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宋词赏析

合集下载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五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哪些诗句照应诗歌题目“行路难”?(2)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案】(1)①欲渡黄河冰塞川;②将登太行雪满山;③多歧路,今安在?(2)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运用典故,自比姜尚“垂钓”,自比伊尹“梦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表达了作者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则直接感叹自己前行之路的艰难。

古诗句《春日即事》赏析

古诗句《春日即事》赏析

古诗句《春日即事》赏析古诗句《春日即事》赏析《春日书事》是一首描写春日景物的绝句。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古诗句《春日即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日即事》原文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春日即事》赏析一、二两句开门见山,写他此时过着隐士般的田园生活。

屏居指不与人们交往。

“数亩”句说他居住在郊外,种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很清贫。

唐初著名的隐士王绩自号“东皋子”,这里有自比之意。

不同的是,古代的隐士如陶潜、王绩等人都是乐于隐居的,心境恬淡和平,耿湋却满腹牢骚。

“青春独屏居”这句话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烦闷:这样的年华,这样的时节,正是应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应该饱尝生活乐趣的时候,而自己却不得不独自被排斥在这种生活之外,这是不平的表现。

这句诗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下面两联,即从不同方面来叙说屏居生活的状况。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这是从人的关系方面说的。

慢,怠慢,不恭敬之意。

由于失去了官俸,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家境困窘,连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听使唤了。

因为没有了权势,连朋友都渐渐疏远自己,不那么来往了。

前人评这两句诗说:“浅言偏深世情。

”(《唐音癸签》卷七)也许正因为它以通俗的语言说穿了世故人情,当时就已经传诵人口了。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这是从贫居生活方面说的。

有钱人自有山珍海味,呼朋引友,盛设佳宴,甚至以丝竹歌舞助兴,饮酒自然是一大乐事。

但他的酒是沽来的,借以浇愁的,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勉强饮之,不可能快乐。

饮酒以外,读书是当时仕人的.另一大乐事,隐士更不例外。

陶渊明说:“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是一种陶醉。

耿湋则不同。

他是“羞看读破书”。

由于家贫,诗人藏书甚少,仅有的书也已翻来覆去读破,所以羞于再看。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处处不如意,事事不称心,偏偏又看到落花满地,平添一段伤春的惆怅,韶光易逝,时不我待,这样的惆怅,不能不叫人伤怀。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阅读附答案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阅读附答案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阅读附答案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0.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分)
 1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一)(4分)
 10.示例: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

评分:共2分。

画面合理,语言顺畅即可。

 11.思念家乡评分:共2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4.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2分)
 【答案】(2分)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1分),(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________”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1)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2)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

痛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

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故答案为:⑴连三月;对家乡,和亲人强烈思念。

2019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山东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吹落瓶中的花,也好像默默无言。

⑵思念家乡的惆怅、飘泊不定的伤感、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的忧伤。

【解析】【详解】(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据此理解作答。

(2)《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本篇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春天到了,几行翠绿的新柳上几只乌鸦在啼叫,想想当初春天离开家,便是天涯相隔。

午睡初醒时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2.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上阕写景,既写出了秋天的苍凉凄冷,又写出了边塞的雄浑险峻,寄寓着丰富的情感,创设出悲凉壮阔的意境。

请结合上阕中的语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写的。

2.这首词下阕的“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表达出了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浣溪沙·春日即事》全文及赏析

《浣溪沙·春日即事》全文及赏析

《浣溪沙·春日即事》全文及赏析●浣溪沙·春日即事【作者:刘辰翁】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鉴赏】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

开头“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

”二句即目写景:蜂、柳、鸦。

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不记家,已表明词人”记家“的内心情结,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

柳为”新柳“,鸦为”啼鸦“,这是春天景物,柳、鸦是我国古代诗文中表示离愁乡思的传统意象。

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梁元帝萧绎《折杨柳》)上句写”游蜂“,言”不记家“,已表现词人心曲;下句写”柳“”鸦“,却是暗示衷肠。

于是才有后面的”寻思旧事即天涯“。

”即“,是”便是“的意思,盖”事“已”旧“矣,一”寻思“,便”天涯“之隔。

刘辰翁另有《山花子。

春暮》词说:”东风解手即天涯,曲曲青山不可遮“,也是说春风中一分手,便是天涯相隔,即使所距咫尺之隔,也不相见,写空间距离如此,写时间距离也是如此。

过片承上往往不堪回忆之意,转入抒情。

“睡起”句为倒卷法。

“有情”,即指上句“寻思旧事”而言。

所以知“寻思旧事”是午睡初醒时的心理活动。

为此睡起后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而“情”也连同画一齐被卷起来了。

这里的“和”字有“连同”之意。

“情和画卷”,“卷”字兼管“情”与“画”。

“情”也称“卷”,是情不得舒展之意。

蕉心可卷,诗词中常用蕉心喻指人的情感,故情也是可卷的。

“我情似画,可以卷也。

”不很是富有情致。

“燕归无语傍人斜”在句型上是与“睡起有情和画卷”构成对仗,上句人事,下句景物,以景物反映人的心态;但从写景来说,又与“晚风”句并列对称。

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象默默无言。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2)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2)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分析】(1)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

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

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春日即事》刘辰翁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浣溪沙;春日即事》是宋代词人刘辰翁的词作。

此词以首尾四句写景,中间两句写人。

所写的是思乡之情,又不全是乡思,把从午睡后到傍晚的一段百无聊赖的情思和盘托出。

全词的基调淡雅,别有情致。

【原文】
浣溪沙;春日即事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赏析】
这首词从表面上看每句都是独立的,好似并不相关,但逻辑紧密,情理之中已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日乡思图,令人回味无穷。

开头“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

”二句即目写景:蜂、柳、鸦。

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

“不记家,已表明词人”记家“的内心情结,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

柳为”新柳“,
鸦为”啼鸦“,这是春天景物,柳、鸦是我国古代诗文中表示离愁乡思的传统意象。

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梁元帝萧绎《折杨柳》)上句写”游蜂“,言”不记家“,已表现词人心曲;下句写”柳“”鸦“,却是暗示衷肠。

于是才有后面的”寻思旧事即天涯“。

”即“,是”便是“的意思,盖”事“已”旧“矣,一”寻思“,便”天涯“之隔。

刘辰翁另有《山花子。

春暮》词说:”东风解手即天涯,曲曲青山不可遮“,也是说春风中一分手,便是天涯相隔,即使所距咫尺之隔,也不相见,写空间距离如此,写时间距离也是如此。

过片承上往往不堪回忆之意,转入抒情。

“睡起”句为倒卷法。

“有情”,即指上句“寻思旧事”而言。

所以知“寻思旧事”是午睡初醒时的心理活动。

为此睡起后心情厌烦,无心赏画,于是卷起了画,而“情”也连同画一齐被卷起来了。

这里的“和”字有“连同”之意。

“情和画卷”,“卷”字兼管“情”与“画”。

“情”也称“卷”,是情不得舒展之意。

蕉心可卷,诗词中常用蕉心喻指人的情感,故情也是可卷的。

“我情似画,可以卷也。

”不很是富有情致。

“燕归无语傍人斜”在句型上是与“睡起有情和画卷”构成对仗,上句人事,下句景物,以景物反映人的心态;但从写景来说,又与“晚风”句并列对称。

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

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

刘辰翁另有《占绛唇。

瓶梅》词,说瓶
梅“春堪恋,自羞片片,更逐东风转”,也写瓶花在晚春中被风吹落,不由自主,象征着美人飘泊不定的不幸命运。

本篇则主要写美好事物不能青春长驻。

更增添乡思的无比惆怅之情。

诗词中常用“无言”,实际是以无言衬托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

如“天言匀睡脸”(温庭筠《菩萨蛮》),写伤春女子的冷落寂寞情愫:“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凤栖梧》)写倚楼怀远的离人的复杂心绪。

刘辰翁此词则借景物(燕子、落花)来写词人“无言”,手法独特,抒情的效果却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绍】
刘辰翁(1232-1297)南宋词人。

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少年时曾跟从理学家陆九渊学习,补太学生。

景定进士。

廷试对策时,因触犯贾似道,置于丙等。

曾任濂溪书院山长、临安府学教授。

入元不仕。

其词承辛弃疾一派,为辛派词人“三刘”之一。

风格遒劲绚烂。

宋亡前后,多感伤时事的篇章。

又能诗文,曾评点杜甫、王维、李贺、王安石、陆游诸家之作。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须溪记钞》,清人辑有《须溪集》。

又有《须溪词》。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