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肌肉力量的原理、方法
健身肌肉的发力原理

健身肌肉的发力原理
健身肌肉的发力原理是通过肌肉的收缩来产生力量。
肌肉由许多纤维束组成,这些纤维束由细胞构成,被称为肌纤维。
肌纤维内含有一种叫做肌原纤维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内有许多能产生收缩力量的小结构,称为肌纤维。
当我们进行健身训练时,肌纤维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导致肌肉收缩。
肌肉的收缩是通过一种叫做滑动原理的机制来实现的。
每个肌原纤维内的肌纤维会通过细小的力量产生机构,称为肌原节,与相邻肌原纤维的肌原节相连。
当我们进行力量锻炼时,肌原纤维内的肌原节会与肌原纤维中的钙离子相结合,从而产生收缩力量。
肌肉收缩的原理是,当肌原节上的钙离子与肌原节内的肌纤维结合时,肌原节会改变形状,并使与之相连的肌原纤维发生收缩。
这导致相邻的肌原纤维也会相继发生收缩,最终导致整个肌肉的收缩。
收缩后的肌原纤维会在肌肉的两端连接到骨骼上,从而使肌肉可以在骨骼上产生力量。
总之,健身肌肉的发力原理是通过肌肉纤维的收缩产生力量,并将其传递给与之相连的骨骼,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和力量表现。
肌肉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是什么

肌肉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是什么肌肉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健身方式,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型和提高身体机能。
要进行有效的肌肉训练,了解基本原理和掌握相关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肌肉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一、肌肉训练的基本原理1. 肌肉适应原理肌肉适应原理是指在进行肌肉训练时,肌肉组织会适应所受到的压力、负荷和刺激,从而产生生理和形态上的变化。
当我们进行肌肉训练时,肌肉组织受到刺激后会发生微小的损伤,身体通过修复和适应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因此,要让肌肉得到有效的训练,负荷和刺激的适度非常重要。
2. 肌肉超负荷原理肌肉超负荷原理是指在进行肌肉训练时,要让肌肉组织承受较大的负荷,超过其正常负荷水平,以促使肌肉更快地适应和生长。
通过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量,比如增加重量、增加次数和减少休息时间等,可以实现肌肉超负荷,进而达到训练效果。
3. 肌肉耐力和力量原理肌肉耐力和力量是进行肌肉训练的两个重要方面。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在长时间、低负荷运动中能持续发力的能力,而肌肉力量则是指肌肉在短时间、高负荷运动中的最大发力能力。
通过合理的训练计划,可以同时提高肌肉的耐力和力量。
二、肌肉训练的技巧1. 合理的训练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训练计划是进行肌肉训练的关键。
计划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训练目标和时间安排来制定。
一般而言,训练计划应包括全身性的训练,每周进行3到4次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适度休息和恢复也是很重要的。
2. 选择适当的负荷和动作选择适当的负荷是进行肌肉训练的基础。
负荷过轻则无法有效激发肌肉生长,负荷过重则容易导致肌肉和关节受伤。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负荷,可以使用哑铃、杠铃、健身器械等。
此外,选择合适的动作也非常重要,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不正确的训练方式。
3. 控制训练的速度和幅度在进行肌肉训练时,控制训练的速度和幅度同样很重要。
通常情况下,肌肉发力的时间应相对较长,一般建议在2到4秒之间完成一个动作。
肌力训练知识点总结

肌力训练知识点总结一、肌力训练的原理1. 肌力训练的基本原理是刺激肌肉,促进肌肉增长。
通过重复的肌肉收缩促进肌肉增长,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2. 肌力训练还包括肌肉负荷、次数和组数的控制。
合理安排训练量和负荷,可以有效地激发肌肉增长。
3. 正确的肌力训练可以增强骨骼肌和关节的稳定性,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 肌力训练还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从而帮助控制体重。
二、肌力训练的方法1. 训练肌肉群:肌力训练应该覆盖全身的主要肌肉群,包括胸部、背部、肩部、手臂、腹部、臀部和腿部。
2. 选择适当的负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负荷,一般来说,负荷应该使你在12-15次重复动作后感到疲劳,但仍能坚持完成。
3. 控制动作速度:在肌力训练中,动作速度也非常重要。
通常,做起始和收缩动作时,动作要缓慢控制,而在动作的中间部位加速,这样能更好地刺激肌肉。
4. 安排合理的训练计划:肌力训练要有系统性,包括每周的训练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长、训练内容和休息时间等都需要合理安排。
5. 变化训练方式:在进行肌力训练时,可以尝试不同的训练方式,如使用哑铃、杠铃、器械等,以更好地刺激肌肉生长。
6.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肌肉生长需要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因此在训练后要给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生长。
三、注意事项1. 注意姿势:在进行肌力训练时,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可以请教教练或者观看相关的训练视频,以确保姿势的正确性。
2. 避免偏食:肌肉增长需要足够的营养供给,因此在进行肌力训练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的平衡。
3. 控制训练次数:肌力训练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过度训练,否则容易导致肌肉疲劳或受伤。
4. 考虑个人特殊情况:在进行肌力训练时,还要考虑个人的特殊情况,如年龄、性别、运动历史和身体健康状况等,以便制定最合适的训练计划。
5.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肌肉生长需要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因此在训练后要给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生长。
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爆发力

新课学习
(四)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采用小负荷或自身体重进行静力性稳态练习; 采用侧向、斜向和扭转形式的动力性练习;
借助专门的器械,如稳定球等进行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练习。
新课学习
(四)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1.静力性稳态练习
臀桥
平板支撑
新课学习
(四)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练习方法
2.动力性练习
卧推杠铃
仰卧飞鸟
新课学习
(二)力量练习的方法
2.发展肩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方法
直立哑铃侧平举
俯卧挺身
新课学习
(二)力量练习的方法
3.发展腰腹部肌肉力量的锻炼方法
仰卧起坐
仰卧举腿
思考讨论
力量练习顺序的原则是什么?
力量练习顺序的原则
(1)先练多关节动作,再练单关节动作。 (2)先练大肌肉群,再练小肌肉群。 (3)先练薄弱部位,再练优势部位。 (4)先练难度大的动作,再练难度小的动作。 (5)上下肢一起练习时,先练腿部动作。再练上肢动作。 (6)推和拉、屈和伸的动作交替,左侧肢体和右侧支体的动作交替。
新课学习
力量的体能类型
(1)绝对力量: 肌肉或肌肉群所产生以克服某种阻力的极限力量,常称为
肌肉力量。 (2)力量耐力:
肌肉或肌肉群在一定负荷下尽可能长时间耐受疲劳、持续 工作的能力。 (3)爆发力:
一块肌肉或肌群所产生的,在一定负荷下快速收缩的能力。
新课学习
(二)力量练习的方法
1.发展胸部肌肉力量的锻炼方法
新课学习
(三)认识核心区
一般来说,核心区是指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由腰椎、骨 盆和髋关节所围成的区域,并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 肌腱和骨骼。有时,根据运动实践的需要,也可扩展到整个躯千 部位,被称为“大核心区”。核心区是人体的中间环节,是连接 上肢和下肢的枢纽。
力量训练原理及方法

力量训练原理及方法力量训练在体育健身领域中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生理素质和运动能力。
力量训练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适应原理、超负荷原理、专项性原理、间歇性原理和个体差异原理等。
适应原理是指人体对外界刺激适应的能力,力量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适应原理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根据适应原理,力量训练应该具备一定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同时要遵循适应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原则。
训练过程中逐渐增加负荷和刺激的力度,可以使肌肉在适应性增长的同时,也避免了过度训练和损伤的风险。
超负荷原理是指训练时对身体施加超过正常负荷的刺激,以激发肌肉适应增长。
超负荷可以通过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重量来实现,例如增加训练的组数和次数,增加负荷的重量和强度等。
超负荷原理有效地激发肌肉的增长和发展,是力量训练的核心原则之一专项性原理强调训练应根据具体目标和需要进行。
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个体需求,对肌肉力量的要求是不同的。
因此,力量训练的方法和内容应因人而异,因需而变。
专项性训练可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弱势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间歇性原理指的是力量训练过程中,在进行重量训练或强度较大的动作后,需要给予肌肉足够的休息时间,以便肌肉得以恢复和生长。
适当的休息时间可以防止过度疲劳,减少受伤的风险,并确保肌肉能够充分修复和重新建造。
通常情况下,大肌群需要2-4分钟的间歇期,而小肌群则可以在1-2分钟之间。
个体差异原理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是不同的,每个人对力量训练的反应和适应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力量训练计划时,需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案。
具体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自重训练、器械训练和重量训练等。
自重训练是指利用身体自身的重量进行训练,包括俯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
这种训练方法不需要大量器械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器械训练则是通过运用各类器械来达到锻炼肌肉的目的,如哑铃、杠铃、弹力带等。
重量训练是专门用来增强肌肉力量的训练方式,通过负重训练使肌肉得到增长和发展。
肌肉增长原理

肌肉增长原理肌肉增长原理,也称力量训练原理,是指通过定期进行适量的重量训练,刺激肌肉的生长和适应能力,以增加肌肉量、强度和耐力的过程。
1.超负荷原理:要增加肌肉强度和体积,必须超过肌肉的负荷容忍度。
这意味着肌肉需要经常承受大于它们习惯的重量,以促进更多的肌肉纤维增长。
2.逐渐增加负荷:为了让肌肉适应负荷的挑战,必须逐渐增加训练的负荷。
当肌肉适应某个特定的重量时,增加重量可以让肌肉继续增长和发展。
3.多次重复原理:重量训练的目的是让肌肉进行最大程度的收缩,从而刺激肌肉纤维增长。
多次重复可以让肌肉更加充分地参与训练,加快新陈代谢和增强肌肉能力。
4.训练周期原理:为了让肌肉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和避免过度训练,必须确保合理的训练周期。
通常来说,肌肉需要在训练后进行至少48小时的恢复时间,因此需要隔一天或两天进行训练,以保持肌肉的最佳状态。
5.营养原理:肌肉需要适当的营养来进行生长和修复。
在重量训练的需要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补充能量和增强肌肉的代谢能力。
足够的水分和维生素也是必不可少的。
肌肉增长原理的应用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包括重量训练、力量练习、耐力练习和机械增重等。
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目标,以使训练合理和有效。
肌肉增长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但只要遵循肌肉增长原理并进行正确的训练和营养,就可以获得显著的肌肉增长和体力提升。
1.集中训练集中训练是指将多个训练动作聚焦在同一部位的肌肉上,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在练习时,可以选择一组肌肉,可以集中训练胸肌,包括卧推、上斜推举、下斜推举等训练动作。
通过集中训练可以让同一部位的肌肉得到充分的刺激和疲劳,从而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发展。
2.反复荷重反复负荷是指在单次训练中,两个阶段的负荷不同。
在训练中间的一段时间,可以适当增加负荷,然后恢复到原来的负荷。
这会引起肌肉意外的信号,刺激肌肉成长。
3.增加复杂性增加复杂性是指在训练中增加一些复杂的动作。
肌肉发力原理

肌肉发力原理肌肉发力是指人体肌肉通过收缩产生力量的过程。
肌肉发力原理是指肌肉收缩时所遵循的物理原理和生理规律。
了解肌肉发力原理对于理解肌肉运动的机制、合理进行训练以及预防运动损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肌肉结构与收缩机制人体肌肉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是由肌原纤维束聚集而成。
肌原纤维又由肌纤维束构成,肌纤维束中包含许多肌纤维。
肌纤维内部是由肌肉蛋白组成的肌纤维原丝。
肌肉蛋白分为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两种。
当肌肉受到刺激时,肌纤维内的肌球蛋白和肌凝蛋白发生结构变化,导致肌原纤维的长度缩短,即肌纤维收缩。
这种收缩是由肌原纤维中的肌球蛋白与肌凝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肌球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时,会释放出能量,推动肌原纤维的收缩。
二、肌肉收缩的类型根据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可以将肌肉收缩分为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两种类型。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在保持长度不变的情况下产生力量。
例如,举起一个重物后,手臂保持在一定的位置,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用于抵抗物体的重力。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在保持张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长度。
例如,屈曲手臂时,肌肉收缩缩短,但肌肉的张力保持不变。
三、力量的产生与调节肌肉的收缩产生力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肌肉纤维的数量:肌肉纤维的数量越多,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2. 肌肉纤维的类型:肌肉纤维分为慢收缩型和快收缩型。
慢收缩型纤维能够长时间保持收缩,但产生的力量较小;快收缩型纤维能够迅速产生力量,但疲劳快。
3. 肌肉长度:肌肉在不同长度下产生的力量也不同。
当肌肉处于最佳长度时,产生的力量最大。
4. 激活肌肉的神经元数量:当神经元激活的肌肉纤维数量增加时,产生的力量也会增加。
肌肉的力量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
当人体需要产生更大的力量时,神经系统会通过激活更多的肌肉纤维来实现。
这种调节机制可以使肌肉适应不同的力量需求。
四、肌肉发力与运动表现肌肉发力对于人体的运动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肌肉收缩可以产生不同的运动效果。
试举例说明骨骼肌力量和柔韧训练的原理和方法

试举例说明骨骼肌力量和柔韧训练的原理和方法
骨骼肌力量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练习来增强骨骼肌的力量和耐力。
这种训练的原理是通过逐渐增加重量或阻力,迫使肌肉适应并变得更强大。
一种常见的骨骼肌力量训练方法是重量训练。
这种训练通过使用哑铃、杠铃或健身器械等重物来提供阻力,从而激活和加强目标肌肉群。
举例来说,深蹲是一种可以锻炼大腿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
通过将杠铃放在肩膀后方,然后下蹲并再次站起来,重复多次可以增加大腿肌肉的力量。
柔韧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练习来增强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和灵
活性。
训练的原理是通过伸展和拉伸肌肉来促进肌肉纤维的伸长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一种常见的柔韧训练方法是瑜伽。
瑜伽通过一系列体位法和呼吸练习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例如,猫式和狗式是常见的瑜伽体位法,可以伸展和放松脊柱和背部肌肉。
除了瑜伽,还有其他的柔韧训练方法,如拉伸运动和功能性训练。
拉伸运动可以通过静态伸展或动态运动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
功能性训练则注重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连贯性,通过模拟日常活动来改善身体的灵活性。
骨骼肌力量训练主要通过增加重量或阻力来增强肌肉的力量和
耐力,而柔韧训练则通过伸展和拉伸肌肉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范围。
这些训练方法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指导和适量的锻炼来帮助
人们提升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但请注意在进行任何训练前请咨询专业人士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马步冲拳
发展髋关节伸肌、膝关节伸肌、踝 关节屈肌在远固定时的力量;也能发 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屈、肘关节伸、 前臂旋前肌群近固定时的力量。
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股后肌群、 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趾长伸肌、 前锯肌、胸小肌、胸大肌、肱三头肌、 肘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6.俯卧撑
发展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屈、肘关节伸、 腰背伸等各肌群近固定或远固定时的力量。
1.向心工作(克制工作)
肌肉收缩时引起起止点之间相互靠拢, 肌肉长度变短的收缩方式称向心收缩。向 心收缩所完成的工作叫向心工作。
等动向心工作是借助仪器使肌肉在速度相对恒 定的情况下,使整个运动范围内均产生阻力,肌肉 长度变短的收缩方式称等动向心收缩,等动向心收 缩所完成的工作叫等动向心工作。
2.离心工作(退让工作):
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其起止 点之间相互靠拢,肌肉长度变短的收 缩方式称向心收缩。 人体的分部 2.离心收缩: 是肌肉收缩时起止点 之间相互远离,肌肉长度变短的收缩 方式称离心收缩。
要求: (1)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交替 进行。 (2)原动肌和对抗肌一起交替 练习。 (3)定点和动点交替练习。
人体器官的变异与畸形
2、负重俯立扩胸
发展肩胛骨后缩,肩关节水平伸,腰背 伸等各肌群近固定时的力量。 肌肉: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等动力性 和静力性力量。
3.卧推杠铃
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屈和肘关节伸等 各肌群近固定时的力量。 肌肉:前锯肌、胸小肌、胸大肌、肱三 头肌等。
4.前臂负重弯举
有效发展肘关节屈和腕关节屈等肌 群的力量。 肌肉:肱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 肱桡肌和前臂屈肌群的力量。
(二)静力工作
肌肉收缩时不引起运动环节绕关节运动的工作 方式。静力工作在细节和功能上有加固、支持、固 定三种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加固工作
在控制和制动关节运动的基础上,Fra bibliotek动临近关节所 有肌群的收缩力量,确保稳定关节角度的肌肉工作方式。
如“鞭打”动作的末尾,最终围绕控制出手点的高 度和角度的正确性,以防止关节脱位。在关节周围的肌 肉反射性地紧张收缩,对关节起着加固和保护作用。
一般动作中有以下三种情况出现。
(一)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向相反
说明肌力矩大于外力矩,运动环节顺着肌 拉力方向运动。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 同侧。便于记忆,可用“反同”二字概括。 “反”表示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向 相反。 “同”表示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同侧。
(二)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向相同
4.原动肌 要求每个关节运动方向上尽可能填 写两块以上肌肉名称。
5.肌肉工作条件 四肢:填入“近固定”、“远固定”。 躯干:填入“上固定”、“下固定”、 “无固定” 6.肌肉工作性质 要求填入:“向心工作”、“离心工作”、 “静力工作”
发展肌肉力量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一发展肌肉力量的原理:
就是克服阻力做功是发展肌肉力量的基本原 理。。
二、发展肌肉力量的基本方法:
有三种
1.动力性力量练习法 2.静力性力量练习法 3.电刺激力量练习法
(一)、动力性力量练习法
动力性力量练习法就是指人体采用相对运 动的动作形式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此 类练习一般采用向心收缩或离心收缩状态下 所进行的负重练习。
这种情况有“动作快”和“动作慢”之分。
1. “动作快”:在运动过程中有加速度或瞬 时加速度出现的为“动作快”。说明原动肌的 拉力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向相同。用“快同” 概括。 “快”表示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 向相同,环节运动速度快。 “同”表示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同侧。
2. “动作慢”:在运动过程中有减速度或瞬 时减速度出现的为“动作慢”。说明原动肌的 拉力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向相反。用“慢反” 概括。 “慢”表示环节运动方向与外力矩作用方 向相同,环节运动速度慢。 “反”表示原动肌位于环节运动方向的对侧。
三、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一)确定体育动作的开始姿势
分析一个动作,首先要了解,熟悉动作的完 整过程,遵守体育动作的特点与规律,符合体 育运动的实际情况,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动作开 始时人体要进入运动状态时的特征。 即把体育动作开始时的姿势特征用语言简明 扼要的描述出来,要抓住体育动作开始时的特 征,为下一步分析作好准备。
如何识别? 只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动态检测才能识别。
举例:以俩人同一部位下肢股直肌与股后肌群的实 验对照。
(1)求出身高与下肢长指数: 下肢长B的测量方法:大转子尖与地面距离除以身高
(2)双、多关节肌的功能性检测方法: ①“原地正踢腿”动作 踢三次,取最高数值。越高,屈髋伸膝肌肉的力 量越强 ②“体前屈双掌触地”动作 测三次,取最大值,比较,距离越远,说明背伸 肌及髋伸肌的伸展能力越好。
肌肉收缩时,起止点之间相互远离,肌肉长 度变长的收缩方式称离心收缩。离心收缩所完 成的工作称离心工作。
等动离心工作是借助于仪器,使肌肉在速度 相对恒定的情况下,使整个运动范围内均产生 阻力,肌肉长度变长的收缩方式称等动离心收 缩。等动离心收缩所完成的工作称等动力性工 作。
3.等动仪器
CYBEX400以上的型号,只能完成等动 向心工作的肌力测试 BIODEX700以上型号,可完成等动向心和等 动离心相兼工作的肌力测试。
负荷:
1.采用相当于本人最大力量80%的运 动负荷:发展肌肉的力量和速度,使 肌肉体积增加。 2. 60%的负荷:改善神经系统对肌肉 收缩的协调作用,使肌肉力量和肌肉 耐力增加。 3. 40% 的负荷: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 增加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的数量,保持 已获得的肌肉力量提高肌肉的耐力。 解剖学姿势 但对肌肉力量的增加作用不明显。
人体的轴和面 ( 1)
(三)电刺激力量练习法:
是一种被动肌肉力量练习法,具体方法 是将电极置于要练习的肌肉群表面,通过 电刺激使肌肉产生被动收缩。 特点:能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 肌肉损伤的可能性较小, 特别适用于肌肉损伤后的康复练习。
人体的轴和面(2)
三、力量练习的动作:
1.上举杠铃 用途:发展肩胛骨上回旋、上提, 肩关节屈、外展,肘关节伸和腰背伸 等各肌群近固定时的力量。 增加力量的肌肉:斜方肌、胸 大肌、三角肌、肱三头肌、竖脊 肌等肌肉力量。
3、如何克服双、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 和“被动不足”:
解决和识别一个运动员双、多关节肌存在功能上的 “主动不足”,还是“被动不足”,是选择发展肌 肉力量,还是发展软组织柔韧性(伸展能力)为主 要目的的问题,这对竞技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水平、 防止拉伤具有现实意义。 对运动员而言,既要有双多关节肌足够的力量, 又要有双多关节肌充分的伸展能力。
(二)静力性力量练习法:
是指人体采用相对静止的动作形 式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方法。此类练 习法是肌肉在等长收缩状态下所进行 的负重练习。即肌肉收缩克服阻力时, 肌纤维的长度未发生变化,使人体保 持某种特定位置所完成的练习。
解剖学方位术语
特点:
1.能发展静力力量、静力耐力和提高肌肉
的张力。 2.安全,一般不会出现急性肌肉拉伤等现 象。 3.长时间练习可影响肌肉的爆发力。
(二)划分阶段 当开始姿势确定下来,动作分析就可以开始。 动作过程中含有完成动作的各个“阶段”。单 一阶段,构成单一动作,重复阶段构成重复动 作;不同动作阶段的组合,则完成整套动作。 如“前臂弯举”、“摆臂”等动作
(三)置表与文字分析 表格是人们归纳观点、提炼内容的一种简 便方式和手段。“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 集中了《运动解剖学》中许多学过的基本 理论和知识精华,内容多,重复多,建议 采用表格形式。
肌肉:前锯肌、胸小肌、胸大肌、肱三头肌、 肘肌、竖脊肌等肌肉的力量。
(三)双、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1、双、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 双、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收缩发力时,已一个关节 处发挥了作用,在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处就不能充 分发挥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双、多关节肌的“主动不 足”。 2、双、多关节肌的“被动不足” 当双、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被拉伸时,已在一个关 节处被伸展拉长,在另一个(或其余)关节处就不能 被充分地伸展拉长,这种现象叫双、多关节肌的“被 动不足”。 双、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 足”是原动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作关系。
(3)双、多关节肌的功能性检测
若A“原地正踢腿”比B踢得高,髋关节运动幅度 大,则A比B股直肌、屈髋伸膝的力量大,也有可能 是股后肌群的伸展能力A比B强。 若A“体前屈双掌触地”比B距离长,则柔韧 性也较好。 结论:B力量、柔韧性都需加强
五、肌肉工作性质
可分为动力工作和静力工作。
(一)动力工作的类型:
2.支持工作 身体或四肢在阻力矩增加的情况 下,一侧肌群强烈收缩稳定和控制关 节角度不变的肌肉的工作方式。
如“肋木举腿”动作,若控直腿于90度,为 克服重力矩向下产生关节运动,髋关节的屈肌和 膝关节的伸肌要不停地收缩以控制下肢应重力而 下降,以及维持此姿势不变。
3.固定工作
固定原动肌定点骨保持不动的肌 肉或肌群的工作方式。 如“前臂弯举”,肩关节周围的肌肉。
体育动作解剖学分析
一、环节受力分析法 是以人体运动器官为基础,结合 体育动作实际与环节运动中的受力 情况定性寻找原动肌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简便实用,不受场地仪 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二、环节受力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环节受力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外力 来分析肌力,从而找出原动肌。 受力包括外力和内力。 外力---重力、弹力“支反力”、阻力 内力---原动肌为克服外力而收缩产生的力。
(四)常有表头内容 1.运动环节运动趋势 运动环节运动趋势指运动环节绕关节 如何运动,又怎样运动,包括动、不动和 介于动与不动之间。
2.运动环节名称与关节运动 运动环节名称与关节运动是指 由某些运动环节绕关节做某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