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第01章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首先,在诊断内分泌系统疾病时,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

常见的症状包括体重改变、食欲异常、疲劳、多尿、多渴等。

根据症状,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类型。

此外,一些特殊的检查也可以帮助确诊,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激素水平检测以及放射性核素扫描等。

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

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来达到降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目的。

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来降低血糖水平。

对于肾上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可以用于抑制肾上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等。

2.手术治疗:对于一些内分泌系统肿瘤或器官疾病,如甲状腺肿瘤、肾上腺瘤等,手术切除可以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切除异常组织或器官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术前的准备和术后的护理是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

3.其他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其他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

例如,放射性碘治疗可以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癌。

放射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垂体瘤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进行体育锻炼和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患者需要终身治疗和定期随访。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并监测激素水平和病情的变化。

总的来说,诊断和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

针对具体的疾病类型,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

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及早就诊、规范治疗是关键。

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一、引言内分泌性疾病是指机体内分泌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导致的各种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内分泌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原则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二、主体1. 诊断原则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下面介绍几个常见内分泌性疾病的诊断要点:(1)甲亢:甲亢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所导致的一组临床表现,并伴有血液中自由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自由四碘甲腺原氨酸(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异常升高。

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心动过速、代谢亢进等,通过血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2)甲减:甲减是由于机体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血液中FT3、FT4和TSH浓度异常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则有所增高。

诊断时应注意甲减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细胞功能障碍或机体对胰岛素抵抗导致的代谢紊乱性疾病。

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包括Ⅰ型和Ⅱ型。

通过血液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HbA1c水平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2. 治疗原则(1)个体化治疗:内分泌性疾病在不同个体中表现和发展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治疗应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例如,在甲亢患者中,应考虑患者年龄、心率水平、合并其他心脏或肺部疾病等因素,选择抗甲状腺药物、碘治疗、手术治疗或放射性碘治疗等方法。

(2)药物治疗:内分泌性疾病的一线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

例如,在甲亢患者中,抗甲状腺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药物剂量应个体化调整,维持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3)手术治疗:对于部分内分泌性疾病,如甲亢、垂体肿瘤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能够快速消除异常组织或肿块,并有效控制相关临床表现。

(4)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某些内分泌性疾病来说,改变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非常重要。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内 分泌系统疾病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提高 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和效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
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
内分泌系统疾病 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治疗
康复目标:恢复内分泌 系统的正常功能,提高
生活质量
康复方法: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康复计划:制定个性化 的康复计划,包括饮食、 运动、心理等各个方面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用于骨骼、关节 等内分泌器官的检查
CT检查:用于甲状腺、乳腺、 卵巢等内分泌器官的检查
MRI检查:用于甲状腺、乳腺、 卵巢等内分泌器官的检查
超声检查:用于甲状腺、乳腺、 卵巢等内分泌器官的检查
核医学检查:用于甲状腺、乳 腺、卵巢等内分泌器官的检查
功能性试验
甲状腺功能试验: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确定甲状腺功能状态 肾上腺功能试验:检测肾上腺激素水平,确定肾上腺功能状态 垂体功能试验:检测垂体激素水平,确定垂体功能状态 性腺功能试验:检测性腺激素水平,确定性腺功能状态

运动锻炼:适量运动,提 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睡眠调整:保证充足的睡 眠,避免熬夜
心理调整: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焦虑、抑郁
等负面情绪
心理支持与疏导
建立良好的医患 关系,倾听患者 的心声
提供心理辅导,帮 助患者调整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积极参 与康复活动,增 强自信心
提供家庭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良 好的家庭关系, 减轻心理负担
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激素拮抗剂治疗:用于 治疗激素过多性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
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手术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内分泌系统疾病涉及到身体内分泌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造成激素分泌水平异常以及其它疾病的发生。

如何准确地诊断内分泌系统疾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已成为医学领域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探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常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一、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对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首先需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仔细分析。

根据症状的不同特点,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并进一步为患者做相应的检查。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内分泌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患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进行检测,可以获取体内激素水平、代谢物浓度等信息,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系统疾病。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甲状腺功能、性激素水平、肾上腺皮质功能等。

3. 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涉及肿瘤或器官结构异常的内分泌系统疾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具体病变情况。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扫描、MRI等。

4. 组织活检对于疑难或需要明确病理学诊断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组织活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通过对患者疑似病变组织进行切取,进一步观察其病理学特征,从而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病情的轻重,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以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而激素替代治疗也是许多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例如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胰岛素替代治疗等。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肿瘤性内分泌系统疾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通过切除病变组织,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

例如,对于垂体腺瘤患者可以进行手术切除,来减少激素分泌和病情的发展。

3. 放疗和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是针对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有效手段。

通过用放射性物质杀灭病变组织或者通过导管插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它通过产生激素并将其释放到血液中,从而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代谢、性别特征和多个器官的功能。

然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疾病常见症状分析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特点。

其中,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体重变化、困倦、多尿和烦渴、心悸、情绪波动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是内分泌系统激素分泌异常的提示,值得进一步的检查与诊断。

二、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1.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诊断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甲亢和甲减。

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诊断,通常采用以下指标:血浆TSH水平、血浆甲状腺激素T3和T4水平、甲状腺超声等。

根据这些指标,医生可以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并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 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中另一常见疾病。

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水平。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 l/L可作出糖尿病的诊断。

此外,还可以通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A1c)检查来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3. 垂体瘤的诊断垂体瘤是一种由于垂体腺细胞的肿瘤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对于垂体瘤的诊断,主要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来确定瘤体的位置和大小,并通过测量血液中垂体激素的水平来判断激素分泌的异常情况。

常见的垂体瘤激素异常有生长激素过多或过少等。

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通常通过给予患者相应的激素药物来纠正激素分泌的异常情况。

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甲状腺素和抗甲状腺药物等。

而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等。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

作息不规律:熬夜、作息不规 律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疾病
精神压力:长期精神压力可能 导致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焦虑、 抑郁等
03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 方法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检测激素水平、电解质、血糖 等
尿液检查:检测激素代谢产物、电解质等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检查内 分泌器官形态和功能
细胞学检查:活检、穿刺等,检测内分泌 细胞形态和功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 坚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基因检测:检测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突 变
功能试验:刺激或抑制试验,评估内分泌 功能
影像学检查
01
X光检查:观察骨骼和关节病变
03
MRI检查:检测软组织病变和神经 病变
05
核素扫描:检测内分泌器官的功能 状态
CT检查:了解器官和组织的结构变 化
02
超声检查:评估甲状腺、乳腺等器 官的病变
04
血管造影:评估血管病变和血流情 况
血脂等
影像学检查:如X 光、CT、MRI等
家族史:如有无 家族遗传病史等
生活习惯:如饮 食、运动、作息

04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 原则病因 Nhomakorabea疗病因:内分泌系统疾病主 要由激素失衡引起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进行 治疗,恢复激素平衡
药物治疗:使用激素类药 物或抑制激素分泌的药物
进行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生活 习惯,如饮食、运动、作
控制危险因素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疾病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 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等

内分泌疾病诊断原则

内分泌疾病诊断原则

内分泌疾病诊断原则
内分泌疾病诊断原则是一种可供临床医生参考的诊断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一、迅速建立良好的患者医患关系,正确了解患者的体温,体重,血压,尿测定,血液和尿检查等诊断指标。

二、对病史和家族史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三、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推断,以确定病变的部位、源头及病变种类。

四、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超声波,核磁共振成像,病理检查,血液分析,电生理检查等检查方法,以及有效、实时、精准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

五、进行有效的疗效评估和观察,对病情动态变化跟踪随访,根据治疗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内分泌系统是人体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系统之一,它通过分泌激素来调控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性征和免疫等多个方面。

然而,当内分泌系统出现问题时,就容易引发各种内分泌系统疾病。

本文将探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诊断1.临床症状分析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比如疲劳、体重改变、月经不调、多尿等。

医生在诊断时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症状,与正常人的表现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存在内分泌系统疾病。

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激素水平检测、尿液激素代谢产物检测、动态激素兴奋试验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反映患者体内激素的水平和代谢情况,有助于诊断内分泌系统疾病。

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患者内脏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范围。

二、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甲状腺药物和β受体阻断剂等。

2.手术治疗某些内分泌系统疾病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甲状腺手术、肾上腺切除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直接切除异常的组织或器官,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3.放疗治疗放疗治疗在一些特定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中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对于垂体瘤,放疗可以通过破坏肿瘤细胞的DNA,抑制其分裂和生长。

4.支持性治疗一些内分泌系统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包括饮食、运动和心理支持等。

这些支持性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改善症状。

5.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中医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人参、天麻等。

三、预防和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预防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包括定期锻炼、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第一节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原则第二节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治疗原则功能诊断病因治疗定位(或病理)诊断内分泌腺功能减低的治疗病因诊断功能亢进的内分泌疾病的治疗第一节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原则同其他内科系统疾病一样,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也包括三个方面,即病因诊断、病解诊断(定位诊断)和功能诊断.此外,为了对疾病的治疗作出选择和预后作出正确的评估,有些内分泌疾病还要进行分型和分期。

临床内分泌医生首先应对可能存在的内分泌疾病的内分泌腺的功能作出判断,然后考虑病解和病因诊断。

【功能诊断】对一个内分泌腺的功能作出判断,可依下面的程序进行。

一、临床表现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是功能判断的第一步,不同的内分泌疾病有其特殊的症状和体征。

在现代内分泌疾病诊断技术发现之前,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特殊的临床表现。

即使是现在,一些典型的内分泌疾病,根据临床特征亦可作出功能诊断.因此,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内分泌疾病功能诊断的基础,临床医生不可忽视。

(一)身高过长和矮小身高是判断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高反映人体(主要是骨骼)的纵向生长发育。

身高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长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发育成熟,由于长骨的骨骺融合,故成人身高不再长高。

一般正常男性在18岁、女性在16岁发育成熟。

影响身高的因素有:遗传、种族、激素(如GH、甲状腺素、性激素,IGF-1)、营养状态、社会环境和躯体疾病等。

人体身高的生长分为青春期前和青春发育期两个阶段.青春期前的身高随年龄增大而增长;1岁以后,呈匀速增长,每年增高约5cm,1岁时的平均身高约80cm。

每岁的身高可由下列公式计算:身高(cm)= 80 +(年龄×5).在此时期,影响身高增长的激素有:GHRH、GH、IGF—1、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这些激素分泌增多,特别是GH过多则使身高过长;相反,分泌减少则使身高生长减慢,如不及时治疗则呈矮小.青春发育期的身高增长很快,促使身高快速增长的主要激素是性激素和GH的联合作用。

评判儿童及少年的身高是否发育过快或缓慢,应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人群平均身高来衡量。

身高大于同年龄、同性别的正常儿童或少年平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者为身高过长,反之则身高增长过慢[1].在儿童和少年期,引起身高生长过快的内分泌疾病有由GH分泌过多的巨人症和性早熟(真性与假性),后者在儿童和少年期,身高可超过同年龄、同性别身高加2个标准差,但由于性激素分泌过多而使骨骺过早融合,故最终身高矮于正常成年人的平均身高。

成年期患GH瘤时,由于骨骺已经融合,骨骼只能横向生长,故只引起肢端肥大症而身高无变化.引起身高生长过慢和矮小症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有GHRH、GH释放激素受体基因突变[2]、GH缺乏、GH不敏感综合征、IGF—1缺乏[3]、性腺功能减低(如无睾症、Turner综合征、肥胖性生殖无能症、单一性促性腺激素缺乏症)等。

(二)肥胖与消瘦体重是衡量体格发育和营养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肥胖者的体重均超标,超标20%以上者为肥胖,但在特殊人群中,体重超重不一定是肥胖,如举重和健美操运动员,体重虽超重,但不是肥胖(肌肉发达)。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总量占总体重的20%以上,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平均标准体重20%者为消瘦。

体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躯体疾病、营养、经济状况和许多激素等,后者包括GH、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瘦素(leptin)、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和性激素等。

作用于下丘脑的食欲中枢的激素和神经递质对体重也有重要的影响,如食欲素(orexin)和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等[4]。

发生肥胖的常见内分泌疾病有下丘脑疾病(下丘脑性肥胖)、Cushing综合征、胰岛素瘤、2型糖尿病、性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糖原累积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X 综合征)等。

引起消瘦的常见内分泌疾病有甲亢、1型与2型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Sheehan病、嗜铬细胞瘤、内分泌腺肿瘤、神经性厌食、胰性霍乱(VIP瘤)等。

(三)多饮与多尿多饮与多尿是内分泌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症状。

在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主要受血浆渗透压的调节。

血浆渗透压升高则引起口渴而多饮,多饮引起多尿。

肾脏水和电解质或其他血液成分滤过增多而肾小管又不能重吸收时,尿中的溶质增加而引起尿量增多,水份排出增多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多饮.前述两种情况均可引起多饮、多尿症状。

在内分泌疾病中,伴有多饮、多尿症状的疾病有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和抗利尿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等。

(四)高血压、低血钾以这一主诉住院的病人很常见,但不一定都是内分泌疾病。

能引起这一综合征的疾病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素瘤、Cushing综合征等。

应与有这一综合征进行鉴别的非内分泌疾病有急进型原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疾病、失钾性肾病等。

(五)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失皮肤色素沉着可遍及全身,也可为局部。

沉着的色素有黑色素、胡萝卜素[5]和含铁血黄素[6],其中以黑色素沉着最为常见。

与黑色素沉着有关的激素有ACTH、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前者是由于其分子结构中含有MSH;后者可能与雌孕激素有刺激MSH细胞的作用有关.全身性黑色素沉着增加的特点是全身皮肤色素加深,并以正常黑色素沉着明显的部位(如乳晕、脐孔、会阴肛门区及掌纹)和易磨擦的部位更明显,但色素沉着的连接处无截然分界;唇、口腔粘膜、牙龈和疤痕处的色素也加深。

引起全身性黑色素沉着增加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有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Nelson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异位ACTH综合征、ACTH依赖性Cushing病等;引起局部黑色素加深的内分泌疾病有A型胰岛素不敏感综合征及其变异型(伴黑棘皮病)、黄褐斑(女性)及Albright综合征(皮肤有散在咖啡色斑)[7],色素斑的大小、形状不等,分布于颈、腰背、大腿及头部。

胡萝卜素沉着常见于甲减,因为胡萝卜素在肝脏中转变为维生素A依赖于甲状腺激素的参与,故甲减可导致胡萝卜素在体内堆积.胡萝卜素为脂溶性物质,故色素沉着只见于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周围、手掌和足底。

钩虫病引起贫血也常有手掌、足底黄色加深,故应与甲减引起者鉴别。

体内铁堆积亦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如原发性与继发性血色病,色素沉着的皮肤既含有含铁血黄素,也含有黑色素。

(六)多毛与毛发脱落人体各个部位均有毛发,只是多少不同。

毛发可分为毳毛和终毛两种,前者为无色素毛,纤细而短;后者为成熟毛,有色素,粗而长.根据依赖于雄激素程度的不同,毛发又可分为性毛、非性毛和两性毛。

性毛与雄激素关系最密切,只有雄激素存在时才出现,正常女性不(或很少)生长性毛.性毛包括耻骨上、下腹正中、及大腿靠阴唇外侧、鼻毛、耳毛及鬓际(两鬓);非性毛指头发、眉毛、睫毛、前臂和小腿毛;两性毛包括阴毛的下三角区、腋毛和唇毛.多毛症主要发生于女性,正常女性上唇两外侧可有短小的浅色毛,伴少许小胡,下腹正中、乳晕也可有少数终毛。

但如果比较明显,加上前臂和小腿终毛较长,则为多毛症。

多毛与遗传、种族、雄激素有关,伴多毛的内分泌疾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11β和21羟化酶缺陷)、Cushing病、卵巢产雄激素肿瘤、儿童型甲减(多在背部,病因不明)、特发性多毛和药物引起的多毛(如苯妥因钠,丹那唑、环孢霉素等)[8]。

局部毛发增多见于胫前局限性粘液性水肿、A型胰岛素不敏感综合征及其变异型(黑棘皮病)。

女性特发性多毛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毛囊对雄激素敏感或5α还原酶活性增强有关.特发性多毛以前臂、小腿、上唇两外侧、下腹正中线、乳晕等处的毛发增多为主、偶在下颏也有少数终毛。

引起毛发脱落的病因很多,如皮肤病的皮脂溢性皮炎、斑秃、全秃等,影响毛发脱落的激素为肾上腺皮质和卵巢合成的雄激素。

雄激素合成或分泌减少,则可使毛发脱落(包括性毛、非性毛和两性毛)。

各种原因引起的睾丸功能减低症和/或肾上腺皮质和卵巢功能减低症等。

甲减也可有头发或体毛脱落,以外侧1/3之一的眉毛脱落常见,但并非甲减的特征。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也可表现为毛发脱落[9]。

(七)皮肤紫纹和痤疮皮肤紫纹是由于皮下组织断裂和毛细血管破裂,加之皮肤变薄而形成。

新出现者可呈红色,久者变为暗红色,最后形成白纹。

可见于正常妇女的妊娠期和肥胖症,前者的原因为妊娠使腹部迅速增大,一般只见于腹部;后者则由于皮下脂肪迅速增长。

紫纹的常见部位为下腹两侧、臀外侧、大腿内、腋前区、上臂内侧。

伴有紫纹的内分泌疾病主要为Cushing综合征,其特征为纵向、两头尖、中间宽,较少发生于腋前区和上臂内侧。

痤疮(“青春痘”)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与雄激素增多有关,但患者血清中睾酮和二氢睾酮均正常,因此认为可能是由于皮脂腺对生理剂量的雄激素敏感性增高所致。

多吃高脂和高糖饮食、刺激性食物,具有刺激性的化妆品等为其诱因。

好发部位为脸部、背部和上胸部,男多于女。

呈红色或暗红色,稍高于皮面,刺破后可挤出白色粘稠物。

合并感染时可见脓性分泌物.病理性痤疮见于内分泌疾病中的Cushing病、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产雄激素肿。

女性服用睾酮制剂或促同化代谢的睾酮衍生物也可引起痤疮。

(八)男性乳腺发育[10]正常新生儿、男性青春发育期及老年人均可有乳腺发育,但均为轻度,且为暂时性,可自行消退,属生理性。

青春发育期后的男性或青春期前的男孩如出现乳腺发育则属病理性。

引起病理性男性乳腺发育的疾病有内分泌与非内分泌疾病两大类,前者见于Klinefelter综合征、完全性睾丸女性化,睾丸产雌激素肿瘤、真两性畸形、甲亢、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后者见于药物[如避孕药、异烟肼、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氯米芬(克罗米芬)、甲基多巴、洋地黄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肝硬化、营养不良、支气管肺癌等。

特发性男性乳腺发育的病因不明,无躯体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可能由于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增高或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活性增强有关。

(九)突眼引起突眼的疾病很多,如颅内肿瘤、海绵窦血栓形成、眼眶疾病、眶周炎、绿色瘤和眼眶癌转移等。

内分泌性突眼也是内分泌临床常见的体征。

最常见的疾病为Graves病(约50%的Graves病病人有突眼)。

大多数病人为良性(非浸润性)突眼,少数为恶性(浸润性)突眼。

在甲状腺功能方面,有的病人有甲亢,有的病人甲状腺功能正常.恶性突眼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除突眼外,有的病人以结合膜充血水肿、睑闭不合和角膜溃疡为突出;有的以眼球外肌受累突出,表现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甚至眼球固定。

除Graves 病外,少数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病人也可伴有突眼。

(十)溢乳和闭经在女性中,溢乳伴闭经是较常见的主诉,临床上称闭经—溢乳综合征.虽然此综合征多见于产妇,但未婚女性也可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