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3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23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轻度认知障碍(MCI)向痴呆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表1认知障碍的类型遗忘型MCI非变性病痴呆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aD)认知障碍的治疗1 .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D、改善认知功能的一线药物。
Aβ靶向治疗药物仑卡奈单抗(IeCanemab)有望成为治疗早期认知障碍的新型药物。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等)能阻断谷氨酸钠浓度病理性升高导致的神经元损伤,从而改善认知状况,对中至重度认知障碍疗效较为肯定。
2 .认知干预认知干预包括认知训练、认知刺激与认知康复3种方式,应针对不同患者及认知障碍程度制定相应的认知干预方案。
3 .运动训练运动可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发表的MCI 指南推荐体育锻炼作为MCI的干预手段。
推荐意见:认知训练和运动干预可用于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适合)。
注:推荐等级一一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有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
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1 .改善生活方式认知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共同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降低痴呆发生风险。
饮食控制:高钠饮食与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可以降低认知功能损害,降低发生AD的风险。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有氧运动可改善认知功能。
推荐隔日1次,每次30min o 运动方式包括慢走和踏车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根据心肺功能运动试验测得的无氧阈水平制定,运动强度控制在无氧阈水平心率士5次/min。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要点

《中国老年人认知障碍诊治流程专家建议》(2014要点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概述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0%,因此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增多。
认知功能障碍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问题。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尿病、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常见的认知障碍主要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onimpairment,MCI和痴呆两类。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老年期痴呆是以认知障碍表现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
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额颞叶痴呆(FTD、路易体痴呆(DLB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
二、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诊断(一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筛查原则1.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与评估流程:见图1。
2.常用的评估工具:(1 认知功能评估:①痴呆自评8项问卷;②迷你认知评估量表;③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④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⑤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2 精神行为症状:①神经精神症状问卷;②老年抑郁量表(3 日常和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3.辅助检查:(1常规体液检查:血液中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B族维生素、叶酸、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检测。
有条件者可以进一步检测: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Tau蛋白、Aβ42检测、基因检测、脑组织活检等。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MCI 痴呆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编者按: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制定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共识主要介绍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等内容。
一.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时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20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 d 的意识障碍。
本专家共识旨在梳理近年来pDoC领域的重要进步,对于使用混乱的名称、诊断及治疗方法,建立相对统一的认识、评价与实施标准,以利于pDoC 临床及研究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pDoC 涉及领域较多,本共识仅就该领域专家已达成一致的部分予以总结,之后将完善和更新共识的范围及内容。
本文对pDoC的诊治要点进行总结。
pDoC的诊断与评估1. 临床诊断推荐意见:正式的病案系统及法律文书中,建议统一使用ICD-10 诊断,即“持续性植物状态”。
一般性医学文件及学术交流中,建议使用意识状态+时间,如:MCS 3 月,VS 6 月等。
2. 临床评估推荐意见:采用CRS-R 作为pDoC 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临床量表。
使用CRS-R 作为预后评估首选工具,GOS-E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量表。
3. 神经影像与电生理评估推荐意见:由CRS-R 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可减少临床误诊,提高预后预判。
必须进行的评估项目包括多次的CRS-R量表评分、头部MRI、EEG;应该进行的评估项目为fMRI、MMN、qEEG;对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帮助的评估项目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MRI、TMS-EEG、ABR、SEP。
pDoC的治疗pDoC 目前缺乏确切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尽管缺乏系统性研究及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但鉴于大量的pDoC 患者人群及巨大的治疗需求,临床对pDoC治疗的研究与尝试一直在进行。
1.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支持使用药物能提高pDoC患者的意识水平。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两个阶段。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0%~20%,超过一半的MCI 患者在5年内会进展为痴呆。
MCI较健康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因此,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痴呆是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痴呆类型的30%~50%。
2015年世界痴呆人数已达4680万,预计至2050年,痴呆人数将达1.3150亿。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15年已达14%,2050年老年人群比例将高达33%,未来40年60岁及以上人群将有4.3%患痴呆,2015年中国痴呆人数已居世界第1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照料问题已成为痴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痴呆照料者主体包括痴呆患者的直接照料者及陪伴者,如配偶、子女、居家服务人员、医师、护士、养老护理员、社区服务人员及社会工作者,适宜的照料管理模式可以延缓痴呆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生命并减轻照料者压力。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痴呆照料模式,加速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痴呆照料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痴呆照料管理模式主要有居家和机构照料两种。
我国大部分痴呆患者采用居家照料模式,照料者以家庭成员及近亲属为主。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治指南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的诊治指南CC1.证据分级:a随机、盲法b.主要观察指标明确c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明确d脱失率低,不会造成结果的偏倚e明确描述人群基线期的特征,而且基线期的特征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匹配。
Ⅱ级:前瞻性的、匹配的队列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结果评价明确可靠,符合以上Ⅰ级证据中的a-e点;或者一个随机、对照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但不符合a-e中的某一条件。
III级:其他对照研究(包括描述明确的自然病程对照研究或自身对照研究)人群具有代表性。
IV级:非对照研究,病例分析,个例报道,专家意见。
2.推荐强度:A级(结果确定):至少1个有说服力的Ⅰ级证据,或者至少两个结论一致的、有说服力的Ⅱ级证据B级(结果很可能):至少1个有说服力的Ⅱ级证据,或大量的III 级证据C级(结果可能):至少2个有说服力的III级证据。
专家共识:不符合上述推荐标准,但与临床治疗紧密相关的研究结论3.诊断思路a.明确痴呆,排除意识障碍,谵妄,排除假性痴呆(抑郁等所致)以及短暂的意识混乱和智能下降(药物、毒物等导致)等后方可确立诊断。
b.痴呆类型(病因诊断):皮质性特征还是皮质下特征有无多发性缺血发作特征有无运动障碍有无明显情感障碍有无脑积水c.根据临床表现,日常能力受损情况,认知评估等确定痴呆的严重程度。
常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或总体衰退量表(GBS)做出严重程度的诊断。
补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1~60岁男性,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于发病后2~3年内出现下列症状。
1.精神症状:逐渐出现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智能衰退,很少至严重痴呆。
2.核上性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眼球垂直运动障碍。
最早为向下注视障碍,继则发生上视运动困难,最后不能水平运动,眼球同定于正中位,瞳孔多缩小,对光反射存在。
辐辏反射障碍,呈玩偶眼现象。
3.锥体外系症状:颈部肌张力障碍为本病重要症状。
出现颈部过伸、仰脸、下颏突出的特殊姿势。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②外科手术:病程2年以上、两种AED正规治疗无效、每月1 次以上发作,诊断为药物难治性PTE。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全文)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五):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全文)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1]。
MCI诊断标准最早由Petersen等于1999年提出,该标准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但该标准对MCI的诊断过于局限,主要是遗忘型MCI 的诊断。
2003年国际工作组对MCI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这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MCI诊断标准。
该标准将MCI分为4个亚型,即单认知域遗忘型MCI、多认知域遗忘型MCI、单认知域非遗忘型MCI和多认知域非遗忘型MCI[2]。
除此之外,该标准还对MCI病因进行了更全面的阐述,如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路易体病、额颞叶变性等缓慢起病的痴呆类型在临床症状达到痴呆前,轻度的病理变化均可引起MCI。
而脑外伤、脑炎、营养缺乏等可导致持久的MCI。
虽然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2011年标准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A)2011年标准、2013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分别就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MCI及MCI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但其基本内容均与2003年MCI诊断标准一致[3]。
MCI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4点[2]:(1)患者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发现认知的损害;(2)存在一个或多个认知功能域损害的客观证据(来自认知测验);(3)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但保持独立的日常生活能力;(4)尚未达到痴呆的诊断。
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A)制订的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MCI的诊断标准,在上述MCI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生物标志物的内容,包括Aβ沉积的生物标志物和神经元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但该内容只用于临床或基础研究,并不是临床诊断所必需。
以上标准只是MCI的一般标准,实际操作中如何对认知障碍但是没有达到痴呆程度进行界定,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是一种临床症状,常见于患有脑损伤、脑卒中、脑瘤等疾病的患者。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对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以下是其主要要点。
一、定义与分类
慢性意识障碍是指持续超过一周的昏迷、意识模糊或混乱状态,无明显好转或恶化的情况。
根据意识水平的丧失程度,分为濒临昏迷、昏迷和持续性昏迷三个级别。
二、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合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可判断是否存在慢性意识障碍。
同时还需区分自发性或继发性昏迷、药物中毒、精神病性昏迷等不同病因。
三、评估与监测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评估需包括意识水平、感知、认知、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及病因、临床特点、依赖程度等方面的监测。
四、治疗目标
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意识水平、认知功能和行为表现,促进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五、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慢性意识障碍的原发疾病,如手术治疗脑瘤、抗凝治疗脑卒中等。
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改善慢性意识障碍的症状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
康复治疗包括物
理治疗、职能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六、预后评估与管理
预后评估包括对慢性意识障碍的预后进行判断,包括潜在的可逆因素、危险因素和预后指标的评估。
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进行预后教育、优化治疗
方案、提供社会支持等。
七、临床路径与质控
制定慢性意识障碍的临床路径和质控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医疗误诊和延误。
总结起来,《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对慢性
意识障碍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评估与监测、治疗目标、治疗方法、
预后评估与管理以及临床路径与质控等方面的要点。
这些要点为临床医生
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慢性意识障碍患者,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