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因素和肝病
中医如何调理情志失常引起的肝病

中医如何调理情志失常引起的肝病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的健康息息相关,其中情志失常对肝脏的影响尤为显著。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具有疏泄、藏血等重要功能。
当情志失常时,很容易导致肝脏的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肝病。
那么,中医是如何调理情志失常引起的肝病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情志失常与肝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怒伤肝”,过度的愤怒、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肝脏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
此外,情志失常还会影响肝脏的藏血功能,导致肝血不足,进一步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情志失常引起的肝病,中医调理的方法多种多样。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出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
这个方剂中的柴胡、枳壳、香附等药材,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缓解因情志不畅导致的肝气郁结。
对于肝血不足型的患者,则可能会使用四物汤进行调理,以补充肝血,滋养肝脏。
除了中药调理,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
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多吃一些具有疏肝理气、养肝血作用的食物。
例如,玫瑰花茶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枸杞可以滋补肝肾;菠菜、猪肝等食物富含营养,有助于养肝补血。
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针灸疗法在调理情志失常引起的肝病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太冲穴、肝俞穴等,可以调节肝经的气血运行,达到疏肝理气、养肝柔肝的目的。
艾灸也有一定的效果,能够温通经络,促进肝脏的气血循环。
情志疗法同样不可忽视。
中医强调“以情胜情”,即通过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
比如,对于愤怒过度的患者,可以用喜乐的情绪来缓解,比如听一些欢快的音乐、看一些喜剧等。
同时,患者自身也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的情志波动。
可以通过练习冥想、瑜伽、太极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此外,生活起居的调理也对肝病的恢复至关重要。
中医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肝病

中医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肝病中医对于肝病的辨别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志调节等密切相关。
当肝脏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在身体的多个方面表现出症状,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中医可以辨别不同类型的肝病。
首先,从面色和神态来看。
如果一个人的面色发青,尤其是在眼眶周围,或者面部晦黯无光泽,神情抑郁、烦躁易怒,这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问题。
中医认为,青色主肝病,而肝主情志,当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时,人的情绪容易波动,表现出烦躁、易怒或者抑郁等。
其次,观察眼睛。
中医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
如果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眼屎增多,或者眼睛发黄(黄疸),都可能是肝病的表现。
眼睛发黄通常是肝胆湿热的典型症状,这是由于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再看舌头。
舌头的变化也能反映肝脏的状况。
如果舌头两边发红,多提示肝经有热;舌苔黄腻,可能是肝胆湿热;舌苔薄白,可能是肝气郁结。
脉象也是中医诊断肝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弦脉是肝病常见的脉象,表现为脉象挺直而长,如按琴弦。
但脉象的判断需要专业的中医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来进行。
从症状方面来说,胁肋部的疼痛是肝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胁肋为肝经循行的部位,如果出现胁肋胀痛、刺痛、隐痛等,都可能与肝病有关。
胀痛多为肝气郁结,刺痛多为瘀血阻滞,隐痛多为肝阴不足。
此外,消化不良也是肝病可能导致的症状。
中医认为,肝木克脾土,当肝脏出现问题时,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
如果是肝郁气滞,还可能出现胃脘胀满、嗳气等症状。
对于女性来说,月经不调也可能与肝病有关。
如果出现月经提前、月经量多、色红,多为肝火旺盛;月经推迟、月经量少、色淡,多为肝血不足。
在睡眠方面,失眠多梦、容易惊醒,或者嗜睡、困倦无力,都可能是肝脏功能失调的表现。
肝郁化火时,容易出现失眠多梦;肝血不足时,可能会嗜睡、困倦。
中医还会通过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病史来辅助诊断肝病。
比如,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情绪抑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损伤肝脏。
中医如何认识肝脏与情志的关系

中医如何认识肝脏与情志的关系一、关键信息1、中医理论中肝脏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2、情志的概念与分类喜、怒、忧、思、悲、恐、惊3、肝脏与情志的相互关系肝脏对情志的调节作用情志异常对肝脏的影响4、常见的因情志导致肝脏疾病的症状与诊断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5、中医调理肝脏与情志关系的方法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情志疗法二、协议内容11 中医理论中肝脏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肝脏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其次是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11 主疏泄的具体表现肝气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
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若肝气疏泄失常,可致气机失调,出现诸多病症。
112 主藏血的意义肝藏血,能根据机体的需要,调节血液的分配。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
但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外界气候的变化等,肝脏会相应地调节血量。
12 情志的概念与分类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绪状态。
这些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然而,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和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121 喜喜是心情愉悦、欢乐的表现。
适度的喜悦可以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有益于身体健康。
但大喜过度,则会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至失神狂乱等症状。
122 怒怒是指愤怒、恼怒。
适度的怒可以抒发肝气,但暴怒或长期愤怒,则会导致肝气上逆,出现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甚至昏厥等症状。
123 忧忧是忧愁、苦闷。
过度忧愁会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124 思思是思考、思虑。
过度思考会损伤脾气,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
情绪与肝脏密切相关

情绪与肝脏密切相关
温馨提示:很多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在确诊知道自己得了这样的疾病后,通常会忧心忡忡、郁郁寡欢。
其实这样反而会加重病情,使病情恶化,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对患者的治疗有所帮助。
很多患者在患上乙肝之后,总是烦恼不断,婚姻、家庭、交友、工作、前途无一不是时时在折磨自己。
这一切应了古人一句话: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这些烦恼?患上乙肝,身体虽然被病毒感染,但我们的心境应保持快乐的净土,多想想那些愉快的事情,多品味一下生活的乐趣,不要被悲观、绝望所窒息,超越烦恼,面对现实,从容对待,科学调理,这是乙肝康复的重要前提。
情绪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而气机通畅,气血畅达又依赖于人的精神状态的舒畅开朗,故肝与情志活动关系尤为密切,中医讲的肝喜条达理论,就是说积极乐观,舒畅开朗的情绪是肝脏正常的前提。
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情志致病,都会导致气机紊乱,影响血液运行,因此情志过度均可伤及肝之疏泄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当人情绪低落时,人体的免疫力就下降,使人容易得病,而暴怒、抑郁会使人处于不平静状态,使肾上腺素分泌异常而损害机体的主要器官肝脏,从而导致诱发肝脏疾病或使原有的肝脏疾病加重,乃至迅速恶化。
在肝脏疾病的恢复阶段,如果情绪失常,亦可出项肠蠕动增快,导致腹泻,就会使口服药物不能在肠道很好吸收。
情绪抑郁使血液流动淤滞,影响肝细胞的再生及肝脏的代偿能力,不利肝病的恢复。
情绪能影响患者的肝脏疾病,所以家中有这样患者的人,更应该让您家中的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心态总能化解生活中的不愉快。
情志失调与内脏功能失衡有何关联

情志失调与内脏功能失衡有何关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气得吃不下饭”“愁得睡不着觉”这样的表述。
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情绪反应,背后隐藏着情志失调与内脏功能失衡之间的紧密关联。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而内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当情志出现失调时,往往会对内脏的功能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先来说说“怒”这种情志。
当一个人愤怒时,会感觉到气血上涌,面红耳赤。
这是因为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长期的愤怒情绪,容易使得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肝脏功能失调,可能会出现胁肋胀痛、口苦咽干、月经不调等症状。
同时,肝气横逆还可能侵犯脾胃,导致脾胃的消化功能失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问题。
“喜”本来是一种让人愉悦的情志,但过度的喜悦也并非好事。
“大喜伤心”,过度的喜悦会使得心气涣散。
心主血脉,心气涣散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运行,导致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
“忧思”过度,则容易损伤脾脏。
脾脏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忧愁、思虑的状态时,脾的运化功能会受到抑制,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身体消瘦、乏力等症状。
“悲”与“恐”则主要影响肺和肾。
悲伤过度,肺气耗伤,会出现气短、咳嗽、乏力等症状。
恐惧过度,会损伤肾气,导致肾气不固,出现尿频、遗尿、遗精等问题。
内脏功能的失衡,同样也会影响情志。
比如,肝脏功能失调,肝气郁结,人就容易变得烦躁易怒或者抑郁寡欢。
心脏功能不好,心血不足,人可能会变得心神不宁,容易惊恐、焦虑。
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差,人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情绪低落、忧愁。
现代医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情志失调与内脏功能失衡的关联。
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时,身体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肝脏的五行属性如何影响情志失调

肝脏的五行属性如何影响情志失调在中医理论中,肝脏被赋予了独特的五行属性,其与情志失调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微妙的关联。
要理解这一关系,我们首先得明晰肝脏在五行中属木。
五行学说认为,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
肝脏就如同春天里蓬勃生长的树木,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以及胆汁的分泌排泄等。
当肝脏的功能正常时,人体的情志活动也会处于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然而,一旦肝脏的五行属性出现异常,就极易导致情志失调。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而肝脏的五行属性与情志中的怒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常说“肝主怒”,当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时,人就容易出现易怒、暴躁的情绪。
比如说,一个人长期处于肝气郁结的状态,气血运行不畅,就好像树木的枝干被束缚住,无法自由伸展。
这种情况下,内心的郁闷和压抑就容易化作怒火,一点小事就能让其大发雷霆。
肝气郁结是导致情志失调的常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负担、人际关系紧张等。
这些压力长期积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就会影响到肝脏的疏泄功能。
肝气不能正常疏泄,气血瘀滞,人就会感到心情郁闷、烦躁不安,总是唉声叹气,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时间久了,还可能出现失眠、多梦、头痛、月经不调等一系列症状。
与之相反,肝气上逆也是一种常见的肝脏五行属性失衡状态。
当人情绪过于激动,如暴怒,就会导致肝气升发太过,气血上冲。
这时候,人会表现出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甚至突然昏厥等症状。
就好像一阵狂风猛地吹过树林,树枝被吹得剧烈摇晃,甚至可能折断。
在情志上,这种人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脾气,情绪波动极大,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除了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肝阳上亢也是影响情志的一个重要因素。
肝阳上亢多由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所致。
这类人常常感到头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同时还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状。
从情志角度探讨肝病的影响与心理护理

从情志角度探讨肝病的影响与心理护理作者:马素玲来源:《健康科学》2018年第12期摘要:情志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情感反映,表现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一般情况下不具致病性。
一旦情绪变化过激,则往往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成为病因。
笔者在多年对肝病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人的情绪变化中,尤其是恼怒、焦虑、忧思过度时对肝病影响甚大,而对肝病患者采取恰当地心理护理,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兹就观察所得及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中医病因;情志;肝病;心理护理1、情志对肝病的影响1.1诱发肝病1.1.1诱发重症肝炎过激的情绪变化、如暴怒、悲愤,可诱发重症肝炎。
尝遇一患者,平时夫妻感情不和,日前因与朋友打麻将回家过晚,其妻借故与之吵嘴,怒骂讥讽,不堪入耳。
患者郁闷悲愤,茶饭不思,次日感肝区疼痛,恶心欲呕,身目发黄。
查肝功能TbiL342μmol/L,PTA29%(凝血酶原活动度),以急性重症肝炎收住院。
其妻非但未来探视,误其装病,盛怒之下,病情迅速恶化,终至救治无效而死亡。
1.1.2诱发慢肝活动慢性肝病患者静止期多无任何自觉症状,肝功能亦多正常,但外界刺激导致情绪变化,则可出现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损害而使肝炎发作。
如一男性患者,从事商贾生意,每因生意失利,或与客户、同事、家人发生矛盾时,即感两胁作痛,纳差厌油,便溏尿黄,肝功能随之异常,非住院治疗静养不能平复,屡试屡验。
1.2影响肝功能检测指标患者情绪好坏往往直接影响肝功能检测指标,而以转氨酶(ALT、AST)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为明显。
我们曾收治1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男,14岁,学生。
入院时总胆红素214μmol/L,谷丙转氨酶(ALT)1362μ/L,谷草转氨酶(AST)736μ/L,住院三周后,转氨酶降到正常,TBiL降至46umol/L。
患者满怀喜悦,预计1月即可返校学习。
第四周检查时黄疽停留在44umol/L,因计划和希望落空,遂烦躁吵闹,不愿配合治疗。
中医肝病理病机

中医肝病的病理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肝气郁结: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是肝病的主要病机。
情志不畅、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原因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引发肝病。
肝气郁结还会导致气机不畅,影响脾胃运化,引发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病变。
2. 肝肾不交: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而肾主藏精,肝肾不交是肝病的常见病机。
肝肾不交会导致肝肾相互失调,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引发肝病。
肝肾不交还会导致肝肾阴阳失衡,引发阴虚阳亢、肝火上炎等病变。
3. 脾胃失调:中医认为脾胃是生化之源,脾胃失调是肝病的常见病机。
脾胃失调会导致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病变,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引发肝病。
4. 气血不足: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不足是肝病的常见病机。
气血不足会导致肝脏功能减退,引发肝病。
综上所述,中医肝病的病理病机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肝肾不交、脾胃失调和气血不足等方面。
针对不同的病机,中医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方
法,如疏肝理气、养肝护肝、健脾养胃等,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肝脏的正常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情志因素和肝病
作者:梁凤香翟意军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8期
“保持乐观心情,才能战胜疾病”,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尤其如此。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剖析一下情志因素和肝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很高,而且其中10%~2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转变为慢性乙肝或发展成肝硬变。
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肝病的医疗费用约为300~500亿元。
病毒性肝炎的可传染和易复发等特点都给患者带来了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据社会调查发现约98.5%的肝炎患者存在着心理抑郁状态,其中21.5%的人有中度以上抑郁。
那么,到底是不良情绪导致了肝炎的加重,还是肝炎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情绪呢?
首先,由于病毒性肝炎对于肝脏的损害,疾病本身就可以影响患者的情绪。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患者被病毒或细菌感染后体内可出现一系列变化,如新陈代谢加速、体温升高、局部缺氧、维生素缺乏、电解质紊乱以及有毒的代谢产物等均可影响脑的功能,引起精神障碍。
例如长期被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硬变患者,在晚期会发生门脉高压,而门脉高压导致的血流减少又会反过来使肝脏缺血。
肝脏缺血缺氧就无法正常发挥解毒功能,进而使患者体内毒素堆积,当有毒物质随血液到达大脑时,就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症状。
中国的传统医学也在很早就对此进行过阐述。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肝脏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运好对保持心情开朗舒畅可起到重要作用。
反之,肝疏泄功能失常,多导致情志活动异常变化。
失疏泄而郁结常表现为情志抑郁,悲忧多虑;疏泄太过则可出现性情急躁易怒。
其次,不良环境和大量虚假广告也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心理困扰。
有些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不能正确对待,产生明显的自卑感,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正常平等的交流,导致自己在升学、入伍、工作、婚姻等方面受到了诸多不便。
大量的虚假广告为了推销自己的药物,一方面将自己的疗效吹得天花乱坠,另一方面还不切实际的夸大了乙肝的危害性。
于是有许多患者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肝硬化、肝癌的后备军,并由此变得恐慌焦虑甚至厌世。
为了让自己的指标转阴,不顾正规医院医生的忠告,而是跟着广告到处求偏方、吃祖传秘方药。
但多次的就医失败和病情的反复又再次打击了他们的信心。
加上亲戚、朋友的不理解、疏远以及来自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所有这些都长期影响着患者的情绪。
那么,不良情绪反过来对肝病有哪些影响呢?有人通过对24319名患者统计分析和对600个病历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在所有五脏疾病中,肝脏疾病发病率为36.5%,其中又以肝郁气滞最多,占肝病总数的41.9%,且其他肝病也不同程度地表现有肝郁气滞的征象,据此有人认为肝郁气滞是肝病症候的核心。
而且,在中国传统医学早期的诸多论述中,也可找到许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