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推荐文档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18.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3.4~17.1μmol/L,胆黄素在17.1~34.2μ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按病因学分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巩膜黄染是连续的,远角巩膜缘黄疸重,染色深。溶血性黄疸尿胆红素阴性19.charcot三联征: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1.血尿尿三杯试验:①起始段血尿,病变在尿道②终末段血尿,病变在膀胱颈部,三角区后或后尿道的前列腺和精囊腺③全程血尿,病变在肾脏或输尿管22. 意识障碍: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出现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谵妄、昏睡、昏迷

23.意识模糊: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24.谵妄(delirium)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系统急性活动失调状态

25.嗜睡:病理性倦困,表现为持续性睡眠状态,但可唤醒。唤醒后回答问题正确,但停止呼唤后又立即进入睡眠状态。

26.昏睡:呼唤或推动患者肢体不能使其觉醒。对痛觉刺激可有较强反应并能短暂觉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27.昏迷:意识障碍中最严重的一个等级,深昏迷时觉醒状态、意识内容以及随意运动严重丧失,可引起巴宾斯基征,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8.深部触诊法包括:深部滑行触诊法、双手触诊法、深压触诊法、冲击触诊法

29.生命体征包括:体温T、脉搏P、呼吸R、血压BP

30.发育正常的指标:①头部长度为身高的1/7~1/8②胸围为身高的1/2③双上肢展开,指端距离与身高基本一致④坐高等于下肢长度

31.营养状态的判断: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最简便而迅速的方法是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脂肪分布的个体差异最小,为判断脂肪充实程度最方便和最适宜的部位

32.体位分为: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33.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上,两手置于膝盖或扶持床边,便于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二狭和心衰)

34.角弓反张: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导致身体向后挺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如弯弓,见于破伤风和小儿脑膜炎

35.步态分为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小脑疾病)、共济失调步态、慌张步态(震颤麻痹者)、跨阈步态(腓总N麻痹)、剪刀步态、间歇性跛行

36. 间歇性跛行:步行中因下肢突发性酸痛乏力,患者被迫停止行进,需稍休息后方可继续行进,见于高血压和A硬化

37.玫瑰疹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皮下出血3~5mm称为紫癜

38. 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其大小不等。

39. 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褪色。

40.头颈部淋巴结的检查顺序: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上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腋窝(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外侧群)、滑车上;下肢淋巴结的检查顺序:腹股沟部(先上群后下群)、腘窝部

41.恶性肿瘤淋巴转移:肺癌→右侧锁骨上窝或腋窝淋巴结群转移

胃癌或食管癌→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群转移因此处系胸导管进颈静脉的入口,这种重大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

42.落日现象: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见于脑积水

43.单侧上睑下垂见于动眼N麻痹,双眼睑闭合障碍见于甲亢,单闭合障碍见于面N麻痹

44.甲亢眼症:瞬目减少(Stellwag征)、两眼内聚减退(Mobius征)、眼球下转时上睑不能下垂(Graefe征)、上视无额纹(Joffroy征)

45.Honer综合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面部无汗

46.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5~10cm,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同时伴晶状体的调节,因此双眼内聚,瞳孔缩小,晶状体的调节三者又称近反射

47.扁桃体三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为Ⅰ度,超过咽腭弓者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48.甲状腺触诊包括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的检查,功能肿大分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为Ⅱ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为Ⅲ度

49.胸骨角(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5cm,由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两侧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平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相当第5胸椎的水平

50.乳房触诊:健侧→患侧,外上象限→外下→内下→内上→乳头

51.库斯莫尔(Kussmaul)呼吸:当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通过肺脏排出CO2进行代偿,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之为酸中毒大呼吸

52.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述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53. 间停呼吸:又称比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54.触觉震颤:又称语音震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

55.语颤减弱或消失见于①肺气肿②肺不张③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④胸膜增厚粘连⑤皮下气肿;语颤增强见于①肺实变,大片肺梗死②肺内巨大空洞

56.肺前界:当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包积液、主A瘤、肺门淋巴结肿大浊音区扩大,肺气肿使其缩小

肺下界:平静呼吸时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肺下界的移动范围6~8cm

57.一般距离胸部表面5cm以上的深部病灶,d<3cm的小范围病灶或少量胸腔积液,叩诊音常无变化

58.胸部病变除了肺气肿是过清音,气胸为鼓音,巨大空洞表面光滑为空瓮音,其他为鼓音

59.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机体需氧量增加)、异常支气管呼吸音(肺组织实变、肺内大空腔、压迫性肺不张)、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60.简述肺部湿性啰音的分类、产生机理、特点

分类:粗、中、细湿啰音和捻发音

产生机理:湿性啰音系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水泡音。或认为由于小支气管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生的爆裂音特点:是呼吸音外的附加音,断续而短暂,连续多个出现,吸气末明显,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变,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减轻或消失

61.Velcro啰音: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吸气后出现的细湿啰音,音调高,类似撕开尼龙扣带的声音

62.局限性湿啰音见于支扩、肺炎、肺结核;两侧肺底湿啰音见于心衰所致肺淤血和支气管肺炎;两肺布满湿啰音见于急性肺水肿和严重支气管肺炎

63. 简述干罗音的发生机制及听诊特点

产生机理:干罗音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

特点:持续时间较长,呼气时较明显,其强度、性质、部位易改变。

移动性浊音: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从中间向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不动,让患者右侧卧再叩诊,如果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这种因体位改变而出现浊音区移动的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64.胸腔积液少于300ml症状不明显

65.心前区隆起见于先心病;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和重度右室肥大;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为2.0~2.5cm;

左室增大,心尖搏动左下移位;右室增大,心尖搏动左侧移位;剑突下搏动见于右室肥大或腹主A瘤,深吸气鉴别;左室肥厚,抬举性搏动

66.震颤的发生机制和杂音一样,触及震颤心脏一定有器质性病变,有杂音不一定有震颤,有震颤一定有杂音

67.心浊音界改变:左室增大,心浊音界左下增大,心腰加深,似靴形,见于主漏;左房增大,心腰消失,似梨形,见于二狭

68.心脏听诊的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69.心脏瓣膜听诊区和听诊顺序

心尖部(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心尖区)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

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左缘(胸骨左缘第4、5肋间)

听诊顺序:从心尖部开始至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70.大炮音:见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心室几乎同时收缩时S1增强

71.S2分裂分为生理性分裂、通常分裂和固定分裂,后者不受呼吸影响,见于房缺

72.额外心音包括舒张期~、收缩期~、医源性~

舒张期:奔马律、开瓣音、心包叩击音(缩窄性心包炎)、肿瘤扑落音

收缩期: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二尖瓣脱垂)

73.奔马律是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是心肌严重损害的体征,分为舒张早期~(室性奔马律)、舒张晚期~(房性奔马律)和重叠型~,前者是病理性S3(S3奔马律),提示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后者为S4奔马律

74.杂音的分类、产生的机制及听诊要点。

分类: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连续性杂音(先心病)

机制:①血流加速②瓣膜口狭窄③瓣膜关闭不全④异常血流通道⑤心脏异常结构⑥大血管瘤样扩张。

听诊要点:①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②心动周期中的时期③杂音的性质④强度与形态⑤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75.舒张期杂音:二狭(隆隆样递增)、主漏(叹气样递减)

收缩期杂音:二漏(全收缩期高调吹风样)、主狭(粗糙喷射性递增递减型)76.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而粗糙的收缩期杂音伴震颤,提示室间隔缺损

连续性杂音: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稍外侧闻及粗糙、响亮持续整个舒张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胸骨左缘第3肋间杂音见于主肺A间隔缺损舒张性杂音:①二尖瓣区:AustinFlint杂音(功能性)、二狭(器质性)②主A 瓣区:主漏③肺A瓣区:Graham Stell杂音(功能性)

77.Graham Stell杂音:肺A扩张导致相对性关闭不全所致的功能性杂音,呈舒张期递减型、吹风样,常合并P2亢进,见于二狭伴明显肺A高压

78.Austin Flint杂音:主要见于中、重度主漏,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79.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称~,系由于周围血管扩张或存在分流所致,见于甲亢、严重贫血和主漏

80.交替脉:系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的脉搏,系左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为左室心力衰竭的重要体征之一,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AMI和主漏

81.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系左心室搏血量减少所致,见于心包压赛或心包缩窄

82.脉压:SP-DP,平均动脉压=DP+1/3脉压

83. 周围血管征(脉压增大):枪机音、Durozie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点头运动

84.主漏三联征:心绞痛、呼吸困难、晕厥

85.Ewart征:大量胸腔积液心脏压迫左肺,引起左肺下叶不张,左肩胛下角出现肺实变,表现为左肩胛下角成浊音,语颤增强和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是渗出性心包炎的体征

86.腹部检查的顺序:视听触叩

87.鉴别腹壁或腹内肿块:仰卧位屈颈抬肩动作,使腹壁肌肉紧张

88.Grey-Turner征:左腰部皮肤紫蓝,为血液自腹腔后间隙渗到侧腹壁的皮下所致,见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89.Cullen征:脐周或下腹壁皮肤发蓝,为腹腔内大出血的征象,见于宫外孕破裂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90.结核性炎症由于粘连导致腹壁柔韧具有抵抗感,即揉面感

91.反跳痛:医师用手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稍停片刻使压痛趋于稳定,然后将手突然抬起,此时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表明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

92.胆囊压痛点:右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

93. 肝-颈静脉回流征: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94. 简述脾肿大的测量法及临床分度

Ⅰ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

Ⅱ线: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

Ⅲ线: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轻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中度:肋下2cm至脐水平线以上;

重度:超过脐水平线以下或前正中线,即巨脾

95. Murphy征:检查时医师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称~,见于急性胆囊炎96.Courvoisier征阳性: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胆道阻塞,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也显著肿大,但无压痛

97.肾脏压痛点:①季肋点(前肾点)第10肋骨前端,相当于肾盂位置②上输尿管点:脐水平线腹直肌外缘③中输尿管点: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输尿管第2狭窄处④肋脊点: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季脊角)的顶点⑤肋腰点: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交角(肋腰角)顶点

98. 腹部包块的触诊内容:详细描述包块的部位、大小、表面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搏动以及与腹壁和皮肤的关系

99.振水音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h以上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100.移动性浊音:检查时先让患者仰卧,从中间向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板指不动,让患者右侧卧再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向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以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101.巨大卵巢囊肿与腹水(移动性浊音)的鉴别

①卵巢囊肿浊音仰卧在腹中部,鼓音区则在腹部两侧,这是由于肠管被卵巢囊肿挤压至俩侧腹部所致;②卵巢囊肿的浊音不成移动性;③尺压试验鉴别:当患者仰卧时,用一硬尺横至于腹壁上,检查者两手将尺下压。若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的搏动可经囊肿壁传至硬尺,使尺发生移动性跳动;若为腹水,则搏动不能被传导,硬尺无跳动

102.透光试验:用不透明的纸卷成圆筒,一端置于重大的阴囊部位,对侧阴囊以手电照射,从直筒另一端观察阴囊透光情况,区别鞘膜积液和阴囊肿物

103.输精管(精索)串珠样肿胀见于输精管结核;蚯蚓团样多为精索V曲张104.脊柱结核常为成角畸形

105.直腿抬高试验(抬高不足70°伴下肢后侧放射痛)/拾物试验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出

106.放射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深部组织疼痛

107.牵涉痛: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

108.肌力的六级分级法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4级:能做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5级:正常肌力

109.肌张力增高可变现为折刀现象和铅管样强直

折刀现象:又称痉挛状态,在被动伸屈其肢体时,起始阻力大,终末突然阻力减弱,为锥体束损害现象

110.铅管样强直:伸肌和屈肌肌张力均增高,是锥体外系损害现象

111.不自主运动:患者意识清楚,随意肌不自主收缩产生的无目的的异常动作,为锥体外系损害现象。分为:震颤(静止性震颤(麻痹震颤)和动作性震颤(意向性震颤:小脑疾患))、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

112.临床常用的检查共济运动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检查?

⑴指鼻试验:被检者手臂外展伸直,再以示指尖触自已的鼻尖,由慢到快,先睁眼,后闭眼重复进行。小脑半球病变时同侧指鼻不准;如睁眼时指鼻准确,闭眼时出现障碍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⑵跟-膝-胫试验:被检者仰卧,上抬一侧下肢,用足跟碰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向下移动。小脑损害时,动作不准;感觉性共济失调者则闭眼时出现该动作障碍

⑶快复轮替动作:被检者以前臂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

⑷闭目难立征:被检者足跟并拢站立,闭目,双手向前平伸,若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提示小脑病变。如睁眼时能站稳而闭眼时站立不稳,则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肛门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阵挛

3.病理反射: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Hoffmann征

4. Babinski征:患者仰位,下肢伸直,检查者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近根部转向内侧,阳性为拇指背屈,余趾扇形展开

5.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ning征、Brudzinski征

6.Brud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托起患者枕部,另一手按下其胸前,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阳性

7.血液正常值:Hb:♂120~160g/L,♀110~150 g/L;RBC:♂4.0~5.5×1012/L,♀3.5~5.0×1012/L;WBC:(4~10)×109/L,N:50~70%((2~7)×109/L),L:20~40%((0.8~4)×109/L);Ret: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PLT(100~300)×109/L;ESR♂0~15/1h末,♀0~20/1h末

红细胞泪滴型见于骨髓纤维化,棒状小体见于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

8.简述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反应性增多:①急性感染或炎症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

⑵异常增生性增多:①粒细胞白血病②骨髓增殖性疾病

9.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10. 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

11.WBC总数<4×109/L称白细胞减少;|N|<1.5×109/L称粒细胞减少症;|N|<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

12. 血沉ESR病理性增快:各种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心绞痛血沉无改变)、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血红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部分贫血患者13.溶血性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RBC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贫和RBC外因素所致的溶贫

14.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test):直接~阳性说明RBC表面有不完全抗体,间接~阳性说明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

15.过氧化物酶染色:主要用于AL类型的鉴别,AML白血病细胞多呈阳性反应,ALL呈阴性反应

16.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用血小板计数(PLT)和出血时间(BT)作为筛查试验

二期止血缺陷是凝血因子缺陷或病理性抗凝物质存在,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作为筛查试验,前者筛查内源凝血系统(监测普通肝素),后者筛查外源凝血系统

17.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

18. 病理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凝溶蛋白即本-周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组织性蛋白尿、假性蛋白尿

19.尿三胆:尿血红素、尿胆原、尿胆素

20.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RBC>个/HP

21.粪检:白陶土样便见于胆管阻塞,米泔样便见于霍乱或副霍乱,息肉水样便见于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22.脑脊液红色见于穿刺损伤(第1管为血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3管均血性)

2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正常值:80~120ml/min,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a1-微球蛋白是反应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性指标

24.A/G正常为(1.5~2.5):1,反映慢性肝损伤和实质细胞储备

25.前清蛋白比清蛋白更早反应肝损,肝损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26. 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显著,如症状继续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

27. 左心室、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左心室肥大:①胸导联:Rv5或Rv6>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 (女性)②可出现额面QRS心电轴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仍<0.12s4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右心室肥大:①V1导联R/S≥1,呈R型或Rs型②Rv1+Sv5>1.05mv(重症>1.2mv)③心电轴右偏≥+90度④继发型ST-T改变

28. 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常见原因及心电图改变:

听诊:心律绝对不齐、S1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是过早的心室收缩不能将足够的血液运输到周围血管所致)

常见原因:二狭、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甲亢

心电图:①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 f波),通常以V1导联最明显;②房颤波频率为350~600次/分;③RR绝对不齐,QRS波一般不增宽

29.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表现、心肌梗死分期(重新查)

基本图形: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①“缺血型”改变②“损伤型”改变③“坏死型”改变

分期:超急性期(数分钟出现高大P波)、急性期(数小时至数日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异常Q波,T波倒置)、亚急性期(数周至数月出现ST段恢复,T 波倒置变浅,坏死性Q波存在)、陈旧期(3~6月后,残留坏死性Q波)

30.心律失常: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

31.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判别

①S1音调较S2低,时间较长,心尖区最响;S2时限较短,心底部较响。②S1至S2的距离较S2至下一心搏S1的距离短。③心尖和颈动脉的向外搏动与S1同步。④当心尖部听诊难以区分S1和S2时可先听心底部,心底部的S1与S2易于区分,再将听诊器体件移向心尖,边移边默诵S1、S2节律,进而确认心尖部的S1和S2

32.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0.12秒),其前没有相关P波;②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的方向相反;

③代偿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房早多为不完全性)

33. 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①窦性心律的PR间期短于0.12秒;②QRS波群超过0.12秒,QRS波群起始部分粗钝(称delta波),终末部分正常;③ST—T 波呈继发性改变,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34.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时,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1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搏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的出现

35.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底限

62. 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

六.病例分析

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房纤颤、右心功能衰竭

依据为:中年女性,有风湿性关节炎病史30年,劳累后心慌气短,二尖瓣面容,二尖瓣区双期杂音及舒张期震颤,房颤律、肝大、水肿、颈静脉怒张等右心衰表现

2.本病为急性阑尾炎

依据为:⑴转移性右下腹痛为本病特点⑵阑尾点出现压痛反跳痛。⑶有低热⑷外周血象WBC增高

诊断学考点汇总

诊断学 名词解释: 1. 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 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 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 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 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 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 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9. 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0. 腹膜刺激征:板状腹,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1. 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2. 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3. 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4. 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

二、各章重点(按照课件顺序) (二)发热: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得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热型及其临床意义(选择或者名解,要注意写“此种热常见于……”)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得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与伤寒高热期。 (2)弛张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型: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5)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指发热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2呼吸困难病因分析(只记病因即可)。“三凹征”必考,肺性呼吸困难临床分类(类型、特点与病因) (1)病因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液性 (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呼气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吸气都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变浅,听诊肺常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广泛肺实变与肺间质病变以及阻塞性肺气肿。 3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得三大特点,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酸中毒性大呼吸得常见两个疾病。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特点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回心血量↓、膈肌位置↓)→强迫体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时迷走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卧位,膈肌上移,肺活量减少; 卧位,静脉回流量增多,肺淤血加重。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 (3)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思考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机制①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下降→心功能下降②回心血量上升→肺淤血加重 5咳嗽得音色等(选择题,老师尤其提到“金属音”),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与红砖色痰(这两个老师没提,顺带瞧瞧吧) (1)音色:指咳嗽时声音得色彩与特性①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等②犬吠样: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调样: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④微弱: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 (2)性质: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金葡菌)、灰绿色/红砖色痰(克雷伯杆菌)

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三凹征:当上呼吸道有部分阻塞时,气流进入体内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压极度升高,使胸骨上窝,锐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2、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机制:左室排血量减少,见于心胞积液。 3、Murphy征: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左胸下部,以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 4、棒状小体:在细胞出现红色的细小棒状简称棒状小体。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可以鉴别急性淋巴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白血病。 5、阵挛: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进,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踝阵挛、髌阵挛。 6、等渗尿: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kgH2O左右时,即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称为等渗尿。 7、核右移:周围血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起过3%。 1、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动的体征,阳性出现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质压增高等。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2、二尖瓣P波:有肺心病病史者出现,P波增宽的心电图改变,(P波增宽时限>=0.12s,P 波成双峰型,双峰间距>=0.04s。 3、蜘蛛痣:皮肤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 4、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发生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和心率失常有关。 5、胃肠型:胃肠到梗阻塞,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 6、内生肌肝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7、窦性心率:P波规则出现二联直立,AVR联倒置。 1、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淅称近眼球,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 2、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 3、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C的百分率增高时称核左移。 4、Rivaita试验: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 5、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原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为过早搏动。 6、舟状腹: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腹。 7、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 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如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 2、杜氏双重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股动脉上,稍加压力,即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皆可出现,不连续的双重杂音。 3、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需有3000-4000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重点-上

影诊 1、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X线 2、部分容积效应(P5) 3、颅壁正常压迹(P19) 4、蝶鞍、内耳道数值(P19) 5、颅内非病理性钙化(P19) 6、颅压增高原因及基本X线表现(P29) 7、颅内病理性钙化(P29) 8、脑质异常MRI信号(P31) 9、椎管内占位病变表现(P33) 10、脑膜瘤起源、发生部位、影像学表现 (P44—45) 11、脑膜尾征(P45) 12、垂体大腺瘤生长方式(P48) 13、束腰征(P49) 14、肿瘤脑转移频率、各自特点(P53) 15、听神经瘤的鉴别(P53) 16、硬膜外红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P60—62) 17、脑梗死CT表现、部位(P63- 64) 18、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时期CT MRI表现(P70—71) 19、脑脓肿影像学表现(P81) 20、白靶征、黑靶征(P86) 21、直角脱髓鞘征(P100) 22、胆脂瘤好发部位、发展路径、影像表现(P139—141) 23、鼻咽癌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 P151 —154) 24、喉癌分型及影像表现(P162—163) 25、肋骨常见先天性变异(P175) 26、胸廓正常软组织结构(P176) 27、纵膈的划分(P178)28、阻塞性肺气肿两类各自影像表现 29、阻塞性肺不张影像表现(P184) 30、空气支气管征(P184) 31、肺部异常肿块、空洞、钙化细看(P185) 32、渗液曲线(P186) 33、纵膈摆动(P187) 34、肺部结节与肿块(P189) 35、横膈附近胸腹水鉴别(P190) 36、支扩分型及影像表现(P195—196) 37、轨道征、印戒征(P196) 38、大叶性肺炎分期及X线表现(P200) 39、支气管肺炎典型表现(P202) 40、肺脓肿X、CT表现(P208) 41、肺结核分型(P212) 42、原发综合征(P212) 43、肺结核分型及其X线表现 44、晕轮征、曲菌球(P219) 45、柯氏B线、肺上沟瘤、反“ S”征 46、中央型肺癌X线表现 47、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 48、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影像表现 49、蝶翼征(P233) 50、W estermark 征(P234) 51、肺栓塞影像表现(P235) 52、胸膜斑(P237) 53、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位置及影像表现 54、E isenmenger 综合征、Lutembacher syndrome 综合征(P283) 55、漏斗征(P285) 56、法四组成、影像表现 57、循环系统重点是:X线正常及异常表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 58、视网膜母细胞瘤影像表现(P619) 59、呼吸系统第一节正常影像学表现和第 二节异常影像学表现必须好好看,非常重点 (P183) 以上是课堂内容的总结,只适合课本空白同学的复习及考试检测,以上内容不对考试负责。 影诊 第一章 1、1895年德国伦琴发现X线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西医诊断学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25、间停呼吸(Biots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和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引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 一、血液一般检查(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六年制、七年制掌握) 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 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 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 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高度,可持续数天,而且每天的温差变动围较小,一般不超过1℃。 2.预后良好:是指估计不仅能被完全治愈,而且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 3.胸式呼吸:呼吸时胸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腹壁的运动极弱。 4.干罗音:由于支气管粘膜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堵塞及粘液腺肿大等)、支气管痉挛及支气管受压迫(如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当气流通过狭窄部时产生一种狭窄音 5.强迫运动:是指由于大脑,中脑和小脑的病变引起的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强制发生的有规律的运动。 6.共济失调:在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所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 7.心杂音:心脏杂音是与心脏活动相联系,在心音以外的附加声音 8.—施二氏呼吸:呼吸开始逐渐加强、加深、加快直达高峰,然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最后呼吸中断,又以上述方式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波浪式的呼吸节律, 9.里急后重:病畜不断作排粪姿势并强度努责,呻吟(马,牛),呜叫(犬,猪),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粘液, 10.尿淋漓:是指排尿不畅,尿液呈点滴状或细流状排出。 二、填空 1、临床基本检查方法有________问诊__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2、对疾病预后判断常有___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预后慎重预后可疑 3、发热热型可分为稽留热弛热间歇热 4、牛瘤胃蠕动次数是_____1~3次/分钟___每次蠕动持续时间是__15~30s_。 5、呼吸困难的类型有_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__ 6、眼结膜潮红是由______充血_______原因引起的,发绀是由__缺氧_原因引起的。 三、选择题 1.叩诊肺边缘发出的声音是(C )A清音B鼓音C半浊音D 浊音 2.牛的心跳次数是(B)A.30----60 B.40—70 C .50—80 D.40—80 3. 检查小动物皮肤弹力的部位(C )A颈部B最后肋骨部C背部D 都不是 4. 叩诊肺区有水平浊音,常见于(C)A肺炎B肺水肿C胸腔积液D 肺气肿 5.炎性肿胀与浮肿的不同在于(B)A前者无热痛B后者有热痛C前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D 后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 四、简答题 1、可视黏膜颜色常见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意义是什麽 潮红。弥慢性潮红时,眼结膜呈均匀鲜红,见于热性病,呼吸困难,中毒。树枝状充血时,小血管高度扩,血液充盈呈树枝状,见于高度血液循环障碍的心脏病、脑炎等。 苍白。或红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等。见于贫血、末梢血管痉挛(如惊恐,受寒冷刺激),虚脱时。 发绀。见于上呼吸道阻塞的疾病,肺呼吸面积明显减少的疾病(如肺炎,肺水肿等),因血液在肺部氧合作用不足,终导致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缺血性缺氧。由于全身性瘀血时,因血流缓慢,血液流经组织中毛细血管时,脱氧过多,严重休克时,心输出量大大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 2、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 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 3、咯血定义, 4、咯血与呕血区别 5、呼吸困难定义, 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8、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 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 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 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 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 7、桶状胸 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 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 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 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 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 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 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 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 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

广州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基础考试重点

酶分离”现象:指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248)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指脑脊液中蛋白明显增加而细胞数轻度增多。见于脊髓受压、蛛网膜下腔梗阻及脊髓肿瘤等。(311) 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43) 隐性黄疸:17.1-34.2umol/L,(43) 脑膜刺激征: 指脑膜病变或其附近病变波及脑膜时,刺激脊神经根,使相应肌群发生痉挛,当牵扯这些肌群时出现防御反应的现象(204)腹膜刺激征: 腹壁紧张,同时伴有压痛和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为急性腹膜炎的重要体征(160) 听觉语音定义及方法: 嘱被检查者用一般的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喉部发音产生的振动经气管,支气管肺泡传至胸壁,由听诊器听及. (121) 触觉语颤定义: 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源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的共鸣的震动,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 (113) 奔马律:在S2后出现的响亮额外心音,当心率快时与原来的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时的蹄声,称为奔马律. (138)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犹如潮水涨落、故各水冲脉。检查:握紧患者手腕掌面,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可明显感知犹如水冲的脉搏,系因脉压差增大所致。(发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严重贫血)(149) 奇脉: 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又称为吸停脉,常见于心包积液和压缩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149)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214) 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若5叶者超过0.0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以至15叶),则称为核右移.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预后不良. (216) 移动性浊音及腹水: 腹腔内游离液体在1000ml以上,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及腹水.(腹水叩诊腹中部为鼓音,两侧为浊音) (169) 颈静脉怒张的定义及意义:在坐位或半卧位明显见到颈静脉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颈静脉怒张提示体循环静脉血回流受阻或上腔静脉压增高,常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及上腔静脉综合征(受压).: (100) 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功能不全时,右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到右室受阻,腔静脉淤血,肝脏则发生淤血性肿大,若按压肿大的肝脏,则将血液从肝脏挤入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但由于右心功能衰竭,不能接受增加的回心血量而返流到上腔静脉使颈静脉充盈。同理,渗出性和缩窄性心包炎时,限制了心脏舒张,使体循环血液、回流受阻而肝淤血,也可出现肝颈静脉返流阳性。(148) 震颤定义: 震颤为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在猫喉部摸到的呼吸震颤类似,义称猫喘,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129)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的区域内听到了支气管呼吸音,即为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亦称为管呼吸音。(119) 呼吸困难:患者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呼吸频率、深度、节率改变;张口呼吸;端坐呼吸;紫绀;辅助呼吸肌参加活动。(26)干罗音:又称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呼吸性附加音。(119) 湿罗音:又称不连续性呼吸附加音,是因为气道或空洞内有较稀薄的液体,呼吸时气道通过液体形成水泡并立即破裂时所产生的声音,故也称水泡音。(120) 莫菲氏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胆总管渐进阻塞征:见于黄疸进行性加深(163) 库斯莫尔呼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病人可以出现节律匀齐,呼吸深而大(吸气慢而汉、呼气短促)病人不感呼吸困难的呼吸,称为库斯莫尔(Kussmad)呼吸,又称酸中毒大呼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163) 潮式呼吸: 潮式呼吸是一种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加上变化的周期什呼吸.潮式呼吸周期可长达30秒至2分钟,暂停期可持续5~30秒,多见于脑炎,脑膜炎,颅内压增高等(111) 库瓦西耶征:又称无痛性胆囊增大征,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胆囊显著肿大,但无压痛。(111)比奥呼吸:又称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深度相同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111) 二、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