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机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0月1日正式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管理国家行政工作。

这套政权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苏联的模式。

1951年─1953年机构改革: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1956年机构改革: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1959年机构改革: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建国后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简述建国后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这两个30年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即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国后的30年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形成一个官僚特权阶层,保证其在动机上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的30 年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依法治国,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建国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尽管这两个30年的背景和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在深层次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认真总结和研究两个30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完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建国后30 年中国的政治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1. 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些制度框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

2. 在执政党的建设上取得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和经验。

中国共产党将其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自律机制,主要内容有:定期进行“整党”、“整风”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长抓不懈;坚持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批判等级、特权观念,实行干群平等,对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作出严格的规定。

这些都有效地遏制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滋生蔓延。

3. 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矛盾的概念,并阐明了两类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作者:刘晓光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10期【内容提要】建国以来,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本文简述了这10次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二是权力本性是扩张的,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制度是权力的克星;三是改革的认识规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规划中前行”。

【关键词】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制度【作者简介】刘晓光,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08-03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作出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如何稳步推进这一轮机构改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预期目标,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概述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由于机构改革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方案各有不同,这里只对国务院的改革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设立部委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8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

1955至1956年,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调整,调整后职能部门由64个增加到81个。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论 述 经 济体 制 改 革 与政 治 体制 改 革 的辩 证 关 系, 从
政治体 制改 革的高度 再次 强调机 构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本次机 构改革 主要 目标是 大力推进 政府 职能 的
转变 。政府 的经济 管理部 门要从 直接 管理为 主转变 为 间接管理 为 主 , 强化宏 观管理 职能 , 淡化微 观管理
构从 2 2 个 减为 l 9 个, 非 常设机 构从7 5 个减 N4 4 个, 部
委 内 司局 机构减 少2 0 %。 在 国务 院6 6 个部 、 委、 局 中, 有3 2 个 部 门共 减 少 1 . 5 万 多人 ,有 3 0 个 部 门共 增 加 5 3 0 0 人, 增 减相抵 , 机构 改革后 的 国务 院人 员编制 比 原来 减少 了9 7 0 0 多人 。但是 , 由于经 济过热 , 这次 精 简 的机构 很快 又膨胀起 来 了。
的发展 时期 , 开始 了经济 体制改 革 , 对外 开放 。 然而 , 1 9 8 1 年, 国 务院 的工 作部 门有 1 0 0 个, 达 到 建 国 以来 的最 高峰 。臃 肿 的管理机 构 已不能适 应改革 开放 和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亟待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构, 减少 了副 职 , 提高 了素 质 ; 在精 简机构 方面 , 国务 院各部 门从 1 0 0 个 减 为6 1 个 ,人 员编 制从 原来 的5 . 1 万人 减 为 3 万人; 省、 自治 区政 府 工作 部 门从5 0 - 6 0 个减 为3 0 ~ 4 0 个 ;直 辖市 政府 机 构 稍多 于 省政 府工 作部 门 ; 城 市政府 机 构从5 0 ~ 6 0 个 减 为4 5 个 左右 ; 行 署办 事机构 从4 0 个 左右减 为3 0 个 左右 ,县政 府部 门 从4 0 多个 减为2 5 个 左右 ; 在人 员编制 方面 , 国务 院各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 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

改革开放40年国家机构改革历程/《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合并与重组。

机构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和利益,更需社会上下全力协同,长远发展行稳而致远。

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在不断地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自1982-2018年,国务院机构共集中进行过8次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平均每5年进行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

改革频率不低,其间有些部门机构也曾出现过“反复”。

就这8次改革而言, 每一次皆顺应时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尽管每一次改革任务不同,重点不一,形式各异,但每一次改革都是在不断的重塑中解决了国家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与弊端。

1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50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作者:周宝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5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

虽然这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背景不同,任务不同,过程有难易,效果有大小,但都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需要,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下一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勾勒了较为清晰的走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94-02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程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文革”结束后,为了迅速扭转经济上的混乱局面,全面恢复生产,中央政府采取了一贯擅长的计划手段,与此同时,一批在“文革”中平反的老干部也要求恢复原来的工作,这使得干部队伍迅速膨胀,中央政府机构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00个,而其中1/3的机构就是管经济的。

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严重抑制了经济活力。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1]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改革后,国务院工作部门减为61个。

但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如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还没能真正展开,没能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

邓小平在1986年9月3日会见日本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时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 [2]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 700多。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摘要: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进行的几次改革,这些变革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稳定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为我国未来行政改革确立新的方向。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一、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1)建国初的行政改革(1949~1978):这一时期内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

1954年,中央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对建国初期下设的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检察4个综合性委员会进行撤销,将政务院改为国务院;设立了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调整设置了国务院64个工作部门,这次改革奠定了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大改造”后,由于管理部门的细致分工,机构越来越多,到1956年底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高峰。

1958年,中央开始了第二次调整,这次改革剔除了中央机构的臃肿,进行权利下放,提高地方行政权利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是我国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也处于混乱,到1970年,国务院工作部门仅剩下32个,行政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此时,恢复国家秩序,调整补充国家机构设置,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是当务之急。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机构的改革(1978~1998):在这段期间内,我国进行了三次改革。

文革后,国务院在恢复了部门管理的体制的同时继续增设机构,到1981年,所属部门超过了100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三次高峰。

1982年起,国务院进行了第四次国家行政改革,此次改革从领导层到基层分别进行了机构和人员的削减。

1988年,为了顺应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五次行政改革。

此次改革重点为: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弱化政府对具体行政事项的直接管理职能,下放权力给企业和基层,使其有更多的自主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从机构改革到人事改革全面推行。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篇一:2019725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的四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主要经历了1956年、1985年、1993年、2019年四次制度改革。

一、1956年工资制度改革。

1956年之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多种工资制度并存,如货币工资制度(薪金制)、实物工资制(供给制)等。

195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建立了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奠定了我国工资制度的基础。

此次工资改革表现为三个特点:(1)取消了工资分配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以货币规定工资标准。

(2)统一和改进了工人工资等级制度,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了不同的工资等级。

(3)改进了企业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按照职务的高低确定职务等级的划分及工资标准。

此外,全国分为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分别规定工资标准,实行职务等级制。

如:行政人员分为30个等级;机关中的技术人员分为18个等级;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学人员实行13级工资制等。

二、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改革包括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此次工资制度改革中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主要内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2)为鼓励中小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幼儿教师和护士长期从事本职业,除按规定发给工龄津贴外,另外分别加发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

(3)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制度;每年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完成情况,适当安排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指标。

(4)建立了分级管理的工资体制。

详细内容见中发[85]9号。

三、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1、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工资制度改革表现为以下特点:(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分别执行不同的工资制度,机关干部、机关工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及事业单位工人分别执行各自的工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
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
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
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
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
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
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
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
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
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
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
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
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
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在未来,中国需要不断地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