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句释义+人物形象赏析学习材料 (1)

合集下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8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学生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8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学生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7.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解题技巧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

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答题方法】1.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后,还应从多角度思考文中人物特性。

2.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回答人物特性。

3.答题格式:从……(句意概括)中,可以看出(人物)是一个……的人(他具有……的品质或精神)。

【课堂练习】文言文阅读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1.给加点词注音。

当极明邪.( )譬.如(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徐孺子年.九年( )(2)尝.月下戏( )(3)若.令月中无物( )(4)无此.必不明( )3.从文中可以看出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文言文阅读薛谭学讴①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②尽之,遂辞③归。

秦青弗止。

饯④于郊衢⑤,抚节⑥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⑦行云。

薛谭乃谢⑧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编者加。

讴:唱歌。

②谓:认为。

③辞:告别。

④饯:饯行。

⑤衢:大路。

⑥节:节拍。

⑦遏:挡住。

⑧谢:认错。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秦青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

( )(2)故事中的薛谭一开始就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

( )(3)为了表现秦青歌唱技艺高超,文中“响遏行云”用了夸张的说法。

( )(4)联系上下义,“薛谭乃谢求反”中的“反”应该同“返”。

( )(5)“末穷青之技”与“自谓尽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

半期考文言文重点词汇和人物形象分析

半期考文言文重点词汇和人物形象分析

乃:《烛之武退秦师》篇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于是,就《荆轲》乃请荆卿曰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于是,就乃遂私见樊无期于是,就樊无期乃前曰于是,就乃遂收盛樊无期头于是,就秦王闻之,乃大喜于是,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相当于判断动词“是”(三篇文言文“乃”的用法出现了以上两种。

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中,亦多是以以上两种义项为主)则:三篇文言文出现的“则”字皆是“连词,那么”之意,故略。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连词,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连词,那么以:《烛之武退秦师》篇以其无礼于晋介词,因为敢以烦执事介词,拿,来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顺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鸿门宴》篇具告以事介词,把军中无以为乐介词,用来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连词,表目的,来《荆轲》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连词,表目的,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连词,表原因,因为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为了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相当于“而”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介词,用来以次进介词,按照日以尽矣通“已”,已经而:《烛之武退秦师》篇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才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表顺承朝济而夕涉版焉连词,表转折《鸿门宴》篇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并且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顺承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连词,表目的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连词,表转折《荆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连词,表转折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连词,表转折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顺承伏尸而哭连词,表修饰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连词,表原因,因而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连词,表转折荆轲和而歌连词,表顺承又前而为歌曰连词,表顺承环柱而走连词,表修饰倚柱而笑连词,表修饰之:《烛之武退秦师》篇公从之代词,代指佚之狐的建议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篇《鸿门宴》篇的“之”字用法《烛》已有,故略。

文言文人物形象

文言文人物形象

王侯将相:勤恳治国、以民为本、体恤民情、体恤下属、仁爱之心、知错就改、公正严明、大公无私 善于纳谏、知人善任、一视同仁、虚怀若谷、勇于反省、善于听取正确建议、有识人之明 关心百姓疾苦、无偏袒之心 文臣胥吏:爱民如子、体恤百姓、清正廉洁、公正无私、浩然正气、敢于劝谏、善于劝谏、善于辞令 机智勇敢、重用人才、宽容大度、正直耿介、勤俭节约、礼贤下士、忠贞不渝、刚正不阿 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诚实守信、乐观积极、从容淡定、明察秋毫、严于律己、尽忠职守 心思缜密、勤勉好学、足智多谋、不拘小节、为他人着想 武将忠良:精忠报国、有勇有谋、英勇善战、不畏牺牲、体恤部下、坚贞不屈、刚正不阿、文武兼备 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舍身取义、坚持不懈、当机立断、顾全大局、豪放洒脱、心胸开阔 文人百姓:淡泊名利、豪放不羁、志趣高远、有情有义、才华横溢、博闻强识、特立独行、热爱生活 人性不足:刚愎自用、夜郎自大、自命不凡、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斤斤计较、桀骜不驯、心浮气躁、性情浮躁、口是心非、心口不一、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阿谀奉承、口蜜腹剑、妄自菲薄、自信不足、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老奸巨滑、刁滑奸诈 虚伪狡猾、自私任性、贪婪奸诈、贪得无厌、愚蠢无知、笨拙愚钝
常见人物形象。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8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8文言文的人物形象分析(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7.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解题技巧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

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答题方法】1.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后,还应从多角度思考文中人物特性。

2.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回答人物特性。

3.答题格式:从……(句意概括)中,可以看出(人物)是一个……的人(他具有……的品质或精神)。

【课堂练习】文言文阅读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1.给加点词注音。

当极明邪.( )譬.如(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徐孺子年.九年( )(2)尝.月下戏( )(3)若.令月中无物( )(4)无此.必不明( )3.从文中可以看出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文言文阅读薛谭学讴①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②尽之,遂辞③归。

秦青弗止。

饯④于郊衢⑤,抚节⑥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⑦行云。

薛谭乃谢⑧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编者加。

讴:唱歌。

②谓:认为。

③辞:告别。

④饯:饯行。

⑤衢:大路。

⑥节:节拍。

⑦遏:挡住。

⑧谢:认错。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秦青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

( )(2)故事中的薛谭一开始就是一个歌唱技艺十分高超的人。

( )(3)为了表现秦青歌唱技艺高超,文中“响遏行云”用了夸张的说法。

( )(4)联系上下义,“薛谭乃谢求反”中的“反”应该同“返”。

( )(5)“末穷青之技”与“自谓尽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

很全的古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总结(精选5篇)

很全的古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总结(精选5篇)

很全的古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很全的古诗词人物形象分析总结豪放潇洒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泊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的豪迈性格。

2.忧国忧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炊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垠,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本诗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4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盂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捕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读了乐而忘返。

5 爱恨情长、感时伤别柳永的《雨霖铃》写了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情才子形象。

矢志报国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山他们一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同以寄之》等。

7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汪伦间真挚纯洁的深情;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一位异乡客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8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作者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感情。

9 天真顽皮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和顽皮。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一、文言文好词解析1. 谦辞类(1)愚:谦称自己,愚钝、愚昧。

例句:愚以为此事非同小可。

(意为: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2)鄙:谦称自己,鄙陋、鄙薄。

例句:鄙人虽不才,愿为公效力。

(意为:我虽然不才,愿意为您效力。

)(3)孤:谦称自己,孤独、无助。

例句:孤闻此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意为:我听说这件事情,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2. 褒义词(1)仁:仁爱、仁慈。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意为:仁爱的人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2)义:正义、道义。

例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意为:为了正义,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3)贤:贤能、贤德。

例句:贤者多助,不贤者寡助。

(意为:贤能的人多得到帮助,不贤能的人少得到帮助。

)3. 贬义词(1)愚昧:愚笨无知、不明事理。

例句:愚昧之人,不知天高地厚。

(意为:愚笨无知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2)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例句:贪婪之心,犹如狼子野心。

(意为:贪心不足的心态,犹如狼子野心。

)(3)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例句:奸诈之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意为:狡猾的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二、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1. 好词:仁爱翻译:Kindness注释:仁爱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好词:忠诚翻译:Loyalty注释:忠诚指对朋友、国家、事业等的坚定信念和忠实态度。

3. 好词:谦虚翻译:Modesty注释:谦虚指不自满,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具有谦逊的品质。

4. 好词:廉洁翻译:Integrity注释:廉洁指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 好词:勇敢翻译:Bravery注释:勇敢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的品质。

6. 好词:勤奋翻译:Diligence注释:勤奋指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7. 好词:正直翻译:Uprightness注释:正直指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偏不倚的品质。

8. 好词:宽容翻译:Tolerance注释:宽容指对待他人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宽广胸怀的品质。

高中语文早读背诵古诗形象鉴赏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早读背诵古诗形象鉴赏知识要点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一)常见的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是: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闲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1.通过事件来表现。

这种方法多用于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就是通过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事来表现女英雄善良、纯朴、果敢、英勇的品质。

2.用环境来烘托。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运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和寒江、冰雪这样孤寂、寒冷的环境,烘托出了渔翁的鲜明形象。

3.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各种直接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描写等)和间接(侧面烘托)的描写手法,都可以用来表现形象。

另外,一些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都是诗歌中表现形象所常见常用的。

4.直接发表看法或抒发感情。

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前两句通过春雨、春草(草芽)来表现初春景象(诗中要表现的形象),是景物描写;后两句说此时的春色“最好”,胜过“烟柳满皇都”的暮春时节,就是作者直接赞美,表现了诗人不屑流俗,欲得风气之先的情思。

(三)思维流程步骤一:说特点。

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者、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

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

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明作用。

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四)答题模式:诗歌描写了一个××(特征)的××(身份)形象。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解析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解析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解析在高中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这些经典人物形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历史人物、文学人物和传说人物这三个角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行解析。

历史人物形象解析在高中文言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多半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塑造而成的。

例如,在《史记·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于汉武帝刘彻的描写和评价。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在文言文中,作者通过对他的形象塑造,将他描绘成聪明睿智、果断决策的形象,展现了他的杰出才能和超凡领导力。

除了汉武帝,还有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在高中文言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比如,《资治通鉴》中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描写,展现了他英明果断、富有战略眼光的形象。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个人特征,更展现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人物形象解析高中文言文中的文学人物形象是作家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塑造的。

这些文学人物的形象往往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男主角,他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精英教育,还通过他的情感体验,揭示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局限和苦闷。

传说人物形象解析除了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高中文言文中还会涉及到一些传说人物的形象。

这些传说人物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被描绘成古代哲学家,他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哲学的智慧和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被视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代表,他的言行举止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通过对这些传说人物的形象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进而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词句释义+人物形象赏析学习资料
一、文言文词句释义
1.文言文字词释义
(1)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
(2)妻子()
(3)亲戚()
(4)可爱()
(5)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又尝.同席读书……()(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文言文句子翻译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2)驴不胜怒,蹄之。

(3)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二、文言文人物形象赏析
(一)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

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

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

”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⑿之。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舍,放弃。

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还没有到,现在(他)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过了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当孩子的面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给下面的句子补充省略的主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二)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1)长(2)。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3)无贿赂(4),案无留牍(5)。

公之(6)余(7)辄(8)与文士畅饮咏诗,至(9)有忘其(10)为长吏(11)者。

迁(12)潍县,值(13)岁荒,人相食(14),燮开仓赈济。

或(15)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16)得活乎?上有谴(17),我任(18)之。

”即发谷与民,活(19)万余人。

去(20)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
1.为:作为,当。

2.长:擅长。

3.室:家。

4.贿赂:别人有求于某人而送的东西。

5.无留牍(dú ):没有遗留下的公文;牍:公文。

6.之:的。

7.余:空闲。

8.辄:就。

9.至:甚至。

10.其:他,指代郑板桥。

11.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12.迁:工作调动,迁到。

13.值:遇,遇到。

14.食:吃。

15.或:有的人。

16.岂:怎能。

17.谴:谴责、责备。

18.任:承担责任。

19.活:救活。

20.去:离开。

【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家里面没有收受的贿赂,几案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层层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郑板桥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
正至和间,仁宗不豫(1),一日少间(2)思见宰执(3)执政闻召亟(4)往。

吕文靖为相,使者相望于路,促其行,公按辔(5)益缓。

至禁中(6),诸执政(7)已见上,上体未平,待公久,稍倦,不乐曰:“病中思见卿,何缓也?“文靖曰:“陛下不豫,久不视朝,外议颇异。

臣待罪宰相,正昼自通衢(8)驰马入内未便。

“帝闻其言,咨叹(9)久之,诸公始有愧色。

【注释】
(1)豫:病重的委婉说法。

(2)少间:指病稍好。

(3)宰执: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

(4)亟:急切。

(5)按辔:扣紧马缰使马缓行。

(6)禁中:指帝王所居宫内。

(7)执政:掌握政权的人。

(8)衢:大路。

(9)咨叹:叹息,这里指赞叹
【译文】
至和年间,宋仁宗病重,有一天病好了一些,想召见执掌国家政事的大臣.大臣们听到旨意,就急忙赶往宫中.吕文靖当时正担任宰相,路上有很多皇帝的使者,催促他赶快入宫拜见,吕文靖反而扣紧马缰,越发缓慢前行。

等到了皇宫内,其他大臣都已经拜见了皇帝.仁宗皇帝由于尚未病愈,等待吕文靖的时间又长,感到有些疲倦,不高兴地说:“生病之时想见到你,为什么你来得这么慢?”吕文靖回答说:“陛下生病了,好久不上朝,外面的人说什么的都有。

臣是失职待罪的宰相,大白天在官道上疾驰进宫恐怕不合适。

”仁宗听了他的话,赞叹了很久,别的大臣开始显出愧疚的神色。

从文中可以看出吕文靖是一个的宰相。

(四)齐宣王好谀
宣王好射,说(1)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2)。

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3)而止,皆曰:“不下九石。

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说之。

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

宣王说其名而丧其实。

【注释】
(1)悦:同“悦”,喜欢、高兴
(2)石:重量单位,古代以120斤为一石。

文中的“三石”与“九石”均非实指,“三石”指强度一般的弓,“九石”指强弓、硬弓。

(3)关:同“弯”。

“中关”拉到满弓一半。

【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告诉他能够使用强弓,而实际上他所用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

他把强弓拿来让左右大臣们看,(大臣们)都只拉到一半就停下来了,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呢?”齐宣王非常高兴。

但是,齐宣王所用的弓都不超过三石,但(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

三石的强度是真实的,九石的强度只是虚名。

齐宣王喜欢的是虚名而失了实。

对齐宣王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宣王始终努力追求个人实力提升
B、宣王喜欢用事实来证明自己
C、宣王乐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D、宣王对自己缺少正确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