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1511366382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
《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
《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
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123条)

陀思妥耶夫斯基名言(123条)1、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2、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3、让以前的事都过去吧,和以前的世界一刀两断,再不想听到它的任何情况,任何消息,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地方去,从此不再回头!4、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5、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
6、大凡善良的人总喜欢把人往好处想,总是把人想得比实际上更好,总爱夸大他们的好处。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以后的幻灭是很难过的,在他们觉得自己负有责任时就更难过了。
7、世界就建立在荒诞上面,没有它世上也许就会一无所有了。
8、只要一有必要,我们就会压制我们的道德感;我们就会把自由、安宁、甚至良心,把一切、一切都拿到旧货市场上去拍卖。
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只要我们热爱的这些人能够幸福。
9、在整整十年服苦役期间,我从来没有单独一个人在一起过;一次也没有,就连一分钟也没有过。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更令人痛苦的呢?10、他们有那么多,而我只是一个。
11、我为什么苦恼?那是习惯,那是七千年形成的全世界人类的习惯。
将来戒掉了这种习惯,咱们就成了神。
12、仅仅为了揣摩一个坏人的想法,值得这么激动吗?由他怎么想去!13、就像是枯黄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你的梦幻世界变得越来越荒芜。
14、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15、我不得不纪念自己感觉的周年,回忆几年前曾经如此为我所钟爱,而实际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16、但也许是因为您过于不幸,所以才当真认为自己不对。
17、疾病导致犯罪,还是犯罪因为它本身的特殊性质,始终伴随着某种像疾病一样的现象呢?这个问题他认为自己无力解决。
18、听了这一句毫无恶意的玩笑话,公爵居然脸红得像个天真的处女,从这一点来看,我可以断定他是个高尚的青年,胸怀悲天悯人之志。
19、人之所以是人,就是要相互折磨。
20、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生关键词-----心理阴影
பைடு நூலகம்
1821年11月11日 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普通医官家庭。
父亲脾气暴躁,嗜酒成癖。 童年很长时间是在莫斯科近郊一家医院度过。
人生关键词-----贫穷
• 184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毕业于彼德堡军事学院,在彼德 堡工程部制图局供职。 • 一年后,由于不能忍受枯燥的工作,他辞职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 强调真实地 按“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生活。强调准确、具 体、真实。 • ②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 风貌。 所塑造人物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
• ③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以人道主义为出发点的。同时 也在思考着“社会重建”方案。 • ④在表现生活方面的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 ⑤19世纪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 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 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人生关键词----由“假处决”到“宗教救 世”
• 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本性扭曲、内心分裂的主人 公自我救赎的过程。
• 深刻的“人道主义、宗教救世理论”的主题内涵的提出。
人生关键词----“土壤主义”理 论
• 土壤主义政治理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俄国的进步知 识分子如果脱离了人民这个“土壤”,什么都变成了空谈。 “没有土壤,什么也不会生长,什么也果实也不会有。”
人生关键词----由“假处决”到“宗教救 世”
• 代表作《罪与罚》为作者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 梗概:小说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城市里贫穷的知识 分子,他只身在彼得堡读书,但因为穷,不得不中途缀学, 为了维持生计,而向高利贷者借钱。这时,他的妹妹杜尼 亚为了维持家庭的体面,特别是为了哥哥的前途,同意嫁 给一个她并不爱的有钱的自私自利的恶棍卢仁,面临着变 相卖淫的境遇。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 而走险,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太,又把恰巧来到现场的 老太太的妹妹杀死。杀人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了严 重的精神危机,不断地受到道德和良心的惩罚,最后在索 尼娅的理解感召下,自动投案自首,并在流放过程中皈依 了上帝。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重要作品介绍

列宁称《死屋手记》为“不可逾越的作品”。
罪 与 罚
《罪与罚》《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主要人物:
—拉斯柯尔尼科夫 穷大学生,杀人犯; —杜尼娅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为了 哥哥被迫嫁给卢仁; —马美拉多夫 城市贫民,失业,酗酒, 车祸而死; —索尼亚 马美拉多夫之女,为全家生计, 被迫卖身;
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 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 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第二次婚姻
小说《罪与罚》和《赌徒》完成以后,陀氏遇到第二个 妻子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她比陀氏小25岁,善良,温 柔,贤惠。1866年10月,安娜经老师推荐,到陀氏家当 速记员,帮助陀氏速记小说,整理和誊写《赌徒》的速 记稿。他们配合得很好,在20多天中便完成了《赌徒》, 他们也相爱了。陀氏十分渴望有一个正常生活的家庭, 过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想当什么天才、癫痫病患者、圣 人、苦役犯、荒淫之徒和理想主义者。他们很快结婚。
华尔戈夫斯基一手制造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一是他侵吞了贫 穷、没落的伊赫德曼耶夫贵族家庭的仅有的一座田庄,并且为了 娶拥有百万家产的卡佳做儿媳而破坏了伊赫德曼耶夫的女儿娜达 莎同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婚事。另一个是斯密司老人一家,他的 女儿被华尔戈夫斯基始乱终弃,骗走了财产,死于贫病交迫之中, 斯密司也最终死于贫困。斯密司的外孙女不能宽恕她的父亲——华 尔戈夫斯基,她的倔强、带有疯狂的反抗精神引起人们对“被侮 辱与被损害”者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显示了小说的现实 主义力量。而小说当中这些不幸的人往往是逆来顺受,流露出毫 无出路的绝望情绪。
06第七章 第六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 1881)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1881 俄国19世纪后期著名作家, 19世纪后期著名作家 俄国19世纪后期著名作家,世界文 学天才, 20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 学天才,在20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 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复调结构(复调小说) 复调结构(复调小说)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 苏联著名文艺家巴赫金称陀氏的小说 复调小说” 是“复调小说”,由此公认陀氏小说 的艺术特点具有复调性。 的艺术特点具有复调性。
巴赫金对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含义: 巴赫金对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含义: 一是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 一是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 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 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 二是小说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二是小说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 描写命运, 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 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 在进行全面对话。 在进行全面对话。 三是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 三是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 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 概括起来, 概括起来,理解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 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 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
潜意识描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 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 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隐 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 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 心理分析 梦的反映
主要小说篇目: 主要小说篇目:
《穷人》(1845) 穷人》 双重人格》 1846) 《双重人格》(1846)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1861)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 死屋手记》 1861-1862) 《死屋手记》(1861-1862) 罪与罚》 1866) 《罪与罚》(1866) 白痴》 1868) 《白痴》(1868) 卡拉马佐夫兄弟》 1880) 《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外国文学史笔记——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1821 年 11 月 11 日,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莫斯科,其父为贫民医院医生,薄有田 产,后取得贵族身份。陀思妥耶夫斯基家住医院附近,为贫穷、疾病所包围,使他对当 时平民以至贫民的生活多有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幼患有癫痫病,为顽疾所困,他的 心灵以及创作都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1837 年,他遵父命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但生活贫苦,有时口袋里连饮一口茶的 钱都没有。他因爱好文学而致学业成绩不佳。六年后到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但一年后即 辞职而专事文学创作。
因为处身于社会的底层,杰符什金性情敏感,十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不认
为自己是别人的累赘,因为“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他不 认为自己天生卑贱,也不认为抄抄写写是卑贱的工作,觉得自己“也有一颗与别人一样的心”, “我有良心和思想”;他以自己在工作而自豪,“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嘛”。从这些言语 中透露出小人物的“自尊”和他们要做“人”的强烈意识,他们虽然贫穷,但“贫非罪”。
这段生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抛弃了从前的思想信仰,从《圣经》中 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认为只有基督教的博爱忍从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正确途径。 这一思想是他在此后的作品中所竭力宣扬的,也是他与进步的民主主义者论战的立足 点。对他的创作来讲,这十年使他的生活阅历更为丰富,素材积累更为丰厚,对人性的 思考也更为深入。而苦役和兵役生活对健康的损害也使他的癫痫病日益频繁发作,这也 多少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神经质的色彩。
此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写过《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其 中浓重的幻想色彩和对人物病态心理和人格分裂的描写,显示出作家创作上的独特之 处,其主观倾向与神秘色彩导致别林斯基等人对他的批评,并最终导致双方的分裂。陀 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文学不应该局限于具体的社会使命,而应更重视想象和幻想,他把 他的现实主义称为“幻想的现实主义”。此时,他与别林斯基等激进民主派的分歧还停 留在文学观念上,他仍然醉心于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赞成社会改革,解放农奴, 为此,他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在一次集会活动中与小组成 员一起被捕,加给他的罪名是在会上朗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一封信》,为此他被削 去贵族身份,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才由尼古拉一世下旨改判为四年苦役加期满后在 边疆服兵役。这样,自 1849 年被捕至 1859 年回到彼得堡,他中断文学创作达十年之久。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简介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
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42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命成为,并在一年后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
1843年,他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译成俄文,可惜并没有人因此而关注他。
于是在1844年他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184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
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广获好评。
据说任杂志社主编的涅克拉索夫在读完小说后兴奋地冲进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办公室,大叫:“又一个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和他的追随者看后都有一样的感觉,别林斯基更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俄罗斯文学的天才”。
《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
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1847年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
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
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执行死刑。
在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
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
1854年他被释放,但是要求必须在西伯利亚服役。
1858年他升为,从此可以有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与写作。
从假处决事件到西伯利亚服刑这十年时间是他人生主要的转折,他开始反省自己笃信宗教。
托斯妥耶夫斯基

编辑本段人物档案姓名:陀斯妥耶夫作家风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
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
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
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
《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
《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