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红色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

红色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实践探讨了红色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福建省漳州市乌山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研究红色文化与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模式,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展现了该融合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积极作用。
文章旨在为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发挥红色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本课程;融合;教学实践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日益突显。
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获取和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探讨红色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校本课程的内涵,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一)红色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原则红色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应以明确的目的为导向,深入探析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目的明确是实现有效融合的前提。
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传递红色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文化素养。
在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活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原则明确是保证融合质量的基础。
融合的原则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则,它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效果。
学生的发展需求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融合方案,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方式创新是实现融合目标的关键。
融合的方式应注重创新和实效,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成果分享基于地域文化视野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三明市列东中学纪小华校本课程是学校相关人员联合学生及家长或社区人员等自主或合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创生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当前课改背景下具有非凡的意义。
校本课程在加强课程对于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加快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特色发展。
一、校本课程开发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地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的语文课程价值。
1.可以丰富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大语文观亦认为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这种观点里面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o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地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理应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充分开发地域文化,扩大视野,把能作为教学之用的多姿多彩的课程资源纳入其中。
校本课程能够发挥地域特点,把生活融入课堂,使语文学习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生动活泼可知可感。
因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在地域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选择学校所在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更能凸显学校特点。
2.可以传承地域优秀文化。
地域文化承载着某个地域的文化形态,具有地方特色。
如若不学习、发扬,年轻一代就会对其慢慢淡漠。
一线教师通过收集、思考,把地域文化进行系统地筛选、提炼,同时在国家课程框架下,把地域文化要素融入到校本课程中去。
通过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原来抽象、模糊的地域文化才能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
校本课程的实施,使地域文化有可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地域优秀文化得以通过校本课程得到传承。
3.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对于本地的地域文化,由于就在学生身边,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对于这样的课程资源,学生乐于接纳,容易响应。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一、引言地方特色资源是指特定地域内独具特色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方法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的重要性1. 丰富课程内容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多样,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地理和社会资源,可以为学校课程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案例。
北京的紫禁城、西安的兵马俑、成都的熊猫基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资源。
结合这些资源,可以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链接感。
3.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地方特色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其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积累和成长。
三、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方法1. 整合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整合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结合本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等,设计出符合本地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观考察、项目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借助外部资源学校还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企业等,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学校可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重视。
地方文化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丰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成果、促进地方文化的社会继承,而且在丰富课程内容、革新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由当地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方文化资源可大致分为景观类、名士类、文艺类、民俗类等四个类别。
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化传承、思想教育、美感陶冶、智慧启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目的性、特色性、适用性、综合性、合作性原则,在开发过程中大致需要经历四个步骤,即组建开发团队,做好准备工作;分析教育现状,确立课程目标;编制课程内容,组织具体实施;建立评价体系,反思改进修订。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青州s中学在深入挖掘青州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了“最美青州”校本课程。
“最美青州”校本课程在开发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效,解放了教师思想,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推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
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中缺少文化传承理念、课程实施中缺少文化整合观念、课程开发中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开发过程中缺少规章制度保障等方面。
通过对“最美青州”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以期对其他地方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在地方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在转变教师课程观念、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团队合作的方面做
出更大改进。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在园本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08
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任务请输可入行你性的题分目析
1.基于课题实践研究基础。 2.基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感谢聆听
请多指导
核心概念的界定
园本课程中开发利用:是指幼儿园组织及其成员,根据 国家或地方政府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与幼儿园自身发 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园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所进行的课 程选择、课程生成、课程重组的相关研究与管理过程。
03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 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
欧美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 程开发的探索。 我国90年代末,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 提出基础教育的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地域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 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以满 足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 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建立适合 本地区实际的课程体系。
的结构、模式与途径
03
策略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支持
系统的探索。。
05
01 地方文化幼儿园课程内涵、
02 价值的研究。。
04 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素质 要求与培训机制的建设探 索。。
请研输入究你重的点题目
形成园本化特色课程,把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 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丰富 幼儿关键经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
探索整合社区资源, 进行地方文化的师 资培训和社会支持 系统。
本课题研究势图进一步完善 幼儿园课程结构,形成园本 化的特色课程,同时进一步 丰富现有的幼儿园园本课程, 促进幼儿园文化建设与内涵 发展。
请输研入究你内的题容目
尝试开发利用多样的地方文 化资源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 进行教育活动。
论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论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摘要: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同时也是这个区域文化的根。
地方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
校本课程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地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发与实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类校本课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内涵与意义设计与设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塑造着在其中生活的每一个人。
传承地方文化,开发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是学校作为文化传承之所的历史使命,也是将教育回归生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但学生常常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状态,缺乏对本土文化系统、全面的认知,致使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出现断层或消失危机,以至于影响地方的整体发展。
因此,开发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本土知识,汲取优秀的精神营养,做好文化传承人,是当代中小学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地方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内涵1.地方文化及其内涵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个体及知识。
通俗地说,是一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地方思维习惯及生活方式。
地域性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特点。
在中国大百科词典上地方文化是指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一般来说其范围有限,并可能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为其分支。
2.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内涵校本课程的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已提出,而在我国却是由新一轮课程改革真正将其带入基层教育研究者的视野。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或地方课程纲要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
其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战略,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
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

第 一 阶段 :宣 传 发动
i 导游 词撰 写 范 围 。包 括 石 湖 景 区 、景 点 ;地 方 历 史 、
《 打鱼碑 》,刻 有乾隆在行春桥 边观看渔 民捕鱼 时写的 观
一
文 化 、 城 乡 特 色 经 济 、 地 理 风 貌 ;特 色 美 食 餐 饮 、 民俗 风
观 ” 。有 沈 朝 初 《 江 南 》 词 为 证 : “ 州 好 , 串月 看 长 忆 苏 桥 。桥 畔 重 重 湖 面 阔 , 月光 片 片 桂 轮 高 ,此 夜 爱 吹 箫 。 ”
活 动 对 象 : 旅游 系 三 年 制导 游 专 业三 年 级 学 生
活 动 目标 : 通 过 撰 写 导 游 词 ,把 理 论 学 习 与 实 践 体 验 乾 隆六 下 江 南 ,六 次 到 石湖 , 写 下 五 首 行春 桥 诗 ,并 在 其 结 合 ;通 过 征 集 评 比活 动 , 促 进 学 生 自主 学 习 ,促 进 专 业 它诗 中,也多次提到行春桥 。乾隆二十七年 ( 7 2 ), 16年 课 与 基 础 课 的 结 合 ,发 展 职 业 能 力 ;激 发 专 业 学 习情 趣 , 提 高 区域 人 文 素养 。
合 性 学 习活 动 。 ( )活动 设计 一 活 动 主 题 :石 湖 景 区 导游 词 撰 写 活 动 形 式 :石 湖 景 区 导游 词 征 集 评 比活 动
逐渐 演 变 为 民俗 活 动 。 行 春 桥 看 石 湖 串 月 , 历 来 是 苏 州 的 习 俗 。 有 古 书
记 载 : “ 月 十 八 日 , 群 往 楞 伽 山 望 湖 亭 看 串 月 , 为 奇 八
区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分析
◎于
娟
《 文 课 程 标 准 》 提 出 了 “ 设 开 放 而 有 活 力 的语 文 语通俗 易懂 ,便于 导游 顺畅讲解 。② 符合导游词 的结构要 语 建 课 程 ” 的基 本 理 念 ,要 求 教 师 “ 认 真 分 析 本 地 和 本 校 的 求 , 文 体 自定 ,对 历 史 、 文 化 、 民俗 等 介 绍 要 尊 重 事 实 , 应 特 点 ,充 分 利用 已有 的 资 源 , 积 极 开 发 潜 在 的 资 源 ,特 别 不 能有狭 隘 的偏 见和 歧视 思想 。③景 区 导游 词 限3 0 字 00 是 人 的 资源 因 素 和 在 课 程 实 施 过 程 中 生 成 的 资 源 因素 ” 。 符 ,景 点 限I 0 字符 。引用 史料 或他 人成 果应详 细注 明 50 第 二阶 段 :搜 集 信 息 组 织 学 生 深 入 学 校 附 近 的 石 湖 、 上 方 山 景 点 实 地 考 高 职 语 文 教 育 尤 其 要 充 分 挖 掘 与 职 业 有 关 的 区 域 文 化 资 出 处 。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合实践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学校纷纷将综合实践纳入校本课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地方特色资源的重要性。
事实上,地方特色资源是综合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可以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可以丰富综合实践的内容。
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产业特色等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还可以为综合实践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
在山区地区可以开展植物采集、自然观察、露营探险等活动;在沿海地区可以开展海洋科研、海洋文化体验等活动;在农村地区可以开展农耕体验、土特产制作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促进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可以提升综合实践的实效性。
地方特色资源不仅能够为综合实践提供丰富的内容,还能够为综合实践提供便捷、实用的场所和设备。
在山区地区可以利用山地、溪流等自然环境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在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农田、果园等资源进行农耕体验活动;在工业城市可以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等资源进行生产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地方特色资源是综合实践的起点和落脚点,学校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综合实践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资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
在盛产柑橘的地方可以开展柑橘加工与销售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柑橘的生长、加工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旅游景区可以开展旅游规划与促销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以及市场推广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和推广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土文化经济资源与语文校本课程融合初探——以连云港文化资源为例学校教育因其所处的环境而具有浓重的地域性特点,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源性的血脉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经济资源,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语文教学就能够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
一、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把地方经济文化变成优质的教学资源的意义1、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职语文教学与地方资源整合,可以使中职语文教学超越相对狭隘的教育内容,更具活力和开放性。
对教师来说,可以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教学视野,激发教学的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可以改变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建构者,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生活中处处有文化,时时可以学到语文,尽可能多地吸收、品味、感悟和积累,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我国调整了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程计划中,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被提到日程。
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底蕴是地方课程的有效载体和支撑,它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学习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地方文化经济资源内容,可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了解,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探究地方优秀文化, 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活动, 为学生创造综合性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根据调查,来自四县市区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对优秀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地方文化经济知之甚少。
为什么学生对于本土常识性问题的了解和思考反而要少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文化、教育基础各不相同的地区只用统一规定的课程,教材内容多集中在普遍性知识上,对于身边现成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现象反而了解甚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而言,“知”反而是最重要的的。
既对地方文化经济无所知,又谈何爱呢?所以,将地方文化经济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引入课堂,是职业学校教师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二、建立并不断丰富地方文化教学资源素材库。
1、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多彩的地方文化。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丰富,且不说那名闻天下的云雾茶、水晶、海珍品,还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林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盛产水稻、小麦、棉花、大豆和花生, 葡萄、山楂、草莓、芦笋、板栗、西瓜、苹果、烟草也颇负盛名,拥有全国8 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全国4 大海盐产区之一的淮北盐场、全国最大的紫菜养殖加工基地、河蟹育苗基地和对虾养殖基地,矿产资源多达40 余种,还初步勘探出黄海大陆蕴藏丰富的海底石油,珊瑚菜、金镶玉竹更为国家珍稀名贵特产。
将这些内容编入校本教材,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建设家乡的使命感,更好地鼓励其为建设家乡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
语文校本教材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方经济,还应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历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连云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宝贵的遗迹。
据《左传》记载,鲁昭公17 年(公元前525 年)秋,孔子“问官于郯”,孔望山因孔子登临观海而闻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问官台”。
秦始皇出巡至朐县,在朐山(现名锦屏山)立石秦东门。
秦代方士徐福为赣榆县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东渡日本。
吴承恩晚年以云台山为背景写成神话小说《西游记》。
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写成传世名著《镜花缘》。
其他如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东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弃疾,元代的张叔夜,清代的吴敬梓、林则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遗迹犹在,遗篇留芳。
将地方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使学生在阅读、欣赏中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民风是地方文化最鲜明的体现。
东海的水晶节、《西游记》文化节、赣榆的徐福节,还有东磊的玉兰花卉节,带领学生走进其中,不仅仅是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还能将这些资源融入学生的心田,促进其语文其他内容的学习。
2、以积累为基础,捕捉独特的优势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皆留意,把自己的眼睛当作摄像机那样捕捉和记录信息,像最出色的记者追踪新闻那样追逐独特的优势资源。
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同时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和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如连云港极富地方特色的徐福祠堂、抗日山纪念馆、阿育王塔等人文景观,花果山、渔湾、孔望山等自然景区,淮海戏、跑旱船等地方特色文化,花果山凤鹅、东海水晶等地方特产,以及蓬勃发展的家乡经济、日新月异的家乡面貌等等,都被我们纳入了校本教材中,成为一座内容翔实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库。
有了丰富的素材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处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
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魅力连云港行”等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人文知识不断丰富积累。
三、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寻求地方经济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1、课程资源的互补。
虽然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限广博,学习也绝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让地方内容取代所有的学校课程。
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要善于发现、挑选、连接和整合。
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应对省编和市编教材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挖掘特色,形成课程资源上的互补,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时,可以互相借鉴、重组。
如开展校本教材《可爱的连云港》中“家乡览胜”这一主题时,在学生了解家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就近实地游览,拍摄照片,搜集资料,结合省编教材《故乡的榕树》、《富春江上》两课,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的美丽,家乡的发展。
2、地方文化资源的选择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总目标。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活水资源,也为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
连云港,一座“烟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自然美、人性美优势和景、情、意的可感受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利用性,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和良好载体。
设计“说家乡”(介绍家乡的特产、风俗、节日、名人、名胜)的话题让学生演讲,既能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给学生一个了解、熟悉家乡的机会。
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和中国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国政府确定为华东地区新兴的工业、外贸、旅游、港口城市,近年来聪慧勤劳的连云港人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使连云港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美丽的港口城市远近闻名。
在作文教学中,整合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看到地方的特色与魅力,有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与理念,使学生能热心于本土的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播,积极参与到地方的经济建设大潮中,为地方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充分考虑校本课程与地方经济文化资源的整合,兼顾到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经济文化和语文校本教材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素材、体验的历程和人文的熏染。
如,来到乡间田野,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的时候,就要同步链接体验类习作,写忙碌、欢快的劳动场面;欣赏渔湾九龙戏水、朦胧晚眺等自然景观时,就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描绘家乡的绿野秀水。
探寻登瀛州桥,参观冠华故居,走访烈士家属,便可以描写乡史乡貌。
欣赏各式各样的潘黄柳编,就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小物品,介绍家乡的物产,撰写有关小论文,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创作,其来源就在师生的生活世界里,只要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自觉地变革与创新。
我们周围不乏有广阔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优美恬静的乡村田野风光、淳朴自然的民风民俗等,无不是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3、开展综合活动,寻求地方经济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社会实践。
”语文教学中更应让学生从课本中抬起头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
其次,应当考虑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考察地区及至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1)、走进工厂,了解企业文化。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能把学生“囚禁”在课堂中闭门造车,应适时地带领他们走向工厂。
每次出发前,应精心准备,要采取自愿原则,征得家长同意,带队老师要充足,落实责任,安全事项要交代清楚。
同时,要提前备好课,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注意引导,注重观察,重视体验,让学生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
从而更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深入社会,了解社区人文资源。
为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名人、仁人志士,汲取营养,引发激情;要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风土人情,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采用多种途径收集生活中的素材。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段文化的吸纳和吐露的心灵历程,它的习得自然也要有一种文化浸润的境界。
那就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深入到地方文化经济中去,选择合适的地方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促使学生焕发出文化创造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