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发展历史及未来方向

合集下载

第一章斜拉桥简述

第一章斜拉桥简述

斜拉桥
斜拉桥
发展
• • • • •
斜拉桥雏形
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 斜拉桥的失败(18世纪下半叶至 世纪初) 世纪下半叶至 世纪初) 二次世界大战后) 斜拉桥的复兴(二次世界大战后)
斜拉桥的世界记录 中国斜拉桥的发展
斜拉桥 二、斜拉桥的结构特点和结构体系
受力特点
结构特点
结构体系
技术上的主要问题
斜拉桥
三、斜拉桥的构造
斜拉索
斜拉索的组成 斜拉索的布置 纵桥向:双塔,单塔,多塔 横桥向
桥塔型式
主梁截面
斜拉桥
四、斜拉桥实例
日本tatara桥 桥 日本
法国Normandy桥 桥 法国
上海杨浦大桥 挪威 Skarnsundet 桥(斯卡恩圣特) 香港 TingKau桥
斜拉桥
老 挝 的 竹 斜 拉 桥
爪 哇 的 竹 斜 拉 桥
斜拉索的组成
钢材:
(a)
抗拉强度高,弹性模量大、抗疲劳性能好 平行粗钢筋束
防护措施:
黑色聚乙烯套管
(b) 平行(半平行)钢丝束(镀锌钢丝7mm) (c) 平行(半平行) 钢铰线束 (钢铰线) (d) 单股钢铰缆 (各层镀锌钢丝绕芯丝扭转而成) (e) 封闭式刚缆 (Z形镀芯钢丝组成封闭索)
斜拉桥
双塔三跨式:L2/L1多接近2.5
高潮 (90年代)
1991上海南浦大桥,1993上海杨浦大桥
斜拉桥
斜拉桥的主梁轴力
主梁轴力分布随斜拉桥支承条件而变化 连续梁与斜拉桥的主梁恒载弯矩 斜拉索的弹性支承作用对横载最有 效,车辆荷载次之,风荷载最差。 借助斜拉索的预应力,可 以对主梁进行内力调整
斜拉桥
主梁建筑高度小:与塔柱刚度、索型、索距及索刚度等密切相关

5-1混凝土斜拉桥

5-1混凝土斜拉桥
Elevation,plan view,cross section
Sunniberg Bridges (Swiss)
Sunniberg Bridges (Swiss)
Oresund Bridge
Oresund Bridge
The main bridge,a harp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two side spans
180
建成年 2002
设计单位 天津市政设计院
2001 2000
天津市政设计院 铁道部大桥局设计院
1988 上海市政设计院
三、斜拉桥的发展阶段
1、稀索布置
2、中索布置 3、密索布置
南浦大桥 (1991)
该桥全长8346米,主桥长846米,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钢与混凝 土结合梁斜拉桥,主跨跨径423米
混凝土斜拉桥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斜拉桥的发展
一、国外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提出 1995年在瑞典建成
第一座现代化钢 斜拉桥主跨182m
1962年建成的马拉开波桥
一建成300多座
第一座混凝土斜拉桥,主 跨为160+5×235+160
斜拉桥得到 迅速发展
1994年建成法国诺曼底桥
主跨856m混合型斜拉桥
P.C.
湖北省交通设计院
406 (2005)
P.C.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400
1995
P.C.
铁道部大桥局设计院
斜拉桥(9座,L=300~400m)
排序 1 2 3 4 5 6 7
桥名 广东番禺大桥 广州鹤洞大桥 夷陵长江大桥(三塔) 涪陵长江大桥 珠海淇澳大桥 江西鄱阳湖口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
主 跨(m) 380 360

公路大跨径斜拉桥建造技术发展与展望PPT培训课件

公路大跨径斜拉桥建造技术发展与展望PPT培训课件

主梁结构
结构纤柔、施工工序多、过程长、风险大
钢箱梁
总体施工流程
辅助跨及边跨大块梁段架设
大型浮吊
索塔区梁段吊装
大型浮吊
双悬臂梁段吊装
两侧桥面吊机
边跨合龙段吊装
岸侧桥面吊机
单悬臂梁段吊装
江侧桥面吊机
中跨合龙段吊装
主梁结构
主梁结构
钢箱梁
施工难点 ➢ 长悬臂结构主梁纤柔和桥位处复杂环境,给施工期结构安全和施工控制带来困难; ➢ 风致振动显著影响测量精度; ➢ 边跨及辅助跨大节段钢箱梁梁段长达60m,重1208t,其制作、安装、调位难度大; ➢ 梁宽达41m,梁段间匹配难度大; ➢ 长悬臂状态下荷载对结构影响明显,需控制悬臂端荷载;
➢索塔高、柔,极易受日照、温变和风等因素影响, 线形控制难度大; ➢锚固区首次采用钢锚箱,精度要求高,施工控制难 度大; ➢索塔高且离岸远,测量精度难以保证; ➢大风天气多,有效作业天数少。
关键技术 ➢混凝土索塔控制技术 ➢钢锚箱安装控制技术
混凝土索塔
钢锚箱制造阶段控制
索塔结构
单节段测量 测量数据表
施拧高栓
主动顶推合龙
合龙口轴线、转 角及高程调整
主梁结构
结合梁
泉州湾跨海大桥 ➢首次采用整体节段安装工艺,节段间桥面板采用“胶接缝”连接,主跨400m; ➢主梁均为混凝土桥面板+PK式流线形扁平结合梁; ➢除主塔,过渡墩及辅助墩处梁段采用浮吊安装外,其余梁段均为悬臂对称架设。
结合梁
结合梁施工
➢整体节段预制:预制场对钢梁及桥面板进行组拼; ➢整体节段安装:节段起吊→ 环氧树脂涂抹→ 预 应力张拉→钢梁连接→ 挂索一张→吊机前移→拉 索二张。
关键技术

斜拉桥讲稿

斜拉桥讲稿

第五章斜拉桥第一节概述一、斜拉桥的组成及受力特点1、组成: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一种桥面体系以主梁承受轴向力(密索体系)或承受弯矩(疏索体系)为主,支承体系以拉索受拉和索塔受压为主的桥梁。

2、主要特点:跨越能力大具有良好的结构刚度和抗风稳定性依靠斜拉索的应力调整,可以设计得很经济结构轻巧,适应性强利用斜拉索,发挥无支架施工的优越性二、斜拉桥的发展历史1、早期:●斜拉桥的雏形远在几百年之前就出现过。

老挝和爪哇很早就有原始的竹制斜拉桥,早期斜吊在树上,后来发展为斜吊在竹柱上。

●古埃及的海船上也出现过用绳索斜拉的工作天桥等等,这些结构中所具有的斜拉桥特征已明晰可见。

●1617年,威尼斯建筑大师福斯图斯·费尔安蒂翁斯(Franstus·Verantius)在达尔玛提亚出版的一部著作中发现了第一座用斜拉索吊拉的桥梁,近似于悬索桥和斜拉桥的混合结构。

●1784年Loscher在德国设计过一座木斜拉桥。

●1817年在英国出现的King’s Meadow桥和Dryburgh桥都初具斜拉桥的形式。

但Dryburgh桥仍以悬索桥为主,其斜索仅起辅助作用。

●1868年在捷克希拉格出现的Franz Joseph桥也是混合结构。

●1873年,英国泰晤士河上修建了艾尔伯特(Albert)桥,似乎已过渡到以斜拉为主的形式。

●法国1907年的Cassagne桥与1925年的Lezardrieux桥虽都有近代斜拉桥的形式,但前者有短竖索,后者则斜索有交错。

●1926年,由西班牙工程师托罗加(Tottojr)设计,修建于西班牙古尔达勒特(Guadalete)河上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斜拉结构腾普尔(Tempul)渡槽,是引人注目的结构物,它的中孔为57.3米,设有两个铰结构。

在以上近三百年时间里,斜拉桥经历了—个由缆索悬吊体系到悬吊—斜拉混合体系再到单纯斜拉自锚体系的发展过程。

这个时期斜拉桥发展非常缓慢,主要因当时没有高强材料,斜拉索易于松弛,对复杂的超静定结构缺乏计算分析手段,往往这类结构建成不久就因整个体系松弛,造成很大变形和破坏,导致事故的发生。

现代斜拉桥的发展趋势

现代斜拉桥的发展趋势

现代斜拉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现代斜拉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载重能力增强:随着交通和贸易的不断发展,斜拉桥需要承载更多的交通载荷和人流量。

现代斜拉桥的设计和建造致力于提高桥梁的载重能力,通过增加主梁和拉索的数量和尺寸等方式来增强桥梁的承载能力。

2. 结构优化:现代斜拉桥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减少了桥梁的自重,提高了桥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例如,采用更轻的复合材料作为主梁材料,采用预应力技术来增强桥梁的稳定性等。

3. 美学和环保要求的提升:现代斜拉桥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注重桥梁的外观设计和环境保护。

设计师和建筑师在桥梁的外形、色彩、灯光设计等方面加入了更多的美学元素,使得斜拉桥成为城市的地标和风景线。

同时,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现代斜拉桥在材料的选择、施工过程的环保措施等方面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4. 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斜拉桥也开始应用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

通过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桥梁结构的变化和健康状况,提前发现潜在故障,保障桥梁的安全性。

同时,与交通管理系统和智能交通技术相结合,实现桥梁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总之,现代斜拉桥在载重能力、结构优化、美学要求、环保要求以及智能化和数字化应用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趋势,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和城市发展的要求。

斜拉桥

斜拉桥

李亚东:斜拉桥
9
斜拉桥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 结构造型新颖(直线感和柔细感) ▪ 新材料的应用(高强钢丝,特别是斜拉索卷材) ▪ 设计理论和计算技术的进步 ▪ 施工技术的进步 ▪ 在400~800m跨度内具有很强竞争力(经济效益)
爪哇的竹斜拉桥
2020年4月25日
李亚东:斜拉桥
10
钢斜拉桥跨度排名前10名
2020年4月25日
李亚东:斜拉桥
19
3、斜拉索的布置
a) 双平行索面 b) 双斜索面 c) 单平面 d) 曲索面
2020年4月25日
辐射形 扇形 平行形
混合形
星形
索距的选择-密索(约6~8m),优点:主梁
中的弯矩小;锚固点的构造简单;伸臂施工 时所需辅助支撑较少,每根斜索的截面较小, 斜索制造更换较容易
第八章 其他桥型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 拱桥
斜拉桥 悬索桥
2020年4月25日
李亚东:斜拉桥
1
内容
▪ 概述(发展与现状) ▪ 总体布置 ▪ 构造特点(梁、索) ▪ 计算分析要点 ▪ 施工方法 ▪ 斜拉桥图片欣赏
2020年4月25日
李亚东:斜拉桥
2
一、概述
▪ 主要组成部分-主梁、斜拉索、索塔 ▪ 按(梁的)材料分类-钢、混凝土、结合梁(叠合梁)
▪ 总投资在60亿元左右,今年年 底开工建设,约5年时间建成
2020年4月25日
李亚东:斜拉桥
15
二、斜拉桥的总体布置
1、斜拉桥孔跨布置
(c)多塔多跨式
2020年4月25日
李亚东:斜拉桥
16
斜拉桥孔跨布置(续)
独塔单跨式
塔跨混合式
2020年4月25日

斜拉桥发展史及现状综述

斜拉桥发展史及现状综述

从斜拉桥看桥梁技术的发展姓名:马哲昊班级:1403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学号:143085213086摘要: 介绍了国内外斜拉桥的发展历史,综述了现今斜拉桥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斜拉桥的结构形式和布置形式及其经济效益,并简述了其中的桥梁技术,对今后斜拉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斜拉桥;发展史;现状;展望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 recent decades history of Cable-stayed bridge.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he structure of cable-stayed bridge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Introduced the technology of it.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as put forward.Key words: Cable-stayed bridge; Review; Looking forward to1.斜拉桥的发展1.1 斜拉桥的历史斜拉桥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桥型结构。

早在数百年前,斜拉桥的设想和实践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在亚洲的老挝,爪哇都发现过用藤条和竹子架设的斜拉结构人行桥。

在古代,世界各地也都出现过通行人、马等轻型荷载的斜拉结构桥梁在 18 世纪,德国人就曾提出过木质斜张桥的方案,1817 年英国架成了一座跨径为 34m 的人行木质斜张桥,该桥的桥塔采用铸铁制造,拉索则采用了钢丝。

以后在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先后出现了一些斜拉桥,如 1824 年,英国在 Nienburg 修建了一座跨径为 78m 的斜拉桥,拉索采用了铁链条和铸铁杆,后来由于承载能力不足而垮塌。

1818 年,英国一座跨越特威德河的人行桥也毁于风振。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摘要:作为一种可以跨越超长距离的桥梁结构,斜拉桥主要是由主塔和斜索所组成的桥梁结构,这种形式的桥梁结构,虽然整体性能突出,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稳定性控制难度极大,一旦施工操作不到位,就可能一发坍塌事故。

为此,想要全面提升斜拉桥的施工效果,施工企业就必须要积极开展斜拉桥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了解发展情况,分析常见问题。

关键词:斜拉桥;结构;桥梁工程引言在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区域间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此时就对交通运输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说在进行桥梁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对其美观性、实用性、受力性、跨越能力等方面进行兼顾,就可以对斜拉桥施工技术展开运用,同时积极进行施工技术的研究工作,促进斜拉桥梁作用的充分发挥。

1斜拉桥技术研究目的斜拉桥属于一种高次超静定桥梁结构,在具体施工的过程在,由于收到桥梁结构参数与设计值差异和施工中荷载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斜拉桥结构内力与位移的计算结果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在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就会对斜拉桥的使用性能产生影响,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整体使用安全。

为此,就需要积极开展斜拉桥施工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斜拉桥结构内力、线性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保障使用安全,延长使用寿命。

开展斜拉桥施工控制工作,可以对斜拉桥结构的目标状态与实施状态进行有效的调控,并且必须要严格遵循斜拉桥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和周期性要求,同斜拉桥自身结构特点相结合确定具体的管控手段,合理确定施工中的允许误差,积极开展施工监控工作,全面提升斜拉桥施工效果,保障我国路桥项目使用安全,为城市与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的奠定基础。

2斜拉桥的发展现状目前,斜拉桥正朝着多元化、轻便化方向进行发展。

首先,在开展桥面布设和规划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轻型化原则,适当减轻桥面系统的构筑重量,同时科学控制拉索部分的造价成本,提高主题结构的轻柔化水平在对近年来大部分大跨度斜拉桥工程的建设施工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叠合梁的使用越发频繁,除了可以减轻桥面的实际重量,同时还促进了斜拉桥结构大范围跨越能力的提升,推动整体结构设计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进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计算方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们了解到了不同桥梁的受力特点的不同以及不同桥梁计算时使用的不同的理论。

梁桥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

主梁可以是实腹梁或桁架梁。

实腹梁构造简单,制造、架设和维修均较方便,广泛用于中、小跨度桥梁,但在材料利用上不够经济。

桁架梁的杆件承受轴向力,材料能充分利用,自重较轻,跨越能力大,多用于建造大跨度桥梁。

拱桥指的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拱桥是向上凸起的曲面,其最大主应力沿拱桥曲面作用,沿拱桥垂直方向的最小主应力为零。

悬索桥既吊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其缆索几何形状由力的平衡条件决定,一般接近抛物线。

从缆索垂下许多吊杆,把桥面吊住,在桥面和吊杆之间常设置加劲梁,同缆索形成组合体系,以减小活载所引起的挠度变形。

下面我们重点来说说斜拉桥,斜拉桥是由主梁、索塔和斜拉索三大部分组成,主梁一般采用混凝土结构、钢和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或钢结构,索塔主要采用混凝土结构,斜拉索采用高强材料的钢丝或钢绞线制成。

它的主要优点有在各个支点支承的作用下跨中弯矩大大减小,而且由于结构自重较轻,既节省了结构材料,又能大幅地增大桥梁的跨越能力。

此外,斜拉索轴力产生的水平分力对主梁施加了预应力,从而可以增强主梁的抗裂能力,节约主梁中预应力钢材的用钢量。

斜拉桥和梁桥和拱桥相比有着跨越能力大的优
势。

而与悬索桥相比在300-1000米跨度又有经济性的优势。

同时外形对称美观更兼线条纤秀,构造简洁,造型优美。

符合桥梁美学的要求。

适合在跨度为300-1000米的桥梁使用。

斜拉桥的发展其实进行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在国外1784年德国人勒舍尔建造了一座跨径为32米的木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斜拉桥。

1821年法国建筑师叶帕特在世界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斜拉桥的结构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他构想用锻铁拉杆将梁吊到相当高的桥塔上,拉索扇形布置,所有拉索都锚固于桥塔顶部。

1855年美国工程师罗伯林在尼亚加拉河上,建成了跨径达250米的公铁两用桥。

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悬索体系和拉索体系的成功组合。

1949年,德国著名的桥梁工程师迪辛格尔发表了他对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斜拉桥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2年德国莱昂哈特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现代化斜拉桥――德国杜塞尔多夫跨越莱茵河的大桥。

1953年迪辛格尔与德国承包商德玛格公司,承建了瑞典的斯特罗姆松德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斜拉桥。

从此斜拉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其特征是拉索为稀索体系,钢或混凝土梁体,以受弯为主;第二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其特征是拉索逐步采用密索体系,并可以换索,钢和混凝土梁以受压为主,截面减小;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拉索普遍采用密索体系,可以换索,梁体结构出现组合式、混合式、钢管混凝土等新的形式。

相应地梁向轻型化发展,梁高减小,梁面也出现了肋板式、板式等形式。

在国内斜拉桥的发展历史要比国外晚许多,但是斜拉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我国于1975年在重庆云阳建成了第一座试验性斜拉桥;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开创了我国400米以上特大斜拉桥的先河。

2001年我国建成了南京长江二桥钢箱梁斜拉桥和福建青州闽江结合梁斜拉桥,使我国的斜拉桥建设技术进一步提高。

南京长江二桥是继日本多多罗大桥,法国诺曼底大桥之后的世界第三跨径的斜拉桥。

福州市的青州闽江大桥是主跨605m的结合梁斜拉桥,在结合梁斜拉桥类型中位居世界第一。

2002年5月我国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单塔混合体系斜拉桥——天津海河大桥。

海河大桥位于天津海河入海口西侧,全长2650m,正桥的主跨310m,为钢箱梁结构;边跨190m,为混凝土箱梁结构。

主塔高168m,通航净空37.5m。

2008年建成通车的苏通大桥。

苏通大桥工程规模浩大:其主跨跨径达到1088米,是世界位居第二大跨径的斜拉桥。

至今,我国已建的跨径400米以上的斜拉桥27座,其中建成18座在世界上50大斜拉桥的排行榜上我国就占了25座。

我国从以前建造斜拉桥需要向国外学习借鉴,经过了几代建桥人的努力,到现在自主设计建造了杨浦大桥、南浦大桥、苏通大桥等。

实现了建造斜拉桥的自主创新。

使得我国逐步走向一个造桥强国。

现代斜拉桥的发展趋势是:
(1)桥跨向特大跨度(即1000m以上)发展;提高斜拉桥的跨越能力。

(2)结构形式更为美观,表现为桥塔独特异形,桥面加劲梁更为轻巧。

(3)桥梁的建造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为桥梁的建造不破坏当地的环境、和不影响当地动植物的生存。

(4)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斜拉桥建造需要的材料价格降低,强度升高。

使得在1000m以上的斜拉桥的造价降低到悬索桥的造价以下。

因此需要存在改进的问题为:
(1)、抗风设计
风的随机性和其动力振动行为极为复杂,尽管依靠风洞试验来验证抗风设计,但风洞模型与实际还是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多收集跨海峡大桥的风振方面实际资料加以研究。

同时通过对箱梁的研究和设计,可以使得风对桥梁的影响减弱。

(2)、抗震设计
斜拉桥的塔、索、梁的各自振动特性有很大差别,给抗震设计带来很大的复杂性。

此外结构的阻尼特性也还研究不够,再加之对于大跨度桥梁,地震的行波效应也需要考虑。

(3)、斜索的使用寿命
影响斜索的使用寿命是三个方面的问题:腐蚀、疲劳和斜拉索材料的强度。

同时未来可以考虑使用纤维预应力索来代替斜拉索使用。

(4)结构材料强度的提高
结构材料强度的提高可以减轻结构自重,从而提高桥梁跨越能
力。

同时改进技术使得材料的价钱降低,使得在1000m以上的特大跨径桥梁上更具有优势。

总结:
虽然斜拉桥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很短,但中国绝对是世界上斜拉桥发展的最快,最好的地方。

由于其刚柔相济的特性,符合受力的特点。

使得斜拉桥在我国倍受重视。

无论是斜拉桥的结构形式,还是外形美观的设计,我觉得中国基本上包括了斜拉桥的所有形式。

世界上好多造型美观,跨度巨大,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

你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的影子。

身为一个建桥人,我为成长于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自豪,作为富有创造力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

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中国综合国力也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不仅功能齐全,外型美观,跨径巨大的斜拉桥会在中国出现。

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投身桥梁建设事业的决心和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