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文档

交通文化介绍交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地区在交通运输相关方面形成的一套习俗、规则和价值观。
交通文化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的体现。
交通文化不仅关乎着交通安全和效率,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权利与义务、社会公德和文明风尚等重要方面。
背景交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古代,人们出行主要依靠步行、骑马和驾驶马车等方式,交通文化主要表现为驾驶员之间的互动和礼让。
随着工业革命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如蒸汽机车、汽车和飞机等的出现,交通文化逐渐演变为一套更为复杂的规则和行为准则。
交通规则交通规则是交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社会对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上行驶和使用交通设施时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的总称。
交通规则的目的是保障交通安全,维护道路畅通和交通秩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交通规则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交通信号交通信号是交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用来指示行人和机动车辆何时可以通过道路交叉口或转弯。
常见的交通信号包括红绿灯、行人过街信号和道路标志等。
交通信号的遵守是保证交通秩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速度限制速度限制是交通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可能会有不同的限速标准,如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和农村道路等。
遵守速度限制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车辆维护良好的车辆维护是交通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责任。
定期检查和维护车辆可以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减少突发故障带来的风险。
行人道德行人道德是交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人应遵守交通信号,利用人行道和过街设施,不随意穿越道路和干扰车辆的正常行驶,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交通礼仪交通礼仪是交通文化的精髓。
它涉及到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交通礼仪不仅仅是遵守交通规则,还包括了以下方面:互相让行互相让行是交通礼仪中的重要内容。
当道路上出现交通堵塞或特殊情况时,车辆应相互礼让,遵守交通规则,并给予行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以尊重和关怀。
交通民俗文化

一、路及筑路习俗 “路”的演变
“路”的修筑习俗
旧俗春节前要修一次路,资金多由有关村落筹集或族田 收入开支,也有为修行出资修路者。习俗观念视修桥补路为 积善积德的义举,大家都踊跃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路边设施——路亭、路神庙等)
“路亭”
第一,路亭是乐善好施的场所,大多数路亭备有常用物品,为 行路者排忧解难,如摆放清茶,兔费供应过客解渴,俗谓 “施茶”;有的路亭还放有仁丹、八卦丹、舒筋通络膏药, 过路人遇病可用,俗谓“施药”;有的凉亭挂有草鞋和灯笼, 来往过客若是鞋子破了,可穿所挂之草鞋;若遇天黑不能行 走,可点燃灯笼回家,一律免费,对这种热心公益的美德, 俗谓:“施舍不落空,子孙不会穷。” 第二,丰富多彩的路亭“文化”。 “路亭诗”非常常见,什么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富家有好女,无钱别想她”之 类,差不多每个路亭都有。还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 个哭儿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光”的红纸条, 也往往贴在路亭墙上。 第三,路亭是过往行人留言的场所,把自己的行踪告知后来的 同伴。过路人的指路标记五花八门,颇具民俗特色。如画只 茶壶,壶嘴的方向,即表示铜匠前进的方向。
“船灵魂”:因为它安装在船上水舱里,又称“水活灵”。 根据渔民的古老风俗,在新船的骨架搭成后,用一块小木头, 挖个小孔,里面放进铜板、铜钱或银元等物,放进水舱的梁 头里。表示这是船的灵魂。俗信铜或银等金属能镇邪驱灾。 有的小岛还用妇女身上的东西或生活用品,诸如头发、手帕 之类,缚在铜钱上,一起放进小孔里,他们认为女人身上的 东西,有辟邪的作用。 船菩萨,渔民称呼船关老爷。旧时,不论建造大小渔船,都 得造个特殊的舱口,叫“圣堂舱”。这里设有神龛,是供船 菩萨神像的地方。渔船出海、谢洋,海上遇险,都得祭拜船 菩萨,仪礼隆重,态度虔诚。船菩萨有种种说法。有关云长、 鲁班、妈祖娘娘等。 海泥鳅。新船打造好后,船屁股上总要画一条大泥鳅。老渔 民传海泥鳅是海龙王的外孙。在东海上封为鱼皇帝。东海水 族都由它管束,见到它的形象,大鱼均会躲避,这样渔船就 安全了。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的初步认识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的初步认识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与交通运输相关的建筑、设施、技术、道路等物质遗产和相关的制度、习俗、艺术等非物质遗产。
这些遗产反映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和交通运输文化的精髓。
中国交通运输文化遗产包括很多方面,例如:
1.交通运输建筑:包括古代道路、桥梁、码头、港口、运河等建筑。
2.交通运输设施:包括古代车辆、船舶、马匹和马具等交通运输设施。
3.交通运输技术:包括古代道路、桥梁、船舶、马具等交通运输技术。
4.交通运输制度:包括征马、征船、驿站等交通运输制度。
5.交通运输艺术:包括交通运输相关的绘画、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这些交通运输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传统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体系。
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维护和保护这些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交通文化.pptx

春秋战国,吴、楚、齐、魏相继开凿运河,初步
隋构在成历由代南开北凿上的的水运运河网的基础上,分期开辟 了广通渠、山阳渠、通济渠和江南运河。整 条运河南起余杭,西抵长安,全长4000多 里,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元朝开辟 了京杭大运河,全长3600多里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本节关键词】
战车 栈车 安车 传车 温车 轿车 沙船 广船 福船 宝船 肩舆 楼船 舆 辕 轼 毂 辐 独轮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本节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车的主要种类与车的主要部件。 2.中国古代造船史上曾出现过哪几个大发展时期?
各时期的船舶制造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何谓“车同轨”?它在中国交通史上有何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的航海事业一度居于世界领先水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古代把道路畅通、交通有序视为安邦治国的 大计,所以很重视对道路交通的管理。道路分等 级,交通要道有相应的机构和官吏管理,重视对 道路的维护和保养,制定交通法规。
据《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平兴国年间,两京 诸州要道刻榜公布交通规则:“贱避贵,少避长, 轻避重,去避来”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驿路系统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家大一统意志的体现
政权一统、政令一统是封建国家一统的核心内容 交通一统则是保证国家一统的基础
道路的通达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道路的四通八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运河的开凿
中国境内河流概况
河流多达1500余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 里 河流大多由西向东入海,造成南北水运的局限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车遗迹
秦代立车
秦代立车(又称高车)
高车御手
秦代安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交通运输的文化传统与特色

提供无障碍设 施:如轮椅通 道、盲道等, 方便特殊人群
出行
提供人性化服 务:如提供热 水、纸巾、雨 伞等,满足乘
客需求
提供安全保障: 如设置安全门、 监控摄像头等, 保障乘客安全
提供文化宣传: 如播放公益广 告、宣传传统 文化等,提升 乘客文化素养
绿色出行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出行:提倡步 行、骑行、公共交 通等低碳出行方式
现代汽车:流线 型设计,展现科 技与美学的结合
交通建设的艺术设计
桥梁设计:注重结构与美学的结合,如拱桥、悬索桥等 道路设计:注重线条与环境的融合,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 车站设计:注重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火车站、地铁站等 交通工具设计: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如汽车、火车、飞机等
交通设施的景观美学
民族地区的交通文化
藏族:以牦牛 为主要交通工 具,形成了独 特的牦牛文化
蒙古族:以马 为主要交通工 具,形成了独
特的马文化
维吾尔族:以 骆驼为主要交 通工具,形成 了独特的骆驼
文化
苗族:以竹筏 为主要交通工 具,形成了独 特的竹筏文化
旅游地区的交通景观
交通方式:汽车、火车、飞 机等现代交通方式
特色交通:马车、牛车、人 力车等传统交通方式
现代交通运输的变革
汽车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汽车开始 取代马车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铁路网络的发展:19世纪中叶,铁路成 为长途运输的主要方式
航空运输的兴起:20世纪初,飞机开始 用于商业运输
集装箱运输的普及:20世纪中叶,集装 箱运输成为海运的主要方式
高速公路的建设:20世纪中叶,高速公 路开始普及,提高了汽车运输的效率
智能交通技术:包括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智能交通信:如智 能交通诱导系统、智 能交通信息发布系统、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
交通安全文化体系

交通安全文化体系
交通安全文化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旨在通过培养和倡导交通安全意识、行为和文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道路交通的安全和有序。
交通安全文化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与培训:通过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交通规则、交通信号、道路标志等的认知,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2. 法规与执法:建立健全的交通安全法规,并严格执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维护交通秩序。
3.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安全、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交通信号等,提高交通流畅性和安全性。
4. 宣传与倡导: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渠道,广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倡导文明交通行为,形成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的氛围。
5. 科技支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智能交通系统、车辆安全技术等,提高交通安全水平。
6.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安全格局。
7. 评估与改进:定期评估交通安全状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交通安全文化体系。
通过建立交通安全文化体系,可以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促进文明交通行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古代中国的交通文化与民俗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交通发展也有 深远影响,如驿站制度、关隘制度等 ,体现了国家对交通的重视和管理。
经济发展与交通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交通的繁 荣,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 要道的形成,为古代交通文化奠定了 基础。
民俗与交通的密切关系
出行习俗
古代中国的出行习俗丰富多彩, 如出门择日、行旅禁忌等,反映 了人们对平安出行的祈求和信仰
竹筏和木筏
用竹子和木头扎成的筏子,是古 代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水上交通 工具。
交通设施与道路建设
驿站
古代中国设立的官方交通设施,用于提供马匹、车辆和住宿等服 务,便利官员和信使的传递。
桥梁
古代中国在河流上建设了许多桥梁,以便人们跨越河流,如赵州桥 等著名古桥。
道路
古代中国的道路建设较为发达,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 交通网络,如丝绸之路等重要的商路。
古代中国的交通管理体现了浓厚的民俗特 色,如交通规则中的礼仪和习俗、交通标 志中的象征意义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深入挖掘交通文化与民俗的关联
进一步探讨古代中国交通文化与民俗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它们在历 史进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
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文化与民俗,比较 其异同和特点,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交通文化与民俗。
相互影响
交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民俗的演变,而民俗的传 承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交通文化的形成和变迁 。
相互渗透
交通文化与民俗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相互渗透,彼 此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的文化格局。
05
古代中国交通文化与民俗的现代价值
对现代交通文化的启示
尊重自然
交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既包含精神产品,也包含保证安 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产品,谓之物态 安全文化。开展物态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凭 借资金投入来改善物质环境,达到一定的 安全度。
开展制度安全文化建设保障安全制度严格执行
制度安全文化建设即通过安全 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安全。 制度安全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 面:一是制度的创建,二是制 度的贯彻执行。交通安全制度 的创建、也要按立、改、废的 原则,与时俱进。对不适应时 代要求、不符合交通运输发展 的法律法规,要及时废止或修 改完善,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 及时建立新的安全制度,以适 应并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健康 快速发展。
交通安全物质文化
是形成交通文化的基本实体,承担着人的 空间流动和物质、能量、信息的社会流转 的基本职能,集中物化了生产力系统中的 渗透性因素——科技文化的优秀成果。这里 面包括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等。
建设交通安全文化策略
开展心态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开展物态安全文化建设落实交通本质安全 基础 开展制度安全文化建设保障安全制度严格 执行 开展行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交通安全根本 好转
开展心态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树 立安全意识,从心态上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所谓心态安全文化即人们的安全观念在社 会实践中的活动过程。交通运输行业建设 心态安全文化就是要使从业人员树立起 “安全第一”的观念,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自觉按章办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开展物态安全文化建设落实交通本质安全基础
是交通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交通文化生态良性演进、 健康发展的灵魂与方向。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人类文化中的精神观念文化,从思想观念、政治、 宗教、历史、科学到文学艺术等,无不是人类知识 的具体表现,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与交通密不可分, 没有交通的发展这些知识都无法传播出去。并且,作 为交通的重要一部分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信息传播是 知识传播的重要手段。因而,精神文化是交通文化 的重要表现形式(2)交通技术及其产品,如交通理念、 交通文明的发展等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交 通技术及其产品不断地充实和丰富着人类社会的精 神文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和谐号动车组
交通工具的进步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磁悬浮列车 电力机车
公路和汽车制造
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 步工具。 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 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 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 路网。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航空公司
中国客机
计划于2006年投入使用的空中客车A380客机的模拟图片。这种被称为 最先进、宽敞和高效的超级巨型客机将拥有555个客舱座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束
古代舟船
汽船
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
造了第一艘汽船。以蒸汽机
推动船两侧的明轮,称为
“轮船”,并在哈得逊河试
航成功。
轮船招商局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世界最大的豪华游轮“独立之海”号
航空运输:
1909 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家庭轿车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首次超过200万辆
2000年12月12日,赛欧下线,引发了无数中国人对家庭轿车的梦想
。
高速公路
“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Lor
交通文化
主讲人:第四组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一、交通工具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 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 各庄铁路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
1897年生产的奔驰汽车
•
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出现
链式传动自行车
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 共交通工具是有轨 电车。最早的电车 为一节车厢,车速 很慢,乘客可随时 上下。
解放汽车
1956年7月 14日8时,长 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12辆“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 着中国汽车工业 的诞生。
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京张铁路全长200多 公里,詹天佑为总工 程师他设计了“人” 字形路线。
京张铁路的设 计者—詹天佑 1909年9月24日,中国人 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 铁路通车
京张铁路
詹天佑故居“铺上”
京张铁路钢轨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新中国建立后
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 川成都的铁路。 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世界第 四位.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 车。
开封黄河公路大桥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江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 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 (1723一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船比 中国更固。" (2)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 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