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与复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精品课件-《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2个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
看到这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你想到了哪些平面图形?
学生作品:
★什么是周长?
周长就是围成的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h
b
a
a
a
a
h
a
h
o
b
★什么是面积?
面积是指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b
h
a
a
a
a
h
a
h
b
o
★周长的计算公式
h
a
C =2(a+b)
=982÷2
=486(平方米)
总面积×每平方米的重量=总重量
486×0.5=243(千克)
答:一共可以收茶叶243千克。
2.(3)一个梯形茶园,上底是24米,下底是30米,
高18米。如果这个茶园共收茶叶243千克,那么平均每
平方米可以收茶叶多少千克?
(24+30)×18÷2
=54×18÷2
=982÷2
如果用24根1米长的木条来围,怎样围面积最大?
(可以不靠墙,也可以一面靠墙)
★不靠墙: 24÷2=12(米)
当长和宽最接近时,面积最大。
即长和宽都是6米时,面积最大。
此时,是特殊的长方形。
6×6=36(平方米)
★一面靠墙:当长靠墙时,且长是宽的2倍时,面积最大。
24÷4=6(米)
1份
1份
即宽6米,长12米。
9×6÷2=27( )
S大长方形=27×18=486( )
转化
★探究面积和周长的关系。
画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一个。
2
12×2=24
小学数学_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总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总复习》——奇妙的转化法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1、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顺图形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较熟练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2、通过课前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和集体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在分享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体验分享的乐趣。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感知转化法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素质。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能理解并清晰明白的表述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较熟练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理解并清晰明白的表述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多媒体课件,助学单,课本,学生课前自学利用助学单让学生课前,用自己的方法梳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师调查学生的助学单情况并针对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1、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这部份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便于有的放矢,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整理。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回顾与学习,提前对知识进行思量,便于让知识呈现有思维的产生与延续,为课的产生做铺垫。
3、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积累更多的自我学习经验。
故事:唐僧取经回来后,想把一块地奖给三个徒弟,唐僧拿出三条同样长的超长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一块地。
八戒抢着说:我要围成长方形,;沙僧接着说:我要围成正方形;悟空灵机一闪,得意的说:我要围成圆形。
1、谈话:你觉得谁的方法最合算?(请多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理由可以多样,但应有一定的道理。
如:你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感觉这样面积会大一些”,不能光凭感觉,还是要有一定的道理才对哈。
)师:也就是说,方法最好的也就是面积最大的。
要想确定谁的面积最大,光凭感觉是不行的,应... ...“算一算”2 、快问快答,感知逻辑推理:师:测测大家的反映速度,要求快速回答:要求圆的面积,需知道什么条件?(半径)要求正方形的面积,需知道?(边长)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知道?(长与宽)半径、边长、长、宽有吗?(没有)没有怎么办?( ... ...可以通过周长来求)周长一样长吗?从哪看出来的?(一样,因为是三条同样长的绳子,绳子就是周长)绳子的长度有吗?(没有)没有怎么办?( ... ...设)师结:这就是推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有先斗胆猜测→再推理→再验证→推出结论。
六年级下册数学整理和复习图形与几何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PPT

2 m =100.48(米) 答:这条道路的面积是188.4平方米,
外沿周长是100.48米。
6.草地上有一间房子,占地形状是边长4米的正方形。
一只羊被拴在房子的外墙角处,已知栓羊的绳子长6
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图,羊能吃到草的面积由三个扇形组成。
2m
3.14×62×-34 +3.14×(6-4)2×-12
6
6 a
h b
10.5
周长:6×2+10.5+7.5=30(m)
面积: (6+10.5)×6÷2 =16.5×6÷2 =49.5(m2)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m)
周长: 3.14×6÷2+6+5×2
6
=9.42+ 6 +10
=25.42(m)
面积: 3.14×(6÷2)2÷2 +5×3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把一个圆分成若干份,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 圆的半径。
r
πr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x cm
梯形面 积减扇 形面积
扇形面积 减三角形 面积
(10+x)×10÷2=107 10+x=21.4 x=11.4
答:x的值是11.4。
课后作业
01 课后练习第6题。 02 相关练习。
a
把正方形看作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通过割补、平移转化为长方形。
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评课稿

《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时间过地真快,我们再次相聚在了六年级数学的毕业复习研讨会现场。
每年到了毕业总复习阶段,我们总会感受到:复习课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
难上!不知道该如何上。
确实,复习课既没有了新授课的“新鲜感”,也没有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但是它却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我们每位老师对于复习课,在不同的班情、学情下,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今天,我们共同聆听了我校冯老师组织教学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与复习课,冯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针对这节课和大家共同交流几点课后评课意见:1、冯老师试教之前,我们组针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要求再一次进行了学习,力求从中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对应的具体要求。
在理论学习和研讨的基础上,我们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再一次细化,制定了更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师心中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清晰,课堂上的调控与教育机智的发挥就更加游刃有余。
2、冯教师对本节课的整理复习目标定位比较合理,复习重点和难点把握比较准确。
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回顾了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和运用,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实现知新,把已获得的点、线知识,经过整理形成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上的短板,及时给予补救。
3、冯老师的整体教学环节设计层次分明、层层递进,衔接流畅,彰显了数学课堂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逻辑性。
冯老师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回顾,并对比认识周长与面积概念的区别,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回顾探究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得整个课堂在一条知识主线上实现形散而神不散。
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

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王荣慧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由于时间的迁移等各种原因,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所淡忘。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加以熟练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构建平面图形的面积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巩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性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3.情感性目标: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转化”等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六个平面图形的纸片,关于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忆交流,唤醒旧知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贴课题)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自主复习,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2.出示复习提纲,组织交流:(1)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根据学生所说,出示六种图形)(2)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课件)(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课件)(4)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学生随机选择一种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推导过程,课件相机演示。
(1)长方形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的面积计算公式的;(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相等,也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推导出的面积计算公式;(3)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开,平移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4)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高是三角形的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5)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高就是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6)沿圆的半径将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所以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的平方。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与几何》主要包括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以及图形的密铺和镶嵌。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整理和复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部分学生对一些复杂图形的计算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熟悉,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解决一些复杂图形的计算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图形,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计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图形和立体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冯胜一、设计说明《“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和复习》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单元“图形与几何”中关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第二课时。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经历了单元、期末的复习,已经积累了整理和复习的一些基本经验;与此同时,学生对本课的主要知识也是较为熟悉的。
不过这些知识是在不同年段学习的,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因此,本课的复习是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用系统论作指导来整体把握以前学习的零散的知识点,并主动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达到“书越读越薄”的状态。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会把小学总复习简单理解为知识的再现和梳理,复习结果是呈现给学生一张知识结构图。
实践表明,学生对于知识之间为什么会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却知之甚少,故复习实效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我们没有做到“变教为学”理念与行为的一致。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为了实现复习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再发展的目的,突出关注了这样两点:一是问题驱动,促进主动理解。
在复习课教学时,经常出现“师问生答”的现象,师生之间的“对话”简单而枯燥,这种复习显得比较“机械”,学生的学习也比较被动。
在本课教学时,通过三个核心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实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掌握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错例再现,促进主动反思。
以往总复习教学中,我们总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和讲评,结果学生又不愿意听。
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认真分析哪些知识是没有掌握好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或发展的。
在本课教学前,我设计一份前测题了解学生对于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掌握情况,发现基本图形的正确率是90.5%,而组合图形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分别为68.1%和70%。
因此,“组合图形”和“解决问题”的错例知识就成为总复习的重点,腾出来的时间就可以进行能力再提升。
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7页。
图形与几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教案)-数学六年级下册 苏教版

3、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1)1新设计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89-90页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领悟学习方法。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转化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学情分析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的内容,是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集中进行复习。
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
通过复习,系统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
这节课是在学生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重温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放手让学生把这些平面图形摆一摆,摆成网络图,完善知识结构上。
教学难点则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5教学过程5.1第二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培本美丽的西校区,(欣赏图片)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西校区会再次进行扩建,会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成为你们的学弟学妹,高兴吗师同学们猜猜看,这块扩建土地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师根据学生的口答,随机贴出平面图形。
)师土地的形状我们暂时还不知道,但无论什么形状,计算面积时,都要运用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
这就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6种平面图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什么叫做面积呢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活动2【导入】二、自主梳理,引导建构(一)集中呈现面积计算公式师这6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你们还记得吗怎么用字母表示一起来看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与复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空间与图形”中“平面周长与图形的面积”的复习与整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这几种基本图形的特征,并学会了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也已感受到了转化的思想的作用。
本节课要启发学生回顾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搞清他们的来龙去脉,并沟通平面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的思考:
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所学的知识结构化,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才能将知识真正的内化,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首先让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回忆平面图形的周长公式和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与同伴展开交流,重温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从个体操作到集体碰撞,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并从中找到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以及转化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进而沟通图形之间联系,知识网络。
复习课的另一个任务是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整理和复习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回顾梳理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借助转化方法,沟通面积间内在的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综合、概括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内在联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六个平面图形。
两个等底等高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两个不等底不等高,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河滨公园踏青,这是美丽公园的一角,从这美丽的一角中,你看到了那些平面图形?
你来说,这美丽的一角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组合而成的。
(师贴图片)
师:看来,数学知识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找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家都很开心。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平面图形的王国,整理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关于他们的周长和面积,你想复习那些内容?
生:我想复习计算周长的公式。
生:我想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我想寻求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生:我想知道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
.......
师:非常好,能够提出问题,表明我们已确定了探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复习。
二,整理复习,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看复习提纲,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找生读。
(1)回顾一下,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探究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4)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推导面积公式吗?
师:请同学们围绕上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并与同伴展开交流.,交流时,大胆说出我们想到了什么,通过复习又有哪些新的发现,我还有哪些困惑,请求本组同学的帮助。
请组长组织好本组的活动,每个人都要发言,都要认真倾听。
(生展开合作交流)
三,全班交流,提炼升华。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并与同伴展开交流,许多旧知得到了回忆,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下面我们集全班的智慧,共同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生:我们小组经过讨论,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
(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边长×4
那其他图形的周长你会计算吗?各边的长相加就可以了。
生:通过交流,讨论,我回想起来,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用数方格或摆小方块的方法,推导出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相等。
所以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边长×边长。
能用字母表示吗?
师:说的真棒,你又帮大家重温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我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发现平面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得到一个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底×高。
S=ah
你说的真完整,掌声送给你。
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师:那我们用两个等底等高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有两个不等底等高,面积相等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
(师演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等地等高形状不同的三角形,两个不等地不等高但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反问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强调完全一样)
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
底=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2倍。
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即S=½(a+b)h (说的太棒了)
生:我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圆周长的一半。
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
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
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πR²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又一起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推导过程。
再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把三角形,梯形分别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把圆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非常棒,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这种方法在小学阶段中经常用到,他可以化陌生为熟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你还在数学学习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转化的思想?
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生:把异分母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加减法。
生: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生: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圆柱的体积。
师:既然这些图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说明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在一起来回放它们面积的推导过程,看看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
并标上箭头。
(请利用你手中的学具,结合刚才的讨论,动手摆一摆。
)
师: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为什么这样摆吗?
生:我们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推导出来了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所以长方形的的面积计算是其他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师:你说的太棒了,我们学习的第一个面积计算公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它是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础。
只要记住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不用死记硬背了。
师:刚才我们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每一部分知识都进行归纳整理,我们所学的知识就会更系统,更完整。
更深刻。
师:在交流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发现新的面积推导过程?
生展示。
七巧板。
(你太棒了,生活中的智慧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收获成功的快乐,为他鼓掌。
)
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我们不但回忆了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寻求到了新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那我们就一起到智力挑战宫接受挑战吧!(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吧!)四.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分米)
643
8
6
4
1.1)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2)利用长方
形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
多少?3)利用长方形剪一个最大的三角形,三角形
的面积是多少?4)利用长方形剪一个最大的圆,圆
的周长和面积是多少?
2.1)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2)为什么
不用8×6呢?
二)火眼金睛
(1)一个三角形,底6分米,高5分米,它的面积是30平方分米。
(2)一个圆,直径是2厘米,它的面积是12.56厘米。
(X
√
ABCD是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10+10=20(厘米)
10×20÷2=100(平方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
E
5×10÷2=25(平方厘米)
(5+10)×10÷2=75(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