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文化走进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文化走进民族地区高中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19-10-17T16:56:05.95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0期作者:王振[导读] 数学文化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甘肃省积石山县民族中学731700

摘要:数学文化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民族地区数学教学比较落后,为了发展更是只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对数学文化渗透很少。我们认为,数学知识无需终生铭记,但数学精神会激励终生;解题技能无需终生掌握,但数学观念及其文化会受用终生。数学学习要追求数学智慧,数学教育要体现数学文化。所以数学文化应当走进民族地区数学课堂,并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学文化民族地区数学课堂

民族地区教育技术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对于数学文化的追求更是可有可无,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印象就没什么用,枯燥,乏味,难。在这种背景下将数学文化引入数学教学课堂十分有必要。正如《数学课程标准》说的一样,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数学精神,追求的是数学智慧。将数学文化引入课堂,我们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一定会大有改观。

一、以数学家为点渗透数学文化

无论是教与学,主体永远是学生,所以从数学家出发,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陈省身是著名的国际数学家、教育大师,他对数学的说法是“数学好玩”。

比如我们可以在学习高一集合部分介绍数学家康托尔及他对集合论的贡献。两千多年来,科学家们接触到无穷,却又无力去把握和认识它,这的确是向人类提出的尖锐挑战。康托尔以其思维之独特、想象力之丰富、方法之新颖绘制了一幅人类智慧的精品——集合论和超穷数理论,令19、20世纪之交的整个数学界甚至哲学界感到震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关于数学无穷的革命几乎是由他一个人独立完成的。

再如学习数列的时候引入高斯。高斯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四位数学家之一。高斯7岁那年开始上学。1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题:1+2+3……这样从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师布特纳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你一定是算错了,回去再算算。”高斯说出答案就是5050,高斯是这样算的:1+100=101,2+99=101……1加到100有50组这样的数,所以50×101=5050。

二、以数学思想为点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出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理解了数学思想其实就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使民族地区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比如数形结合思想,“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这在我们高中教学中非常常见,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就离不开数形结合。高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中就需要考虑一元二次函数图。

如果不借助图像的话,估计学生很难理解清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三、以生活为点渗透数学文化

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学习即生活”,我们的学习最终要回归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是在学习。数学文化其实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是学生们理解的数学没用,所以可以从生活出发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例如指数函数y=ax(a>0且a≠1),在讲形如y=ax(a>1,a≠1)是指数函数前先演示个小计算题:一张厚度是0.1mm的白纸,反复对折20次,厚度超过了全班所有人的身高,学生在半信半疑中指出,这实际是求y=0.1×220的值,底数不变,纸对折一次厚度是0.1×21=0.2(mm);纸对折两次的厚度是0.1×22=0.4(mm);……当对折20次后,该纸厚度应是0.1×220=104857.6(mm),当然超过两米身高的人了(实际是难折20次的)。底数不变、指数变化的函数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

数学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在民族地区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文化,那民族地区数学教育肯定会更上一层楼。让我们在数学课堂中领略数学之美吧!

参考文献

[1]邓东皋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

[2]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36。

[3]郑毓信王宪昌等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85。

[4]王梓坤今日数学及其应用[J].数学通报,1994,(7),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