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女性意识觉醒研究
女性的解放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的解放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在经典小说《呼啸山庄》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社会限制在家庭和婚姻的框架内,她们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压制。
然而,布朗特姐妹的《呼啸山庄》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解放的种种迹象。
通过对凯瑟琳·厄尔肯和伊莎贝拉·拉顿这两个角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以及女性解放的探索。
首先,生活在呼啸山庄的凯瑟琳·厄尔肯代表了那个时期女性叛逆的一面。
她是一个独立、勇敢且有自我的女性形象。
凯瑟琳敢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愿受制于传统的束缚。
她拥有强烈的意志力,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不仅对待自己坦诚,对待他人也是如此。
这种坦率和自由的态度让她在那个时代的女性中独树一帜。
尽管凯瑟琳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叛逆,但她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解放的曙光。
而另一位女性形象伊莎贝拉·拉顿则展示了女性在当时压抑环境下的无助和沉默。
伊莎贝拉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孩,她被约束在家庭和婚姻的框架中,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
她只能委身于男人,并忍受着他们带来的苦楚。
尽管伊莎贝拉在心底深藏着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激情,但她没有凯瑟琳的勇气去追求,最终只能选择逃避现实。
伊莎贝拉的形象让我们反思当时女性在家庭和婚姻中受到的束缚与限制,也唤起我们对女性解放的思考。
此外,小说中还存在着其他女性形象,如露茜和伊莎贝拉的母亲,尽管她们的地位较低,但也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解放的种种迹象。
她们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对待男性并不完全忍让,而是通过不同方式展现自己的力量和独立。
这些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呼啸山庄》中女性解放的画卷,展示了女性在压抑环境中追求自由的努力。
总结来说,《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呈现了强烈的个性、主动寻求自由,以及无奈受制于当时社会束缚的心理。
布朗特姐妹通过丰满的人物形象,深入剖析了女性在那个年代所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凯瑟琳的叛逆和伊莎贝拉的无助展示了女性解放的探索。
《妇女意识觉醒的奋斗之路:《呼啸山庄》的女性形象分析》

妇女意识觉醒的奋斗之路:《呼啸山庄》的女性形象分析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所著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其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其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而引人注目的角色。
本文将聚焦于《呼啸山庄》中几个主要女性角色,并分析她们在妇女意识觉醒过程中所经历的奋斗之路。
凯瑟琳·厄尔肯肖(Catherine Earnshaw)凯瑟琳是小说中最富有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之一。
她自由奔放、独立自主,但也充满了叛逆和不理智的行为。
从一开始,凯瑟琳就展现出对父权社会桎梏的无法容忍,并对被期望成为乖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感到厌恶。
然而,当遭遇到与自己迥异背景和身份的希斯克利夫时,凯瑟琳开始逐渐意识到她的内心冲突和渴望得到自由的欲望。
伊莎贝拉·厄尔肯肖(Isabella Linton)伊莎贝拉是凯瑟琳的妹妹,并嫁给了品德堪忧的希斯克利夫。
与姐姐不同,伊莎贝拉表现出较为传统和顺从的女性形象。
然而,在与希斯克利夫的婚姻中,她体验到了压迫、虐待和孤立。
尽管如此,伊莎贝拉最终也通过对局势的觉醒,勇敢地选择离开这段不健康的关系,展现出自己的独立和追求幸福的意愿。
綦尔南夫人(Mrs. Dean)綦尔南夫人是小说中叙述者之一,经历追溯他人命运时提供重要视角。
她身世低微却机智聪慧,用自己恰如其分且理性客观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揭示了许多故事中有关女性问题的细节。
作为一个旁观者,她洞察到了凯瑟琳和伊莎贝拉的觉醒之路,并通过对故事的再现,展示了作为女性应该如何以觉察自我意识、保护自身权益。
总结通过对《呼啸山庄》中几个重要女性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们在妇女意识觉醒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困惑、冲突和挣扎。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得小说更具有复杂性和现实性,展示了妇女在当时社会中寻求解放和意识觉醒的艰难之路。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关注,并尊重每个女性在追求平等权利和自由选择方面的努力和奋斗。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19世纪英国社会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这两部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地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但是她们对婚姻观念和自我意识的认识却有所不同。
与此女性在追求自立和自由方面也有各自的表现。
性别角色和性别歧视是影响女性意识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和知识的获取对女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意识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并从中得到对女性意识的启示与反思。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对当时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揭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简·爱》、《呼啸山庄》、社会地位、权力、婚姻观念、自我意识、自立、追求自由、性别角色、性别歧视、教育、知识、对比、态度、启示、反思1. 引言1.1 介绍《简·爱》和《呼啸山庄》《简·爱》和《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分别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姐妹创作。
这两部小说中都描绘了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处境和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简·爱》讲述了主人公简·爱从小孤苦无依到逐渐奋斗获得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简·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坚强意志的女性,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严,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幸福。
而《呼啸山庄》则更加阴郁和充满暴力,描绘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复杂而不幸的爱情故事。
凯瑟琳虽然表面柔弱,但内心却充满了叛逆和渴望自由的意识。
在男权社会中,她的命运受到严重限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介绍这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意识的深刻思考。
《呼啸山庄》女性主义解析

《呼啸山庄》女性主义解析作者:张慧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1期摘要:对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的解读可谓是浩如烟海,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呼啸山庄》特有的历史原因和文学价值,希望通过这些文学界的研究使艾米莉的光辉照耀至今。
关键字:《呼啸山庄》女性主义凯瑟琳凯茜一、永垂不朽的千古绝唱《呼啸山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爱情故事,一段令人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
艾米丽通过这个爱情故事向人们展示了英国的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英格兰约克郡荒僻的荒原中。
凯瑟琳和哥哥自小生活在这里,突然一天,呼啸山庄的主人肖恩先生捡回来的弃儿希斯克利夫打破了凯瑟琳平静的生活。
对待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哥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希斯克利夫与呼啸山庄的小主人凯瑟琳朝夕相处更可以说是日久生情,而与呼啸山庄的辛德里则是针锋相对。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小姐在呼啸山庄长大,两个人可谓是形影不离青梅竹马,这样的生活可算是平静,但是在肖恩夫妇去世后,同样是子女的凯瑟琳在家庭中没有一点经济地位,她没有继承呼啸山庄的财产。
而身为呼啸山庄主人的辛德里将希斯克利夫视作仇人和仆人,处处与其为难、处处与其作对。
并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理想总是抵不过现实,在现实面前,凯瑟琳嫁给了与自己门当户对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林顿。
视凯瑟琳为生命的希斯克利夫怎么能够容忍自己的爱人嫁给别人,再次归来的他满眼只有仇恨。
而凯瑟琳对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并没有忘记,自小格格不入的凯瑟琳岂能容忍婚后平静的生活,婚后的凯瑟琳并不幸福且时时刻刻回忆着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情,而再次归来的希斯克利夫疯狂地报复这一切。
时间飞逝,当下一代都长大时,蓦然回首,希斯克利夫发现凯瑟琳才是自己的一切。
小说以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灵魂在荒原上一起幸福地游荡结束。
以辛德里为代表的父权社会不能容忍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这样的爱情,但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并没有对父权社会坐以待毙,自小他们就向对以辛德里为代表的成规专横暴虐的压迫发起来了最强烈的反抗。
开题报告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专业名称英语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2014 年04 月02 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选题依据: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在当时具体指妇女解放。
后期传播到英美地区随即逐渐流行,主要指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中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一切活动。
随着文学发展,女性主义也作为重要的文化流派而发展起来。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著名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然而《呼啸山庄》1847年首度出版时,在当时由于小时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到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不被大众所熟知。
小说中女主人公代表人物凯瑟琳的鲜明人物特点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困境。
凯瑟琳对困境的抗争和对幸福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主义中女性意识的成长。
在小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对自己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小说中女性主义的精神。
而最终凯瑟琳的悲剧结局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而且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发。
选题意义:《呼啸山庄》在出版之初,由于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特征都阴郁而幽暗,并不为读者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中对世界的感悟,对荒原的依恋和描写,小说中独特的审美韵味,使得《呼啸山庄》最终被社会接受和欣赏,其小说所反映的情节故事已成为经典之作,并被搬上荧幕为大众所欣赏研究。
《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展现了一位不同于其他任务的女性。
凯瑟琳敢于挑战父权拥有自己的个性,向往自由,却无法接受贫穷的婚姻带给自己的地位低下而最终妥协了婚姻嫁给了不爱的人。
凯瑟琳的悲剧因她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女性困境所决定,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结局。
《呼啸山庄》通过对凯瑟琳的描写树立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所处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摆脱和挣扎,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而促进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与幸福最求权利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国外现状: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对小说《呼啸山庄》长篇评论到:“《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
对_呼啸山庄_中凯瑟琳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2000年第6期第20卷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S UPPLE MENT TO THE JOURNAL OF SUN YATSE N UNIVERSITY No 162000Vol 120对5呼啸山庄6中凯瑟琳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X 邓志辉(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在父权制社会中,在男式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女性丧失了自己的身份。
5呼啸山庄6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那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0观念,为摆脱父权制通过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强加于她的/镜中影像0的身份不惜以死抗争。
文章用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凯瑟琳的悲剧重新解读,指出艾米莉#勃朗特通过描写父权制下以凯瑟琳为代表的妇女的真实生命体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女权意识与女性反抗。
关键词:女性主义;父权制;父权(男权);家庭天使;身份;自我中图分类号:I 56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92(2000)06-0099-08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坚持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对父权制文化伦理及美学原则给予尖锐的批判,并试图重新建构女性写作的重要思想。
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来重新分析解读经典名著,往往能独辟蹊径,打破定论,极大地拓展文学评论的视野。
本文即以女性主义的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重新解读5呼啸山庄6,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父权文化伦理在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悲剧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试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5呼啸山庄6创作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一、对凯瑟琳与希刺克利夫身份象征的女性主义分析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崇尚/家庭天使0女性的时代。
基于一系列的女性生理劣势论以及与此相应而生的、因有利父权制而被强化宣传的认为/女性具有无所不包的母性本能0的观点,几乎致使每一位/头脑清醒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0都认为/一个正常的、品格良好的女人是这样一位天使: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只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存在0¹。
开题报告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专业名称英语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2014 年04 月02 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选题依据: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在当时具体指妇女解放。
后期传播到英美地区随即逐渐流行,主要指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中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一切活动。
随着文学发展,女性主义也作为重要的文化流派而发展起来。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著名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然而《呼啸山庄》1847年首度出版时,在当时由于小时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到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不被大众所熟知。
小说中女主人公代表人物凯瑟琳的鲜明人物特点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困境。
凯瑟琳对困境的抗争和对幸福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主义中女性意识的成长。
在小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对自己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小说中女性主义的精神。
而最终凯瑟琳的悲剧结局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而且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发。
选题意义:《呼啸山庄》在出版之初,由于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特征都阴郁而幽暗,并不为读者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中对世界的感悟,对荒原的依恋和描写,小说中独特的审美韵味,使得《呼啸山庄》最终被社会接受和欣赏,其小说所反映的情节故事已成为经典之作,并被搬上荧幕为大众所欣赏研究。
《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展现了一位不同于其他任务的女性。
凯瑟琳敢于挑战父权拥有自己的个性,向往自由,却无法接受贫穷的婚姻带给自己的地位低下而最终妥协了婚姻嫁给了不爱的人。
凯瑟琳的悲剧因她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女性困境所决定,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结局。
《呼啸山庄》通过对凯瑟琳的描写树立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所处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摆脱和挣扎,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而促进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与幸福最求权利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国外现状: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对小说《呼啸山庄》长篇评论到:“《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
开题报告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命运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女性主义视角下浅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专业名称英语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2014 年04 月02 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选题依据:女性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在当时具体指妇女解放。
后期传播到英美地区随即逐渐流行,主要指妇女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中应与男人享有平等权利的一切活动。
随着文学发展,女性主义也作为重要的文化流派而发展起来。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著名小说,在英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然而《呼啸山庄》1847年首度出版时,在当时由于小时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到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不被大众所熟知。
小说中女主人公代表人物凯瑟琳的鲜明人物特点也体现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困境。
凯瑟琳对困境的抗争和对幸福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女性主义中女性意识的成长。
在小说女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对自己权利的追求,体现了小说中女性主义的精神。
而最终凯瑟琳的悲剧结局则体现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而且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萌发。
选题意义:《呼啸山庄》在出版之初,由于所描写的环境和人物特征都阴郁而幽暗,并不为读者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小说中对世界的感悟,对荒原的依恋和描写,小说中独特的审美韵味,使得《呼啸山庄》最终被社会接受和欣赏,其小说所反映的情节故事已成为经典之作,并被搬上荧幕为大众所欣赏研究。
《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凯瑟琳展现了一位不同于其他任务的女性。
凯瑟琳敢于挑战父权拥有自己的个性,向往自由,却无法接受贫穷的婚姻带给自己的地位低下而最终妥协了婚姻嫁给了不爱的人。
凯瑟琳的悲剧因她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女性困境所决定,无法改变自己的悲惨结局。
《呼啸山庄》通过对凯瑟琳的描写树立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所处的困境,以及对困境的摆脱和挣扎,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而促进新时代女性的自强与幸福最求权利进步。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国外现状: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对小说《呼啸山庄》长篇评论到:“《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女性意识觉醒研究摘要:《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常伟大的文学著作。
其中凯瑟琳作为《呼啸山庄》中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带动着故事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女性意识觉醒研究,从而了解《呼啸山庄》的故事主旨。
了解这部伟大著作中表现的超前的爱情与婚姻观。
了解凯瑟琳对男女平等的追求,以及自身闪现出的独立女性的光辉。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女性意识《呼啸山庄》作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表现了对于自由的追求和父权的抗争,是一部伟大的跨时代的作品。
这部伟大作品的主旨的表现都和《呼啸山庄》中一位女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她就是凯瑟琳,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女性意识觉醒进行研究,探究其内在精神。
一、文献综述1.《呼啸山庄》文献综述张云军、沈景奎的《<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认为,《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多层次的,诸如“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说、“邪恶”与“报应”说或“罪与罚”说等。
并认为《呼啸山庄》在吸纳哥特式小说的主题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超越了它, 从而也就有了“阶段斗争”说和“风景宁静因素”说等主题的再阐释。
1艾米莉是一个文明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她为那些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正因此《呼啸山庄》才得以不朽。
在这些阐释基础上进行的再解读,认为艾米莉成功地吸纳了哥特式小说传统中的有益成分并凭借异常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伟大的女性作家,肯定其文本中客观反映的时代,从而实现了对于哥特式小说传统的最恰如其分的继承与扬弃。
而叶利荣则在其《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激情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陈茂林院长则从生态自然的角度分析了该作品的主题,他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认为《呼啸山庄》是一部意蕴丰1《呼啸山庄》的浪漫气息浅探[J]. 于学静.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01)富的小说。
2小说中的自然是有生命的独立主体,是人们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作品表达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思想,体现了文明与自然之间对立交融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这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韩清华,徐国琴《混浊世界的清醒者,爱情真谛的探索者——劳伦斯与艾米莉社会批判主题、爱情主题对比》认为D ·H ·劳伦斯和艾米莉·勃朗特相隔近一个世纪。
他们的作品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时代的烙印。
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各自所处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对社会进行了批判。
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中社会批判的主题是爱情主线下的客观产物。
劳伦斯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浸润着作者的主观意识,他从多角度、多维度对社会进行批判。
作品中对完美的爱情、婚姻的探讨从一个侧面对社会进行了批判。
另外,劳伦斯把解救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完美的两性关系上。
两位作家对不同爱情婚姻的描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爱情观、婚姻观。
32.女性意识文献综述呼啸山庄表表现了女性意识与社会的矛盾的冲突。
既指凯瑟琳也指艾米莉.勃朗特的女性意识与社会构成了种种的矛盾,显得格格不入。
现代女性主义评论家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格巴在她们的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研究了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男性文学中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
天使是那些纯洁美丽的理想女性,她们的主要行为都是向男性奉献或牺牲。
4不顺从,叛逆,不愿放弃自己的激情与欲望的凯瑟琳,在气质上似乎更接近于反叛的恶魔,但又不象莎翁笔下的高瑞尔和丽甘,萨克雷笔下的姬·夏泼那样令人厌恶,但在维多利社会,凯瑟琳却是典型的“家庭天使的叛逆者”。
19 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崇尚“家庭天使”女性的时代。
那个社会认为“一个正常的、品格良好的女人是这样一位天使:她将自己完全奉献给家庭,只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存在”历史上女性意识的觉醒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女性在那个时代,女性等于说就是一个男性的附庸。
5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2《呼啸山庄》中的表征空间[J]. 黄福奎. 现代商贸工业. 2017(27)3人性的迷失与复归(上)——评《呼啸山庄》[J]. 谭明华.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5)4孤独的抒写与诠释——也谈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J]. 刘洁.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6)5《呼啸山庄》中主人公性格的双重性[J]. 鲍荣. 新闻爱好者. 2010(13)起源。
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更早以前就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例如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6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的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组织性运动开始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了第一次女权大会。
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
这次运动中,许多成员都被政府逮捕,因为《猫捉老鼠法案》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进行绝食抗议。
政府强制喂食的结果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社会广泛关注到了法律体制的残暴,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次妇女运动的目的。
7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作品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
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哥伦比亚大学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所就读的大学。
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
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二、《呼啸山庄》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在《呼啸山庄》这本著作中,深刻的描写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权利的探究。
首先是通过对具体时代的描述来描写女性意识的觉醒的。
包括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凯瑟琳女性意识的觉醒。
1.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维多利亚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古典时期。
在那个时期,女性被看做男性的附庸,女性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权利。
这是在整体时代的大环境决定的。
作者没有重点描写当时时期的女性具体是如何生活的,只是描写了女性对于婚姻选择的几个侧面,从而来表达那个时代的压抑。
但是,在整个维多利亚时期,也存在着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
尽管那个时候的女性,选择婚姻没有绝对的自主权,但是已经开始了独立的思考,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完全决定了自己的婚姻。
8由此可见,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开始觉醒。
其次,女6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时间[J]. 胡小刚,邓懿.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11)7《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J]. 赵红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4)8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呼啸山庄》[J]. 余宁.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性在这个时期选择男性伴侣,会考虑对方的魅力和对方的经济实力,更多的为自己的未来和心灵的归属感考虑,表现出了女性独立思考的姿态。
相比于全部听从家人的安排,走入一个完全没有未来的婚姻,在遥远的维多利亚时期,从《呼啸山庄》描写的一些片段已经能够看出,女性意识在悄悄地觉醒。
这种觉醒还仅仅是冰山开始消融的一种前兆,还没有发生实际性的突破和变化。
但是,我们在研究《呼啸山庄》的时候,必须对其内部的环境和整体的历史做一个了解和解读,否则会阻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
92.凯瑟琳女性意识的觉醒凯瑟琳作为《呼啸山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角,其身上表现出浓厚的女性意识觉醒的色彩。
凯瑟琳无疑是深爱希斯克利夫的,这非常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灵魂的共通感受和互相的吸引感觉。
这一点可以看出,凯瑟琳在爱情上是非常的独立的,她是选择了自己深爱的人作为伴侣,也是自发地和自己爱的人进行交往的。
但是,当时的希斯克利夫的经济条件和未来发展显然是无法达到凯瑟琳的要求的,她深知自己寻找的不仅仅是灵魂的伴侣,他们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生活下去,因此,凯瑟琳的想法非常的理智和独立。
在这里,她表现出和传统女性不同的独立思考的态度和谨慎的选择,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女性开始独立思考的觉醒。
10因此,最凯瑟琳最后选择了富有的伦敦少爷,他在精神上显然无法和希斯克利夫一样带给凯瑟琳那么大的满足感,但是,考虑经济条件和性格因素,伦敦少爷都是符合凯瑟琳的要求的。
但是,在凯瑟琳和伦敦少爷结婚后,凯瑟琳的所作所为都不能够算是一个模范的妻子,更何况是在维多利亚时代。
反而伦敦少爷倒像是一个非常模范的丈夫。
婚后的凯瑟琳在解决了自身的物质要求后,开始感受到了精神的空虚。
简单的说,婚后,凯瑟琳开始探求自身精神的满足。
在希斯克利夫回来后,凯瑟琳这种欲望到达了顶峰。
她一厢情愿的想让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情人做朋友。
11从此处来说,凯瑟琳绝对不能算是一个模范的妻子,也不能算是一个道德没有瑕疵的女人,但是,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凯瑟琳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而最后呼啸山庄的悲剧,则是由于凯瑟琳过于理想化造成的。
这可以说是凯瑟琳没有正确处理的女性意识导致的。
三、在人生选择中展现出的女性意识觉醒9绝对时空中的永恒沉思——《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意识[J]. 金琼. 外国文学研究. 1993(02)10论《呼啸山庄》的艺术创作手法[J]. 徐丽婷. 理论前沿. 2014(09)11《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厉夫悲剧原因分析[J]. 张静. 现代交际. 2011(05)凯瑟琳的女性意识觉醒除了表现在其一生的经历中,也表现在其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中。
主要通过与父亲抗争,与宗教权威抗争,对自由向往的表露体现出来的。
这三个举动,能够非常明显的了解出凯瑟琳女性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