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的产生过程。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数的产生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学用具

计数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动画:数字的产生和演变

1.数的产生。【课件演示】(图片)

教师: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9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看,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

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课件演示】(阿拉伯数字产生)动画: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学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浙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课件演示】(十进制)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师:生活中还有更大的数,需要用数级更多的数位表读写。

例如

(1)我国人口:1295330000人【课件演示】(中国地图)

全球人口:6100000000人【课件演示】(世界地图)

(2)北京的密云水库可以容纳四十三亿七千五百万吨水。【课件演示】(密云水库图片)

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知道这些数字是多少了,所以要学习比亿还大的数。

2.用计数器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10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

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提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计数单位。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动画:“十进制”计数法的演变过程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课件演示】(数位顺序表)

(1)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1、2、3、4、5、6、7、8、9、0)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2)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3)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

(4)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5)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级,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

(6)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

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第一位是亿位。让学生看课本第20页。

(三)巩固练习

1.p28第1题。

2.说出下面每个数中“3”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14320030000 353087030431

再由每人写一个多位数,让同桌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四)课堂总结、质疑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让学生阅读书本有关学习内容,提出疑难之处,师生共同解决。

3.根据课本出世的我国人口数,请学生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读这个大数。

板书设计:

数的产生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叫做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整数数位顺序表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特色: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主动地学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预设与点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电脑:小猴子]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小猴子: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们一块儿学习,你们愿意吗?小猴子:太好了,我在学校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已经得到很多小红花了,不信你们数数。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小猴子得到了多少朵小红花,好吗?举起右手,一边打手势一边数。[数到10][电脑演示10朵花,第11朵打问号]师:再往下数就要用到比10更大的数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更大的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然后再帮小叮当把小红花数完。 (点评:小朋友每天都会得到老师奖励的小红花。用数一数小猴获得了几朵小红花,来创设“数到10朵再数下去就要用到比10大的数”这样一个情境,既贴近学生,又真实自然。) 二.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一)建立记数单位"十"地概念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doc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本第16---1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数”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让学生体会“数”是随着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的发展逐步发展和完善 的过程。 3.认识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感受数学文化的内涵。 4.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5.让学生“扩建”数位顺序表,总结出“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点: 1.认识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 2.认识计数单位与数位、数级的知识,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教法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大数,看来有关“数”的知识真不少,我们的生活也和数字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是怎样产生的和有关数的其他知识。 (板书课题: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2.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数”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2)认识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 (3)理解十进制记数法。 二、学、议 1.出示自学提示(一) 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 16 页。 (1)数是何时产生的? (2)对于古人用这样的方法记数你有什么想法? (3)各个国家曾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记数,有哪些好处和不足? (4)现在通用的数字是什么? 2.议 师:同学们,这些内容是不是很有趣,你找到答案了吗? 谁来跟大家讲一讲你了解的内容。 (1)学生汇报问题 1: 古时候,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有了记数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数。 师追问:古时候有什么记数的方法? 学生回答:用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师:你觉得这些方法怎么样? (2)学生汇报问题 2: 用起来不方便,记录小数还可以,较大的数就很麻烦了。 师:所以各个国家都有了自己的记数方法,你觉得他们的方法都怎么样? (3)学生汇报问题 3: 没有统一的方法也不方便互相交流。 师:那现在呢? (4)学生汇报问题 4: 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步统一成现在用的阿拉伯数字。就像我们现在用的: 1、2、3、4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那你觉得阿拉伯数字用着方便吗?(方便)它有什么特点你想知道吗? 3.出示自学提示(二) 课本第 17 页有我们想知道的秘密: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高中数学《3.3.2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教案设计 新人教A版必修3

3.3.2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在学生已经掌握几何概型的基础上,来学习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又一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对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概率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自觉动手、动脑的习惯,对于学生辩证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过对本节例题的模拟试验,认识用计算机模拟试验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体会到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可以产生大量的随机数,又可以自动统计试验的结果,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试验,可以对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维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均匀随机数的概念;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会利用均匀随机数解决具体的有关概率的问题,理解随机模拟的基本思想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0,1]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及[a,b]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学会采用适当的随机模拟法去估算几何概率.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并运用到概率的实际应用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 在古典概型中我们可以利用(整数值)随机数来模拟古典概型的问题,那么在几何概型中我们能不能通过随机数来模拟试验呢?如果能够我们如何产生随机数?又如何利用随机数来模拟几何概型的试验呢?引出本节课题: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思路2 复习提问:(1)什么是几何概型?(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是怎样的?(3)几何概型的特点是什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请说出古典概型的概念、特点和概率的计算公式? (2)请说出几何概型的概念、特点和概率的计算公式? (3)给出一个古典概型的问题,我们除了用概率的计算公式计算概率外,还可用什么方法得到概率?对于几何概型我们是否也能有同样的处理方法呢? (4)请你根据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用计算器模拟产生[0,1]上的均匀随机数. (5)请你根据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用计算机模拟产生[0,1]上的均匀随机数. (6)[a,b]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活动: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相互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类比前面的试验,一一作出回答,教师及时提示引导. 讨论结果: (1)在一个试验中如果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张俊文 【设计理念】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学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通过看书、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数的产生的知识。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1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中出示3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这些原始的计数方法表明人类很早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思想。随后简单说明了数字的产生。教材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还使学生初步知道早期的数字是与具体的数目相联系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展成抽象的符号,如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在此基础上教材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自然数是数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最初认识的数就是自然数。随着生产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系逐步扩展,产生整数、分数、小数、有理数等等。在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是自然数,接下来要系统学习小数和分数。因此在这里有必要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一方面是对以前认数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3.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完整版)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公开课)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成,能发现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发展数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数数。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渗透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教学难点: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加多少? 2.师:小朋友们,每次周末我们都要到学校的水泥篮球上进行周训,你知道周训的时候大约有多少人呢? 生猜猜大约有多少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猜一猜、说一说,教师再指名说一说。

师:刚刚小朋友们所猜的数都比较大比100都要大,看来我们以前所学的百以内的数已经不够用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 )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体验“千”。 (1)逐个出示10个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 师:小朋友们请看荧幕,荧幕上有什么?(一个小正方体) 课件演示依次出现小正方体,学生跟着数1、2、3、……10。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个—个地数,10个—是十。 (2)数100个小正方体。 现在荧幕上有多少个小正方体?(10个)还能接着往下数吗?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20、30、……100。提问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数100个小正方体 现在荧幕上有多少个小正方体?(100个)还能接着往下数吗?课件演示同学们跟着数,100、200、300、……900,900的后面是多少?(1000)我们是怎么数的?(一百一百地数)数到了几个?(数了1000个)根据学生的问答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认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高中数学《第三章概率3.3几何概型3.3.2均匀随机数的产生》126教案教学设计讲

1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1)本课是必修3第三章《概率》的最后一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古典概型、(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和几何概型的前提下,学习用计算器(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通过例2的探究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随机模拟思想,并将此随机模拟方法推广应用,如估计未知量等。 (2)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是对前面(整数值)随机数产生结果有限性的补充,实现有关几何概型问题的模拟。 教学重点:学习用计算器(机)产生均匀随机数,设计模型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未知量。 2.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目标:了解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意义,熟练掌握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准备判断问题模型并用随机模拟方法预测未知量。 (2)能力目标:通过例题的探究,提高数据分析处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思想目标:强化用频率估计概率及化归的思想。(4)情感目标:感受数学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积极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

和品质。 3.学生学情分析 (1)学会用计算器(机)产生整数值随机数,掌握一定的技术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较快掌握任意区间内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2)学生已学习了两种概率模型及其计算公式,因此在例题探究学习中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较好地识别概率模型并计算其理论数值; (3)前面的抛硬币随机模拟试验中学生初步认识到离散型变量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统计思想,但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估算准确转化随机模拟这是学生思维的一个难点。需在在教师案例探究和应用的引导中,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和个人实际操作对比试验中进一步体会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把未知量估计问题转化为随机模拟问题并设计合理的试验过程。 4.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设计模型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未知量,体会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为达到此教学效果,通过例2的展开探究,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类比学习方法,让学生横向与纵向对比试验结果发现规律,最后通过理论验证规律的可靠性和客观存在性,让学生具体经历完整试验过程。其中,教师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知识讲解

2014新人教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 1课时)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崔钰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2.结合现实情境,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3.在结合现实情境认识大数的过程中,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教学难点: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看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这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对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说,如:计数单位、数位、读写法、大小比较等。 3.课件出示: (1)师: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师:把这些数与刚才的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二)点明课题 (1)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万大的数? (2)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比万更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亿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信息,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通过比较两组信息中的数,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而且这样的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体会学习大数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1.认识“十万”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计数单位“万”,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能力提升 3-3-2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一、选择题 1.用均匀随机数进行随机模拟,可以解决() A.只能求几何概型的概率,不能解决其他问题 B.不仅能求几何概型的概率,还能计算图形的面积 C.不但能估计几何概型的概率,还能估计图形的面积 D.最适合估计古典概型的概率 [答案] C [解析]很明显用均匀随机数进行随机模拟,不但能估计几何概型的概率,还能估计图形的面积,但得到的是近似值,不是精确值,用均匀随机数进行随机模拟,不适合估计古典概型的概率.2.给出下列关系随机数的说法: ①计算器只能产生(0,1)之间的随机数; ②我们通过RAND*(b-a)+a可以得到(a,b)之间的随机数; ③计算器能产生指定两个整数值之间的取整数值的随机数. 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0个B.1个 C.2个D.3个 [答案] C 3.用随机模拟方法求得某几何概型的概率为m,其实际概率的大小为n,则() A.m>n B.m

4.在线段AB 上任取三个点x 1,x 2,x 3,则x 2位于x 1与x 3之间的概率是( ) A.12 B.13 C.14 D .1 [答案] B [解析] 因为x 1,x 2,x 3是线段AB 上任意的三个点,任何一个 数在中间的概率相等且都是13 . 5.设x 是[0,1]内的一个均匀随机数,经过变换y =2x +3,则x =12 对应变换成的均匀随机数是( ) A .0 B .2 C .4 D .5 [答案] C [解析] 当x =12时,y =2×12 +3=4. 6.把[0,1]内的均匀随机数分别转化为[0,4]和[-4,1]内的均匀随机数,需实施的变换分别为( ) A .y =-4x ,y =5-4 B .y =4x -4,y =4x +3 C .y =4x ,y =5x -4 D .y =4x ,y =4x +3 [答案] C 7.一个路口的红绿灯,红灯亮的时间为30 s ,黄灯亮的时间为5 s ,绿灯亮的时间为40 s ,当你到达路口时,事件A 为“看见绿灯”、事件B 为“看见黄灯”、事件C 为“看见不是绿灯”的概率大小关系为( ) A .P (A )>P ( B )>P ( C ) B .P (A )>P ( C )>P (B )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新城学校邓渭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认识)(教科书第72-73页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经历有关知识的归纳与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概括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重点难点: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整理、复习和练习的有机结合。 教具准备:课件,磁贴。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认识数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数,并举例来说一说。 生1:有整数、小数。 生2:有负数。 生3:有分数、还有百分数。 ……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你还能说出哪些你学过的数?

学生补充:正数、负数、真分数、假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生举例,师将他们所说的数的名字磁贴贴在黑板上。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独立整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回顾了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数。但是看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各种数看起来很混乱,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数条理、清楚地整理一下,使它们看起来一目了然。 2、分小组合作交流。 斯人一组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活动。 3、交流展示 ⑴小组内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整理的,都整理了哪些内容?然后根据交流讨论完善自己的作品。 ⑵展示 师点名,请巡视时选出的几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整理的内容。展示过程中,该同学应该说一说自己整理了哪些内容,和采用了什么样的整理方法。 其他同学应认真倾听,并且提出可补充的内容和不同看法。 ⒋优化再建,完善知识结构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汇报完善自己整理的内容。 (然后再选一组的同学在黑板上有磁贴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完善,板书本单元的知识点如下 第二种: 整数 自然数(大于或等于0) 负数(小于0) 分数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小数 循环小数 不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大于1的 带小数 小于1的 纯小数 有限小数 数

高中数学第三章概率3.3几何概型几何概型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教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

3.3.1& 3.3.2 几何概型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什么是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两大特点是什么? (3)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4)均匀随机数的含义是什么?它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新知初探] 1.几何概型的定义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无限多个. (2)每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几何概型概率公式 在几何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 4.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1)计算器上产生[0,1]的均匀随机数的函数是RAND函数. (2)Excel软件产生[0,1]区间上均匀随机数的函数为“rand(_)”. 5.用模拟的方法近似计算某事件概率的方法 (1)试验模拟的方法:制作两个转盘模型,进行模拟试验,并统计试验结果. (2)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用Excel的软件产生[0,1]区间上均匀随机数进行模拟.注意操作步骤. [小试身手] 1.一个靶子如右图所示,随机地掷一个飞镖扎在靶子上,假设飞镖既不 会落在靶心,也不会落在阴影部分与空白的交线上,现随机向靶掷飞镖30 次,则飞镖落在阴影部分的次数约为( ) A.5 B.10 C.15 D.20

解析:选A 阴影部分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和为60°,所以飞镖落在阴影内的概率为 60° 360°=16,飞镖落在阴影内的次数约为30×16 =5. 2.已知集合M ={x |-2≤x ≤6},N ={x |0≤2-x ≤1},在集合M 中任取一个元素x ,则x ∈M ∩N 的概率是( ) A.19 B.18 C.14 D.38 解析:选B 因为N ={x |0≤2-x ≤1}={x |1≤x ≤2},又M ={x |-2≤x ≤6},所以M ∩N ={x |1≤x ≤2},所以所求的概率为2-16+2=18 . 3.如图所示,半径为4的圆中有一个小狗图案,在圆中随机撒一粒豆子,它落在小狗图案内的概率是1 3 ,则小狗图案的面积是( ) A.π3 B.4π3 C.8π3 D.16π3 解析:选D 设小狗图案的面积为S 1,圆的面积S =π×42=16π,由几何概型的计算公 式得S 1S =13,得S 1=16π 3 .故选D. 4.在区间[-1,1]上随机取一个数x ,则x ∈[0,1]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根据几何概型的概率的计算公式,可得所求概率为 1-01--1=1 2 . 答案:12 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 [典例] (1). (2)某汽车站每隔15 min 有一辆汽车到达,乘客到达车站的时刻是任意的,求一位乘客到达车站后等车时间超过10 min 的概率. [解析] (1)∵区间[-1,2]的长度为3,由|x |≤1,得x ∈[-1,1],而区间[-1,1]的长度为2,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数

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单数和双数的意义,能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复习巩固对1-10序数的认识。 3、培养小朋友的判断、分析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1-10面小红旗、数字卡片各一套,1-10的圆点卡片一套(圆点均匀两两排列)。 2、学具:1-10的数字卡片各一套,小事子各10颗。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数。 1、教师出示小红旗任意几面,小朋友很快说出其数量。 2、教师出示任意数字卡片,小朋友能击出相应次数的掌声。 3、教师出示任意一圆点卡片,教师能踏出相应次数的脚步声。 二、学习区分单、双数。 1、用磁性小棋子在黑板上贴出六行棋子,分别贴出1个、2个、3个、4个、5个、6 个,启发小朋友说出各行棋子的数量,并请一名小朋友在各行的下面写出相应的数字。 2、(1)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怎样把各行的棋子两两排队?谁能上来演示一下?” (2)引导小朋友观察并说出:“哪些数两两排队后剩下一个?哪些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余?” 小结:两两排队后,有一个单独的,表示这些棋子数量的数叫单数。两两排队后,没有剩下的,表示这些数量的数叫双数。 3、全体小朋友操作小石子。

教师分别报出7、8、9、10这几个数,小朋友按每次所报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小石子,然后进行两两排队。引导小朋友说出7、8、9、10是单数还是双数。 4、出示1-10的圆点卡片,按顺序排列。 引导小朋友观察、分析、讨论说说10以内数中哪些是单数,哪些是双数。 三、练习区分单、双数。 1、小朋友操作1-10的数字卡,按单数、双数分成两组,比比看谁分得快。 2、教师指出(或说出)任一数,小朋友口头回答是单数还是双数。 3、教师报单、双数,小朋友举出任一单(双)数的数字卡。 4、玩“抱单躲双”的游戏。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小朋友判断该数为单数或双数。是单数则双手遮住脸部,头自然下垂作躲避状;是双数则双手在胸前抱住。 四、指导小朋友做教材第一页练习。 1、先数一数每幅图中的物体由多少个,然后在空格里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 2、观察图形的数量,是单数的画上“ⅹ”,是双数的画上“√”。 五、欣赏数字歌。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 “5”像称钩称东西,“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10”像鸡蛋做蛋糕。 活动延伸: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的产生过程。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数的产生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学用具 计数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动画:数字的产生和演变 1.数的产生。【课件演示】(图片) 教师: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9页的主题图让学生看,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

高中数学《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3.3.2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A版必修3 第三章概率 3.3几何概型 教材地位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随机问题无法用公式求得准确概率,于是在高中数学的概率模块学习中,新增了随机模拟这一重要内容。本课作为概率必修的章节的尾声,在掌握了概率定义,古典概型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及几何概型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方法,并运用于随机模拟试验中,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随机问题,提供了另一个实用可操作的途径。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用计算器(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一般方法;探究例2,一方面用随机模拟的方法统计事件发生的频率,并估计为概率,另一方面用几何概型的公式计算得到准确的概率,并验证随机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最后通过例3圆周率的估计问题来巩固随机模拟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用计算器(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一般方法;用随机模拟的方法解决例2的送报纸问题。 ●教学难点:随机模拟试验的设计过程。 教学目标设置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均匀随机数的特点;熟练掌握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方法;通过例2和例3,学会设计随机模拟试验。 ●能力目标: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思想目标:巩固和深化频率估计概率的随机模拟思想。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已学习概率的定义,理解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 ●在古典概型的学习中,已初步接触了随机模拟试验; ●已经学习几何概型的公式计算方法,并基本能识别不同几何测度的概率问题; 教学策略分析 在高考中,随机模拟试验的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授课中,例2送报纸问题常以几何概型公式计算的方法为教学重点。但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数学建模与数据处理是重要的部分,而随机模拟是此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中需提供大量实践操作的机会。故本课采用数学试验的教学策略,从试验原理的引入到试验工具的学习,从设计试验的方案到体验试验的操作,应用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论证,最后提炼出试验的主要思路,并加以巩固运用,让学生体验随机模拟试验的全过程。 由此,课前需做好以下教学准备:每个小组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两个计算器,教师自制转盘教具,印制课堂学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案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材第16~18页)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过程。 2.掌握包括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在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3.使学生体会和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理解数的产生过程。 难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课件。 师: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1.学习数的产生。 (1)提问:你们知道古时的人们是怎样记数的吗?你们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吗? 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请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相关资料。 (2)讲述数的产生。

人们在劳动生活中有了记数的需要,比如数人数、数捕获的野兽的数目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记数的需要,但开始不会用一、二、三、四……这些数词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少”,因此那时人们只能借助其他的一些物品来记数。 如第一幅图中,人们出去放牧时摆小石子,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小石子,一共放出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归来,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若两者同样多,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第二幅图说的是用在木板或石板上刻道的方法来记录所捕获的鱼或其他猎物的数量,也可以用来核对打猎前后武器的数量是否一致。第三幅图中结绳记数的道理也是这样。 总之,过去人们无论采取哪种记数方式,都是要把实物和用来记数的实物一个一个对应起来。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便逐渐出现了数词;又随着文字的发展,人们发明了记数的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也不同。 (3)介绍各个国家的数字。 巴比伦数字: 中国数字: 罗马数字: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 还有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它先由印度传入阿拉伯,而后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这样人们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所以才叫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又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即1,2,3,4,5…… (4)认识自然数。 自然数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类认识自然数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我们数出的1,2,3……都叫做自然数。“0”的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只是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字计算的发展,出现了“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是按从小到大依次排列的,它们是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数学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教案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3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数学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教案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3 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数学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教案教案新人教A版必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6)[a,b]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活动: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相互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类比前面的试验,一一作出回答,教师及时提示引导. 讨论结果: (1)在一个试验中如果 a.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b.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classical models of probability),简称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A) = 基本事件的总数 数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 A . (2)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 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的每一个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指定区域中的点.这里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用这种方法处理随机试验,称为几何概型. 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 a.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b.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 ) ( ) ( 面积或体积 的区域长度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 面积或体积 的区域长度 构成事件A . (3)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模拟试验产生整数值随机数来近似地得 到所求事件的概率,对于几何概型应当也可. (4)我们常用的是[0,1]上的均匀随机数.可以利用计算器来产生0—1 之间的均匀随机数(实数),方法如下: 试验的结果是区间[0,1]内的任何一个实数,而且出现任何一个实数是等可能的,因此,就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产生的0—1之间的均匀随机数进行随机模拟. (5)a.选定A1格,键入“=RAND()”,按Enter键,则在此格中的数是随 机产生的[0,1]之间的均匀随机数. b.选定A1格,按Ctrl+C快捷键,选定A2—A50,B1—B50,按Ctrl+V快捷 键,则在A2—A50, B1—B50的数均为[0,1]之间的均匀随机数. (6)[a,b]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0,1]上的均匀随机数X=RAND, 然后利用伸缩和平移变换,X=X*(b-a)+a就可以得到[a,b]上的均匀随机数,试验结果是[a,b]内任何一实数,并且是等可能的.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数的认识主要是认识整数、小数、分数(正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即有理数)。数的认识要注意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数概念是数学概念最重要的部分,数概念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理解了数的本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能对相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数的直觉,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的意义 数的认识数的表示 数和数之间的关系 数的应用 1.数的意义 ●要注重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小学阶段将首先学习自然数(包括0),然后逐渐扩充到分数(正分数)和小数(非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最后简单学习有关负数。这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因此,对它们的学习要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应重视提示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例如,对于自然数“1”的学习,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也应鼓励学生经历上述的抽象过程。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个的事物,1个太阳、1本书、1个房间、1个人、1群人、1粒米等,使学生感受到虽然这些事物有很多不同,但它们的数量相同,把数量抽象出来可以用“1”表示。 ●注重使学生体会数的丰富意义。弗赖登塔尔指出:“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种: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对于0的认识,学生开始学习时接触的是其基数的意义,即“0表示没有”;随着测量的学习,学生将认识“表示开始”;随着数的增大,学生将认识到表示数时,虽然0在某个数位还是表示没有,但0是不能去掉的,起着“占位”的作用;随着负数的引入,学生将认识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虽然,以上认识在本质上也许就是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但对于学生而言认识这种本质并不是简单的,这里的意义更多是数学意义在具体情境和学生理解层面的丰富性。 再如:分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 思考题:分数在小学阶段共安排了几次学习,分数的意义可以分几个基本维度来理解? 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学习要经历显性的两个阶段,而对其分数意义的不断加深理解却伴随着三到六年级。 (小学阶段分数意义的教学需要经历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要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第二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在三年级各套教材都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定位是使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体会“不够分”从而产生新数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平均分”活动借助多种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

示范教案(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高一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执笔人:陈超教案使用教师____________ 参与研讨教师:周鸿强、陈燕、施宝林、陈丽杨教案使用时间____________ 课题:3.3.2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均匀随机数的概念;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会利用均匀随机数解决具体的有关概率的问题,理解随机模拟的基本思想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0,1]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及[a,b]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学会采用适当的随机模拟法去估算几何概率.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并运用到概率的实际应用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1)什么是几何概型?(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是怎样的?(3)几何概型的特点是什么? 2、在古典概型中我们可以利用(整数值)随机数来模拟古典概型的问题,那么在几何概型中我们能不能通过随机数来模拟试验呢?如果能够我们如何产生随机数?又如何利用随机数来模拟几何概型的试验呢?引出本节课题: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1)请说出古典概型的概念、特点和概率的计算公式? (2)请说出几何概型的概念、特点和概率的计算公式? (3)给出一个古典概型的问题,我们除了用概率的计算公式计算概率外,还可用什么方法得到概率?对于几何概型我们是否也能有同样的处理方法呢? (4)请你根据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用计算器模拟产生[0,1]上的均匀随机数. (5)请你根据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用计算机模拟产生[0,1]上的均匀随机数. (6)[a,b ]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活动: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相互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类比前面的试验,一一作出回答,教师及时提示引导. 讨论结果: (1)在一个试验中如果 a.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b.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classical models of probability ),简称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 (A )=基本事件的总数 数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A . (2)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该区域中的每一个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而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指定区域中的点.这里的区域可以是线段、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用这种方法处理随机试验,称为几何概型. 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 a.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b.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 (A )=) ()(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面积或体积的区域长度构成事件A . (3)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模拟试验产生整数值随机数来近似地得到所求事件的概率,

11到20各数的认识教案

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设计唐英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习1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以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作准备。而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读、书写、大小比较不存在任何困难,而对于以“十”为计数单位及11——20数的组成认识不多,但这个知识却是后续学习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个概念为起点,逐步学会掌握11——20数的组成,并能够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 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正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 作交流的意识,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合做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能正确地读出11—20各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直尺、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欢迎各位小朋友来到我们数字王国,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数字王国发生了什么故事吧!(播放视频—你认识他们吗?)

师:你认识他们吗?(认识)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和这些数字交个朋友吧!(板书:11~20个数的认识)请每位小朋友把我们的小助手(小棒)拿出来摆一摆,先摆出10根(电脑打开新授例题),再数出10根捆成一捆(电脑播放例题) (左边十根表示10个一,右边一捆表示1个十)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探索过程。 1、摆一摆,说一说:我们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老师有11枝铅笔,可每次都这样数一数多麻烦呀!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我有11枝铅笔?请你用12 根小棒代替铅笔在桌子上摆一摆。 2、学习11的组成。 (1)操作反馈。把学生摆的情形展示出来,说说你觉得最好的是哪种摆法,为什么?这种方法是怎么摆的? (2)课件演示:数出10根→堆成一堆→捆成一捆。 (3)请小朋友们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是几个一根呀?是多少根?10个一根捆成一捆就是10根,我们说“10个一是1个十”。(板书并读一读:10个一是1个十) (4)一捆小棒就是一个十,和旁边的11根合起来就能一眼看出有12根小棒了。谁来说说几捆和几根合起来是12根? 板书: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还可以说)1个十和1个一组成11。 3、学习十几的数的组成。 (1)现在米老鼠来考考小朋友们的眼力,你能很快地看出他摆了多少根小棒吗?用卡片来表示。 演示课件:依次出示12、13、11、16根小棒,说一说:()个十和()个一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