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然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生物学检测方法来诊断和治疗抑郁症。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寻找抑郁症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现有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活跃的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sol)释放被认为与抑郁症发展密切相关。
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观察显示,抑郁患者具有高水平的血液或尿液中cortisol含量,这成为一个重要的先兆指标。
另外,异常增强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也被报道与抑郁状态相关联。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非常有效的指标之一,在一些被广泛接受且可靠的研究中发现HRV异常与抑郁症风险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第二部分: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参与了身体对抗感染和应激的过程,也与抑郁症的发展紧密相关。
炎症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在患者中高度表达,并且已被证实与抑郁症的发生、持续及治疗反应水平有关。
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其浓度升高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退化有关。
第三部分:脑成像技术脑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生物标志物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被广泛应用于探索抑郁患者大脑区域活动变化。
改变区域包括前额叶皮质、扣带回、扣带节以及杏仁核等,这些区域参与情绪过程调节和记忆等认知功能,因此进一步验证了它们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另外,结构性脑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也有助于发现抑郁症生物标志物。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很多人对于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存在疑惑。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本质。
一、神经递质不平衡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睡眠、注意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含量往往出现不平衡。
血清素水平的下降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异常。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存在萎缩现象。
这些脑区负责情绪调节、认知功能等重要任务,异常的结构和功能会导致患者在情绪体验、记忆力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
三、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家族中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亲属患病者的患病风险较常人要高。
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和传递,进而增加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四、应激与环境因素应激事件和环境因素对于抑郁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的压力、情绪刺激和不良的生活环境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这些应激事件可以改变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损害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抑郁症。
五、炎症反应的参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对于抑郁症的发生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性细胞的活化可能导致神经递质不平衡等生物学改变,从而引发抑郁症。
六、治疗方法针对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药物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含量,缓解抑郁症症状。
2.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提高应对能力,减轻抑郁症症状。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解析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解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期加深对其理解,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因遗传因素抑郁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性,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高。
基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家认为,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转运,从而改变情绪的调节。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1. 脑化学物质失调:神经递质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多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这可能导致情绪的紊乱。
同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水平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2. 脑区功能异常:脑影像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这些脑区负责情绪调节和情感加工,其异常活动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与持续。
三、心理社会因素1.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一些应激性事件,如亲人丧失、离婚、失业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这些事件可以引发情绪的剧烈波动,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思维方式: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消极的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过度解读和放大负面事件,而将积极的事件忽略或贬值。
这种消极思维模式有可能导致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与此相反,获得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四、其他因素1. 水平器官的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异常可能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2. 免疫系统异常:炎症反应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身体慢性炎症的存在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
基因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
针对这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神经生物学角度解析抑郁症

神经生物学角度解析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是一种与神经递质失衡和神经元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
本文将从神经递质、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神经网络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对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解析。
首先,神经递质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羟色胺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常常通过增加脑内5-羟色胺水平来缓解抑郁症状。
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也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这些神经递质的失衡可能导致患者情绪、动机和认知功能的改变,从而引发抑郁症状。
其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等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常常被观察到。
海马体是情绪调节和记忆形成的关键区域,其体积缩小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者情绪的不稳定和记忆力下降。
前额叶皮层则参与情绪调节、决策制定和认知控制等过程,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者情绪的不稳定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此外,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长期的应激和抑郁状态可能导致神经元突触的改变,进而影响神经网络的正常功能。
神经网络的异常也是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大脑是一个高度连接的网络,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调对于正常的情绪调节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网络连接存在异常,特别是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情绪调节相关脑区之间的连接异常。
这种异常连接可能导致情绪调节的紊乱和情绪的不稳定。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多个基因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其中包括与神经递质合成、转运和受体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失衡,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一种与神经递质失衡和神经元功能异常相关的疾病。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
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抑郁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是常见的生物学因素。
例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较低,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增加。
遗传因素也被证明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的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应激事件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原因。
例如,负性思维方式和低自尊心是心理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3. 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在抑郁症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虐待和忽视等不良经历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早期生活经历对于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4. 炎症反应近年来,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常伴随着机体炎症反应的增加。
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等在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神经生理学改变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常。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等脑区存在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与抑郁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有关。
神经调控系统的紊乱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6.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家族聚集现象明显,有一定遗传风险。
基因组广泛关联研究已经鉴定出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神经发育等相关。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心理社会、早期生活经历、炎症反应、神经生理学改变和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共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推动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发病机制备受关注。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对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然而,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遗传、生物化学、神经可塑性等方面。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抑郁症在家庭中有明显的遗传性。
孪生研究显示,同卵孪生的抑郁症患病风险明显高于异卵孪生,这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 生物化学因素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尤其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
这些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导致了抑郁症患者情绪的改变和认知功能的损害。
3. 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是抑郁症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神经成像和动物实验等方法,研究者们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区连接出现了异常,尤其是与情绪调控相关的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等脑区。
此外,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体积也存在变小的现象。
二、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研究对于抑郁症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的研究进展也取得了不少突破。
1. 神经递质系统的研究神经递质系统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
因此,针对血清素调节剂的治疗成为了抑郁症的常用方法。
此外,对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其他神经递质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2. 炎症和免疫系统的研究炎症和免疫系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炎症水平明显升高,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这为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来改善抑郁症症状。
3. 脑区连接和神经网络的研究神经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对抑郁症患者脑区连接和神经网络的研究得以深入。
研究者们发现了抑郁症患者脑区连接异常以及特定神经网络的功能损害等现象。
这些研究为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神经递质的异常以及神经系统的变化。
1. 神经递质异常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神经递质异常,例如:5-羟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水平偏低。
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人体情绪、睡眠和食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不平衡时,就容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神经系统变化抑郁症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存在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颞叶和前额叶皮层等部位的体积减小,海马和扣带回等区域的神经元数量减少。
此外,脑内炎症反应的增加也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二、心理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
1. 认知因素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认知偏差,如过度悲观、自卑、自责等。
他们可能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看法存在负面的扭曲,容易将不幸事件归咎于自己,从而陷入抑郁情绪。
2. 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持续的悲伤、消沉、无助等情绪,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和愉悦感。
这种情绪的持续存在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等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占有较大比例。
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史阳性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较高。
遗传因素可能与神经递质功能和脑结构的异常有关。
2.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的压力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例如,失业、离婚、丧失亲人等不良生活事件会导致个体情绪的负面变化,进而诱发抑郁症。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于预防和缓解抑郁症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友情支持和专业支持等,可以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困难的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
神经生物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抑郁症

神经生物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别在大学生中更加突出。
在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变动、自我认同困惑等多重挑战的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较高。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抑郁症,希望能对大众有所启发。
1.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以持久的沮丧、消极情绪和丧失兴趣为特征。
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问题、食欲减退、自卑感、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行为。
2.神经生物学角度解读抑郁症神经生物学视角认为,抑郁症是由神经递质失衡和神经回路异常引起的。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失衡的神经递质会影响大脑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导致情绪和认知功能的异常。
神经系统中的杏仁核、海马和前额叶皮层等区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杏仁核参与情绪的调控和记忆的形成,海马与情绪的处理和压力应对有关,前额叶皮层则负责情绪的调节和决策的执行。
神经回路在这些区域之间运转,当遭受压力等外界刺激时,会引发抑郁症的发作。
3.大学生抑郁症的风险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独特的风险因素。
学业压力是导致大学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面对课业负担的增加、学习压力的增大和未来职业压力的迅速增长。
大学生常常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变动,如与家人分离、与新同学相处、与恋爱对象的交往等。
这些人际关系的变动可能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和孤独感,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大学生往往处于自我认同的迷茫中,对未来的选择和定位存在疑虑。
这种自我认同困惑可能会导致对自身价值的怀疑和自卑感,进而诱发抑郁症。
4.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综合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律,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及时发现和处理压力源,学会有效应对压力。
大学生应意识到遇到困难和挑战是正常的,培养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研究显示抑郁症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研究、等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病机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还伴有自杀倾向。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急速,压力沉重,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列世界十大疾病第五位。
据统计,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出现这种问题,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1亿人多人。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全球人类的第2号杀手。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形象地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抑郁症状,尽管大部分抑郁症不经治疗也能在3~6个月内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治疗。
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一般的情绪或性格问题,而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先天遗传因素、早年神经发育异常和后天不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病机理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二、相关文献综述(一)抑郁症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生物技术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特定部位,如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丘脑背内核,下丘脑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结构变化是抑郁症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已经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部位的体积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及海马结构有某些变化,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前脑体积缩小、海马容量减少。
Sheline等[1]认为,抑郁症病人脑室比值扩大、沟回增宽,小脑蚓部萎缩,提示大脑和小脑均有萎缩。
Coffey[2]等对43例抑郁症重症病人进行核磁共振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病人的额叶体积比正常人约小7%;正电子扫描研究则显示,抑郁症重症病人的额叶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降低,提示重症抑郁症的额叶萎缩和功能低下。
以上研究表明抑郁症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丢失和海马及额叶体积的减少相关联。
(二)抑郁症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相应受体功能的变化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该假说是抑郁症发病的生物学机理中最重要的假说,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较早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功能不足,而多数抗抑郁药是通过升高突触部位单胺递质的水平起抗抑郁作用的。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他一些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DA)、乙酰胆碱(Ach)、 -氨基丁酸(GABA)等的不足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
候钢等人[3]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脑脊液5-HT和NE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因此,检测抑郁症患者脑内5-HT等递质水平的变化是研究抑郁症发病机理较为直接的方法。
但是单胺假说很难解释一些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抗抑郁药起效慢和对神经递质改变快的矛盾,比如说通常抗抑郁药能在给药数小时后增加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但抗抑郁的疗效却在连续治疗2~4周后才开始出现。
提示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可能涉及的是神经传递功能的多个环节,例如受体、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因此从70年代开始又提出了受体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中NE/5-HT受体数量和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缘故。
Yatham等人[4]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脑中5-HT2受体数与正常人相比明显下降。
Whale等人[5]也发现,抑郁症患者突触后5-HT1D受体敏感性明显下降,以上研究均说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涉及的不单单只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减少,而是整个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的改变。
(三)抑郁症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变化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下丘脑(HPA)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轴。
HPA轴在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在正常状态应激信号沿中枢神经到达丘脑下部室旁核时,会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称CRH的分泌,CRF可以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促进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网状带合成,分泌以皮质醇为中心的糖皮质激素,促使机体各组织发生应激防御反应。
Rubin等[6]的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约38%,增生的程度与皮质醇的浓度有关;且随着抑郁的恢复,这种增生似乎也随着皮质醇的正常化而逐步消失。
还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垂体也增大。
近来Catalan等[7]发现,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及下丘脑外的CRF浓度升高,与轻度或中度抑郁发作相比,重度抑郁组CRF血浓度更高,且CRF与皮质醇血浓度显著相关,而ACTH血浓度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功能这三个方面的改变并不是各自独立发生的,他们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彼此影响。
如内分泌功能改变不仅影响单胺神经递质的合成,而且还直接作用于参与人类认知功能主要的脑区一海马,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
因此抑郁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既表现为功能性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也有神经细胞组织形态的改变,长期不愈的抑郁症将逐渐发展为经组织学改变为基础的不可逆的认知功能损害。
因此对这种以发作性病程为主的情感疾病的生物学改变以及严重后果应给予充分重视。
(四)抑郁症与神经营养物质这一概念系19世纪末,Forssman为解释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轴突生长定向异性而提出,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由Levi一Mutaleini经实验确定其存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还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生长因子对神经细胞的生长与存活有调节作用。
现将这些神经营养物质统称为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NTFS),并根据其分子结构与受体类型将之分为NTs家族与其他NTFs两大类型 6.NTs在抑郁症中可能的作用新近一些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支持NTs在抑郁症病因学中的作用。
在1980年Jacoby等就报告部分老年情感障碍(多为抑郁)存在CT改变,当时就提出可能有神经元或胶质的丢失或变性。
近年来脑影像学技术提供更多抑郁症形态学改变临床依据,Bremner等(1999)发现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减少;Drevets等(1997)发现额叶体积与脑血流减少;Ongur等(1998)则发现抑郁症部分额区胶质数量减少,而神经元未损;Ra-jkowska等(1999)报告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神经元大小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而且Mendlovi等还在抑郁症患者中发现较多凋亡PBIJs,由前述可推测,抑郁症伴随的表达改变可能是这些形态改变的一个原因。
(五)抑郁症与神经生化五羟色胺(5—HT):大量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中枢和外周5-HT功能活性降低与抑郁心境有关。
有学者提出假说认为 5-HT1A受体和5-HT2A受体功能相互拮抗; 5-HT2A受体功能不平衡导致抑郁;突触前5-HT自身受体功能亢进导致抑郁。
去甲肾上腺素(NE):去甲肾上腺素(NE)学说认为抑郁症是由脑中NE合成不足和释放减少导。
致NE缺乏而引起的,目前在学术界仍存在着分歧。
也有许多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下丘脑NE浓度降低,提示抑郁症与中枢NE能低下相关联,抑郁症可能还与突触前膜肾上腺素α2受体超敏有关。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系统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系统也可能参与抑郁症的发病。
一些研究[8]发现抑郁患者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GABA)量比较低,用GABA激动剂可改善抑郁症状。
可能与此类患者脑内兴奋性神经甾体量较高,从而拮抗GABA受体功能有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抗抑郁药能够影响GABA受体,谷氨酸能和γ-氨基丁酸能系统必将成为情感性障碍药物治疗研究的新热点。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能增强引起抑郁,肾上腺素能增强引起躁狂症。
近来研究发现抑郁症的乙胆碱能机制与神经胶质源结合蛋白有关。
神经胶质源结合蛋白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进入细胞间隙,其与游离Ach结合,使细胞间隙Ach浓度下降,导致抑郁性行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现在有很多研究可以表明BDNF在抑郁症的发病和治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动物研究表明,应激减少了海马BDNF的表达,而抗抑郁药有效地逆转了这一效果,分子遗传学研究亦提示BDNF基因可能与抑郁症的病因有关,因此,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因与病理过程,但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明确。
三、总结与展望尽管抑郁症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上,无论是在心理学领域还是在其它更广泛的领域快速渗透,然而确定抑郁症生物学基础的复杂性也变的越来越重要,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不应该武断。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对其研究还是局限于假说与推测的水平,目前多数人认可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乙酞胆碱、谷氨酸、下一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可能参与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
但还有很多的未知领域,未知的理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我们所要作的就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期翼在科学领域,在抑郁症发病与治疗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们从以上研究理论可以看到,抑郁症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生物基础的疾病,虽然目前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在很多领域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和意见的分歧,希望随着科技和文明的进步,能最终解开抑郁症病因之迷。
参考文献:[1]ShelineYI,MittlerBL,MintunMA.2002.The hippocampus and de-pression.European Psytchiatry,17(Supplement3):300~305;[2]CoffeyCE,W ilkinsonWE,WeinerRD, eta.l1993.Quantitative cere-bral anaromy in depression.A controll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tudy,Archives ofGeneralPsychiatry,50(1):7~16;[3]候钢,张心保,陈珏等.2002.抑郁症患者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相互关系的对照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8(1):7~8;[4]Yatnam LN,Liddle PF, Shiah IS, eta.l2000. Brain serotonin2recep-tors in major depression: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5]Whale R,Clifford EM,, BhagwagarZ, eta.l2001.Decreased sensitiv-ity of5 -HT( ID) receptor inmelancholic depression. The BritishJournal ofPsychiatry,178:454~457;[6]Rubin RT, Phillips JJ,McCracken JT, et a.l1996.Adrenal gland col-ume inmajor depression relationship to basal and stimulated pituitary-adrenal cortical axis function. Biological Psychiatry,40(2):89 ~97;[7]Catalan R, Gallart JM, Castellanos JM, et a.l1998. Plasma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in depressive disorders. Biological Psychia-try,44(1):15~20.ationalAcademyofy.Ar-chives ofGeneralPsychiatry,57(9):85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