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颈椎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病治疗应用中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颈椎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病治疗应用中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DOI:10畅3877 /cma.j.issn.1674-0785.2013.10.085 作者单位: 010020 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 通讯作者: 贺永雄,Email:spinedoctor@sina.com
在术后 24 h 拔除。 引流管拔除后即下地行走活动,术后 2 ~7 d 出院,颈围领佩戴 1 ~12 周。
2.手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零切迹 ACIF 系统非常适合单 节段和跨节段的颈椎病变,从其螺钉设计的理念上可以支持做 相邻节段的固定,因为其植入螺钉通道上位椎体在两侧而下位 椎体在中间。 因此有作者用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 术,获得满意疗效[14] 。 考虑在一个椎体中植入 4 枚螺钉尤其是 骨质疏松患者可能会降低内植物的固定强度,因此本组国内患 者未选择相邻节段病变的病例。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2013 年 5 月第 7 卷第 10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May 15,2013,Vol.7,No.10
·4585·
· 临床经验·
颈椎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在颈椎病治疗应用中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包昌盛 贺永雄 刘斌 东家茂 王东资料:15 例患者中,男 11 例,女 4 例,年龄 43 ~68 岁,平均(54 ±8畅6) 岁;其病程 1 周至 2 年。 其中神经根型颈椎 病 12 例,脊髓型颈椎病 2 例,混合型颈椎病 1 例。 单节段 14 例, 1 例为跨节段。 术前经颈椎动力位 X 线片评价颈椎稳定性,MRI 明确病变节段,肌电图评价神经受损情况,骨密度测定骨含量。 常规化验、胸片、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检查,60 岁以上患者行超 声心动图及肺通气功能检查,充分做好术前评估及准备。 2.手术方法:术前 3 ~5 d 常规气管推移训练,所有患者均 采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后于右侧髂前上棘抽取自体 骨髓 5 ml 备用,根据病变节段取相应位置的颈前横切口,14 例 取右侧颈前横切口,1 例右侧颈动脉粥样斑块取左侧颈前横切 口,切开皮肤、横断颈阔肌,用左手食指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沿 肌间隙钝性推移分离,将气管食管推向内侧,用拉钩牵开,同时 向外牵开颈动脉鞘,用电刀将椎前筋膜切开 1 mm,用两把弯钳 钝性纵向分离,显露椎体,于预估节段椎体植入套筒螺钉定位,C 型臂 X 线机透视确定手术节段。 根据病变情况行间盘切除、椎 体后缘减压和后纵韧带切开,根据骨密度结果适度处理上下终 板,试膜量取融合器大小,将人工骨与自体骨髓混合填塞入零切 迹内固定系统椎间融合器中,导向器引导植入融合器,C 臂透视 确定融合器位置良好,由导向器引导从融合器上、下端植入固定 材料,上下植入 4 枚 14 mm 长的螺钉,术中放置负压引流,逐层 缝合关闭切口,可吸收线缝合颈阔肌及皮下,皮内美容缝合。 术 中常规应用奥美拉唑 40 mg,甲强龙 500 mg,单唾液酸四己糖神 经节苷酯 100 mg,预防减压后脊髓反应性水肿和脊髓缺血再灌 注等并发症发生[7] 。 3.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前 2 h 和术后第一天应用抗生素 预防感染,常规应用脱水药物 3 d,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应用神经 妥乐平、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地塞米松等药物 1 ~5 d。 术后 6 h 坐起进食,术后观察引流量及引流液性状等,引流管均

Zero—P椎间融合术在治疗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Zero—P椎间融合术在治疗颈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合术有其 自身特点 : 不受前次手术 干扰 , ① 操作简 便, 相对 来讲 更微 创 。采 用 Zr- 椎 间 融合 术 手 eoP行 术暴 露 范 围小 , 因仅 显露 病 变 椎 间 隙 即可 完 成 手术
操 作 , 在椎 体前 方上钢 板 , 以不 需取 出前 次手术 不 所 置 人 的钢板等 内固定 物 , 同样 能 完 成邻 近 节 段 的融 合 , 伤更小 。因此 采用 Zr— 间融合 术 治 疗 已 损 eoP椎
者, 发现 3 3例使用钛板 内固定 的患者 中有 8 4 9例 (5 9 ) 后发 生吞 咽 困难 , 发 生率 明显 高 于椎 2 .% 术 其 间融 合器 组 和单纯 植骨组 。Zr— eoP完全 容纳 于椎 间
隙 内 , 突 出于椎 体ria a h ei[ ] o eJitSr m,19 ,8 i e c r md s J .JB n o ugA o v l t s n 99 1
( ) 595 8 4 : 1 -2 .
[ ] 刘洪 , i kz , 4 Hr a I 智慧 明, o u 等.颈椎前 路椎间融合 术后邻 近 节段的病 变 研究 [ ] J .中 国矫形 外 科 杂志 , 0 6 4 9 : 2 0 ,1 ( )
采 用 Zr P零 切 迹 颈 椎 前 路 椎 间融 合 内 固定 eo 系统行 椎 间融 合术 具备 颈椎 椎 间融合及 前路 钢板 固 定术 的优 点 。Zr— eoP在椎 间融合 器 的基础 上 将前 路 钢板微 型 化 , 现 椎 间融 合 并 椎 间 固定 。与一 般 颈 实 椎前路 椎 间融 合 加 钢 板 固定 术 相 比 ,eoP椎 间融 Zr—
于 有 骨 质 疏 松 以 及 椎 体 骨 折 的 患 者 , 禁 止 使 应

ROI-C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ROI-C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ROI-C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作者:成易伦刘晓岚孙龙飞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32期[摘要] 目的探讨ROI-C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术治疗CSR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ROI-C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术及ACDF术治疗CSR病例62例,分别观察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NDI、EQ-5D、EQ-VAS评分、Cobb 角、椎间高度,Odom评价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ROI-C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ACDF组,ROI-C组术后3 d的NDI、EQ-5D、EQ-VAS评分分别为(0.54±0.07)分、(19.09±1.28)分和(16.09±3.21)分,ACDF组术后NDI、EQ-5D、EQ-VAS评分分别为(25.97±1.27)分、(0.66±0.07)分和(25.67±2.17)分。

ROI-C组术后NDI、EQ-5D、EQ-VAS评分均优于ACDF组(P<0.05)。

ROI-C组及ACDF组Odom总优良率分别为96.9%和86.7%。

影像学表现中ROI-C组术后3 d Cobb角为(16.10±5.47)°,ACDF组术后为(13.60±1.51)°,ROI-C组术后3 d椎间高度为(0.73±0.07)cm,ACDF组术后为(0.67±0.08)cm,ROI-C组术后Cobb角及椎间高度均优于ACDF组(P<0.05)。

ROI-C组出现1例轻度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出现Ⅰ级邻近椎体退变1例,ACDF组出现4例轻中度吞咽困难,出现Ⅰ级邻近椎体退变3例,Ⅱ级2例。

两组术后X片显示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

结论 ROI-C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术是传统ACDF术良好的替代术式,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短期内疗效明显、并发症少且轻微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目前,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原理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是一种通过小切口进行颈椎前路手术,采用零切迹植入椎间融合器的治疗方法。

手术中,医生通过微创小切口进入颈椎前路,将椎间盘和椎体的末板切除,然后植入椎间融合器,通过促进椎骨的愈合实现对颈椎病的治疗。

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手段之一。

二、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疗效分析1. 临床症状改善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一项研究发现,术后6个月,90%的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颈部活动度明显提高,手指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该治疗方法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 术后并发症少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并发症较少。

传统手术往往需要切开颈部较大的创口,创伤较大,容易引起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而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3. 长期疗效稳定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稳定。

研究发现,该手术治疗后患者的颈椎病复发率较低,长期疗效较为稳定。

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术后颈部功能基本正常,症状较少复发。

结论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长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应注意的是,临床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术前评估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疗效。

希望本研究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患者的康复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2019年第17卷(1~6期)总目次

2019年第17卷(1~6期)总目次
性寰椎骨折 ………李小峰,冀 晶,农桔安,等 .17(3):158 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
骨融合术治疗 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伴寰枢 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 ……………………胡安文,曹 纬 .17(3):163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 Neulen 钛 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吴远见,韩 培 .17(3):168 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陈鉴权,陈茂水,李 勇,等 .17(3):172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融合器位置对 融合器沉降的影响 ………黄诚谦,韦 文,陆文忠,等 .17(3):177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应用单 / 双切口完成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李锦华,赵 宙,王 伟,等 .17(3):18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多裂肌退行性变与临床 症状的相关性 ………………………………崔晓伟 .17(3):187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 缩性骨折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 ………王惠东,姚方超,傅智轶,等 .17(3):192 Goel 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重建寰 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稳定性 ………谢梦琦,马 飞,王亚楠,等 .17(4):225 基于术中三维影像的经皮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 定治疗 Hangman 骨折 ………保国锋,陈佳佳,李卫东,等 .17(4):230
椎椎管狭窄症 ………张 伟,胡 豇,万 仑,等 .17(4):244 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
L5/S1 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应用不同麻醉方式对 术后疗效的影响 ………柯荣军,夏 新,刘方刚,等 .17(4):248 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 ………李锦华,周鹰飞,赵 宙,等 .17(4):252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 脱症的中短期随访 ………陈斌彬,毛克亚,韩振川,等 .17(5):297 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颈椎椎 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 ………闫廷飞,王 元,孙晨曦,等 .17(5):303 选择性椎板成形术和传统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 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 ………高兴帅,刘新宇,原所茂,等 .17(5):308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 ………任东林,宋 鑫,倪 明,等 .17(5):314 唑来膦酸改善骨质疏松患者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术后腰痛 ………陈 莹,盛 珺,刘 达,等 .17(5):319 一期前路病灶旷置术治疗上颈椎结核 ………吴建锋,尹华斌,赵庆华,等 .17(5):324 后路单 / 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内固定 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甘东浩,徐展望,谭国庆,等 .17(5):329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 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相关因素 ………郑周海,何剑锋,娄方练,等 .17(5):335 斜侧方 /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 行性腰椎滑脱的近期疗效 ………张 强,史国栋,丁洪伟,等 .17(6):369 前路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术中采用髂骨块植骨 / Cage 填充自体碎骨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零切迹锚定式颈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零切迹锚定式颈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颈椎融合术中的应用
肩锁关节损 伤 的治 疗关 键是 修 复和 重建 喙锁 韧 带 。在 传统克 氏针和 张力 钢丝 固定 的基础 上 将 喙肩 韧带通过锁骨 骨洞 紧密 缝合 ,重建 喙锁 韧带 ,增强 肩 锁关节稳定 性 。但 因 喙锁 韧带 撕裂 后 手术 修 复 困 难 ,若 强行缝合 ,晚期 再脱 位可 能 性大 。利 用 喙肩 韧 带重建喙锁韧带创伤小 ,可行 性强 ,操作 简便 ,生 理强 度高 ,长度足够 ,延展性大 ,与 喙锁韧带 的生理作 用相 似 ,能够为肩 关 节 的早 期恢 复提 供有 利条 件 ,疗 效 可 靠 ,并 发症和后遗症 均显著减少。
作者单位 :473000河南南阳 ,南 阳市骨科 医院脊柱外科
与治疗前 比,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工作 、生 活方 式 的改 变 ,颈 椎病 的 发病
率有增高趋 势 。颈椎 病 的治疗 有 药物 治疗 和 手术 治疗 。以往患者倾 向于选 择 消炎镇 痛药 物治 疗 结合 牵引 、理疗等措施 ,但症状易复发 ,严重影响正常 的工
可行 的术后 锻炼方案 。 1.3 疗效判定 患者术后行 x线 检查 ,记录其术 后颈椎调整 情况 、减压 效果及 融合 器所 处 位置 ,术后 两个 月行 电子 计算 机 断 层 扫描 或 磁 共振 成 像 检 查。 采用 JOA评分法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 况。痊愈 :能 正 常工作 和生 活 ,无排斥及 复发情况 ;显效 :症状 有很 大 改善 ,偶有不适感 ;有效 :症状缓解 但偶有 复发 ;无效 : 症状未缓解 ,甚至有恶化倾 向 。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 统计学 软件 SPSS 20.0处理 数据 ,计量资料用 ( ±s)表示 ,比较用 t检验 ,P<0.05 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371967) 通讯作者:顾晓峰,E-mail:970195619@qq.com
·862·
JournalofClinicalandExperimentalMedicineVol.18,No.8 Apr.2019
大网膜包埋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的因素包 括几个方面:首先,大网膜组织的柔软性较好,具有较强 的可塑性,能够将吻合口严密的包埋,可以有效封闭吻 合口位置的渗漏部分。其次大网膜的血液供应功能较 好,大网膜前后的腹膜间存在丰富的血管分支,可以为 带蒂大网膜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对于吻合口愈合有良 好的作用。同时大网膜具有较强的吸收功能,能够将吻 合口位置的积液充分吸收,对于局部炎症的缓解有明显 的作用,可以减少影响吻合口愈合的不良因素。而大网 膜基质细胞还能够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加速血管的生 成,提高吻合口的愈合速度。大网膜包埋的方式可以将 主动脉、气管、支气管等吻合口周围的重要组织隔离,减 少由于吻合口瘘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4 结论
本次研究中以带蒂大网膜包埋的方式处理吻合口后食管癌切除吻合术患者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表明带蒂大网膜包埋处理食管胃胸内吻合术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对于患者康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 4月 第 18卷 第 8期
·861·
营养问题以及狭窄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在吻合口狭窄 复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然而本次研究选择的样本量较
[2] 施仁忠,张亚锋,夏晓明.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 治疗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9):682-683.
[3]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21-28.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安全性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安全性

零切迹 自稳 型颈椎 融合 器( R O I — C ) 在 颈椎 前路 减压 融合 术 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 价
陈博 来 , 林 涌鹏 , 赵 帅, 李永 津 , 杜 炎鑫 , 林 定坤
( 广 东 省 中医 院 脊 柱 科 5 1 0 1 2 0广州市 )
【 摘要 】目的: 评 价颈椎前路椎 间减压融合术 中应用零切迹 自稳型颈椎融合器 ( R O I — C ) 的安全性及 临床疗 效。
咽 不 适 和 声 音 嘶 哑情 况 的发 生 。
【 关键词】颈椎病 ; 脊 柱融合 ; 假体 与置人物 ; 临床疗 效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4 — 4 0 6 X . 2 0 1 5 . 1 0 . 0 5
中 图分 类号 : R 6 8 1 .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4 — 4 0 6 X( 2 0 1 5 ) 一 1 0 — 0 8 9 4 — 0 6
术 后 6个 月 为 1 8 . 5 9 。 ± 7 . 1 1 o , 末 次 随访 时 为 1 9 . 0 5 。 ± 6 . 9 5 。 , 与 术 前 相 比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P < 0 . 0 1 ) 。术 前 椎 间 隙高 度
为3 . 1 9  ̄ 0 . 4 1 m m. 术后 6个 月 为 5 . 0 3  ̄ 1 . 1 l mm, 末次 随访时为 4 . 6 2  ̄ 0 . 8 8 mm, 与 术 前 相 比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O 5 ) 。末 次 随 访 时 所 有 患 者 均 获 得 良好 的 骨 性 融 合 。 术 后 早 期 患 者 吞 咽 不 适 和 声 音 沙 哑 的发 生 率 分 别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影响戎玉罗;罗勇骏;刘蔚;唐鹏宇;周快;殷国勇;蔡卫华【摘要】目的比较在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术后吞咽困难及远期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行ACDF治疗的108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9例应用ROI-C固定(A组),49例应用融合器并钛板固定(B组).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颈椎Cobb角、颈椎弓深、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功能.分别采用Odom法及Vaccraro标准进行手术疗效评定,记录2组术后吞咽困难及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骨化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NDI明显降低,颈椎Cobb角和弓深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术后JOA评分、NDI、手术疗效优良率和同时间点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低、持续时间更短,邻近节段骨化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应用ROI-C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与融合器并钛板固定相比,ROI-C 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17)002【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颈椎病;椎间盘切除术;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手术后并发症【作者】戎玉罗;罗勇骏;刘蔚;唐鹏宇;周快;殷国勇;蔡卫华【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331.1随着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颈椎病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经典术式有前路颈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及后路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等。

随着颈椎融合器的发展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ACDF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1-2]。

传统的ACDF使用融合器并钛板固定,以增加减压节段的稳定性、提高融合率[3-4]。

但钛板可增加术后吞咽困难、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5-7]。

为了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应运而生。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5月—2015年5月本院在ACDF中应用ROI-C或融合器并钛板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处理方式临床疗效、术后吞咽困难和邻近节段骨化的发生率,为ACDF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MRI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脊髓或神经根受压;②伴明显的相应临床症状,如颈肩上肢疼痛麻木、胸部束带感、四肢乏力、行走不稳、脚踩棉花感等;③经正规非手术治疗> 6个月,症状无明显缓解,影响正常生活;④采用ACDF治疗;⑤随访数据资料完善,随访时间> 24个月。

排除标准:①术中联合使用ROI-C、融合器并钛板;②严重的颈椎不稳、颈椎骨折脱位、椎管狭窄、肿瘤等;③术前已有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骨化。

根据以上标准,共纳入颈椎病患者108例,其中59例术中应用ROI-C固定(A组),49例术中应用融合器并钛板固定(B 组)。

2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 0.05,表1)。

表1 一般资料Tab. 1 General informationGroup n 年龄/岁Age/year组别性别Gender手术节段Operation segment 糖尿病Diabetes男Male Female 1 2 34 脊髓型Myelopathy随访时间/个月Follow-up time/month颈椎病分型Classific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吸烟Smoking 混合型Mixed A 5941.6±4.8 37 22 35.3±9.7 29 15 12 3 25 28 6 29 13 B 49 43.9±5.1 29 2034.1±8.9 11 22 13 3 19 25 5 23 11女神经根型Radiculopathy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位主任医师完成。

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做颈前右侧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颈阔肌,分离颈深筋膜,沿气管、食管鞘和血管鞘间隙分离至椎体前缘,手动拉钩将气管、食管鞘拉向左侧,间歇性松开一段时间,纵行切开颈前筋膜,将颈长肌拉向两侧。

透视下定位相应椎间隙,经C形臂X线机透视无误后,咬除相应椎体前缘骨赘,置入椎体撑开螺钉,用撑开器适当撑开椎体,摘除椎间盘及髓核组织,切除后纵韧带,彻底减压至硬膜囊及神经根无明显压迫。

处理相应上下终板后,A组采用大小合适的ROI-C(LDR公司,法国)固定,B组采用充填有同种异体骨条的融合器(威高,山东)、椎体前置钛板、螺钉(威高,山东)固定。

透视确认融合器位置良好。

彻底止血,清点器械、敷料无误后,颈部切口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切口。

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未见异常。

术后予以补液、镇痛等支持治疗,2 d后拔除引流管,佩戴颈托下床活动,术后佩戴颈托3个月。

1.3 临床评估术前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8]、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9]进行功能评估。

计算JOA评分改善率,JOA评分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

将JOA评分改善率分为4个等级:极好(≥75%)、好(≥50%且< 75%)、一般(≥25%且< 50%)、差(< 25%)。

采用Odom法[10]对手术疗效进行判定:优,术后症状、体征近乎消失;良,症状、体征大部分缓解,可正常工作;可,症状、体征部分好转,无法正常工作;差,症状、体征与术前基本相同。

术后3 ~ 48个月评估吞咽困难情况,根据Bazaz评分[11]将术后吞咽困难程度分为无(无吞咽问题)、轻度(很少发生吞咽困难)、中度(偶尔发生吞咽困难)、重度(频繁发生吞咽困难)。

1.4 影像学评估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

测量颈椎C2~7 Cobb角[12]、颈椎弓深及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

Cobb角为C2与C7椎体下终板连线的垂线之间的夹角。

颈椎弓深为各椎体后缘连接成的弧线到齿突后上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最远垂直距离。

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为该间隙下位椎体上终板中点与上位椎体下终板中点连线的距离(下位椎间隙易受锁骨的遮挡,故本研究只测量上位椎间隙高度)。

依据Vaccraro标准[13]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融合标准: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邻近椎体位移角度≤2°;椎间隙高度恢复,无塌陷;骨小梁与上下椎体骨性连接;植骨区与椎体上下缘间无透亮线。

邻近节段骨化分级:0级,邻近节段无骨化形成;1级,有骨化形成,但骨赘未超过椎间隙的1/2;2级,骨化超过椎间隙的1/2,但未跨越椎间隙;3级,骨化跨越椎间隙,形成连续骨桥[6]。

2位独立观察者在2次不同情况下确定邻近节段骨化等级,4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等级。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气管、食管、硬膜、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等情况发生,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 ~ 5 d出院,随访期内脊髓、神经受压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防颈椎Cobb角和弓深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2),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 > 0.05,表2);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Cobb角、弓深及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维持,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2)。

2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上升,N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组间比较,同时间点JOA评分和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末次随访时,A组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优13例、良34例、可12例,B组优10例、良31例、可7例、差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手术治疗效果按Odom法进行判定,A组优良率为93.2%(55/59),B组为91.8%(45/4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3个月时,A组融合率为96.6%(57/59),B组为93.9%(46/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插片断裂,融合器下沉、松动、退出等情况。

表2 观察指标Tab. 2 Observation indexes注:*与术前相比,P < 0.05Note:* P < 0.05,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Group n 出血量/mL Bloodloss/mL组别手术时间/min Operation time/min JOA评分JOA score单节段1-level双节段2-level三节段3-level术前Pre-operation四节段4-level术后3个月Postoperative 3 months末次随访Final follow-up改善率(%)Recovery rate(%)A 59 68±5555±19(n=29)91±28(n=15)129±35(n=12)160±30(n=3)9.3±1.5 13.5±1.7* 13.6±1.9* 73.5±14.8 B 49 70±49 60±15(n=11)92±32(n=22)132±29(n=13)161±28(n=3)9.1±1.613.4±1.8* 13.5±2.1* 69.9±19.7末次随访Final follow-up A 37.5±11.914.1±10.9*7.8±2.8* 10.1±8.2 15.8±7.3*16.1±7.9* 8.2±7.7 11.2±7.2*11.6±8.9* 5.1±1.6 5.1±1.3 5.0±1.2 B 38.4±10.8 14.7±11.2*8.1±3.2*10.3±9.1 15.1±6.7*15.4±8.2*7.7±7.1 10.8±8.3*10.9±9.7* 5.2±1.4 5.1±1.2 5.1±0.9组别Group NDIC2~7 Cobb角/(°)C2-7 Cobb’s angle/(°)颈椎弓深/mm Cervical arch depth/mm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mm Height of upper adjacent intervertebral space/mm术前Preoperation术后3个月Postoperative 3 months末次随访Final follow-up术前Preoperation术后3个月Postoperative 3 months末次随访Final follow-up术前Preoperation术后3个月Postoperative 3 months末次随访Final follow-up术前Preoperation术后3个月Postoperative 3 monthsA组术后出现2例轻度吞咽困难,对症处理3 ~ 5 d后消失;B组术后出现4例轻度吞咽困难,3例中度吞咽困难,随访3个月时仍有3例存在轻度吞咽困难,至末次随访时全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