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合集下载

中原城市群视角下的漯河的城市定位研究

中原城市群视角下的漯河的城市定位研究

中原城市群视角下的漯河的城市定位研究摘要:在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下,漯河作为中原城市群九市之一,对城市群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需要对城市进行定位,提出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地位。

关键词:城市定位;漯河;中原城市群城市定位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

城市定位不仅能够创造差别,还能够展现城市的比较优势,是关系城市未来发展的大事。

城市定位可以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突出城市特色,并制定城市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战略。

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全力打造中原城市群,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核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是河南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强的区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增长极”的作用。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其实质就是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漯河作为中原城市群九市之一,其经济发展对推动整个城市群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有必要对漯河进行定位,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并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

一、漯河在中原城市群中的发展现状(一)漯河市概况漯河位于河南中部偏南,东临周口,南接驻马店,西部与平顶山相连,北边紧接许昌,地处中原城市群南部。

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辖临颍县、舞阳县、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漯河新区、漯河西区和一个国家级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漯河是一个交通发达的枢纽城市,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京港高铁、京广铁路、漯宝铁路、漯阜铁路4条干线铁路纵横交汇于漯河,是国家中部重要的综合铁路客货运十字枢纽。

漯河北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将近一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南距信阳明港机场将近一个小时高速公路车程。

京港澳高速、宁洛高速、107国道及5条省道贯穿全境,构成全省重要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

内陆港漯河港2011年建成,便利的交通对漯河对外交流和发展起有利的促进作用。

包容的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极化效应

包容的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极化效应

包容的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极化效应作者:于晧乾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中国目前正进入到一个快速增长的城市化时期,城市群发展成为新的特征。

城市群之所以比单一城市能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在于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

而极化与聚集效应需以城市群具有包容性增长特性为前提,这是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

本文对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与极化效应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集聚效应极化效应城市群的作用主要基于其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的发挥。

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实现城市群的集聚效应。

而极化效应是指随着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等一切有利因素不断向城市群集聚,为城市群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城市群自我发展能力,并最终加快城市群自身发展。

极化效应是城市群集聚效应不断发展的结果,随着集聚效应越来越大,极化效应也会随之增强,反之,极化效应也会促进集聚效应的扩大。

城市群要发挥独特的作用,关键是集聚作用与极化作用的发挥。

集聚与极化效应虽然是城市群发展的动力,但二者并非城市群所特有的属性,其形成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城市群需要具有包容性增长的特征。

一、原因分析目前中国的国家级城市群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发展最快,经济规模较大,而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中部城市群发展较慢。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城市群集聚与极化效应发挥的程度不同?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1.城市群规模与经济实力较弱。

目前,中部地区城市群规模较小、竞争力弱,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中小企业的资源吸收能力较弱,无论在人才、资金、政策、信息等方面都无法发挥巨大的集聚效应,集聚效应受阻,城市群的极化效应就很难实现,城市群发展自然就会受到限制,最终也会使得扩散效应不明显。

上海市八校2014届高三2月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上海市八校2014届高三2月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上海市八校2014届高三2月联合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本试卷共12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

考生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1点30分,“嫦娥三号”携“玉兔”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02°E、28°N)发射升空。

1.当“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升空时,地球上与北京处于同一天的经度范围A.小于90º B.90º~180ºC.180º~270º D.全球2.“嫦娥三号”发射当天,上海观测到的月相及黄浦江的潮汐状况是A.新月、天文小潮B.新月、天文大潮C.下弦月、天文小潮D.满月、天文大潮3.“玉兔”携带月基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技术B. RS技术C.GIS技术D.数字地球(二)下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相距300千米,乙地年均温低于甲地,读图回答问题。

4.一年中,当乙地降水明显多于甲地时A.甲地温和多雨B.甲地炎热干燥C.乙地炎热干燥D.乙地盛行西南风5.关于图示地区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图中河流季节变化小,水能资丰富C.图中陆上等温线向北弯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形影响D.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三)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下图是某地某日(晴天)不同时刻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按照辐射逆温的生成和消失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②①④③B.②④①③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7.图中最不利于近地面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四)内外力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景观,右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幅范围内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有背斜、向斜②有断层、地垒③有地堑谷④有背斜谷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9.该地区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易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特点是A.黄土地貌千沟万壑B.喀斯特地貌崎岖不平C.丹霞地貌顶平身陡D.雅丹地貌支离破碎、垄槽纵横(五)蒙古草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Dsr t c n my l区域经济 i i o o tc e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原 因分析
梁 昊 李 战奎 郑 州科 技 学 院 河 南 郑州 4 0 6 5 04
基金项 目: 南省 郑州市社科联课题 :中原经济 区建 设 中的城市群发展 问题研 究。 河
摘要 : 中原城 市群 , 中西部地 区区域 经 济参- 是 b国际经 济竞 争的支撑 点 , 也是 带动 区域经 济与社会 发展 的增 长级 , 虽
失。

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状况。 由此可见 , 中原城市群 中城市规模 结
中原城市群介绍
中原城市群 , 位于河南省中北部 , 以河南省省会郑 州为 中心 , 以洛 阳为 副 中心 , 括开封 、新 乡、焦作 、许 昌、平顶 山 、漯 包 河 、济源9 个地级市和巩义 、新密 、禹州 、新郑 、偃师 、荥 阳、 登封 、舞钢 、汝州 、辉县 、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l个县级 4 市个城市 ,4 3 个县城 ,7 个建制镇 , 34 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 , 口 .7 人 3 5万 , 别 占全 省 土地 面积 和 总 人 口的 3 .%和4 .%。 90 分 53 03 的矛 盾 。 从区域经济的普遍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分析 , 区域经济的提 升 二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 在的 问题 离不开一个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我 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更好地 ( ) 一 城市群 内各城 市功 能定位不 明确 印证了这个规律 。近年 来河南省GD 虽然连续多年居 中西部各个 P 从 城市 群体系的内部功能来看 , 国内外成熟城市群 中各城市 省份的第一位 , 但其经济地位在全 国范围 内不够突 出, 中最重要 其 定位 清晰 , 功能性强 , 城市群 内除中心城市外 , 金融 中心 、制造业 的原因表现为作为核心发动机 的郑州辐射力较弱 。 基地 、物流中心 、人流中心 、农副产 品中心、休闲旅游区域 等功 数据显示 ,0 6 2 0年郑'IDP ) G 首次超过20 亿 l08 I ' 0 0 0 年郑州一 跃 2 能城市各 司其职 , 使城市群 内资源实现最最优 的合理配置 。中原 成为G P “ooL D 3o  ̄元俱乐部”一名成员 ,oo 在全国范围内G P 2 lf D 城市群 角色虽有所定位 , 但不同层级的城市对 自身的定位不够准 达 到或超过4 0 亿元的城市共有2 个 , 州居全 国2 7 00 2 郑 8 个地级 市 确, 出现了大城市不够大 , 中等城市不够强 , 小城市特色不够鲜 明, 中的第2 位 , 全国省会城市 中的第8 。由此可见 , 2 居 位 提升 郑外 的 I 各城 市争做核心 的同时, 使得城市的工农产业 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 G P D 是十分迫切的。 过于平衡化 , 导致了城市问的不平等和混乱的竞争 。 根据2 1 f社 科院对城市竞 争力的研究报告 , 州在 5 个个 0 - l 郑 O 由此可见, 中原城市群尚未形成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 各城市间 体 中, 3 , 中部省会城市 中, 居4 位 在 落后于长沙、武汉、合肥。因 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 经济壁垒的限制束缚 了城市 的长远发展。 此, 郑州对 区域经济 发展 以及对 中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有限 , 与上 ( ) 二 城市群 内空间布局不合 理 海 、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全国性经济 中心的作用更是难 以相提 从城市群的成长历程来看 , 完整的城市群不仅层 次分 明, 功能 并论 。 健全 , 而且是各司其职 , 共同实现 自身的价值 。以国外成熟城市群 为例 , 绝大部分城市布局结构呈金字塔式的 , 即以大城市为轴心 , 三 中原城市群 发展 中存在 问题 的原 因 中等城市为支点 , 以小城市( 为依托 。对于中原城市群 的结构存 ( ) 镇) 一 政府对城市群 的功能定位不 明确 在一定 的缺陷 , 如表1 中所示 , 目前中原城市群 内无特大城市 , 口 人 中原城市群布 局不合理 的原 因主要 是 由省政府 长期 的整 体 超过 10 的大城市仅有郑州 、洛 阳两市 , 0万 其他属于 中小城市 的5 规划中缺乏系统性和 延续性 , 城市群 中的组员彼此的功能定位模 个地 级市人 口通常在3 -10 0 0 万人 , 属小城市县城人 口大多在2万 糊 。例如 , O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 城市群 的形成与 人以下, 而在3 0 4 个建制镇 中绝大多数人 口均在 1 万人 以下 , 普遍存 发展往往和 经济产业密不可分 , 城市群 内各 组员彼此的分工是 由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

中部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近年,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两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两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现状(一)中原城市群近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总体实力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

从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均呈“二三一”特征(见图1)。

(二)武汉城市圈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二、三产业产值均占全省比重的六成以上。

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发展来看,武汉市一产比重最低,仅为3.2%,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为50.4%,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发展格局,其他城市均为“二三一”结构,但三产比重几乎都在30%以上(见图2)。

与武汉城市圈相比,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高出其13个百分点,显示出工业化程度较高,但第三产业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较武汉城市圈的产业格局有较大差别,表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另外,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郑州,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2009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7%,远低于武汉的35.6%。

二、中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二、三产业比较分析(一)第二产业1.中原城市群从部门结构上看,重工业比重高于轻工业。

第二产业主要是以有色、装备制造、煤炭、钢铁行业为主,可以看出重工业仍以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业为主,高加工度及高附加值产业较少。

从经营方式来看,劳动密集特征较为显著,绝大多数行业呈现劳动密集的特征。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744.63万人,占全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资产占用劳动力为219人/47,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9人/亿元),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二产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第26卷第4期2008年4月河南科学HENANSCIENCEVol.26No.4Apr.2008收稿日期:2007-12-1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0671049)作者简介:苏朝阳(1977-),男,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综合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苗长虹(1965-),男,河南鄢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文章编号:1004-3918(2008)04-0478-04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苏朝阳1,苗长虹1,赵俊远2(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730070)摘要: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的优化对策,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关键词: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分形理论;中原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大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等一批城市群正在逐渐崛起.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载体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组织的基本形式.如何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起到极核作用,促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考虑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是否合理.城市体系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开放系统,但非线性研究方法在城市体系的研究中还不是很成熟,而近年来发展成熟起来的分形理论在非线性复杂系统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本文将非线性科学中的分形理论[1-3]引入到城市体系研究中,以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为研究对象,对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空间结构进行分析.1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分析1.1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等级规模中原城市群是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14个县级市,34个县,374个建制镇.国土面积5.88万km2,2006年末总人口3950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5.3%和40.2%.2006年,该区域的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7%和69.39%,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5.33%和57.48%.该区域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具有较雄厚的科技人才队伍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该区域有着较为发达的工业基础,是全省有色金属、能源、电力、机械制造、食品和纺织工业重要生产基地;区域内城市相互之间空间距离较近,距离郑州大都在100km以内,属于1小时经济圈的范围.第三产业比重、科技教育水平和城镇化进程均优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5].依据我国的城市划分标准[6],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所在区域缺少超大城市,其它级别城市齐全,城市规模级别比重基本正常,特大、大、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各占一定比例.现有特大城市2个,分别为郑州和洛阳;大城市4个,分别为平顶山、开封、新乡和焦作;中等城市2个,分别为许昌和漯河;小城市15个,为荥阳、新密、辉县、卫辉、巩义、新郑、禹州、长葛、汝州、济源、偃师、沁阳、登封、舞钢和孟州(2006年标准).大致可为3个层表1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Tab.1Thesizeoftheurbansystemstructurein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规模等级/万人城市>100郑州、洛阳50~100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20~50许昌、漯河10~20巩义、新郑、禹州、济源<10荥阳、新密、辉县、卫辉、长葛、汝州、偃师、沁阳、登封、舞钢、孟州资料来源:河南省城市统计年鉴(2005).2008年4月次:第1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2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8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3层次为外围带.从形状上看,可将中原城市群形象地称为“钻石”城市群.根据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7],以中原城市群2004年底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计算首位度指数为1.7411.中原城市群首位度指数比较小,说明城市规模分布具有首位度不明显的分布特征.1.2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和城市一样,城市群也不具备明显的规则性,用传统的方法分析很难达到目的.但是由于它具有分形的特征,就可以用分形来加以研究.陈彦光、刘继生[8]等人的研究表明,城市体系具有分形特征,而城市群作为城市体系的一种,也同样具有自相似性.何剑,王良健,许抄军等人的研究已经证明城市群的等级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9].因此,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也应该具有分形特征.下面就用分形理论对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1.2.1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城市体系在规模结构上具有分形特征[10-11],即城镇的等级规模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对于一个给定的区域范围,假设其由N个城市组成,用人口尺度r作为划分城市规模的标准,将这N个城市的规模从大到小进行排序(1,2,3,…,N),可以得到区域内城市数目N(r)与人口尺度r的关系满足下式:InN(r)=A-DInr.(1)式中:N(r)为区域内城市累计数目(或累计百分比);A为参数;D为分维数.上述模型表明,对于一个具体区域,可以由无标度区的城镇规模的点对序列(lnr,lnN(r))(r=1,2,…,n),用线性回归拟合求出其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分维数D.当D<1时,表示该区域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较为松散,人口呈不均衡状态分布,城市体系发育不够成熟,中间序位城市数目较少,此时首位城市的垄断性强;当D=1时,表示该区域的首位城市与最小城镇人口数之比恰为整个区域的城镇数目,Carroll称此种形态为约束型位序———规模分布[12];当D>1时,表示城市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人口分布比较均衡,整个城市体系发育已较成熟,中间位序城镇数目较多.当D趋于0时,区域内只有一个城市;当D趋于∞时,区域内所有城市一样大,城市体系人口规模分布无差别.这两种极端情况在现实社会中几乎不存在.按照以上测算方法,采用中原城市群23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据,以lnr为横坐标,以lnN(r)为纵坐标做出散点图,确定无标度区(局部点列呈直线分布),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图1.图1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双对数坐标图Fig.1Ln-lnplotofthecitysizedistributionin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由图1可见,城市规模分布只在lnr∈[0.693,1.386]和[1.946,3.135]的区间上才具有自相似性,呈现人口规模的局部分形结构.显然,在此无标度区,分维数D=1.2747,测定系数R2=0.9351.分维数D>1,说明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小城市的规模分布较集中,城市发育较好.进一步分析,由于首位城市郑州人口规模不是很大,因此城市体系具有的首位分布特征不明显;小城市规模齐全,发育完全,呈现分形特征;而中间位序的城市规模偏低,数量较少,总的来说,该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状态良好.1.2.2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群内规模大小不一、职能类型不同的城市,在区域空间内通过某种空间联系方式,相互作用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群的空间分布体系.它揭示的是区域内各城镇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状况.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特征,一般用空间关联维数来标度[13-14],同样适用于城市群的空间分形.基本模型如下:苏朝阳等: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479--第26卷第4期河南科学定义城市体系的空间关联函数为:C(r)=1n2ni!ni!!(r-dij)(i≠j).(2)式中:r为码尺(yardstick),即r为给定的距离单位;dij为i和j两城镇的欧氏距离;θ为Heaviside函数,具有性质:!(r-dij)=1,当dij≤r时0,当dij>r$时.(3)如果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是分形的,则应具有标度不变性,即C("r)∝"#C(r),(4)从而C("r)∝r#.这里α=D即是分维,即可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可得:lnC(r)=A+Dlnr.(5)式中D可称之为空间关联维数,反映了城市体系要素空间分布的均衡性特征.一般情况下,其数值变化于0~2之间,当D→0时,表明城镇分布高度集中于一地(形成一个首位城市);当D→2时,表明城镇的空间分布很均匀.空间关联维数的独特用途在于可以反映城市体系各要素之间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从而指示城市之间的关联性.一般D在0~2之间变化,D越小,表示城镇之间联系越紧密,城镇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地方(形成一个首位城市);D越大,表示城镇之间相互联系越弱,城镇布局越均匀.为使空间关联维数更具有实际意义,将(5)式中dij的改为实际交通里程,计算出交通距离意义下的空间关联维数D′,它反映了交通网络的连通性状,从而定义空间关联维数比ρ:ρ=D′/D.(6)ρ越接近于1,表明城市之间交通网络通达性越好,城市体系各要素关联度越高.考察中原城市群城市的空间分布,借助GIS软件Arcinfo数字化中原城市群地图,测量计算出中原城市群23个城市间的交通距离矩阵,以步长Δr=25km为距离标度r,得到点列(r,C(r)),以lnr为横坐标,lnC(r)为纵坐标,做出散点图,确定分形无标度区,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可以得到图2.由图2可知,城市空间分布只在lnr∈[3.9120,5.2983]的区间上才具有自相似性,呈现局部分形结构.显然,在此无标度区,交通距离意义下的空间关联维数D′=1.2997,测定系数R2=0.9566.同理,当dij取欧氏距离时,计算出城市体系空间分布的空间关联维数D=1.164,测定系数R2=0.9557,由此可得空间关联维数比ρ=D′/D=1.2997/1.164=1.1166.由上可知,首先,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属于局部分形结构,表现为无标度区较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发育不够完全,这说明了城市与交通网络之间还不是很协调;其次,无标区内的分维数比ρ=1.1166,说明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好,城市体系各要素关联度较高,城市间联系比较紧密,从而为中原城市群城市间物资、信息、人员等的大规模高效率流动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条件.2结语2.1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总体上来看,城市体系发育比较完善;但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不高,交通网络的发展有待完善,与城市———区域发展不是很协调.针对以上分析结果,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发展的根本在于:在发挥河南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逐步优化空间结构,从而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健康发展,形成区域整合优势,最终实现中原图2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分布双对数坐标图Fig.2Ln-lnplotofthecityspatialdistributionin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480--2008年4月崛起.具体措施如下:1)加速郑州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提高城市的首位度,发挥其在区域中的强大辐射力和吸引力;扩大开封、焦作、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等城市的等级规模,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使之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同时加强巩义、新郑、禹州等小城市的建设,使有条件的早日成为地方性中心城市,最终使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体系更加合理和完善.2)建设和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通信网络,促进点、轴、面城镇空间构架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交流,加速中原城市群带状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在郑汴一体化的推动和带动下,加快建设郑州到许昌、新乡、焦作、洛阳等城市的快速通道,形成1小时里程圈,同时逐步加快各城市间的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使信息通讯的交流更加及时和便捷.2.2方法评价作者运用分形理论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结果比较理想.尤其是随着分形理论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形理论在城市体系研究中的实践意义将会逐步的得到体现.因此,城市体系研究中传统概率统计学方法与非线性科学方法相结合,是城市体系研究的新趋势.但是作者对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只进行了静态探讨,而其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则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BattyM,LongleyP.Fractalcities:Ageometryofformandfunction[M].London:AcademicPress,1994.[2]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凌怡莹,徐建华.基于分形理论和Kohonen网络的城镇体系的非线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521-526.[4]中原城市群研究课题组.中原城市群如何隆起[N].河南日报,2004-04-16(5).[5]杨迅周,杨延哲,刘爱荣.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33-37.[6]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7]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陈彦光,刘继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8,17(1):82-89.[9]何剑,王良健,许抄军.长株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特征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0-33.[10]陈彦光,刘继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维[J].人文地理,1999,14(2):43-48.[11]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等.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52-56.[12]CarrollGR.NationalCity-sizeDistribution[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82,6(1):1-43.[13]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5,15(2):463-476.[14]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18(1):171-172.AnalysisontheCityScaleStructureandSpatialStructurein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SuChaoyang1,MiaoChanghong1,ZhaoJunyuan2(1.ResearchCenterofYellowRiverCiviliz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llegeofEnvironmentandPlanning,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HenanChina;2.College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alScienc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Basedonthefractaltheoryof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gradingscalestructureandspatialstructurehasbeenanalyzedanddiscussedbythe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urbansystemoptimizationmeasures,thepaperalsopointedoutthattheinadequaciesofthestudy.Keywords:cityscale;spatialstructure;fractaltheory;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苏朝阳等: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481--。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

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如表 1 。该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竞争力 、经济竞争力 、科
学技术竞争力 、开放竞争力 、政府作用和城市环境竞争力等 6 个系统层指标 , 以及 15 个
要素层指标和 40 个基本变量层指标 。
31 11 2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考察多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
©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 期
王发曾 等 :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
51
图 1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区位图 Fig1 1 Nine cities of Zho ngyuan U rban Agglomeratio n
3 研究方法
31 1 计算城市竞争力的主成分分析法
31 11 1 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 、系统的概念 , 必须根据城
市竞争力的本质内涵 、基本特征及其主要内容 , 构建一个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 、可比性强
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学性 、目的性 、综合性 、持续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 建立中原城
52
地 理 研 究
30 卷
式中 , z1 , z2 , …, z m 分别代表第一 、第二 , …, 第 m 主成分 , 系数 lij 由基于原始变量 相关系数矩阵的单位化特征向量构成的正交矩阵给出 , z1 是 x1 , x2 , …, x p 的一切线性 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 z2 是方差次大者且与 z1 不相关 , zm 的方差处于第 m 位且与 z1 , z2 , …, zm - 1 都不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 , 常挑选方差贡献最大的几个主成分 , 这样既减少了变 量数目 , 又简化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摘要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聚集区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长期以来倍受学术界、政府与广大民众关注。

中原城市群处于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轴地区,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带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其研究也同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已有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有关其城市化的研究更是少见。

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成功实施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战略,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首先,从时间序列、空间差异及其变动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目前国内其它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对比,得出自80年代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育较完善的其它城市群相比仍较低。

在空间格局上,城市化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呈现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群内地区之间的差异呈逐步缩小,并且向着区域化的趋势发展。

其次,分析了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与工业化事实上是一对孪生兄弟,从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者的协调共进,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成败与快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并且在空间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区域差异: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与城市化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的缓慢发展:另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意味着质与量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在质量方面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存在城市化的低质化现象。

再次,在城市化一般动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捉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关联度的计算,找出影响中原城市群城市化进程的主导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第三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分析
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河南省中部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等城市。

这些城市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了中原城市群。

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和提升方向。

一、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分析
1. 地理位置优势
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的中心区域,紧邻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

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中国东部和西部的重要节点。

通过中原城市群,可以连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 经济发展潜力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华中崛起”等重大战略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地区之一。

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重要地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3. 文化传承和产业特色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城市群的文化传承非常丰富,其历史和文化遗产对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特色也非常明显,如郑州的航空、洛阳的冶金等产业优势。

二、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优势
1. 区位优势
中原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其连接了河南、华中、华南等多个地区,可以为本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
空间和机遇。

2. 经济发展优势
中原城市群具有发展潜力和基础雄厚的经济发展优势。

中原地区的
工业基础非常强大,如钢铁、有色金属、机电等重点行业,未来的发展
潜力巨大。

同时中原城市群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链完整。

3. 人才优势
中原城市群拥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

其中的
一些城市,如郑州,可以为城市群提供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此外,中原城市群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吸引和孕育具有创新精
神的企业家和创新人才。

三、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方向
1. 发展制造业
中原城市群应当围绕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强自主
创新和研发,深耕实体经济,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并且
要通过开发新的科技型产业和综合性服务产业增加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内
生动力。

2. 旅游业的开发
中原城市群应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在旅游业上开发,构建文旅融合的新经济模式,打造扶持各级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联互通
和互补联合。

3. 提高人才竞争力
中原城市群应通过提高人才竞争力,吸引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加强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倡导多学科交叉互补,为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4.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城市文化设施,实现城市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到中原城市群,助力中原城市群的发展。

结论
中原城市群在发展中具有多重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发展潜力。

因此可通过如发展制造业、旅游业的开发提高城市群的可持续竞争力,引入人才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