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溶剂萃取1
第二章 液液萃取

2020/3/12
19
(4)溶剂的回收
➢溶剂的损耗在成本控制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有 的甚至占很大比重。必须回收。 ➢要求萃取剂对其他组分的相对挥发度大,且不形 成恒沸物,如果被萃物不挥发或挥发度很低,而萃 取剂为易挥发组分时,则萃取剂的汽化热要小,以 节省能源。(被萃物为液体和固体两种情况?)
夹带损失。例如:水溶解有机溶剂。
2020/3/12
15
(2) 萃取剂选择要点
① 选择性好:萃取剂对某种组分的溶解能力较大, 对另一种较小,表现为选择性系数大。 ② 萃取容量大:单位体积的萃取剂能萃取大量的目 的物,表现为分配系数大。 ③ 萃取剂与原溶剂的互溶度:二者最好互不溶解, 减少了溶剂分离的步骤。 ④ 萃取剂与原溶剂有较大的密度差,易与原料液相 分层不乳化、不产生第三相。萃取剂密度最好大于 原溶剂(?)
kA
yA xA
kB
yB xB
分配系数反映了被萃组分在两个平衡液相中的分配关系,
分配系数的值越大,被萃物越容易进入萃取相,萃取分离
效果越好。k与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在一定的条件下
为常数,应根据实验来测定;k=0,表示待萃取物不被萃
取,k=∞,表示完全被萃取。
2020/3/12
7
2. 选择性系数(分离系数)
2020/3/12
18
• 几种特殊溶剂:醋酸丁酯、丁醇、戊醇、丁酮、甲 基叔丁基醚、这些溶剂在水中或酸性水中溶解度不 大。适用于萃取在酸性水中溶解度大的物质。
• 普通含氧原子的溶剂在酸性溶液中,易与氢离子形 成氢键而易溶于水,而这些含氧的大分子溶剂由于 位阻大,阻碍了氢键的形成,故在水中溶解度小。
2020/3/12
第二章_萃取分离

③丙酮:半极性,与水互溶,可脱脂、脱水,易 挥发易燃。
④乙醚:非极性,溶解选择性较强。 ⑤氯仿:非极性,溶解选择性较强。 ⑥石油醚:非极性,溶解选择性较强,常用作脱 脂剂。 ⑦甲醇、乙酸乙酯等。
(4)常用浸取辅助剂 凡加入浸取剂中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解度及制品 的稳定性或能除去或减少某些杂质的试剂称为浸取辅 助剂。 浸取辅助剂作用: ①促进有效成分溶解。 ②增加制品稳定性。 ③减少杂质。
轻相(有机相) 萃取剂 重相(水相)
杂质 溶质 原溶剂
浓度 C
有机相
水相
时间 t
(2)反萃取:调节水相条件(如酸度和络合剂、 还原剂等),将目标产物从有机相转入水相的萃取操 产物或便于下一步分离操作的实施。
对一个完整的萃取过程,常在萃取与反萃取之间 增加洗涤操作:使杂质由有机相反萃到水相,而被萃 物仍留在有机相,目的是除去与目标产物同时进入有 机相中的杂质。
(3)扩散阶段 溶剂溶解有效成分后形成浓溶液具有较高渗透压, 形成扩散点,不停地向周围扩散其溶解的成分。 分子扩散:完全由于分子浓度不同而形成的扩散。 对流扩散:由于有流体的运动而加速扩散。 实际浸取过程两种扩散方式均有,而对流扩散对 浸取效率影响更大。
4、中药浸取类型 (1)单体成分提取。指单一成分的提取、分离、
(3)渗漉法。原料上端不断添加溶剂,溶剂渗过 药粉从下端出口流出,由此浸取出有效成分。
渗漉法的提取效果优于浸渍法。非组织结构药材 易软化成团、易堵塞,不宜用此法。
(4)水蒸汽蒸馏法。原料粉用适量水浸泡,加热 蒸馏或通过水蒸汽蒸馏,原料中具挥发性成分随水蒸 气而带出,经冷凝后分层,收集。
适于具挥发性、遇水蒸汽不破坏、难溶或不溶于 水的物质。
萃取 → 洗涤 → 反萃取
第二章-溶剂萃取

• ⑵萃取率(q),即萃取百分率 • 表示萃取平衡时,萃取剂的实际萃取能力,常用萃取率来表示。
•
萃取率q
=
被萃物在有机相中的量 被萃物在料液中的总量100%
• 令 C _平衡时有机相中的浓度
•
C_平衡时水相中的浓度
•
VS_有机相体积
•
VF_料液体积
• 令:VS R, R称为相比,
VF
•
∴
上式=
• 分子中有C=NOH结构,如N509(5,8_二乙基_7羟基_十二烷基_6_ 肟,相当于国外的Lix63;
• N510(2_羟基_5_十二烷基_二苯甲酮肟,相当于国外的Lix64。 • 二者都是萃铜的萃取剂。
、 • d Kelex型萃取剂
• 8_羟基喹咛的衍生物,例如:Kelex100,十二烯基_8_羟基喹咛,它可 从高浓度铜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铜,萃取能力比Lix型强。
我国的萃取工业发展较国外稍迟一些,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但发展很 快。目前,我国有自己合成的新型萃取剂,有自己独特的萃取工艺,水平并不低 于国外。在我国,很多稀有金属的生产,某些有色金属的提取分离等都已应用该 法,这种方法所以能发展得如此快,主要是由于该法具有很多优点,如:分离效 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生产成本低、作业易于连续化、自动化、生产量大等等。
析此时有机相中被萃物的量,即为饱和容量。
• 第二节 萃取基本原理
• 一、萃取过程的物理化学 • 1、萃取过程本质 • 在萃取过程中,要使物质从水相转入有机相,就必须使它从亲水性转变为疏
水性,使它从易溶于水相转变为易溶于有机相,萃取过程的实质就在于利用 物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的相互转化。
• 在湿法冶金的溶剂萃取中,金属离子大多是亲水性的极性物质,在水溶液中 大多以水合离子状态存在,要使它们从亲水性变为疏水性,就必然要使萃取 剂与金属的水合离子发生化学作用,萃取剂必须将部分或全部的金属离子周 围的水分子顶替出来,生成不带电荷的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多数是络
溶剂萃取分离法

小 结
• 1、同量的萃取剂,分多次萃取的效率 同量的萃取剂, 比一次萃取的效率高。 比一次萃取的效率高。 • 2、增加萃取次数将增大工作量,并将 增加萃取次数将增大工作量, 引起误差。 引起误差。
(三) 主要的萃取体系
概念:溶剂萃取体系是由水相和 概念:溶剂萃取体系是由水相和有机相 水相 组成的。 其中有机相被称为萃取剂; 组成的。①其中有机相被称为萃取剂; 萃取剂 ②萃取后的水相称为萃余液,③被萃入 萃取后的水相称为萃余液, 萃余液 到有机相中的物质称为萃合物。 到有机相中的物质称为萃合物。 萃合物 分类:根据萃合物分子性质的不同, 分类:根据萃合物分子性质的不同,萃 取体系可分为螯合物萃取、 取体系可分为螯合物萃取、离子缔合物 螯合物萃取 萃取和协同萃取等几种类型。 萃取和协同萃取等几种类型。 等几种类型
cA总 有机) (m −m ) /V(有机) ( 0 1 D= = cA总(水) m /V(水) 1 经一次萃取后留在水相中A的质量 V水 ( ) m =m ( ) 1 0 D ( 机 +V 水 V有 ) ( )
解:
பைடு நூலகம்
多次连续萃取的计算(2)
第二次萃取后水相中剩余溶质质量: 第二次萃取后水相中剩余溶质质量: V(有机) V 有机) ( 2 m2 = m ( ) m0 ( = ) 1 D (有机)+V 水) V D (有机)+V 水) V ( ( 经n次萃取后水相中剩余溶质质量: 次萃取后水相中剩余溶质质量: V有 ) ( 机 n m =m ( ) n 0 D ( 机 +V 水 V有 ) ( ) n次萃取后的萃取效率 为: 次萃取后的萃取效率E为 次萃取后的萃取效率 V水 ( ) n E = −( ) 1 D ( 机 +V 水 V有 ) ( )
药物分离技术第二章 药物的液液萃取技术

第二节 分子间作用力与溶剂特性
范得华力包括:
色散力: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由于非极性分子外围电子不停运动和原子核的不断 震动,可能造成某一瞬间存在偶极矩不为0(即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造成同极相 吸、异极相斥,这种作用力即为色散力。
大小取决于分子的变形性,半径越大,色散力越强。
产物 青霉素G 红霉素 螺旋霉素 土霉素
萃取溶剂 乙酸丁酯 乙酸丁酯 乙酸丁酯
丁醇
产物 林可霉素 加兰他敏 延胡索乙素 新生霉素
萃取溶剂 丁醇
乙酸乙酯 乙醚 丁醇
主要用于抗生素及天然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的提取。
四、化学萃取
• 化学萃取则利用萃取剂与溶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复合分子, 向萃取相分配而实现溶质转移。
当溶质—溶质之间作用力和溶剂—溶剂之间的作用力越大时,溶解越困难。 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的极性关系:
非极性物质<极性物质<氢键物质<离子型物质 当物质溶解时,溶质结构与溶剂结构相似、彼此间的作用力相似,溶解容易进行, 此为“相似相容”原理。
第二节 分子间作用力与溶剂特性 一、分子间作用力
物质内部作用力:化学键、氢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pKb
pH
可见,弱电解质溶质在有机相中的浓度主要取决于pH值。
弱酸性电解质:pH值越低,分配系数越大;弱碱性正好相反。
•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分配系数是水中氢离子浓度的函数,调节水相的pH, 使溶质以分子状态↑,进入萃取相↑,分配系数↑,萃取率↑。
红霉素是碱性电解质,在乙酸戊酯和 pH 9.8 的水相之间分配系数为 44.7 ,而水相 pH5.5 时为14.3 。
乳状液是一个不稳定的热力学体系,易聚集分层,成为稳定的两相。 若要形成稳定的乳剂,需要加入稳定剂使其形成稳定的体系,这种稳
溶剂萃取法工艺流程

溶剂萃取法工艺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技术,通过溶剂选择性地萃取混合物中的目标物质,实现有效的分离纯化。
第二章溶剂萃取

2.3 无机化合物萃取(了解)
无机萃取一般包括如下过程: (1)水相中的被萃取溶质与加入的萃取剂形成萃取物(通 常是配合物); (2)在两相界面,萃合物因疏水分配作用进入有机相,最 终溶质在两相间达成平衡。
2.2 溶剂萃取理论
首先用于有机物的分离,19世纪初开始用于无机物 萃取,19世纪40年代后溶剂萃取走向成熟;
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选择性较高 分离效率比很多现代分离技术低,比高效液相色谱 低2-3个数量级;
有自动化仪器,但没有得到普及,手工操作的重现 性差
大量使用有机溶剂,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溶剂
丙酮 环己酮 丁酮 二乙基酮 甲基丙基酮 甲基异丁基酮 甲醇 乙醇 异丙醇 正丁醇 异丁醇 正丙醇
溶解度参数 × 103 (J/m3)1/2
20.25 20.25 19.03 18.00 18.21 17.19 29.67 26.39 23.53 23.32 22.10 23.35
(2)罗氏极性参数(P’)
溶解度参数的特点
(1)与溶剂罗氏极性参数P’是相互关联的,它反映了溶 剂极性的大小。
(2) 两种溶剂溶解度参数相同时,互溶性最好;相差越大, 互溶性越差。
(3) 可用于溶剂萃取、色谱以及许多分离方法中溶质或溶 剂极性大小的估算、分离过程中溶剂的选择。
(4)包括了色散力、偶极力、质子接受性或给予性的贡 献。
(2)混合溶剂: 选用混合溶剂体系,获得任意极 性并具有良好选择性的溶剂体系。
混合溶剂的极性与单一纯溶剂的极性关系为:
P'1P1'2P2'.... iPi'
溶剂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溶剂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溶剂萃取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提取方法,主要基于溶解度的差异对混合物中的组分进行分离。
其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1. 选择合适的溶剂: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特性,选择一个适合的溶剂或溶剂组合,使需要提取的成分在该溶剂中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2. 溶解过程:将混合物与溶剂混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如温度、压力等),使溶质分子在溶剂中溶解。
3. 分相过程:由于混合物中的组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溶液中的组分会在不同溶剂相中分配。
常见的情况是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高,而其他组分则相对较低。
4. 分离过程:通过分离两个相的方法(如液液分离、萃取等),将希望提取的组分从原始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一般情况下,有机溶剂相中的成分被提取出来,而水相中的成分则留在原始混合物中。
5. 回收溶剂和提取物:经过分离后,有机溶剂中的提取物可以通过蒸馏、浓缩等方法得到纯净的目标物质。
溶剂则可以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回收和循环使用。
总的来说,溶剂萃取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实现对混合物中的组分进行分离。
其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
溶解度差异,充分利用了溶解度的规律,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溶质和混合物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DR
3、萃取率(q) -指被萃取物进入到有机相中的量占萃取前 料液中被萃取物总量的百分比。
q C V C V C V 100 % 100 % C C ( V /V ) C
D D 1/ R
100 %
因为E=D· 将D=E/R代入上式,有: R
(2) 酰胺萃取剂
• 氨分子中的一个氢为酰基取代,另两 原子氢为烷基取代的衍生物为酰胺。
酰基
酰胺
它们通过氧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
同时含有肟基C=NOH及羟基的萃取剂,称为羟肟萃 取剂,它们通过羟基氧原子与肟基氮原子与金属离子 生成螯合物而实现萃取。
(3)羟肟与异羟肟酸类萃取剂
具有
结构的萃取剂为异羟肟酸,金属离子也是与它生成螯 合物而被萃取。
(4)羟基喹啉类萃取剂
• 最有代表性的是kelex100,其结构式为
N
• 它也是一种螯合萃取剂
4. 含硫萃取剂
• 含硫萃取剂的分子中,除含碳、氢外,还 含有硫,冶金萃取剂中,目前主要得到应 用的有硫醚类和亚砜类萃取剂。 • 硫醚(R2S)可以看作是硫化氢的二烷基衍 生物,而亚砜(R2S=O)则是硫醚被氧化的产 物。 • 硫醚的萃取作用主要是通过硫原子,而亚 砜类的萃取是通过氧原子配位实现的。
§2.1.3 萃取剂、稀释剂与相调节剂
§2.1.3.1 萃取剂
– 根据萃取剂分子功能基的特征原子进行分类 • 含氧萃取剂 • 含磷萃取剂 • 含氮萃取剂 • 含硫萃取剂 – 按照萃取剂的酸碱性能进行分类 • 碱性萃取剂 • 中性萃取剂 • 酸性萃取剂
1. 含氧萃取剂
• 此类萃取剂分子中只含有碳、氢、氧三种 元素的原子。 • 包括醚 R-O-R 醇 R-OH O 酮 R-C -R 酸 RCOOH O 酯 R-C-O-R’ • 它们通过氧原子与被萃物结合形成萃合物。
2.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 凡两种溶剂混合生成氢键的数目或强度 大于混合前氢键的数目和强度,则有利 于互相混溶,反之则不利于互溶。
溶剂的互溶性规律
1. AB型和N型溶剂几乎完全不互溶。 2. A型和B型溶剂混合前无氢键,混合后形成氢键, 故有利于完全互溶,如氯仿与丙酮。 3. AB型和A型,AB型和B型、AB型与AB型在混合前 后都有氢键形成,互溶度大小视混合前后氢键的强 弱及多少而定。 4. A型和A型,B型和B型,N型和N型,N型和A型、 N型和B型,混合前后均无氢键形成,互溶度大小 取决于混合前后范德华力的大小,即由分子的极化 率和偶极矩决定。 5. AB(3)型溶剂行为与B型或N型溶剂类似。
M X M Y o
n
n [ X ]
Yo
n
当水相中有两种以上物种被萃取,或有机 相有二次反应发生,则情况会更复杂。
D和λ的区别
1. D和λ概念有区别,不能将两者混同 2. D受λ支配,即受分配定律支配 3. D是变数、易测定 4. λ是常数,但难于测定
2、萃取比(E) -指有机相中某一组分的质量流量(kg/min) 与水相中该组分的质量流量之比。来自 有机相-有机溶剂 – 萃取剂
• 是一种能与被萃物作用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相而易溶于有 机相的化合物,从而使被萃物从水相转入有机相的有机 试剂。 • 萃合物:萃取剂与被萃取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不易溶 于水相而易溶于有机相的化合物(通常是一种络合物) 称为萃合物。
– 稀释剂
• 指萃取剂溶于其中构成连续有机相的溶剂。例如磺化煤 油。稀释剂虽与被萃物不直接化合,但往往能影响萃取 剂的性能。(改善有机相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 表面张力 ) – 极性改善剂(相调节剂) – 为了避免萃取或反萃取时产生稳定的乳化或生成第 三相,有时还要往有机相加入一些高碳醇或其他有 机化合物,增加萃取剂、萃取剂的盐类或萃合物的 溶解度。这些有机化合物统称为极性改善剂(相调 节剂)。
q E 1 E 100 %
4、分离系数(βA/B)
- 分离系数(βA/B)又称为分离因数,它是 表示两组分分离难易程度的一个参数,定 义为在同一萃取体系内,在同样条件下两 组分的分配比的比值,对A、B两组分而言, 其分离系数可表示为:
DA DB [ A] / A [B] / B [ A] [B ] [B ] [ A]
TM
MX n
M X n n
n
水相中:
T M M MX
MX 2 MXn M X
M 1
n
i0
i (x)
i
M Y o
D
TM TM
n
绝大部分的萃取过程是络合物的形成过 程,研究萃取过程必须了解溶液中络合物 形成的理论。 根据络合物的分级平衡理论,多合配位 体络合物在溶液中是逐级形成的,每一 步的络合反应都存在平衡。
MXn的各级络合物可用下列各反应式表示:
βn称为络合物MXn的生成稳定常数,简称稳定 常数。
福劳内乌斯函数:
• 水相:
– 水相料液
– 指作为萃取原料的含有待分离物质的水溶液。
– 络合剂
• 指溶于水相且与金属离子生成各级络合物(包括 螯合物)的配位体。
– 盐析剂
• 指溶于水相既不被萃取又不与金属离子络合但能 增加萃取率的无机盐。
§ 2.1.1.2 萃取过程
§2.1.2 溶剂分类和溶解度规律
• 溶剂与溶剂之间的两种作用力:
§2.1.3.2 稀释剂与相调节剂
稀释剂
有机相中除了萃取剂之外,在许多情况下还必须有 稀释剂,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稀释剂在有机相中 占有更大的比例。 常用稀释剂的组成分为脂肪烷烃与芳香烃两大类, 有些工业稀释剂常由不同比例的这两类化合物组成。 有时还含有一定比例的环烷烃。 稀释剂的作用是溶解萃取剂构成连续有机相,改善 有机相的物理性能,因此早期认为他们在萃取过程 中是“惰性”的,然而随着研究过程的深入,人们 越来越认识到稀释剂对萃取过程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
溶剂萃取
§2.1基础知识 § 2.1.1 基本概念 –溶剂萃取(液-液萃取)是一种从溶液中分离、 富集、提取有用物质的有效方法,它利用溶质在 两种不相混溶的液相之间的不同分配来达到分离 和富集的目的。 § 2.1.1.1 萃取体系 1、萃取体系的组成 • 一个萃取体系是由有机相和水相组成,在同一 个萃取体系中两相互不相溶或基本不互溶。
酸性磷(膦)型萃取剂
(P204)
(Cyanex272)
(H2MEHP)
它们通过羟基上的氢与金属阳离子发生交换,在高 的酸度下,磷氧键上的氧原子也可参与配位。
3. 含氮萃取剂
• 含有碳、氢、氮或碳、氢、氧、氮原子的 萃取剂称为含氮萃取剂,它们主要分为如 下四类:
(1)胺类萃取剂 (2)酰胺萃取剂 (3)羟肟与异羟肟酸类萃取剂 (4)羟基喹啉类萃取剂
A/B
• βA/B越大(或越小),说明两种物质越容易分离, 当β=1时,两种物质无分离效果。 • 一般A表示易萃组分,B表示难萃组分,所以βA/B 越大,说明A、B越易分离,也就是说萃取的选择性 越好。 • 有时可简单用β表示分离系数。 • 分离系数β不是常数,随萃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6.072 9.06 45.1
表2-2 醇的同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分子式 化合物 甲 醇 乙 醇 正丙醇 正丁醇 正戍醇 正已醇 正庚醇 正辛醇 CH3OH C2H5OH C3H7OH C4H9OH C5H11OH C6H13OH C7H15OH C8H17OH 溶解度(g/100克水 20℃) 完全互溶 完全互溶 完全互溶 8.3 2.0 0.5 0.12 0.03
–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存在于任何分子之间,其大 小随分子的极化率和偶极矩的增加而增加。 –氢键-氢键A-H·B的生成(其中A和B为电负性大 · · 而半径小的原子如氧、氮、氟)依赖于溶剂分子 具有给电子的原子B和受电子的A-H键。
氢键比范德华力强
溶剂的分类
• 按照是否含有A-H或B分为下述四种类型: 1. N型溶剂 即惰性溶剂,如烷烃类、苯、四氯化 碳、煤油等。它们不能生成氢键。 2. A型溶剂 即受电子溶剂,如氯仿、二氯甲烷、 五氯乙烷等。含有A-H基团,能与B型或AB型溶剂 生成氢键。 3. B型溶剂 即给电子溶剂,如醚、酮、醛、酯、 第三胺等,它们含有B类原子,能与A型溶剂生成 氢键。 4. AB型溶剂 即给受电子型溶剂,同时具有A-H和B.
D
TM TM
M 1 M 2 M 3 M n
[M 1 ] [M 2 ] [M 3 ] [M n ]
一种最简单的情况: 水相中尽管有M……MXn但只有MXn 能为有机相 萃取;而有机相中的MXn不发生离解或谛合作用。 有机相中:
(1)胺类萃取剂
• 它可视为氨的烷基取代衍生物,氨分子中一个 氢为烷基取代的衍生物,称为伯胺(RNH2 ), 两个氢为烷基取代的衍生物为仲胺(R2NH)、 三个氢为烷基取代的衍生物为叔胺(R3N), 季铵盐R4NC1视为氯化铵分子中的四个氢为烷 基取代的衍生物。 它们通过氮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
§2.1.4 萃取平衡
§ 2.1.4.1 分配定律
Nernst分配定律: 当某一溶质在基本上不相混溶的两个溶剂 中分配时,如在给定的温度下在两相达到平衡 以后,且溶质在两相中分子量相等,则其在两相 中的浓度的比值为一常数.
λ=[M]2/[M]1=常数
式中[M]1、[M]2分别为达到平衡后,溶质在1、 2两相中的浓度,λ称为能斯特分配平衡常数, 简称分配常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 AB型溶剂 同时具有A-H和B,它们可以结 合成多聚分子,且可以分为三类:
–AB(1)型 交链氢键缔合溶剂,如多元醇、 胺基取代醇、羟基羧酸、多元羧酸、多酚等。 –AB(2)型 直链氢键缔合溶剂,如醇、胺、 羧酸等。 –AB(3)型 生成内氢键的分子,如邻位硝基 苯酚,因已形成内氢键,故A-H已不再起作用, 所以它们的性质与一般AB溶剂不同。而与B型和 N型溶剂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