏见渊明果然来了,便从容请他下奕共饮,渊明欣然就饮。

不久,王弘俟机而至,渊明正喝得酒酣耳热,也就对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结织渊明。

 (二)
 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

 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
 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

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三)
 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建造白莲社。

慧远德学极高,为时人所景仰,当建白莲社时,谢灵运想参加,并愿出资建造,但为慧远法师所拒。

可是慧远却主动邀请渊明入社,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

」慧远破例。

陶渊明读书事例

陶渊明读书事例

陶渊明读书轶事我对陶渊明的读书故事一直很感兴趣,他读书的方式和境界,就像一股清泉,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显得格外独特。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同样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一起探讨陶渊明。

其中一位朋友说:“你们知道吗?陶渊明读书啊,那可是全凭兴趣,率性而为。

” 我好奇地问:“怎么个率性法呢?” 朋友笑着说:“他读书可不求甚解,就比如读《山海经》的时候,他不是像那些老学究一样,逐字逐句地去钻研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非要弄出个标准答案来。

”这时候,另一位朋友也来了兴致,说道:“我听说有这么一件事。

有一回,陶渊明坐在自家那简陋的庭院里读书,周围是他亲手种的几株菊花,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花香。

他读着读着,读到了《山海经》中关于夸父逐日的故事。

他读到夸父追逐太阳,最后渴死在路上,手杖化为桃林的时候,整个人就沉浸在那个奇妙的神话世界里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画面,便说道:“那他肯定有很多感悟吧?” 朋友接着说:“他没有像旁人那样,去分析夸父逐日背后的深意是对理想的追求还是对命运的抗争。

他只是单纯地被这个故事所打动,他抬起头,看着天边的云霞,就好像看到了夸父追逐太阳的身影。

他喃喃自语道:‘夸父虽身死,其志却可感天地,这等豪情,令人钦佩。

’”旁边的一位老者听了我们的讨论,也缓缓开口:“陶渊明读书,还喜欢与友人分享。

他常常和邻居农夫,或者来访的文人墨客一起谈论书中趣事。

有一次,几个朋友来拜访他,看到他桌上放着的《诗经》,就问他对《诗经》有何见解。

陶渊明笑着说:‘这《诗经》啊,读起来就像是在听古人诉说着世间百态,那些质朴的情感,比这田园里的蔬果还要新鲜。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酒壶,给朋友们倒酒,‘来,莫要光说书本,先饮此杯。

’众人饮酒欢笑,又继续畅聊书中妙处。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陶渊明读书,不为功名利禄,不为迎合他人,只是在书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乐趣,在文字间感受自然与人性的美好。

他的这种读书态度,就像一盏明灯,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柔和的光芒,让我们这些后人在读书时,也不禁反思自己的阅读目的与方式,也向往着能像他一样,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田园。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

陶渊明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计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制度大全、好词好句、演讲主持、标语口号、读后感、观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system encyclopedi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lecture hosts, slogans, post-reading impressions, post-viewing impressions, teaching materials ,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的故事10篇陶渊明的故事(一):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故事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故事

关于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陶渊明代表作《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等。

陶渊明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为五斗米折腰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不畏浮云遮望眼
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因为他早就知道陶渊明的大名,很想结识他,亲自造访。

但是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于是假装有病,不见。

他这样做很有自己一套理由,说起来也是振振有辞,置地有声:我岂是那种“洁志慕声”的人吗?哪里能以和王公大臣结识为荣耀呢?但是王弘这个人也很有办法,他知道陶渊明喜欢喝酒,就让陶渊明的故人庞通之半路上摆了一桌酒席迎接他。

陶渊明这个人有脚病,走路不能走太长,到了这里一看,路边有个亭子,亭子里还有一桌酒席,酒席旁边还是自己的老朋友,又能歇脚,又能喝酒,还能与老朋友叙旧,这不是天下最美的事情吗?欣然共饮,王弘便趁机出来与他相见了,于是陶潜与王弘尽情而饮,以前说过的不以王公为荣的话,早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两人一气喝到天黑。

陶潜没有鞋穿,王弘让手下的人现场给他做鞋。

手下的人要量一下陶渊明脚的尺寸,陶渊明便随意地把脚伸出去让他们量。

王弘邀请他一起回州里做客,问他有什么交通工具,陶渊明回答说:“素有脚疾,向乘篮舆,亦足自反。

”王弘于是命人将他抬到州府。

陶渊明一路上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受宠若惊之意。

王弘后来只要想见他,一定要在山林中等候。

如果陶渊明家里没有酒也没有米了,也会时常接济于他。

一个贵为达官贵人,一个平若草民寒士,尽管地位悬殊,但陶渊明却始终保持高洁品格,从未以结识高官为荣。

(二)不为高僧变己道
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建造白莲社。

慧远德学极高,为时人所景仰,当建白莲社时,谢灵运想参加,并愿出资建造,但为慧远法师所拒。

可是慧远却主动邀请渊明入社,但陶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

”慧远破例许之。

陶渊明敬谢,仍不入社,但常与慧远往来。

此外,传说慧远在庐山东林寺一住三十年,招待客人有个规矩,送客时以虎溪为界,过了虎溪就不送了。

虎溪是东林寺门口的一条山溪,因为在东林寺门口栓一头老虎而得名。

如果慧远有时不注意送客送过虎溪,老虎就会发出吼声警告他。

有一阵慧远与陶渊明,还有一个叫陆修静的道士过从甚密,交谈也很投机,送客时,慧远不知不觉过了虎溪,引得老虎发出很大的吼声。

老虎的吼叫提醒三人,三人于是相视而笑,这就是所谓的“虎溪三笑”。

这只是个民间传说,不足采信。

因为历史上的陶渊明对佛教其实是颇不以为然,尽管慧远为得道高僧,尽管慧远对他始终以诚相待,尽管二人相知为友,但独立坚定的信仰使慧远始终无法说服他相信佛的存在,相信生命可以轮回。

陶渊明始终认为儒就是儒,道就是道,人身死神灭,没有什么轮回之说。

所以他认为轮回之说是荒诞不经之谈。

因此,那句有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有些学人那里便有了另一番解释:南山即庐山,这句诗显示了陶渊明对庐山之上奇谈怪论的不屑一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