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地演进

合集下载

古代城市与水系的格局

古代城市与水系的格局

一、城市选址与江湖水系我国古代城市与水系的格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亲水而建,一种城址的选择表现了特殊的倾向—畏水。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既利于防御,又有水运之便;城址位置不宜过高,使水用充足,也不宜过低,以减少洪水灾害。

纵观历代古都名城,如西安、洛阳、杭州、南京、临淄燕下都等,多傍水而建,可知亲水乃是古城选址的晋遍规律。

城市亲水而建又可以具体可以分为三种,城市依水而建、城市位于水系交汇处和水系贯穿全城。

1.亲水1.1城市依水而建洛阳古城地处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南岸,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四面河山环抱。

瀍(chan)水出自谷城北山东南流,经今洛阳老城东侧注于洛。

洛阳地区,北面有天险黄河;中间有伊河、洛水、瀍(chan)水、涧河流过,其中洛水及其支流伊河横贯盆地,在盆地东部汇合为伊洛河,最后注入黄河。

盆地内众多的河流,为水路提供了条件,通过潜运东南可达黄河、汉水、淮河上游,直达华中与东南沿海。

[2]其科学选址不但利于古城居民用水,同时有利于经济的交流。

1.2城市位于水系交汇处位于海河五大水系交汇之处的天津,有着极为优越的水运条件。

但由于海河易泛滥成灾。

因此建城选址必须考虑防洪问题。

明永乐二年(1404年)所建的天津卫城,选址于三汉口附近唯一的高阜上,既可充分利用运的优越条件,又减小了洪水威胁,选址是科学的。

历史名城广州,是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的港口城市。

广州城的前身为番禺古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闭其城址位于番山上,有甘溪流过以供饮用,又因地势较高,可免洪潮之患,加上江海航运的优势,经二千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为今日华南最大的城市。

1.3水系贯穿全城宋东京城的城市水系由三重城壕、四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及城内外湖池组成。

穿城河道有汴、蔡、五丈和金水四河。

四河中,以汴河最为重要,不仅担负最主要的运输任务,又是最重要的排洪河道。

异时京师沟渠之水皆入汴,旧尚书省都堂壁记云:疏治八渠,南入汴水是也。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设计方案摘要:我们需要:一座能“说话”的,充满活力的建筑;一座拥有丰富表情,能与人互动的建筑;一座能给人以全新体验的建筑;一座能诠释活力广州的梦幻建筑。

关键词:丰富表情全新体验互动珠江水系一、项目背景: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进入2000年,按照“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战略,广州城市形态的演进展现出崭新的形态。

新规划区(白云新城核心区)位于原广州白云机场区域范围。

原机场跑道将规划成为核心区的中央绿带空间。

城建规划展览中心将被规划在已经完工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面的B06号地块上。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处于上述的南北走向宽广的绿化带空间中的中心位置。

在它的东、西两侧是规划中及已建成的建筑群体,绿带空间的中心将设置市民广场,其整体绿带空间被分成两个区域,由此而产生出带状空间比例的丰富性。

二、设计理念构思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城市。

岭南文化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广州城市的文化内涵。

岭南文化主要以古越族文化为原点,融合中原文化与从海洋进来的东亚文化、欧美文化后形成的,它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岭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性对广州的城市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古到今,沧海桑田,广州城市形态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演进:西城东郭,体现宗族礼制的南越国都城;坐北朝南,体现皇权礼制的隋唐南汉时期的广州城市空间;三城并立,以统一水道街市为特征的宋代广州城市空间;山水相伴的明清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以多元拼贴为基本特征的广州近代城市总体空间;但无论什么年代,广州人的生活都与越秀山,白云山息息相关,都与珠江密切相融。

图1:低点效果图三、建筑概念及造型设计1.建筑物作为“中性空间”设置与区域城市设计相和谐的长方盒建筑,在此提出“中性空间”的概念。

它对于外部的观察者来说或许是一个陌生的、神秘的,当进入其长方盒建筑,才能感知和体验其内部空间和内部世界。

《2024年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范文

《2024年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范文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水系景观和丰富的水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州古城的水系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对城市的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广州古城水系概述广州古城的水系主要由珠江及其支流构成,包括东江、西江、北江等。

这些河流穿越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水系景观。

此外,广州还有众多的湖泊、池塘等水体,共同构成了广州古城的水系。

这些水系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路交通在古代是广州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珠江及其支流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水上交通。

此外,许多桥梁横跨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连接。

其次,广州的水系对城市内部的交通布局产生了影响,如河流和湖泊的存在使城市的地理分布呈现独特的特点。

这些水体将城市分割成多个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四、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水运为广州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特别是珠江沿岸的港口,为广州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水系的存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水系周边的房地产项目也因其独特的景观而备受青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广州的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江及其支流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如龙舟竞渡、水上婚礼等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活动。

其次,水系的存在为城市的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概要1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概要1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概要1 广州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广州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之间的关系。

广州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

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广州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广州城,水系对广州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平时对广州的见闻和了解,梳理了从秦朝到现代广州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广州;城市形态;水系演进;水系治理;城市发展一、概述1.1广州水系发展广州是位于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的河口港城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水孕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广州城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任嚣城,经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今日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

广州在中国水网城市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广州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水、规划水、治理水的过程,其天然与人工建设的河湖水系有机结合,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广州的城市发展,不仅因为其坐拥珠江出海口的有利区位,并孕育出水运交通优势,还因为有白云山上甘溪流过解决城市给水问题;又因城址位于番山上,地势略高,长期没有大的水灾洪患。

依托于城市水系的密集分布,广州城内还建设城市排水、排泄洪蓄洪的城市水利体系。

1.2 水系发展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内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合形式、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内部组织、城市建筑和建筑群布局特征上等。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城市水系起到交通、供水、防洪、军事防御等作用,因此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使其成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广州高二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汇总。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部,东临大海,西临珠江口,北界太平洋西北部的北回归线,南邻香港。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广州的自然环境独特,有着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动植物种类。

二、地形地貌广州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主要地形分布为低丘和丘陵地带。

其中,素有“岭南屏障”之称的白云山是广州最高的山脉,为广州的天然屏障。

三、水文地理广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珠江贯穿城市,使广州成为中国内河运输的重要枢纽。

而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的三角洲之一。

四、人文地理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人口众多,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的城市格局呈现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繁华的商业区与古老的建筑共存。

五、经济地理广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其港口是南中国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广州也是南方地区的制造业重镇,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发达。

六、旅游地理广州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长隆野生动物园、白云山、广州塔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广州的风景名胜与独特的岭南文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七、城市规划广州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比如,广州番禺新城的建设,以及近年来不断完善的交通建设,使广州的城市形象更加现代化。

八、环境保护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是广州需要面对的挑战。

广州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水体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结:广州高二地理知识点汇总主要介绍了广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的关系

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的关系摘要:本文选取了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中最具代表性的——水系要素来探讨其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分别从城市自然环境、空间风貌、社会人文特色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城市特色塑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水系、城市特色、自然环境、空间风貌、社会人文随着全球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城市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很多城市的自然禀赋及文化特质不断被建设的大潮所侵蚀,导致了城市特色的逐渐隐退和消失。

如何摆脱“千城一面”的局面,延展城市独特的风格、塑造彰显时代特征和富有鲜明特点的城市特色,是摆在城市规划师和建设者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城市特色1.1城市特色的概念城市特色其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在研究中不断对城市特色的概念进行完善。

马武定在《论城市特色》中指出,“城市特色是对人们的审美经验而言的审美特征的差异性,是每个城市在其外部形态上所反映出来的审美特征。

[1]”赵士修在《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中提到,“城市特色是指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包括城市内涵及外在表现两个方面。

城市内涵即城市性质、产业、结构、传统文化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型体环境[2]。

”1.2城市特色构成要素城市特色构成要素是城市特色的具体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物质形态的表现。

对城市特色构成要素进行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城市特色有更充分、更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城市建设时从各个方面体现城市独有的特色。

金广君在《城市特色的物质构成》一文中提到,城市特色的主要物质构成要素是:平面结构、建筑实体、公共空间、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行为活动[3]。

赵士修在《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一文中认为,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两个方面,包括以下七项:规划结构和布局(统称规划布局)、建筑和建筑群、名胜古迹、街道广场、园林绿化、建筑小品和城市色彩[2]。

尹力在《基于水系要素的天津城市特色研究》一文中,将城市特色划分为自然环境要素、空间风貌要素、社会人文要素三类。

珠江三角洲地理地貌的千年演变

珠江三角洲地理地貌的千年演变

珠江三角洲地理地貌的千年演变珠江三角洲的独特性在于,珠江的北、西、东干流在此汇聚,随江而行的山脉伸向珠江口,使之成为紧凑型冲积平原。

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由于千年来河沙的堆积、海平面的下降,始有今天之面貌。

先秦时期,珠三角大部分还是一片大海,今三角洲中部、广州部分地区(包括广州市中山四路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仍然处于被海水淹没的河口湾。

珠江口凹入如U型,未见大面积冲积平原。

而且人口稀少,当时南越部落主要分布于粤西和粤东地区。

秦汉时番禺(今广州)已是我国南方重要外贸港口,但广东的经济和人口重心在粤北和西江流域。

中原移民由湘桂走廊下西江,主要定居在高要、罗定等地,有的南达雷州半岛。

另外经南岭隘口顺连江而下到达粤北连县、阳山一带。

汉代广东的人口以粤北最多,西江、粤西次之。

今桂东、桂南以及粤西等地率先得到开发,广信(今梧州、肇庆一带)成为岭南地区早期的政治中心,汉武帝时合浦、徐闻等海港一度兴盛,风头领先番禺。

经几百年的积淀和发展,南朝冼太夫人崛起粤西、继而掌控整个岭南地区。

由于泥沙的长期堆积,唐代珠三角滩涂渐露,河网初具雏形。

但广东的经济、人口重心依旧在粤西,从州府一级行政区的密疏程度可见一斑。

宋代在珠三角筑堤围垦,粮食大增,北方汉人大量南迁,至南宋时更甚,三角洲慢慢成为人口稠密区。

元时沿海人口迅速增加,三角洲取代粤北成为广东人口分布的重心。

明朝推行卫所屯田、寓兵于民政策,大量南迁军士移民垦沙造田,同时随着海平面的大幅降低,今广州南沙区、佛山顺德部分、中山北部、东莞西北部等板块纷纷出水成陆,使珠江口收窄变成V型海湾。

三角洲人口剧增,广州府人口跃居全省首位,土地步入大规模开发阶段,逐渐成为广东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外贸特区,珠三角也成为十八、十九世纪东方的世界贸易中心,鸦片战争之前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广州府的辖界框架从元朝开始稳定了七百余年,这里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行政区,民风、民俗相融,形成具有身份认同的广府民系,以及独具特色、领先全省、风行海内外的广府文化。

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与可持续发展

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与可持续发展

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与可持续发展亚洲是一个拥有众多发展中和发达国家的大陆,其城市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地理形态和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这些城市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后,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模式。

首先,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受到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对于位于山区的城市,其地理形态常常呈现出错落有致的布局。

例如,位于中国的重庆市,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城市的主要发展区域分散在山地间的平坦地带,形成了多个核心区域和分散的发展节点。

这种山地城市的地理形态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但也激发了创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坡地耕作和城市垂直发展等。

其次,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还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些古老城市的核心区域保留着古代建筑和传统街道格局。

这种历史遗产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机遇。

例如,中国的苏州古城保留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水系,成为了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同时,这些古老城市也面临着保护历史遗产和促进城市更新的平衡问题。

另外,亚洲城市的地理形态还与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如东京和新加坡,采取了由中央商业区向外辐射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下,城市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辐射”的结构,中心区域聚集了商业、金融和政府机构,周边地区则形成了居住和娱乐的区域。

这种地理形态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但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和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亚洲城市采取了多中心的发展模式。

例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由于面积庞大和人口众多,形成了多个中心区域,每个中心都有自己的商业、居住和娱乐设施。

这种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分散城市功能和减轻中心区域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交通成本高和资源利用不足的挑战。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亚洲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

其次是城市交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形态与水系的演进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之间的关系。

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

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城,水系对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平时对的见闻和了解,梳理了从秦朝到现代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城市形态;水系演进;水系治理;城市发展一、概述1.1水系发展是位于珠江水系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的河口港城市,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水孕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城最早为秦汉时期的任嚣城,经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今日华南地区最大的城市。

在中国水网城市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的城市建设史,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水、规划水、治理水的过程,其天然与人工建设的河湖水系有机结合,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的城市发展,不仅因为其坐拥珠江出的有利区位,并孕育出水运交通优势,还因为有白云山上甘溪流过解决城市给水问题;又因城址位于番山上,地势略高,长期没有大的水灾洪患。

依托于城市水系的密集分布,城还建设城市排水、排泄洪蓄洪的城市水利体系。

1.2 水系发展与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城市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表现,反映在城市和居民点分布的组合形式、城市本身的平面形式和部组织、城市建筑和建筑群布局特征上等。

城市形态发展变化有其客观规律。

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城市水系起到交通、供水、防洪、军事防御等作用,因此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起源时期,河流水系是城市外交通的主要方式。

其交通功能促成了城市的产生。

在城市发育阶段,对城市水系的供水、防洪、排水、排污和军事防御功能要求较高,促使人们从多方面促进城市功能的稳定、完善。

在城市稳定阶段,生态环境、景观文化的需求促使人们对城市水系不断完善、改造,并推动城市形态不断优化。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水系关系密切。

水运是古代交通运输的最便利形式,城市的维持离不开水,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城市尤其离不开水,所以我国历史上的名城古都,如、、、、、等,多临水而建,滨临江河湖泊。

古代城市选址对城市水系环境的要非常高的。

二、古代城市发展与水系演进2.1 秦汉时期先秦时期,在黄河流域已经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之时,地处岭南的仍然是原始氏族社会。

直到秦王统一中原后,率军进军岭南,设南海郡,在今城设郡治番禺。

可见,建城是军事争夺胜利的结果。

而后首任郡尉任嚣在此选址建城郭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秦末人民起义,佗自立于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在“任嚣城”的基础上扩大到周围十里,将原先分散无组织的居民点聚拢成一个城市复合体,史称“佗城”。

先秦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咸苦的海水和沼泽密布,而是难得的宝地,它是古代“三江总汇”之地,处在三角洲平原向丘陵地区过渡的地段。

立城之初即位于山海之间的广大丘陵、台地与平原相杂之地,宫城位于番山禺山的台地之上,正好印证了《管子》中所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城市选址原则。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2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城市对自然山水进行改造利用,营建山水城市的开端。

这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引山泉水入城:晋朝交州刺史陆胤,凿甘溪,引水入北城并建水塘蓄水;另于白云山脚开菖蒲涧,供郡人每年往涧中沐浴,提供一个可举行类似“修禊”活动的场所。

这一举措,既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用水问题,同时也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生活;另外,开凿的渠水与城市里的天然水道的组合发展了城市的水上交通,与道路网的结合使水陆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另一方面是开发利用越秀山和白云山,在越秀山上建三元宫和北庙,形成了城北的城市公共园林,带动城市北部的发展。

2.3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水运交通,经济中心和人口重心南移,使唐代南方城市飞跃发展。

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南方河海港经济繁荣,商业兴盛,成为当时全国的三大商业城市之一。

唐代城是在后汉步骘所建番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至南汉年间,随着来往船舶的大量增加,商业主导的水运网络逐渐成形,的港口建设有了港码头和外港码头之分。

这时的港主要有坡山码头和兰湖码头。

坡山码头在惠福西路坡山下,由怀圣寺光塔引航。

兰湖码头是个避风良港,从、北江、西江来的河航运船只多在此停泊靠岸,建有余慕亭一座。

而文溪下游此时称为“东澳”,也是船只停泊地点。

外港码头则主要有屯门码头和扶胥码头。

屯门码头在今香港新界,扼守珠江口对外的交通要冲,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

扶胥码头在今黄埔庙头村,村中建有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官方在此祭南海神。

扶胥码头位于东江与珠江汇流入海处,江面宽阔。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出发的航船或来的外国商船,都须经过南海神庙古码头,中外商人出海前都到南海神庙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

扶胥码头和南海神庙的兴旺,是海上贸易繁荣的历史见证。

在当时的,光孝寺、光塔南边以及五仙观至大南路、文明路一带是珠江的北岸,江面开阔,古代西北两江到的航线均从官密、经此进入。

发源于越秀侧的驷马涌,在古代是一条良好的水道,水深广阔,是汉唐时期入城的主要通道,是官员的迎接点,而其中段则是的主要避风港兰湖。

文溪流经今大石街一带低地的段落,在吴时已被利用来蓄水,唐代节度使卢钧在此基础上凿以通舟,到南汉时则又扩展成宽阔的菊湖。

南汉的水利园林工程除兰湖和菊湖的疏浚和建设工程外,就是结合离宫别苑建造的西湖、药洲和南宫了。

西湖是唐末、南汉时期将文溪一支引入,利用文溪水源和西湖湖底涌泉开凿而成,湖岸500多丈,经多年才完成。

南汉时经济发展,则利用这段濠池扩建成南宫,沿湖建亭台馆舍。

药洲则在西湖中,四面环水,南汉皇帝聚方士炼丹求仙药之所。

从建城到唐代,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珠江河段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晋以前,坡山(今惠福路)直接临江,据研究,今惠福西路坡山五仙观保存的“仙人拇迹”为河流冲蚀形成的壶蚀地貌遗迹,据此推断当时的珠江宽度约1500米。

晋以后,珠江河道的岸线每年以0.6米的速度向珠江推移。

唐代珠江岸线已推进到大南路一线,西南面则移至畔塘地,江阔约1400米。

虽然江岸不断南移,但与当时的航海技术条件还非常匹配的。

外国的商船、南下的大型船舶可以从南海直接驶入珠江,停靠在珠江码头或者利用当吋宽阔的城河道进入城市部。

这为的对外贸易和南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图2 唐代城郭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4宋元时期在古代城市建设史中,宋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宋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外贸易的兴旺以及珠三角的进一步开发,使得的城市建设和都市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北宋时期奠定的城市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城濠水系的格局也初具规模。

得益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两宋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得到空前发展。

珠三角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兴盛,堤围的建设使平原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村落,农业生产大幅发展,农产品交易开始兴旺。

宋代的成为全国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对外通商口岸,元代的是全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外贸易的繁盛需要城更完善的水运网络相适应。

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开始,在南汉的水网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清理、修整和归并,最终形成了六条南北走向的大水渠,即所谓的六脉渠。

六脉渠汇集城市北部的水流,并将它们汇流到东西两濠和玉带河,最后流入珠江,由此形成了由六脉渠一濠一江海组成的三级水系。

由于水运交通的便利,水道与商业街市的结合是宋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

宋三城之间的陆路联系比较薄弱,三城之间以及三城与外界之间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

对于以商业为主的西城,更重要的是与城外交通网的连接。

宋六脉渠中五脉集中在西城,其中四脉集中分布在西城西南侧,利用古西澳的低地开凿而成,以南濠为出水总渠。

西城密集的陆路与渠道网络划分出较小的商业街区,提供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更多的临水面,是适应商业发展的理想格局。

总体来说,宋代的,主要依托南濠、玉带濠、东濠和文溪形成了商业街市的骨架。

来自各地满载货物或待装货物的大船停泊在各濠口等水面开阔处,货物则由小船分装沿着大小水道穿梭于城市部,这是当年城主要的商品交易场景。

图3 宋代城郭及水系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2.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从恢复、发展、停滞到崩馈的阶段。

明清两朝的更迭,的政治、经济地位提升、驻军增加。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期间,除明嘉靖及清顺治、康熙年间两次厉行海禁的时期外,一直保持着对外贸易,并在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是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另外,明清时期是珠三角地区市镇形成和发展的高峰期,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日益兴盛,河航运和水陆联运交通的便利性使成为岭南地区城乡商业网络中心、区域商品集散中心。

在这个城市扩的过程中,城市的水系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明清时期由于西江、北江来水减少,海潮顶托,珠江北岸泥沙淤积,沙洲并岸速度增加,珠江河段北岸迅速南移,南岸相对稳定,珠江河道日益缩窄。

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后期,珠江与的城市建设有了密切的联系。

江沙淤积,江北岸的城市用地增加;江岸缩窄,南北两岸的交通联系增多,带动了南岸地区的发展,也使得大量的码头开始修建。

清代以后,东西水道的淤积和众多码头的建设,使得沿江街道转向垂直珠江发展,延伸到城市部,则逐渐形成纵横交错的棋盘格状街道网络。

城市建设和珠江水系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城水系发生明显的变迁。

从现存的明代古城图中可以看到,城中的“明六脉渠”与“宋六脉渠”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环绕城的则是东濠、西濠以及东西方向的玉带濠,城外西关平原上则主要是大观河、驷马涌、兰湖、龙津涌、西关涌和荔枝湾涌等。

城六脉渠的变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城合一,原城的商业功能被挤出城外,明朝为加强防御所加的石闸、石柱,进一步降低了城河渠是水运功能。

包入城中的濠池不但通航、避风的功能丧失,沦为排水渠,而且影响了新的陆路交通建设。

因此,城中的河道淤窄,甚至填埋趋势明显。

在扩展北城的过程中,为解决山洪危害以及风水原因,将文溪向东斜引与城外东濠相连,不入城中。

文溪改道没有充分考虑水势和地势的影响,使下游水源断绝,水患增加,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后患。

明初扩建的北城区,是溪流、湖池密集的丘陵坡地,文溪西支在此汇成菊湖,下连西湖洼地和西濠;东支则连通上、下塘文溪谷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