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操作2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课:运动的快慢》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课:运动的快慢》黎城县南关小学程慧英课程标准: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3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会使用秒表。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知道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层次2: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但不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不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层次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的快慢可以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了解描述运动时还有方向的因素。
能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探究能力:层次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不会使用秒表。
层次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
不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层次3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测量走路的速度,会使用秒表。
能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集中话题教师出示书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觉得他们四个谁运动得更快呢?学生回答:探索和调查教师:你们所说的运动的快慢是指什么呢?让学生先来自己说说运动快慢的定义。
2024年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2篇)

2024年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第一节:水中的物体能否浮起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了解水的浮力原理。
实验材料:小容器、针、小纸片、小木块、小石头等。
实验步骤:1. 将小容器中注满水。
2. 将针、小纸片、小木块、小石头等依次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 思考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而有些物体则沉入水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在水中,有些物体能够浮起来,有些物体则沉入水中。
这是因为水对物体的支持力,称为浮力,浮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时,物体能够浮起来。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时,水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物体就会沉入水中。
第二节: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环境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动物和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了解它们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实验材料:多个小花盆、土壤、小植物、盆栽花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多个小花盆,并将它们分别填充土壤。
2. 将小植物分别种在不同的花盆中,并给予适量的水和阳光。
3. 将几个盆栽花放在室内、阳台和庭院等不同的环境中。
4. 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环境对它们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植物需要适量的阳光和水分来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而动物需要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食物等条件来生存。
不同的环境对它们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第三节:光的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材料:手电筒、小镜子、透明玻璃碟片、不透明玻璃碟片等。
实验步骤:1. 将手电筒打开,将光照射到透明玻璃碟片上,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将小镜子放在光的传播路径上,观察光的反射情况。
3. 将不透明玻璃碟片放在光的传播路径上,观察光的遮挡情况。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当光遇到透明物体时,光线能够穿过物体继续传播;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线被物体遮挡而无法穿过。
同时,光在遇到镜子等光滑表面时,还能够发生反射,改变传播的方向。
2023年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2023年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某种科学现象或原理,让四年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理解。
实验材料
- 手电筒
- 磁铁
- 不同材料的物体(如纸张、铁钉、塑料片等)
- 线圈
实验步骤
1. 将手电筒打开,将光线照射在不同的物体上,观察物体的现象。
2. 用磁铁将线圈靠近不同的物体,观察线圈受力的情况。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不同材料的物体在光线照射下产生不同的现象,如透明物体会透过光线,不透明物体会遮挡光线等。
- 线圈在靠近不同材料的物体时,会受到不同的力作用,如吸附、排斥等。
实验分析
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 透明物体能够让光线穿过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具有较少阻碍光线通过的材质。
- 铁钉等具有磁性的物体能够被磁铁吸附的原因是它们含有铁元素,而铁具有磁性。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物体在光线照射和磁铁作用下的行为和现象。
这些现象与物体的材质和性质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引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实验拓展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你可以尝试以下实验拓展:
1. 使用不同种类和颜色的光源,观察物体对不同光源的反应和现象。
2. 进一步研究磁性物质,探索不同材料在磁场中的行为。
参考资料
- 科学实验教材:XXX
- 科学杂志:XXX。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冀人版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马村小学刘龙龙1、制作简易风向仪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风向仪二、实验要求:制作简易风向仪三、实验器材:硬纸片、胶水、花盆、剪刀、铅笔、一根竹签、方形纸、尺子、橡皮泥、两根吸管。
四、操作步骤:1、将硬纸片剪成三角形2、把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将吸管两端剪开口,一头插在三角形的上半部分,另一头插在三角形的下半部分,做成一枝箭。
3、将竹签插在吸管中间。
4、在方形纸上画出两条对角线。
把花盆放在纸上,沿花盆外沿和内孔画两个圆。
5、剪去外圈以外和内圈以内的部分,将圆圈用胶水粘到花盆底部。
6、将另一根吸管插在花盆的洞中,并用橡皮泥固定。
7、把箭插入吸管就制成了简易的风向仪。
2.制作简易雨量器一、实验题目:制作简易雨量器二、实验要求: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三、实验器材:大可乐瓶、剪刀、笔、尺子、水杯、胶带。
四、操作步骤:1、用剪刀将大可乐瓶沿上沿剪开。
2、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的底部,用胶带封好。
3、从瓶底向上贴一条胶带、用尺子量好距离每10mm画一条刻度线。
4、将水倒入瓶中,使水位达到标尺的“0”刻度线。
3.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一、实验题目:研究固体主要性质二、实验要求: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三、实验器材:木块、石子等几种固体、笔、小刀、量筒、记录纸、天平、水等。
四、操作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和水测出固体的体积。
3、用小刀划一划,看看固体的软硬。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表中。
4.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一、实验题目: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三、实验要求:学会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三、实验器材:蜂蜜、水、牛奶、天平、橙汁、量筒、烧杯等。
四、操作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液体的质量,用量筒测量出液体的体积。
2、取相同质量、相同体积的几种液体,观察液体的形状、流动性、透明性等。
5、温度计的使用一、实验题目:温度计的使用二、实验要求:学会使用温度计三、实验器材:冷水、热水、烧杯、温度计。
四、操作步骤:1、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实验(素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1.冷热与温度(1)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实验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实验步骤:1.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壁和侧壁。
3.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热水温度不宜过高。
2.不要将温度计拿出水杯读数。
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再读数。
视线与温度计顶端保持水平。
3.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1.冷热与温度(2)实验名称: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实验目标:在学生对温度有一定的认识以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并掌握一些探究方法和技能。
实验器材:温度计、多用途夹,装有热水的烧杯、计时器。
实验步骤:1.先引导学生预测热水降温的规律:先快后慢、先慢后快或匀速下降。
2.借助多用途夹将温度计放入入固定在水中。
(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3.记录第一个数据。
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4.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六次。
5.把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线分析温度变化的规律。
6.思考:假如继续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变化?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先下降的速度快,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变慢,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下降了。
实验结论: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到一定温度后不再下降。
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不要碰触烧杯的水和温度计,实验室热水温度不宜过高。
2.热胀冷缩(1)实验名称: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认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器材:玻璃瓶、玻璃细管、色素、装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三分之一)各一实验步骤:1.将玻璃细管用手捏住下端,慢慢推进瓶塞中。
2.在水中滴入两滴色素,搅拌后倒入玻璃瓶中,尽可能倒满玻璃瓶。
小学科学 3-6年级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步骤三年级上册一、实验名称:比较硬度实验目的:1、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木片、纸片、金属和塑料片各两个操作步骤:1、用一根木条分别去刻画另一根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尺。
2、再分别用卡纸、铁片和塑料尺重复这个实验。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在表格里。
注意事项: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二、实验名称:谁更柔韧实验目的:1.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2.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同物理特性。
实验材料: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实验步骤及方法:1、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
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2、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事项:1、实验的公平性2、一定要把尺子压住。
三、谁更容易吸水实验目的:1.使学生理解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培养学生会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并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实验材料:大小和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膜、铁片、木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们也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课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课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实验如何让“热胀冷缩”的现象更明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热胀冷缩》一课中关于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是通过观察烧瓶上所套的气球的变化和通过铜环的铜球的实验来说明的。
这两种实验方法有几个缺点:一是用手给烧瓶加热,时间慢,效果不明显,如果气球弹性较大,就鼓的不是太大,学生往往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观察的耐性;二是通过铜环的铜球的实验容易造成人员的伤害,不是十分安全;三是,这两个实验对材料要求高,不利于学生操作。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后的实验,有以下优点:一,实验材料简单,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制作完成;二,实验效果明显,有趣味;三,操作安全,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实验器材1.水槽、塑料瓶一个、橡皮泥、烧杯一个内装染红的肥皂水、热水、冷水。
2.木板、钉子2个、铜丝,蜡烛、火柴。
实验过程实验一(气体的热胀冷缩):1.将吸管放入瓶口,用橡皮泥密封。
2.将其他吸管与第一支吸管相接,形成一个长管。
3.将瓶子置入水槽,弯曲吸管,使它探入装有装染红的肥皂水的烧杯中。
4.向瓶壁浇热水,观察现象。
5.再向瓶壁浇冷水,观察现象。
实验二(固体的热胀冷缩)1、找一根细长的铜丝,搁在两摞书上,一端插到木板上,使它固定起来,再在木板上压上重物,另一端下面垫一块玻璃,齐铜丝的端点在玻璃上画一条横线。
2、然后用火焰在铜丝的中部加热。
3、过一会后,拿起蜡烛,离开铜丝。
实验结果,实验一:1、给瓶子浇热水时,吸管会排出大大的气泡,在肥皂水中吹泡泡,泡泡甚至会流到杯子外面。
2、给瓶子浇冷水时,吸管会将杯子中红色的肥皂水吸到瓶子里面。
实验二:1、把蜡烛固定在铜丝中间加热,你就会看到铜丝的端点超过了横线,这是由于铜丝受热膨胀,长度伸长。
2、移走火焰以后,铜丝慢慢冷却,铜丝的端点又回到横线上。
结果说明,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分别说明气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科版科学三、四年级部分实验操作

实验记录单
用量筒测量的结果 1号瓶中的水 2号瓶中的水 3号瓶中的水
测量结果
在使用量筒的过程中应当注意:
①量筒必须放稳。 ②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 出液体的体积数。 ③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④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 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1、加入食盐的方法:等溶解完了第一份再放第二份, 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 2、若加入一份食盐,不能在水中充分溶解,那么这 一份不计入最后结果计算中。 3、最后要求大家把杯中的盐水收集起来,以供下节 课继续研究时使用。 4、做好记录。
实验十:新鲜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氧气含量比较实验
1、实验目的:研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有 什么不同。 2、实验材料:水槽1个、集气瓶3个(分别标有ABC)、毛玻璃片 3片、橡胶管、水、装有新鲜的空气、呼吸一次的空气、呼吸多次 空气的塑料口袋、火柴。 3、实验步骤: ①检查实验器材。 ②做好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 ③用橡胶管连接气体和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这三种气体。 ④用燃烧的火柴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内,根据火柴火焰燃烧时间 判断瓶内氧气含量情况。 ⑤填写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⑥整理好实验器材。
观察到的现象
现象一 现象二 现象三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论:杯子里有空气,只有让杯子里的空 气出来,水才能进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
①杯子要保持干燥,纸巾要塞入杯 底,防止掉下来。 ②一定要选择干燥的纸巾。 ③杯子压入水中要保证竖直压入, 不能倾斜。 ④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实验三: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的变化。
实验九: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实验目的:实验探究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多大。 2、实验材料:烧杯1个、搅拌棒1根、水、天平、小匙、食盐、 记录单。 3、实验步骤: ①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②在烧杯中加入100毫升的水。 ③将一份食盐(每份2克)加到盛水的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溶解后, 再加入第三份食盐……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记录一共放入了多少份食盐,计算出克数。 ⑤整理好实验器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验静电现象实验目的: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实验器材:塑料梳子、碎纸屑实验过程:1.检查器材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2.静电实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讨论:怎样解释这两种现象呢?(4)汇报交流(5)从中得出什么结论?3.整理器材:实验完毕把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必须用塑料梳子,不能用木头梳子。
2、连接简单电路实验目的: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实验器材:小灯泡1个导线1根电池1节实验过程:1.检查器材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2.选择连接方式使小灯泡发光。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螺纹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的锡粒接触,观察现象。
(2)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观察现象。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接触,观察现象。
3.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4.组织学生汇报5.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6.整理器材:实验完毕把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选择两种连接方式,正确连接并点亮小灯泡。
3、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实验目的:学会连接电路,了解一个完整电路的组成并且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灯泡连接在一个完整电路中。
实验材料: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实验过程:1.检查器材(1)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2)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的构造。
2.尝试用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组成电路。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正确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
(3)将小灯泡安装在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小灯泡亮了。
(4)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3.教师讲解画电路图的方法。
4.尝试用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3根或4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组成串联电路。
1.画出电路图。
(1)小组内合作画出串联电路图。
(2)小组汇报交流电路图。
4、从中得出什么结论?4、实验完毕,拆分器材。
5、整理器材:实验完毕把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1.要注意检查电器元件是否完好。
2.要注意电池正负极的连接。
3.教育学生不可在家里的电路上面随便连接电路。
4、制作电路检测器实验目的:学会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实验器材:1个灯泡、1个灯座、1节电池、1个电池盒 4跟导线操作步骤:1.检查器材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2.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
用电池、小灯泡、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1)先组装一个电路(2)把电路中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3)再连上另外一根导线3.先预测再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所发生的故障,4.说出故障原因,并且采用替换法把电路重新接亮。
5.检测中你有什么发现?6.整理器材:实验完毕把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1.检测前要切断电源2.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 v的电器电路。
(安全警告)5、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实验目的: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回形针、钥匙、纸板、橡皮、布、丝绸、玻璃、铅笔、铜丝、铁钉、铝片、陶瓷……,1个电路检测器。
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1)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2)组装电路检测器。
2.从以上物品中选择6种检测。
3.检查电路检测器。
4.检测每种物品,观察现象:使小灯泡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容易导电;小灯泡不发光,说明被鉴别的材料不容易导电(注意要重复检测)。
5.整理检测结果6.汇报交流7.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8.整理器材:实验完毕把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1.组装电路检测器后,要先检测小灯泡是否发光。
2.每检测一件物品都要先预测再检测。
检测时要先检测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再检测物品。
检测后分导体和绝缘体两组摆放。
检测过的和未检测过的物品要分开摆放。
3.做完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
6、做个小开关实验目的:认识开关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实验器材: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实验过程:1.检查器材检查实验所需器材是否齐全;2.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3.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4.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5.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6.交流汇报:7.从中得出了什么结论?8.整理器材:实验完毕把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1.切不可在家里面随便安插开关。
2.家里的开关出了故障自己不要随便去修理,需请专业人员维修。
7.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式的区别。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导线、带灯泡的灯座、纸、笔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1)检查导线是否通畅。
(2)检查电池盒是否完好。
(3)检查灯泡是否完好。
2. 组装串联电池电路。
(1)将两节电池串联起来(2)与带有灯泡的灯座连接起来(3)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4)讨论交流:把电池串联起来有什么特点?3. 组装并联电池电路。
(1)将两节电池并联起来(2)与带有灯泡的灯座连接起来(3)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4)讨论交流:把电池并联起来有什么特点?4. 组装串联灯泡电路(1)将两个灯泡串联起来(2)与装好电池的电池盒连接起来(3)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5. 组装并联灯泡电路(1)将两个灯泡并联起来(2)与装好电池盒连接起来(3)观察灯泡的明暗程度6.讨论交流:把小灯泡串联起来和并联起来使用各有什么特点?7.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8、观察油菜花实验目的:认识油菜花的构造实验材料:油菜花、镊子、放大镜、白纸操作过程:1.检查观察器材2..用放大镜观察1朵油菜花,(1)把油菜花放在白纸上(2)用镊子解剖观察,解剖顺序是由外及内,要夹住各部分的基部。
(3)把解剖的各部分放在其他白纸上面。
(4)用放大镜观察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3.说出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数量。
4.把油菜花的各个部分粘贴到记录纸上面。
5.记录观察结果主要部分数量颜色气味其他发现萼片花瓣雄蕊雌蕊6..整理器材。
注意事项:1.能用镊子按顺序进行正确的解剖,镊子不可捏得太紧。
2.通过观察能正确指出油菜花构造的四个部分。
9.认识植物的花、果实、种子实验目的:进一步认识一朵完整的花的雄蕊和雌蕊,知道植物的受精成长的过程,认识油菜花的果实和种子。
实验器材:每小组一株油菜花、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棉签实验过程:1.检查观察器材2.探究花的雄蕊和雌蕊(1)解剖整朵花,放在白纸上,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
(2)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药和花丝)。
(3)花药里面有什么?想办法把它取下来。
(4)花丝长得什么样?(5)说说花粉是干什么用的?(6)学生汇报交流。
(7)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柱头、花柱、子房)(8)留意观察雌蕊的柱头部分。
(9)体验柱头的粘性。
(10)用显微镜观察柱头上面的黏液。
(11)你觉得哪些东西能帮助雄蕊把花粉传播给雌蕊?(昆虫、风等)(12)交流汇报。
3.探究果实和种子(1)观察整株油菜花,找到油菜花的果实。
(2)观察一下果实的外部形态,你有什么发现,并记录。
(3)小心地剥开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你有什么发现,并记录。
(4)想想,油菜的果实和种子是怎样生长的?(5)学生交流汇报。
10.观察青蛙卵和鸡卵的孵化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青蛙是怎么由青蛙卵慢慢变成小青蛙的2.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实验器材:水槽、青蛙卵和水草、放大镜、新鲜鸡蛋实验过程:1.检查试验材料。
2.观察青蛙卵的孵化过程。
(1)质疑: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天数青蛙卵的变换情况第2天第4天第6天第8天。
(3)将带有青蛙卵的水草放到水槽里面,水槽里面的水添加至三分之二处。
(4)每隔两天观察一次青蛙卵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记录。
3.观察鸡卵的孵化过程(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讨论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注意事项:小青蛙孵化出来之后要放回大自然,小鸡孵化出来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养。
11、观察比较生、熟食物实验目的: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实验器材: 切开的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两小块生鸡肉(或猪肉),酒精灯、支架、石棉网、水、烧杯、镊子。
实验过程:1.检查试验器材2. 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
(1)出示切开的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
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
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A. 看看马铃薯的颜色变化。
B. 摸摸马铃薯的软硬异同。
C. 尝尝马铃薯的味道。
(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但熟的马铃薯含有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3.观察比较生、熟鸡(猪)肉。
(1)观察生鸡(猪)肉。
颜色、气味、用镊子夹住撕扯……(2)预测:鸡(猪)肉从生到熟会有哪些变化?(3)分组实验:用清水加热鸡(猪)肉。
A.操作指导:放在水中煮。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将石棉网放在支架上部—烧杯里倒入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网上—打开酒精灯灯帽—点燃酒精灯—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热—使用完毕,用灯帽灭火)B.实验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和记录。
C.分组实验,教师巡回随机指导。
(4)汇报:将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语言描述出来。
(5)讨论:烧熟的鸡肉与生的鸡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鸡肉为什么不适合直接食用?4.整理器材:实验完毕后将器材整理好轻轻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正确使用酒精灯对事物进行加热,酒精灯使用完后按照正常操作程序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