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据统计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报告将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提供参考。

二、人口总量与增长1. 人口总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11亿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亿人增加了7100多万人,增长率为5.38%。

其中,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

2. 人口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上一个十年(2000-2010年)的0.57%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进入新常态。

三、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1)0-14岁人口:我国0-14岁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54%。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2)15-59岁人口:我国15-59岁人口为8.96亿人,占总人口的63.35%。

与2010年相比,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3)60岁及以上人口: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2. 性别结构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性别比为104.61。

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有所下降。

3. 城乡结构我国城镇人口为9.01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四、人口分布1. 地区分布(1)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为4.44亿人,占总人口的31.82%。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一、引言人口统计数据是对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数据,是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依据。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人口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人口总量及增长趋势分析根据最新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数量为xx亿,较上年增长x%,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其中,城镇人口占比xx%,农村人口占比xx%。

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呈现出逐渐放缓的态势,这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调控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人口结构变化分析年龄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

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而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这对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性别结构: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在部分地区和特定年龄段仍存在男多女少的情况。

这可能会对婚姻家庭、性别平等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户籍结构:城乡人口流动加剧,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增多,城市居民数量持续增加,这对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提出了新要求。

四、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区域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

这种区域差异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城乡差异:城市人口集中度高,而农村地区相对分散。

城乡差距拉大,这对农村振兴、城市规划等提出了新挑战。

五、人口变化影响分析经济影响:人口结构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老龄化趋势加剧可能导致养老金支出增加、医疗费用上升等经济问题。

社会影响: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老龄化加剧对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政策影响:针对人口变化趋势,政府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等。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我国人口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老龄化问题将愈发突出。

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统计分析报告

人口统计分析报告

人口统计分析报告1. 引言人口统计分析是对特定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人口特征和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等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

本报告将以某地区的人口统计数据为例,通过步骤分析,展示如何进行人口统计分析。

2. 数据收集首先,我们需要收集人口统计数据。

可以从政府机构、统计局、调查问卷等渠道获取数据。

收集的数据应包括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教育程度、就业情况等相关信息。

3. 数据整理收集到的数据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需要进行整理和清洗。

可以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剔除重复、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

此外,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组,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

4. 数据分析在数据整理完成后,我们可以进行人口统计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4.1 人口数量分析通过统计总人口数量,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人口规模。

可以绘制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来展示不同年份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4.2 性别比例分析通过比较男女人口数量的比例,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性别结构。

可以计算男女人口比例,并绘制饼图或条形图来展示性别比例的变化趋势。

4.3 年龄结构分析通过将人口按年龄分组,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年龄结构。

可以计算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并使用柱状图或分段饼图来展示年龄结构的分布情况。

4.4 教育程度分析通过统计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教育水平。

可以计算各个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并绘制堆叠柱状图或饼图来展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分布情况。

4.5 就业情况分析通过统计就业人口的比例,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就业情况。

可以计算就业人口比例,并绘制堆叠柱状图或饼图来展示不同行业或职业的就业情况。

5. 结果展示在完成数据分析后,我们可以将结果进行展示和解读。

可以使用图表、表格或文字描述的方式,将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6. 结论根据人口统计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洞见。

人口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人口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人口数据统计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报告将借助最新的人口数据统计信息,分析并展示一些与人口有关的重要趋势和模式。

通过深入研究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变化的特点,为相关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人口统计分析的基础。

根据最新的数据,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南部和西南地区。

这种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对经济发展、资源配置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

在未来,我们需要注重推动人口流动和城乡发展的均衡,以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

二、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人口统计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放缓。

这一趋势的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包括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等。

人口增长放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老龄化问题和劳动力供给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人口统计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这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

四、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人口统计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的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区域间的人口迁徙。

这种人口流动对城市发展和农村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人口流动可以带动城市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如住房压力、城市交通和环境污染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和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总结起来,人口数据统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口的基本情况,还可以为制定人口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人口数据调查分析报告

人口数据调查分析报告

人口数据调查分析报告根据人口数据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以下是对人口统计数据的详细分析:一、人口总体概况: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的人口总数为X人(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该数据较上次人口普查结果增加了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人口总体概况显示出了一定的增长趋势。

二、人口分布情况:1. 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农村人口占比为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该数据显示城市化进程在本地区持续推进。

2. 各年龄段人口比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各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分布如下:- 0-14岁: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15-59岁: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60岁及以上: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三、人口流动情况:1. 迁入迁出人口比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年度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迁出人口占比为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来自不同地区的迁入人口比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迁入人口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比例如下:- 省份A: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省份B: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省份C: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四、人口结构情况:1. 性别比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男性占总人口的比例为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女性占比为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各族裔比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各族裔人口的比例分布如下:- 汉族: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少数民族A: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少数民族B: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五、人口教育情况: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地区人口的教育程度分布如下:- 无学历: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小学及以下: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初中: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高中/中专: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本科及以上:X%(具体数字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综上所述,根据对人口数据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人口总体概况、人口分布、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和人口教育情况的结论。

男女人口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男女人口大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口数据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了解我国人口结构、预测人口发展趋势、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男女人口大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现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安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

数据涵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时间范围为2010年至2020年。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对男女人口数据的统计,分析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年龄结构、城乡分布等基本情况。

(2)趋势分析: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男女人口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

(3)相关性分析:运用相关系数分析,探究男女人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数据分析结果1. 男女人口比例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7:1,即每100名女性对应107名男性。

这一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在广东省,男女人口比例为1.14:1;而在上海市,这一比例为1.06:1。

2. 年龄结构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男女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

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比例逐年上升,而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则呈下降趋势。

具体来说,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为13.26%,到2020年上升至18.70%;而15-59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则从2010年的70.14%下降至2020年的63.35%。

3. 城乡分布我国男女人口在城乡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地区男性人口比例高于城市地区,而城市地区女性人口比例高于农村地区。

这可能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分配等因素有关。

4. 出生率与死亡率近年来,我国出生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则相对稳定。

2010年,我国出生率为12.37‰,到2020年下降至8.52‰。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一、概述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统计业界的重要数据资源,反映了中国社会
的发展状况。

人口普查数据不仅可以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
信息,也可以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状况,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
策措施。

此外,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可以为民众提供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实施情况,以便更好地探讨改善人类社会的可能性。

二、数据分析
1、人口总量分析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可以得出,截止2024年底,全国总人口为
13.39亿,比2000年人口普查报告的12.3亿人增加了1.09亿,增幅约
为8.9%。

其中,农村人口为6.32亿,增幅约为8.4%;城市人口为7.07亿,增幅约为9.6%。

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人口为6.9亿,女性人口为
6.49亿,男性比例稍微高一些。

2、人口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一方面老龄化程度
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止202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9亿,较2000年翻了一番,占总人口的14.3%;城镇人口较2000年增长了5035万,较原增幅53.6%。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

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人口统计数据是指对人口的数量、分布、结构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人口统计数据的全面分析,可以揭示出人口发展的趋势、特征和规律,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数量分析是对不同时间和地区的人口数量进行比较和统计的过程,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总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分析并比较不同年份的总人口数量,可以揭示出人口增长情况以及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例如,某国总人口在过去十年中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速逐渐放缓。

2. 各地区人口数量差异: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可以发现人口的集中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地区的人口发展差异。

例如,某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3. 城乡人口比例:通过统计城市和农村的人口数量,可以分析城乡人口的比例变化,进一步了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情况。

例如,某国农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二、人口结构分析人口结构分析是对人口按照年龄、性别、民族等因素进行划分和统计的过程,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年龄结构:通过统计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变化和趋势。

例如,某国老龄化现象日益显著,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2. 性别结构:对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进行统计和比较,可以揭示出性别比例的差异和变化。

例如,某地区男性人口数量明显多于女性。

3. 民族结构:通过统计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可以了解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组成情况,以及不同民族的发展态势。

例如,某国多民族共存,各民族人口数量相对平衡。

三、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分析是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在这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地理分布:统计各地区、各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揭示出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和规律。

例如,某都市圈人口数量众多,而偏远地区人口稀少。

2. 城市化水平:通过统计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了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率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死亡率为4.89‰比上 年上升0.95‰ 死亡率为3.97‰比上 年下降0.92‰ 死亡率为10.79‰比上 年上升6.82‰ 出生率为7.71‰比上 年下降3.08‰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XX市死亡率在2007年和2008年都低于5.00‰。随 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物质生活充裕着人们, 使得人们的疾病增多,交通危险系数提高,生活、工作压力等外界因 素造成了人口死亡率的攀升,到了2009年死亡率达到了10.79‰。
市 场 潜 力 大
XX市的人口密度较大,大于100人/平方千米,属于第一级人口密集区。
2007年
2008年
774人/平方 千米
2009年 786人/平方 千米
2010年 765人/平方 千米
747人/平方 千米
性别构成
性别比(或称性比例)是人口学上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 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LOGO
XX市人口数据统计分析

21世纪是人类史上最富于变革的时代,科技发明和创 新层出不穷,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 进步。然而当我们回首已经过去的这个世纪时,我们不难 发现在众多的巨大变革或事件中,没有任何一个变革或问 题像人口不断增长那样,能对地球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如此 深远的影响。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 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 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通过对XX市人 口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更清楚和了解XX市人口的状况, 为将来发展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下图是各年龄段所
7.1
34.30
32.4% 2010年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四项指标均已达到老年型的判 25.2% 7.1% 20.7% 6.1% 别标准数值,由“四普”、“五普”的成年型转向老年型。 4.9%
0~14岁
2005 15~64岁
65岁以上 2006
受教育程度
文盲率指超过学龄期(12-15岁以上)年龄既不会读又不会写 字的人在相应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文盲率反映一个国家 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在中国,为了有计划地开展扫盲工作,把识字500个以上 但未达到扫盲标准的人定为半文盲。 XX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为306716人,同2000年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20636人,文盲率 由7.40%下降为3.34% ,下降4.06 个百分点。 文盲率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盲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速度。虽然XX市文盲率有所下降,但是文盲人口 数仍然很高,扫盲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 务。
年龄构成
年份
1990
少儿人口系 数 1990年 1990年 32.4 25.2
20.7
老少比 老年人口系 数 2000年 4.9 15.12 6.1
62.6%
年龄中位数 (岁) 2010年
24.06
人口类型
成年型
2000
2010 占的比重
24.21
72.3% 68.8%
28.99
31.38
成年型
老年型
2007
XX市在近几年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 了控制,但人口总数仍达到了900多 万人而人口过多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2008 2009 2010 单位:万人 例如:人口素质的降低、温饱问题、 受教育程度等问题。 XX市人口总数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 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邯郸市人口数据统计分析
人口静态统计分析
人口总数 人口密度 性别构成 年龄构成 受教育程度
人口动态统计分析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其他数据统计分析
就业人口 失业人口
人口变化及影响
人口剧增 人口老龄化 就业问题
人口总数
人口总数又称总人口数,是指一定时点、一定 地域范围内所有的有生命活动的个人的总和。 942.8 928.1 917.5 人口 增长人数 896.4 896.4 — 928.1 31.7 942.8 14.7 917.5 -25.3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失业人口
所谓失业人口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没有就业机会并在寻找工作 的那部分人口。常用的指标:失业率。
2007
4.1%
2008
4.2%
2009
4.2%
2010
4.0%
Hale Waihona Puke 从数据中看出四年的失业率都小于6%,属于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城镇登记 失业率未将本身无业人员、下岗人员、未登记失业人员等因素记入。因此, XX市实际失业率会大于上图中的数值,政府应加强信息引导,对失业人员 再就业在政策上以适当鼓励。失业人员也需要转变观念,加强自身素质提 升,以适应不同岗位需求,尽量减少失业的可能性。
第四次全国人 口普查 XX市人口性别 比为109.5%
第五次全国人 口普查 XX市人口性别 比103.55%
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 XX市人口性别 比101.33%
正常范围为102-107 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字,背后则可能隐藏了环境、社会、医疗等因素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后重视到了这一点,在确保继续稳 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使人口性别比较高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到第五次普 查达到了正常范围内。而第六次普查却低于了正常范围,但是男性人口与女 性人口数基本持平,涨幅程度不大,没有造成人口性比例严重失调。
出生率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出生率为11.93‰比上 年降低2.14‰ 出生率为20.03‰比上 年上升8.1‰ 出生率为22.35‰比上 年上升2.3‰ 出生率为28.42‰比上 年上升6.0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的不断增长,2010 年的出生率达到了28.42‰。 XX市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呈现增长的趋势,出生率较高,新生婴儿较多, 这也是XX市人口密度大的原因之一。
人口变化及影响
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有关
影响
人口老龄 化
人口老龄化必然要引起人口年龄结构上的 巨大变化;社会、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变 化;消费方式和投资结构上的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家庭结构上的变化等。
就业问题
充分就业是实现经济长期在潜在经济 增长率水平运行的前提条件
LOGO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04‰比上年降低 3.09‰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6.06‰比上年上升 9.0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1.56‰比上年下降 4.5‰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0.71‰比上年上升 9.15‰
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体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根据公式可知2009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是因为当年的死亡率较高导致。 2009年到2010年是是XX市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高出生 率仍然持续,但是死亡率相对降低,使得人口数 目回升。 综上,XX市的人口出生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死亡率较低,因此XX市属于发展中的城市。
就业人口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就业人口数(单位:万人)
57.5
55.6
54.8
56.6
XX市2007年到2010年的就业人口数基本维 持在54万到58万人之间,图5中可以看出XX 市2007年到2010年的就业人口数的浮动不 大,2007年到2009年呈下降趋势,到了 2010年有所上升。由于经济过热,物价飞 涨,市场上通货膨胀, 2007年-2009年环 球金融危机,导致多间企业濒临破产,失 业人口增加,就业人口减少。而中国经济 基础稳定,并且外汇储备良好,受到经济 危机的影响较小,使得就业人口数下滑程 度较小,从2009年到2010年就业人口开始 呈上升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