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

项羽生平记述差异分析——基于《史记》和《汉书》的考察张春巍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40)1
【摘要】《史记》和《汉书》对项羽生平记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羽传记的体例安排不同,二是对项羽的称呼不同,三是对项羽形象的描绘不同。

《史记》和《汉书》对项羽生平的记述存在差异,主要与司马迁和班固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以及文学观有关。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张春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区域差异的实证考察\r——基于泰尔指数测算及分解分析
2.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上的武汉城管形象差异——基于内容分析法的考察
3.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下城市移民土地粘度的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基于湖南S乡的考察
4.农村纯女户已婚女儿双系反哺行为差异分析——基于河南A村的考察
5.子女非认知能力发展的阶层差异分析——基于家庭资本投入的微观考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记与汉书中对项羽的叙述和评价的比较

史记与汉书中对项羽的叙述和评价的比较

項 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
羽 本
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 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 ,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
紀 :「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
羽 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本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
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有一
紀 人不得用,自言於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 公。」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二寸,力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
憚籍。
漢書沿襲了史記
• 漢書取消了史記書中項羽本紀而將項羽編排進列傳立了< 陳勝項籍傳>
• 《史記》為紀傳體通史,分「本紀」、「世家」、「列 傳」、「書」「表」五大類;其史「本紀」、「世家」、 「列傳」都是「傳」的性質,只是所述人物的社會地位不 同而已。
傳 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陳嬰為上柱國,封五縣,與
懷王都盱台。梁自號武信君,引兵攻亢父。
史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
• /w72/play_album-aid-6729351_vid-Mzg0OTg2MTM.html
史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

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 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

以《史记》和《汉书》相同的一两篇文章小议两者不同《史记》和《汉书》都是记载历史的史书,只是《史记》所记载的年数跨度大,上起三皇五帝的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

《汉书》则主要记载汉代的历史。

两则有一部分的重叠,班固写《汉书》,汉武帝以前的材料基本上是照抄《史记》的,但也对《史记》中的词语有改写。

现仅选一两篇两书均有的文章来看看两者的不同。

所选文章是《汉书》卷三十二,张耳陈余传第二;《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与《汉书》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从此两篇文章来比较两书。

一、从语法方面来看(1)《汉书》和《史记》在使用判断句的格式上有所不同。

《史记》的判断句多在第一个的分句后用“者”来表示提顿,以引出谓语。

句末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句式比较单一,也即“…者,…也。

”的格式。

《汉书》判断句的格式比较多样,采取“…,…也。

”或“…,…。

”“…者,…。

”的格式。

没有“…者,…也”的格式。

例如:{1} 《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张耳,大梁人也,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张耳者,大梁人也。

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 {2} 《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陈余,亦大梁人,。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陈余者,亦大梁人也……”(2)《汉书》和《史记》在介词的使用上有所不同。

在引出地名时,《史记》使用介词“于”,《汉书》无此字。

例如:{1}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 {2}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足下何以得此声梁楚之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二、从语言用字方面来看(1)《汉书》的语言中多使用古字,而《史记》中多使用今字。

例如:{1} 《汉书?张耳陈余传第二》:“赵王间出,为燕军所得。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赵王?f 出,为燕军所得。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比较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较⼀、体例内容⽐较《史记》是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志”,取消了“世家”,并⼊“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

第⼀,《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物事迹和史实。

第⼆,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和内容作了调整。

⽐《汉书》减少了⼏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些移植删减。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志》、《地理志》、《艺⽂志》。

《刑法志》第⼀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和⼀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政区划、历史沿⾰和户⼝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注⽬。

《艺⽂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录。

第三,《汉书》开辟了⼀些新的领域,扩⼤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

《汉书》的“⼗志”是在《史记》“⼋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思想⽐较第⼀,《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之际,通古今之变”,⽽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这样⼀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常明显。

⾸先,《汉书》极⼒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分⾃觉地以汉⾂⾃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是“以匹夫之细,窃杀⽣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泛、深刻、尖锐、彻底。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

《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第一篇:《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史记》《汉书》中的人物差异——项羽《史记》和《汉书》虽同样是记录中国古代历史但在人物表达方面却略有不同其中包含了两位作者的情感《史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

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

《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

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

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

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

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可见其两人命运坎坷在对待同一件事情上会有自己的见解。

一.《史记》与《汉书》内容对比《汉书》写于《史记》之后是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所以班固续写的。

在《汉书》中就免不了借鉴与《史记》在《汉书》项籍传袭用《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为项羽专著一本纪,而《汉书》将陈胜与项羽合传,传赞部分亦将《史记》陈涉世家赞与项羽本纪赞合并。

《汉书》项籍传大幅删减《史记•项羽本纪》中字句,以互见法移置段落至《汉书》他传中,并调整后半部分传文顺序,使《汉书》项籍传字数缩减为《史记•项羽本纪》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占《汉书•陈胜项籍传》字数的三分之二。

关于《汉书》传文中的删补移置,大段变动方面《史记》第1-9、11-15、20、25、40-42、45段与《汉书》各对应段落内容大致相同,仅字句略有删改。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

《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史书,它们的人物塑造被认为对于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行为以及历史背景十分重要。

今年,我有幸获得机会进行《史记》与《汉书》人物塑造的比较研究,本文将以结构完整且内容详实的方式进行阐述。

一、引言本篇研究旨在比较《史记》与《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差异。

我将简要介绍两部史书的背景和作者,然后探究两部著作中人物塑造的方法。

我将分别从性格刻画、行为描述和历史背景描绘三个方面对两部史书的人物塑造进行比较和总结。

二、背景与作者《史记》是汉朝司马迁所著,它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而《汉书》是东汉末年班固所撰写,它是一部研究西汉历史的史书。

两部史书都以汉朝历史为基础,但作者的身份与时代背景不同。

司马迁是汉朝官员,他目睹了秦朝的崩溃与汉朝的兴起,他在《史记》中以有力的笔触和精彩的叙述将历史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

而班固是杂剧作家,他在《汉书》中通过详细描述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来展示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三、人物塑造的方法《史记》和《汉书》两部史书在人物塑造方面都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其中,《史记》强调人物的个性描写,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展现他们的性格和心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行为描写,通过详细叙述历史人物的行动来展示他们的品质和价值观。

这样的差异造就了两部史书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各具特色。

四、性格刻画在性格刻画方面,《史记》更加注重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司马迁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争论等手法,展示了历史人物柔软和坚定、善良和狠毒、勇敢和懦弱等多维度的性格特征。

而《汉书》则更加注重人物的正面品质,描写历史人物的忠诚、勇敢和智慧等优良品质,以使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敬之情。

五、行为描述在行为描述方面,《史记》强调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决策和行动,通过展示历史人物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来展现其个性。

《史记》与《汉书》的史料可信度对比研究

《史记》与《汉书》的史料可信度对比研究

# 史记与汉书的史料可信度对比研究概述《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上两部重要的古代史书,它们记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事件。

然而,在不同时期编纂和传承中,这两部史书都经历了一些变动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史记》和《汉书》中的史料可信度,探讨它们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以及影响因素。

一、《史记》1. 作者记录思想倾向《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大型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撰写。

在其著作中,司马迁体现了强烈的士人意识,并对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进行赞扬或批评。

这种思想倾向可能会对他在历史事件描述中选择性地突出某些细节或过于夸大某些人物地位产生影响。

2. 编纂过程中可能存在失实现象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主要基于自己阅读许多旧籍和从事治国实践所得到的信息。

然而,由于史书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遭受到许多干扰和编辑的介入,因此其中一些历史记载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3. 分类条目详细齐备《史记》以“五经正义”、“七略”为蓝本编撰并逐渐完善。

它通过对不同主题进行系统分类,并包括人物列传、本纪、表等章节,使读者能获得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汉书》1. 主观色彩相对较低《汉书》是东汉时期班固所写的一部叙述西汉王朝历史的著作。

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倾向于客观泛文化背景,而非个人思想倾向。

其记载着自政治家、军事家到文化名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动态变化。

2. 编纂过程中有后期补充与修正据研究,《汉书》编纂过程中存在较大篇章被后来者追加或修订。

这些后期工作可能会影响其部分记载的准确性,需要谨慎处理。

3. 重视世系表和地理统计《汉书》除了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外,还特别注重编写各种家谱与人物世系表,以及地理统计等。

这些补充内容可以提供更多有关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族群流动和行政区划的信息。

三、史料可信度的确认方法为了判断史料的可信性,研究者常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 查证史书记载是否与其他各种文献、碑铭或出土文物相互印证; - 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在不同著作中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史书记载所依据的来源是否可信,并对来源本身进行深入研究。

《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

《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

《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导读:晋代以来便有学者对《史记》《汉书》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批评和研究,因两书著述宗旨和行文风格之差异,历史上曾出现尊史抑汉和尊汉抑史两种观点,但多由全书或纪传各类下手,立论概括,少有以单篇对校者。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综合近代以前各家《史记》注说,结合《史记》、《汉书》传文考证谬误,为现代人研究《史记》及史汉比较研究必备书。

徐复观《〈史〉〈汉〉比较之一例》对史汉纪传书志及文字作细致比较,其中亦涉及两书项羽传文字的对比,然多概言之。

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论述史汉比较之历史与现状,对史汉纪传体例、传文对比及写作方法、文势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传文对比方面不及徐文细致,但在比较方法上提出独到见解。

近有刘德汉《史记汉书李广传之比较研究》与阿其图《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刍议》,以文本对校方法细读传文,考辨优劣,然尚未有以《史》《汉》项羽传详细比较者。

除行文风格等不同之外,两传传文尚有谬误,本文在比较时亦一并指出。

一、传文要旨《史记•项羽本纪》将项羽以秦汉之际实际统治者的身份列入本纪类,且列于《高祖本纪》之前,为《史记》卷七本纪第七。

全文以项羽称霸天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水岭,记述其由弱而强,极盛而衰的一生,即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

鸿门宴一段,《史记》描写生动,记叙犹详。

司马迁以项羽勇武善战、三年霸有天下却因目光短浅而致身败名裂,于行文中多致惋惜之意,感情充沛洋溢。

《史记》传文在记史的同时多用散笔,穿插故事,错综印衬,文学性较强,具有历史散文的特点。

《汉书》以陈胜项羽二人秦末之际曾先后号令天下故,将二人合传,名为《汉书•陈胜项籍传》,为《汉书》卷三一列传第一。

班固从尊汉思想出发,仅以残暴戾狠、逆时代而行之贼人记项羽,且以其名“籍”为题。

《汉书》传文注重史实,行文严谨,按历史顺序安排文章,不露情感,较《史记•项羽本纪》条理更为清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晋代以来便有学者对《史记》《汉书》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批评和研究,因两书著述宗旨和行文风格之差异,历史上曾出现尊史抑汉和尊汉抑史两种观点,但多由全书或纪传各类下手,立论概括,少有以单篇对校者。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综合近代以前各家《史记》注说,结合《史记》、《汉书》传文考证谬误,为现代人研究《史记》及史汉比较研究必备书。

徐复观《〈史〉〈汉〉比较之一例》对史汉纪传书志及文字作细致比较,其中亦涉及两书项羽传文字的对比,然多概言之。

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论述史汉比较之历史与现状,对史汉纪传体例、传文对比及写作方法、文势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传文对比方面不及徐文细致,但在比较方法上提出独到见解。

近有刘德汉《史记汉书李广传之比较研究》与阿其图《汉书&bull;匈奴传与史记&bull;匈奴列传对校刍议》,以文本对校方法细读传文,考辨优劣,然尚未有以《史》《汉》项羽传详细比较者。

除行文风格等不同之外,两传传文尚有谬误,本文在比较时亦一并指出。

一、传文要旨《史记&bull;项羽本纪》将项羽以秦汉之际实际统治者的身份列入本纪类,且列于《高祖本纪》之前,为《史记》卷七本纪第七。

全文以项羽称霸天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水岭,记述其由弱而强,极盛而衰的一生,即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

鸿门宴一段,《史记》描写生动,记叙犹详。

司马迁以项羽勇武善战、三年霸有天下却因目光短浅而致身败名裂,于行文中多致惋惜之意,感情充沛洋溢。

《史记》传文在记史的同时多用散笔,穿插故事,错综印衬,文学性较强,具有历史散文的特点。

《汉书》以陈胜项羽二人秦末之际曾先后号令天下故,将二人合传,名为《汉书&bull;陈胜项籍传》,为《汉书》卷三一列传第一。

班固从尊汉思想出发,仅以残暴戾狠、逆时代而行之贼人记项羽,且以其名“籍”为题。

《汉书》传文注重史实,行文严谨,按历史顺序安排文章,不露情感,较《史记&bull;项羽本纪》条理更为清晰。

二、传文比较《汉书》项籍传袭用《史记&bull;项羽本纪》。

《史记》为项羽专著一本纪,而《汉书》将陈胜与项羽合传,传赞部分亦将《史记》陈涉世家赞与项羽本纪赞合并。

《汉书》项籍传大幅删减《史记&bull;项羽本纪》中字句,以互见法移置段落至《汉书》他传中,并调整后半部分传文顺序,使《汉书》项籍传字数缩减为《史记&bull;项羽本纪》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占《汉书&bull;陈胜项籍传》字数的三分之二。

关于《汉书》传文中的删补移置,兹分述例证如下:(一)、大段变动方面,《史记》第1-9、11-15、20、25、40-42、45段与《汉书》各对应段落内容大致相同,仅字句略有删改。

《史记》剩余的二十五段分增补、删改、移置三项述之:1、增补部分2、⑴、《汉书》将《史记》第7段:“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

”三十二字增改为:“初,章邯既杀齐王田儋于临菑,田假复自立为齐王。

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

梁引兵救东阿,大破秦军东阿”共五十一字。

对于齐田氏世系的更替,《史记》在卷九十四《田儋列传》中有说明,故此处略写。

且《史记》云:“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汉书》为“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事实上田荣是被章邯追击,《史记》的记述易引发读者误解。

《汉书》云“梁引兵救东阿”,《史记》所谓“司马龙且军”,应是项梁的裨将,《汉书》略去以突出主将项梁。

⑵、《史记》第15段首句:“到新安”,《汉书》补为:“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二十六字,补明项羽到新安的时间和路线。

2、删改部分⑴、《史记》第3段:“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lsquo;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rsquo;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lsquo;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rsquo;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lsquo;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rsquo;守曰:&lsquo;诺。

&rsquo;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lsquo;可行矣!&rsquo;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汉书》将此一百五十五字改易为:“九月,会稽假守通素贤梁,乃召与计事。

梁曰:&lsquo;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rsquo;守叹曰:&lsquo;闻夫子楚将世家,唯足下耳!&rsquo;梁曰:&lsquo;吴有奇士桓楚,亡在泽中,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

&rsquo;梁乃诫籍持剑居外侍。

梁复入,与守语曰:&lsquo;请召籍,使受令召桓楚。

&rsquo;籍入,梁眴籍曰:&lsquo;可行矣!&rsquo;籍遂拔剑击斩守。

”共一百五十四字。

项梁杀会稽守起义事,史汉记述不同,前人多有讨论,未有定论。

“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汉书》改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后文宋义语“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汉书》改作:“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将散文化、口语化的语句改为整洁对称的语句。

⑵、《史记》第10段末,“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汉书》删去“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十一字。

⑶、《史记》第16-19段记述鸿门宴全过程共一千八百八十二字。

鸿门宴为项羽霸业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亦为《项羽本纪》中描写最为精彩之处。

《汉书》将其缩减为一段文字,以“语在《高纪》”收尾,共一百九十字。

在《史记》、《汉书》刘项四篇传记中,《史记&bull;项羽本纪》记述鸿门宴最为详尽。

《汉书&bull;陈胜项籍传》将其移入高帝纪中,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略写。

为降低项羽声势,《汉书》在将此段材料简单节入《高帝纪》及《樊哙传》中时,将“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座次一段共四十六字完全删掉。

《汉书》不仅略去《史记》中记载刘邦弱势的记述,还删去《史记》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削弱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行文的紧张感。

⑷、《史记》第20段“人或说项王曰:&lsquo;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rsquo;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lsquo;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rsquo;说者曰:&lsquo;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rsquo;项王闻之,烹说者。

”九十四字,《汉书》作韩生语,概所据材料不同。

⑸、《史记》第21段项羽分封诸侯事七百三十七字,《汉书》项籍传删改后为六百八十九字。

《汉书》增补《史记》:“项王使人致命怀王”八字为“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王其地。

羽既背约,使人致命于怀王”二十九字,《史记》将其设为鸿门宴上刘邦之语,故《汉书》此处补写当时背景。

《史记》记载分封诸侯在前,徙怀王在后;《汉书》为徙怀王在前,分封诸侯在后。

《史记》:“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徙赵王歇为代王。

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

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

……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

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

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

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中,《汉书》去掉了其中有连接关系的“故”共八字。

“故”表因果关系,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传文有语意回环、耐人回味之感,是《史记》散文性的表现。

《汉书》删去“故”字,强调史实客观性,亦使传文失去原有韵味,行文略显生硬。

各诸侯王的都城,《汉书》移入《异姓诸侯王表》中。

“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句,《汉书》删去,后文“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汉书》亦删去,可知《汉书&bull;项籍传》删去《史记&bull;项羽本纪》中关于韩王的记载。

⑹、《史记》第22-24段“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至“项王因留,连战未能下”六百九十五字,《汉书》将其并为一段共五百零九字,且叙述顺序有所颠倒,导致《史记》传文中事件发生时间记叙有误。

《史记》传文顺序为:汉元年四月,项王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义帝江中。

以下“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

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

”五十九字《汉书》略去。

田荣并王三齐,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还定三秦,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以上《史记》均作汉元年事。

汉二年,羽至城阳。

《汉书》将顺序改作:汉元年,田荣并王三齐,汉还定三秦,《汉书》略去齐梁反书内容“齐欲与赵并灭楚”七字,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

汉二年,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书》增“张耳走归汉”五字,羽至城阳。

“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汉书》作“齐、梁叛之”,《史记会注考证》:“齐叛,指田荣击杀田都田市田安并王三齐也。

赵叛,指陈馀破常山王,迎还赵歇也。

《汉书》项羽传书赵叛于汉二年,改齐赵作齐梁。

其言梁叛,指彭越反梁也,与此不同。

” 据《秦楚之际月表》:“十月,歇复王赵。

”《史记&bull;高祖本纪》:“(汉二年),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汉书&bull;高帝纪》:“二年冬十月……耳败走降汉,汉王厚遇之。

陈馀迎代王歇还赵,歇立馀为代王。

”《汉书》项籍传是。

⑺、《史记》第25段:“围汉王三匝。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曰:&lsquo;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rsquo;于是遂得脱。

求太公、吕后不相遇。

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

”一百九十字,《汉书&bull;陈胜项籍传》将其移入《高帝纪》,略作:“汉王乃与数十骑遁去。

语在《高纪》。

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反遇楚军。

”三十二字。

《汉书&bull;高帝纪》此处描写语言简练,略去“如是者三”及滕公的话,读者不复见汉王性格自私冷血之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