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叛逆者的“狂吠”——郭沫若《天狗》与伊斯拉姆《叛逆者》

的创作中体现 了出来 , 尤其是《 天狗》 这首新诗 。 粗 犷 、强悍的诗歌语言很好地体现 了诗人年轻之时
意气风发的激情和豪迈放纵的热 隋。
《 天 狗》 是 根据我 国民间“ 天 狗吃月 ” 的传说 写成 , 诗人结合西方科学 文化对其进行 了改造和 重塑 ,将传统的一个邪恶的象征变成 了神圣 、 无
郭沫若学刊 2 0 1 6年第 4 期 ( 总第 1 1 8期)
作品研究 Biblioteka 叛 逆 者 的 “狂 吠 "
— —
郭沫若《 天狗》 与伊斯拉姆《 叛逆者》
曹誉峰
(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
摘
要: 郭沫若的诗歌《 天狗》 与印度诗人伊 斯拉姆 的《 叛逆者》 是各 自的代表作 , 伊斯拉姆 以“ 叛 逆者” 的角 色发表 民族
宣言, 郭沫若借 “ 天狗” 呐喊 出时代强音。 文章从 多个 角度对《 叛逆者》 、 《 天狗》 这两首诗进行 深入全 面的比较 分析 , 探 究形成
这样相似和 差异性的深表层原 因。研 究发现 , 两首诗 歌在 整体 风格 、 表现方式、 思想内涵上相通共鸣 。 表现 了诗人 面对 国家
危难的态度 和激情 ; 与此相对 , 诗歌也体现 了两住诗人所 处的文化 环境 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差异 。对 比研 究《 天狗》 与《 叛 逆
云激荡 的年代 ,诗人胸 中的激烈愤懑之火如火山 般爆发出来 , 《 叛逆者》这首诗就是诗人批判传统
和反抗 帝 国主义 的宣 言 。 诗 歌 以抒情 开头 , “ 说吧 , 英 雄 !” , 以“ 我” 为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5 — 1 7 作者简介 : 曹誉峰 ( 1 9 9 2 一 ) , 男, 重 庆人 , 四 川 大 学文 学 与新 闻 学院硕 士研 究 生 , 研究方向: 比较 文 学 与世 界 文 学。
比较文学考试重点3

第一章比较文学入门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
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
(4)开放性(5)理论性3、比较文学的意义?(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
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
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
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第三章比较文学学派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2)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5)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评价: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缺点:1)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2)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得不可能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跨学科研究3)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4)反对“欧洲中心论”5)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2)评价优点:1)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2)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3)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
“创造性叛逆”的原意、语境与适用性

“创造性叛逆”的原意、语境与适用性作者:王向远来源:《人文杂志》2017年第10期内容提要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到的“创造性叛逆”一词,在译介学研究中长期存在误读与误用,主要表现在把埃氏的“叛逆”论的语境由文学社会学置换为译介学;把“叛逆”的主体由读者置换为译者;把广义上的作为翻译书籍的“翻译”转换成狭义的翻译;把语言转换意义上的带有形容词性质的“背叛”理解为译者对原作的“背叛”;把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来延长作品生命力这种意义上的“创造性”理解为“背叛”的创造性,而对于埃氏关于“背叛”也不能“破坏”原作统一性的告诫则予以忽略。
“译介学”对“创造性叛逆”论的引进援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在几个方面对“创造性叛逆”的适用性做了挪用与转换,由此也带来了理论上的一些破绽与问题,客观上触动了忠实原文这一基本的翻译属性与翻译伦理。
“创造性叛逆”应该有其语境与限度,它只能用于对译介现象的客观描述,而不应成为译者的信条与指归。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译介学译文学翻译学〔中图分类号〕I0-03;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7)10-0062-08在中国传统翻译史及理论史上,翻译的基本属性是“案本”“求信”,近代严复提炼为“信达雅”三字,也是以“信”当头;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第一个关键词是“忠实”,只是对什么是“忠实”、如何忠实的理解各有不同而已。
然而,到了20世纪中后期,忽然有了“创造性叛逆”论,与传统的翻译观针锋相对,令人耳目一新。
于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译介学”研究模式的兴起,“创造性叛逆”直接挑战传统翻译学,不仅成为比较文学的“译介学”的关键词,甚至也成为翻译研究的关键词。
相关论文与著作层出不穷。
然而,“创造性叛逆”的原意与语境究竟是什么?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到底如何?“译介学”对“创造性叛逆”的援用有没有挪用、转换与错位的问题?对此有必要从“译文学”的角度加以回顾与检讨。
一、埃斯卡皮“创造性背叛”论的原意及对它的误解“创造性叛逆”(一译“创造性的背叛”),是法国文艺理论家罗贝尔·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的。
翻译理论论文-郭沫若创造性

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英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 年) 、《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 年)、雪莱《雪莱诗选》(1926 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 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人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 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20 世纪20 年代前期,浪漫主义对我国文坛影响巨大。
郭沫若是受惠特曼影响最大的中国现代诗人,曾被称为“中国的惠特曼”。
惠特曼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个性解放和自我的张扬,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的信念,都是和“五四”前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革命要求相适应的。
郭沫若是新文学积极浪漫主义的主将,他的译论自然也带有这一色彩。
然而,受他当时文艺思想中宗派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的影响,郭沫若的翻译理论也含有这样一些消极因素。
比较文学译介学之“创造性叛逆”

无法分 隔开来 。 并引用 了法 国专家的论述 : 副译总 是一种 ’ ‘
创 造 性 的叛 逆 ’ ” 。 “ 实” 忠 一直 是传 统 翻 译 界 的标 准 。古 罗 马 时 期 的 贺 拉 斯 就 提 到 了 “ 实 的译 者 ” 中 国则 在 唐 朝 由佛 经 翻 译 大 师 忠 , 玄 奘 提 出 了“ 须 求 真 , 须 喻 俗 ” 翻 译 标 准 , 了 清 末 , 既 又 的 到
往往晦涩难懂 ; 意译法很容易理解 , 忠实了内容 , 却丢掉 了形 式, 丢掉 了蕴含在形式 中的文 学价值 。 作为译者 , 首先他应该是个读 者 , 读原著的过程 , 是一种 主动的 、 建设性的过程 。每一位译者都会根据 自己的生 活背
译) 和翻译文学进 行 的研 究 。 谈 到翻译 , ” 不得 不谈 到 “ 造 创
者提 出 :在 实 际 的 文 学 翻 译 中 , 造 性 与 叛 逆 性 其 实是 根 本 ‘ 创
和翻译文学研究的新视 角 。译介 学在我 国译学界 相对来 说 是一个 比较新鲜的概念 。“ 当代译介学诞生 于近年全球文化 交融共铸 的大背景 , 当代 形态 的主要 内涵是指 从文化层 其 面对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 际交流 实践所进行 的跨文化研 究。 ”
谢 天 振 教 授 在 “ 介 学 ” 一 章 中 , 述 了 翻 译 与 译 介 学 在 译 这 阐 比较 文 学 中 的 地 位 , 确 指 出 了译 介 学 与 一 般 翻译 研 究 的 区 明
但 是 译 者 一旦 决 心 要 “ 实 ” 自己 的 译 著 时 , 为 自 忠 于 就 己 划 了 一 个 无 法逾 越 的 圈 。 在 翻译 的 过 程 中 , 了 “ 实 ” 为 忠 , 对 原 著 亦 步 亦趋 , 不 能 跨 过 这 个 圈 子 , 显 然 是 给 译 者 一 决 这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文档

描述翻译学视角下的创造性叛逆一、引言综观中西翻译史, 尤其是文学翻译, “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
许多杰出的大翻译家有一些“不忠实”的神来之笔, 就连忠实派的译者也有故意“不忠实”的时候。
大量“不忠实”译文的存在、成功与忠实观的冲突引起了忠实与叛逆的二元现象。
许多译作被简单地冠以忠实或不忠实来判断其翻译质量和价值。
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法与人们思维的定向性或单向性有直接的关系, 的确有助于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但容易极端化、对立化。
对于翻译实践中一些违反忠实的标准却取得成功的创造性和叛逆性的翻译现象,描述翻译学跳出了翻译标准的狭隘忠实观, 接受现有的翻译实践,对不同的译本采取更理性的评价态度, 消解了不同译本之间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
二、描述翻译学与创造性叛逆的源起与契合传统翻译研究对翻译标准的关注, 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箴言总结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 都反映了其规范性的本质。
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 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 不分工作对象和读者的认知环境, 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林克难,2001:43)。
这种规范性的研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指出了翻译应达到的标准和遵循的规范。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 传统的翻译研究大多以源语为中心, 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本来评判译文的优劣;同时,以点带面,把仅适用于某些体裁的翻译标准推而广之, 并对大量没有实现这些标准的译文大加讨伐, 却对译者之所以采用与这些标准相抵触的翻译策略的原因, 以及这些译文对译语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不闻不问(董明,2003:46)。
传统翻译标准研究趋于理想化, 过于强调语言间的共性和语言规律的客观性,而不考虑翻译中诸多因素的相互关联, 因此,规范性的翻译研究总是摆脱不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忠实与不忠实之争。
传统的规范性的翻译标准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和随之而来的无谓而又无休止的争论, 以及大量“不忠实”译文的产生和存在都呼唤着翻译研究的新方法。
自考比较文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
![自考比较文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7903c5104431b90d6c85c71e.png)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比较文学一、选择题1、下面关于比较文学“跨越性”的描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所谓“跨越性”,就是比较文学的研究总是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
B所谓“跨越性”,亦指它的研究往往跨越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
C所谓“跨越性”,通常也指它的研究往往跨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学。
D所谓“跨越性”,亦指跨越文学的范围,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下面关于比较文学课程性质的说明哪一项是正确的?()A比较文学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课程一样,都是对作品的文本进行直接的思想、艺术的研究。
B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课程最为接近,因为他们都必须涉及外国的文学。
C在中文的各门课程中,与比较文学最为接近的课程是文艺理论,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
D比较文学是文艺理论课程的一个分支,它们都是研究文学的一门理论课程。
3、下面关于“框范影响”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所谓“框范影响”,就是指艺术作品的基本框架对另一个国家文学作品的影响。
B所谓“框范影响”,就是指艺术作品的结构对另一个国家作品的影响。
C所谓“框范影响”,就是指艺术作品的整体性的环境范围对另一个国家文学作品的影响。
D所谓“框范影响”,就是指一国的文学作品对另一国的文学作品具有示范作用。
4、下面关于“接受研究”的描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接受研究属于渊源学研究,因为它着重对接受的一方进行研究。
B接受研究就是在誉舆学研究中,着重研究接受方接受的特点以及产生变异的原因。
C通过接受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国的文学传统和时代氛围等制约着他国文学对其的影响。
D接受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结合接受研究的誉舆学研究,才是完整的誉舆学研究。
5.下面关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神话、故事往往有很多相似的原因的陈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部分传说或故事之所以相似,是由于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的起源。
B 此外,在人类早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往往面对着共同的问题,有共同的困惑和幻想。
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摘要】翻译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作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本文旨在用若干个实例透析《生死疲劳》里习语的翻译,其切入点是在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视角下“译者的叛逆”。
本篇论文的实例以中国的四字成语翻译为主,以其他的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为辅,对译者为什么要这么译、为什么不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 不忠漏译误译一、引言《生死疲劳》是我国当代“乡土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让莫言登上了写手们的最高荣誉殿堂——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习语在《生死疲劳》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译者在翻译时候,多数采纳了以译者为主体的“创造性叛逆”翻译观。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最早源自于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他说过“如果愿意承认翻译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那么那个使人恼火的翻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艾斯卡皮,2002)”。
文学翻译其中的奥秘深不可测,“对于比较文学而言,文学翻译中的“不忠”尤其具有研究价值”(谢天振,宋炳辉,2008:45)。
二、以实例分析《生死疲劳》里习语的漏译及误译案例一:源文本:又一想,被斗争被清算被扫地出门被砸了狗头的地主村村皆有,屯屯不虚,普天之下,千百万数,难道这些人都做了恶事遭此报应不成?(莫言,2012:36)目标文本:…whose “dog heads”were beaten bloody,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them,and I wondered…?(Goldblatt,2008:29)分析:中文写作中,通常会用排比或者重复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语句气势,划横线的句子即是体现此功效,强调被批斗枪毙的地主阶级比比皆是。
更深层次地,笔者读出了西门闹怒气填胸,感叹世道变态扭曲的强烈情感,以及西门驴对其妻子和儿女的怜悯和歉意。
译文中,译者漏译了“村村皆有,屯屯不虚,普天之下”,只是轻描淡写地将“千百万数”译成“thousands and thousands”,不作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 ,来探究文学的内在规 律 ”。②他把语言变异 、文化变异 、跨国与跨文明形象变异以
文学传播与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 。没有创造性的叛逆 ,也 就没有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
及文学文本变异等四方面作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的主要 领域 。语言层面的变异主要是指文学现象穿越语言界限 ,
法之一 。
的变异 。跨国与跨文明形象变异指的是已往文学作品中所
文学的变异十分普遍 ,在文学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 ,除
表现出来的他国形象 ,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③ ,既然是
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因素之外 ,在文化过滤 、译介 、接 想象 ,就必然会产生变异 。而文学文本的变异体现在不同
受等作用下 ,还有许多难以确定的其它因素影响国与国之 国家 、不同文明的文学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在
注释 :
①刘士林 :《中国诗学精神 》,海南出版社 2006年版 ,第 3页 。 ②⑤⑥⑦⑨⑩瑏瑡瑏瑢瑏瑣杨吉成 :《灵心诗性 ———诗性的中国文化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第 18页 ,第 76页 ,第 77页 ,第 78页 ,第 81 页 ,第 101页 ,第 103 - 104页 ,第 301页 ,第 311页 。 ③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 》,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 ,第 74页 。 ④陈延杰 :《诗品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版 ,第 23页 。 ⑧郭庆藩 :《庄子集释 》,中华书局 1997年版 。
沫若的译本最早 。该诗作是诗人雪莱在漫步树林时受到狂 风暴雨的感染而作的 。全诗共五节 ,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 。 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 ,吹送生命的种子 ;第二节描 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 ,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 ;第三 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 ,摧毁海底花树 ;第四节 , 诗人由写景转向抒情 ,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 胸臆 ,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 界 ,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 。全诗气势磅礴 , 文笔飘 逸 ,意想鲜明 。在形式上 ,诗人采用了莎翁的十四行诗 ,五 节诗句相互呼应 ,穿插了跨行节诗句 。在音韵上 ,环环相扣 的脚 韵 , 五 音 步 抑 扬 格 , 重 读 单 音 节 押 阳 韵 ( masculine rhyme)等方法 ,既体现出诗人澎湃的激情和西风狂放的气 势 ,又彰显出了错落有致的内在节奏感 。在艺术手法上 ,诗 人使用了象征 ,前三节诗三个意境 ,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 树林 、天空和大海之间 ,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 ,形象鲜明 , 想象丰富 ,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 ,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 、 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 。在诗行的最后 ,诗人与西风的对话 , 将西风意化为一个彪悍的精灵 ,高呼革命的力量 。以下是 原诗的第一部分 ,诗人把西风比喻为巫师 ,驾权者和生命使 者 ,引入了“群鬼 、姐妹 、花蕾 ”等意象 ,同时运用色彩的堆 砌 ,使残叶滑落 、花蕾摇曳的景象跃然纸上 。
批 评 与 阐 释 ·当 代 文 坛 · 2 0 0 9 . 4
取 向 时 ,作者对东西建筑的某些观点就显得过于武断 ,中国 目前树林稀少 ,并非全因建筑是土木结构之故 。而土木结 构的房屋坍塌了 ,也并非是因为建筑技术不够先进 ,事实 上 ,发源于河姆渡文化的卯榫构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 更是华夏建筑文化的瑰宝 。由此发展起来的华夏木构造建 筑技术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深刻影响了东南 亚地区的民族建筑样式 ,是持续时间最久 ,影响范围最广泛 的建筑形式 。然而瑕不掩瑜 ,该论著在研究角度 、理论视野 和语言风格上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仍留给文化研究者众多 的启迪 。
Destroyer and p reserver; hear, oh, hear!
自由移易 。”“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 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 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 ,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 ”⑧。
郭君认为此番风韵译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与文学创作已具有
下面看看郭沫若先生的翻译并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创造性叛逆 。郭译如下 :
间文学的交流与联系 。法国著名文学史家朗松说 :“真正的 文学的接受层面产生的变异 。
影响 ,是当一国文学中的突变 ,无法用该国以往的文学传统
“创造性叛逆 ”最初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家罗伯特 ·埃
和各个作家的独创性来加以解释时在该国文学中所显现出 来的那种情状 ”。①曹顺庆教授在所著的《比较文学教程 》
比较文学学派所倡导的实证性研究被称为国际文学关系研 话过程中 ,接受者一方因为自身文化背景和传统而有意无
究的两大支柱 ,是全球化语境下研究不同国家文学 ,尤其是 意地对传播方的文学信息进行选择 、删改和过滤的现象 。
异质文化语境下各国文学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不可或缺的方 这种文化过滤必不可少的会带来文学的误读从而引起文学
各种经验和翻译观点 (或翻译策略 )的体现 ;而正是这些翻 译策略和情感经验才得以使原作在译入语中彰显出创造性
Her clarion v’er the dream ing earth, and fill
的客观叛逆 。
(D 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义是巨大的 ,正是由于它 ,才使得一部又一部文学杰作得到 了跨越时空 、跨越地理的传播与接受 ”⑤。尤其是 20 世纪
通过翻译而在目的与环境中得到接受的过程 ,也就是翻译
60、70年代 ,翻译研究一开始从语言层面转型为文化层面 。
学或者译介学研究 。而当今视野下的译介学研究已经超越 同时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分支下的译介学不仅积极肯定翻
冷冷沉沉的去睡在他们黑暗的冬床 ,
醒呀 ! 太阳驱散了群星 ,
如象 ———死尸睡在墓中一样 ,
暗夜从空中逃遁 ,
直等到你阳春的青妹来时 ,
灿烂的金箭
一片笙歌吹遍梦中的大地 ,
射中了苏丹的高瓴 。
吹放叶蕾花蕊如象就草的绵羊 ,
在山野之中弥漫着活色生香 :
显然 ,郭译中没有原诗的“morning in the bowl of night”
斯卡皮 (Robert Escarp it)在《文学社会学 》一书中提出的 ,他 指出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④ 。对此 ,我国著名翻译
中 ,他给比较文学变异学这样定义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 理论家谢天振教授在他所著的《译介学 》中做了深入探究 ,
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 ,通过研究不同国家 他认为 :“创造性叛逆并不为文学翻译所特有 ,它实际上是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 ,郭沫若主张“风韵译 ”,即指“原
W ith living hues and odors p lain and hill:
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 ,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 ,或先或
W ild Sp 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后 ,或综或析 ,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 ,为气韵起见可以
了传统的语词翻译研究的范畴 ,所强调的已不再是传统的 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更进而提出翻译对原文的“不忠 ”是
“信 、达 、雅 ”,而是“创造性叛逆 ”。它已经从传统的实证性 研究 ,走向了一种比较文学视野下的文学 、文化研究 。也就
绝对的 、必然的 。“这种‘叛逆 ’和‘不忠 ’往往携带重要的 文化意义 ”⑥ 。
译者在阅读原作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虚拟原作 ”,这 个“虚拟原作 ”就是译者在与原作的对话过程中头脑中所 形成的一个近似原作的文本 ,最终在译本中得到体现 。对
O W ild W est W 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 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 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者 。对于郭君而言 ,“读者 ” 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角色 ,“虚拟原作 ”便是心灵共鸣的最 佳宣泄场所 ,从而展现在译作中的即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 ,实践各种观点 、经验的结果 。郭先生注重诗歌艺术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W 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特性的传达 ,他的“诗首先应该是诗 ”的理论使翻译文学达 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换而言之 ,郭译在其精华上 ,便突显出 各种相对于原文的前景化 ( foregrouding)的翻译特点 ; 而这 些前景化的翻译特色正是郭译在“虚拟原作 ”中所形成的
The w 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 se w 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 ring shall blow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 责任编辑 杨梅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 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王鹏飞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近年来提出 是说 ,它已将文学的变异现象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 。文化
的 ,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它和早期法国 层面的变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过滤 ”,指的是文学交流和对
黄者 、黑者 、苍白者 、惨红者
《西风颂 》是雪莱名作 ,它在中国至今有多个译本 ,郭
无数病残者之大群 :哦 ,你 ,
123
批 评 与 阐 释 ·当 代 文 坛 · 2 0 0 9 . 4
你又催送一切的翅果速去安眠 ,
The sultan’s turret in a noose of light
了相通性 ,翻译也是一种创造性工作 ,而“好翻译 ”实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