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比空难 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空难的心理学分析案例

空难的心理学分析案例

杆使飞机抬头,向上爬升了2500英尺,这使飞行速度一分钟内下降超过90节,随之
触发飞机的失速警报。
当时飞机正在35000英尺高空巡航,空气稀薄导致升力下降,突然爬升极 易引起失速,失速的同时又导致飞机获得的升力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飞 机开始像“秤砣”一下下坠。 此时伯宁本应向前推动驾驶杆让飞机俯冲以获得速度,但他却一直向后拉 杆,甚至在另一副驾驶机罗伯特要求接管飞机并向前推杆时,伯宁仍向后拽着驾 驶杆,两人相反的操纵被相互抵消,飞机姿态没有改变。关键时刻,机长杜波伊 斯回到驾驶舱,但此时距离坠海只剩90秒,高度只剩2000英尺,包括近地警告在 内的各种警告信号已响作一团,当他终于弄清楚状况并大声命令伯宁向前推杆时 ,一切都太晚了。
求机组使用“罗佐”1号航线,并重申在过“图拉”时报告。
最关键的错误:塔夫里手动输入“罗佐”的第一个字母R,FMC立即给 出以“R”开头的导航点名称,通常,距离最近的导航点“罗佐”会显示为第 一个。但是,“罗佐”已经被删除,显示的是132英里外的另一个机场。 但是塔夫里不假思索地选择“第一个”并按下了执行键,而这必须是经 过两名驾驶员确认后的操作。他们甚至也没有注意到面前的电子导航图上的 航线发生了变化。于是,飞机开始按FMC的指引左转。漆黑的夜空中,没人 知道横在面前的,是一座一万英尺高的山峰。 飞机以300英里的时速和每分钟1200英尺的下降率朝死亡飞去,一分多钟 后,当近地警告刺耳地响起时,焦灼不堪的两名飞行员试图拉起飞机,但之
谢谢欣赏
飞行记录仪数据显示: 机长正轮换休息已离开驾驶舱,副驾驶大卫•罗伯特替换了他,但控制飞机的 是副驾驶凯德里克•伯宁,两名副驾驶分工不明,紧急时刻出现了相反的操纵动作, 为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驾驶舱外用来测量飞行速度的皮托管有结冰的现象。皮托管结冰后,产生了 错误的速度读数,使自动驾驶仪自动关闭,同时发出了警告音。突如其来的告警使 得飞行员十分诧异,接手控制飞机的副驾驶伯宁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问题。 其实皮托管结冰的时间很短暂,不会超过1分钟,它会自行解冻并恢复正常的 速度读数,自动驾驶仪断开后,飞行员只需保持稳定飞行即可。但伯宁却拉动驾驶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

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法院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宪章》,安理会是在维持国际和平 与安全方面负主要责任的机关,但不是唯一负责 任的机关。安理会就某个问题作出决议,并不排 除国际法院也作出同样目的的决定或行动。例如 当安理会讨论在德黑兰发生的美国人质问题时, 并不妨碍国际法院受理美国提出的“在德黑兰的 美国外交和领事人员案”。但根据宪章,所有会 员国,联合国的一切机关或机构,都有遵守《联 合国宪章》的义务。当安理会已作出决议并号召 会员国采取行动的时候,作为联合国司法机关的 国际法院如果指示与安理决议精神不一致的临时 措施,那是有违国际法院的职责的。并且,国际 法院也无权对安理会决议的合法性 进行审查。
洛克比空难引起的1971年 《蒙特利尔公约》解释和适 用问题案
利比亚诉英国,利比亚诉美国 国际法院 1992
目录
相关背景 案情简介 争议焦点 双方主张 法院的判决及理由 案件评述
相关背景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从德国法 兰克福市经伦敦飞往纽约时,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 炸,导致270人死亡。美英经3年调查,认定空难系两 名利比亚情报人员在飞机上放置炸弹所至, 并分别在本 国对两名嫌疑犯提出刑事指控。1991年11月27日, 美英共同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嫌疑犯并承担官方责 任,交出所有证据并对受难者家属进行赔偿。利比亚 拒绝了两国的指控及引渡要求,表示它将自行审理上 述案件。 1992年1月21日,在美英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 过第731号决议,要求利比亚政府立即对空难事件中 的恐怖主义行为作出一切有效反应,为消除国际恐怖 主义作出贡献。但利比亚没有遵守该决议。
案情简介
法院于1992年6月19日发布命令,规定双方提 交诉辩状的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利比亚提交 了诉状,英美两国就法院的管辖权和利比亚请 求的可受理性(the admis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提出初步反对主张 (preliminary objection)。关于实质问题的 程序即告暂停。 1998年2月27日,法院对初 步反对主张作出两项单独判决,肯定了法院的 管辖权和利比亚请求的可受理性。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空难事件——洛克比空难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空难事件——洛克比空难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空难事件——洛克比空难本文导读:苏格兰小镇洛克比由于一场国际空难而名声大振。

这一场空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了美国和利比亚之间长达十几年的纷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空难发生后,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立即对空难展开调查,并最终于1990年秋天宣布了调查结果:空难的主谋是两名利比亚情报人员。

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前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主任阿里·穆罕默德·迈格拉希,以及他的下属拉明·哈里发·弗希迈,他们将炸弹藏匿在行李中,带上了103航班。

美英两国认定利比亚高层参与制造了这起空难事件。

次年11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

利比亚虽然拘留了弗希迈和迈格拉希,但拒绝把他们交给美英两国。

为了迫使利比亚交出嫌疑人,联合国安理会曾多次通过决议,对利比亚实施包括空中封锁、武器禁运和外交制裁等一系列制裁措施。

1996年,美国又通过达马托法法案对在利比亚石油、天然气领域年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或违反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规定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被迫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同时也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

1998年,美国、英国和荷兰三国同意在荷兰按苏格兰法律对两名被告进行审理。

1999年4月,弗希迈和迈格拉希被移交给联合国代表,并前往设在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

2001年1月,法庭判处迈格拉希无期徒刑,后来将刑期改为27年。

弗希迈被无罪释放。

2003年8月,利比亚与美英达成协议,同意对洛克比事件遇难者家属支付总额约27亿美元的赔偿。

同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第1506号决议,决定解除联合国因1988年洛克比空难和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事件而对利比亚实施的长达11年的制裁。

尽管洛克比空难悬案已经有了初步结果,但有关洛克比空难引发的争执的疑问还远没有结束。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论洛克比空难案所涉及的国际法问题陈静(法政学院10法学1班)摘要:1988年12月21日,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的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这一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的恐怖事件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

1991年11月,苏格兰总检察长和美国大陪审团指控两名利比亚人费希迈和迈格拉希在飞机上放置炸弹,导致飞机坠毁,并要求利比亚将被控嫌犯交付美国或英国审判。

利比亚虽然拘留了费希迈和迈格拉希,但基于“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坚持不肯将嫌犯引渡给英美审判。

最后,利比亚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同时也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

1999年4月,两名嫌犯在位于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

此次审判涉及多方面的国际法问题,如恐怖主义、引渡、管辖权等问题。

关键词:洛克比空难案;国际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管辖权;引渡;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东京公约》;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海牙公约》;1971年《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蒙特利尔公约》一、洛克比空难案(一)事件简介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机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其中包括189名美国人。

空难发生后,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立即对空难展开调查,并最终于1990年秋天认定这次空难系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费希迈和利比亚特工阿卜杜勒·迈格拉希所为。

次年11月14日,美英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利比亚交出凶手。

利比亚虽然拘留了费希迈和迈格拉希,但拒绝把他们交给美英两国。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被迫同意交出两名嫌疑人,但提出对两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

1999年4月,费希迈和迈格拉希被移交给联合国代表,并前往设在荷兰的苏格兰法庭受审。

2001年1月,法庭判处迈格拉希无期徒刑,后来将刑期改为27年。

盘点史上最惨重的十大空难事故

盘点史上最惨重的十大空难事故

盘点史上最惨重的⼗⼤空难事故1、特内⾥费空难——史上最⼤空难 1977年3⽉27⽇,在西班⽛北⾮外海⾃治属地加那利群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也就是今⽇的「北特内⾥费机场」,⾃宽机⾝喷⽓式飞机投⼊运⾏以来,航空界⼀直担⼼的事情终于发⽣了。

随着巨⼤的撞击声,荷兰航空公司和泛美航空公司的两架波⾳747客机就在机场跑道上相撞了,当消防员赶到事故现场时,发现⼀架飞机起⽕了,不过幸好⽕势没还那么凶猛;⽽另⼀架飞机已经陷⼊了⼀⽚⽕海,显然已被⼤⽕烧得⾯⽬全⾮。

2.洛克⽐空难——史上最着名的空难之⼀ 洛克⽐空难发⽣于1988年12⽉21⽇。

当⽇,泛美航空103号班机执⾏法兰克福-伦敦-纽约-底特律航线。

它成为恐怖袭击⽬标,飞机在苏格兰边境⼩镇洛克⽐上空爆炸,270⼈罹难。

这次炸弹袭击被视为⼀次对美国象征的袭击,是九⼀⼀袭击事件发⽣前最严重的恐怖活动。

此次事件亦重挫泛美航空的营运,该公司在空难发⽣的三年之后宣告破产。

 3.⽇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事件 ⽇本航空123号班机空难事件发⽣于1985年8⽉12⽇,班机是波⾳747-100SR型,飞机编号JA8119。

搭载509名乘客及15名机组员,从⽇本东京的⽻⽥机场,预定飞往⼤阪伊丹机场。

飞机在关东地区群马县御巢鹰⼭区附近的⾼天原⼭(距离东京约100公⾥)坠毁,520⼈罹难,包括宝冢剧团着名演员北原遥⼦,名歌星坂本九。

但有4名⼥性奇迹⽣还(1名未执勤的空服员、⼀对母⼥以及1个12岁⼥孩)。

此次空难事件是世界上牵涉到单⼀架次飞机的空难中,死伤最惨重的。

4.乌柏林根空难 难以想象的空中相撞,两架飞机在平流层结结实实的撞在⼀起。

俄罗斯巴什克利安航空第2937次班机,是⼀架图154型客机,原计划由俄罗斯⾸都莫斯科飞往西班⽛的巴塞罗纳。

DHL快递公司第611次航班,是⼀架波⾳757-200SF型货机,原航线是从巴林国际机场经意⼤利的贝尔加莫国际机场飞往⽐利时的布鲁塞尔。

两架飞机于当地时间(UTC)2002年7⽉1⽇晚上21时35分在德国南部康⼠坦茨湖畔邻瑞⼠的城市乌伯林根附近的半空中相撞。

经典空战案例

经典空战案例

经典空战案例
1. 洛克比空难(1988年):一架波音747客机在前苏联领空被一枚导弹击中,导致机毁人亡。

这起空难是由于苏联在未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将客机误认为间谍飞机而发射导弹。

2. 乌克兰马航MH17航班空难(2014年):一架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客机在乌克兰领空被击落,机上298人全部遇难。

这起空难是由于乌克兰东部冲突中的反政府武装使用了导弹击落客机。

3.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1999年):北约在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对位于贝尔格莱德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了误导制导炸弹攻击,导致3名中国外交人员死亡。

这是一起因空中侦察错误和导弹制导失误而导致的悲剧。

4. 萨特金空难(2001年):一架西藏航空的客机在尼泊尔境内坠毁,导致129人遇难。

这起空难是由于飞机在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时遇到了严重气流引发的空中结冰。

5. 赫尔辛基事件(1952年):苏联战斗机与一架瑞典民航客机在芬兰领空相撞,导致所有5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

这起事件引发了国际间对苏联领空侵犯的抗议和谴责。

这些都是空战中的经典案例,展示了空中冲突和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导致悲剧发生的各种因素。

洛克比空难案

洛克比空难案

3、利比亚的请求是可受理的。 从安理会731、748、883号决议的具体内容 从安理会731、748、883号决议的具体内容 来看,安理会从未要求利比亚将两名嫌疑犯移 交给英美两国。法院应根据联合国宪章来解释 这些决议,根据宪章,安理会不能要求利比亚 将本国国民移交给英美两国。因而利比亚的请 求是可受理的,并不受安理会748、883号决 求是可受理的,并不受安理会748、883号决 议的影响,而且决定一项请求可受理性的关键 日期应该是提交请求之日。
1992年 1992年3月31日,安理会通过第748号 31日,安理会通过第748号 决议,认为利比亚未对731号决议作出 决议,认为利比亚未对731号决议作出 充分和有效反应已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 全的威胁。限利比亚在4 15日前交出 全的威胁。限利比亚在4月15日前交出 嫌疑犯,否则将面临包括空中交通禁运、 武器禁售、关闭利比亚航空公司业务在 内的一系列的制裁。但利比亚仍拒绝将 疑犯引渡给美英等国。748号决议所规 疑犯引渡给美英等国。748号决议所规 定的制裁遂于4 15日生效。 定的制裁遂于4月15日生效。
而联合国安理会所作的决议也并未明确要求利比亚 必须将疑犯引渡给英美两国,而是要求利比亚对该 恐怖主义行为作出有效反应。之后安理会对利比亚 进行制裁是因为利比亚没有对疑犯进行审判,没有 作出有效反应,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并 不是因为利比亚没有引渡疑犯给英美。所以英美两 国强迫利比亚把疑犯引渡给它们审讯是没有法律根 据的,特别是在利比亚本国法律规定不允许把本国 国民引渡给外国审讯的情况下,强迫利比亚把其本 国国民觉给它们审讯,是有悖国家主权原则的。
案情简介
之后 ,诉讼进入审理实质问题的阶段。法院 发布了一系列命令,确定双方提出相关诉讼文 书的时限,双方均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 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利比亚于1999 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利比亚于1999 年4月5日将两名疑犯移交到荷兰由苏格兰特别 法庭进行审讯 ,安理会主席也宣布中止对利制 裁。洛克比事件出现了转机。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

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与启示飞机作为现代交通工具中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种,为人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然而,飞机失事的发生也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深刻的教训。

回顾历史上的经典飞机失事案例,总结其中的原因和启示,对于提高航空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典飞机失事案例1、特内里费空难(Tenerife Disaster)1977 年 3 月 27 日,两架波音 747 客机在西班牙特内里费岛的洛司罗迪欧机场跑道上相撞,造成 583 人死亡,这是航空史上最严重的空难事故之一。

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起飞,与正在跑道上滑行的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相撞。

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沟通不畅、指令混乱、机组人员判断失误以及机场设施和管理的不足。

2、日本航空 123 号班机空难1985 年 8 月 12 日,日本航空 123 号班机在从东京飞往大阪的途中,由于后舱壁破损导致液压系统失效,最终失控坠毁,520 人遇难。

此次空难的原因是维修不当,在之前的一次维修中,飞机的后舱壁没有得到正确的修复,导致在飞行中出现破裂。

3、洛克比空难(Lockerbie Disaster)1988 年 12 月 21 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 747 客机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坠毁,造成 270 人死亡。

经过调查,这起空难是由恐怖分子在飞机上放置炸弹所致,凸显了当时航空安保措施的漏洞。

4、法航 447 号班机空难2009 年 6 月 1 日,法航 447 号班机在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的途中坠入大西洋,机上 228 人全部遇难。

事故原因是飞机的空速管结冰,导致飞行数据不准确,机组人员在应对突发状况时操作失误。

二、飞机失事原因分析1、人为因素机组人员的失误是导致飞机失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包括操作不当、判断错误、违反规定、沟通不畅等。

例如,在特内里费空难中,机组人员未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指令,导致了两架飞机的相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洛克比空难引起的1971年《蒙特利尔公约》的解释和适用问题案
所属章节: :第七章航空法
1988年12月21日,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飞行途中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爆炸,机上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造成地面若干人员伤亡。

1991年11月,苏格兰指控两名利比亚人将炸弹置于飞机上,炸弹爆炸致使飞机炸毁。

利比亚也指出这种行为构成1971年《蒙特利
尔公约》的第1条意义上的罪行。

苏格兰指控两名利比亚公民有破坏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嫌疑后,美国和英国于1991年11月21日发表联合声明如下:(1)利比亚必须交出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受审,利比亚必须为利比亚官员的行为承担责任;(2)利比亚必须揭露它所知道的有关该犯罪的一切事情,包括所有为此事件负责的人的姓名,许可全面接触所有的证人,完全得到文件和其他物证;(3)利比亚必
须给付适当的赔偿。

1992年2月2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731号决议,敦促利比亚政府对英、美的要求立即
作出全面有效的反应以便消除国际恐怖主义。

利比亚主张《蒙特利尔公约》是双方处理这一罪行的唯一适合的现行公约,美国受该公约的法律义务的拘束。

美国应依该公约规定行动,而且有关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及嫌疑犯的问
题也只能依该公约处理。

1992年3月3日,利比亚向国际法院对美国提起诉讼。

利比亚在其请求书中提出,利比亚完全履行了《蒙特利尔公约》的一切义务,而美国违背了并继续违背它依该公约第5(2)条、第5(3)条、第7条、第8(2)条和第11条对利比亚应尽的义务。

这些条款规定了对犯罪的管辖和引渡问题。

利比亚认为,利比亚收到对两名嫌疑犯的指控后,即按照《蒙特利尔公约》第5(2)条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建立它对该两名嫌疑犯的管辖权。

利比亚还采取措施确保嫌疑犯留在利比亚以便对他们提起刑事诉讼。

利比亚着手对事实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将案件提交给有权当局以便起诉。

利比亚未将嫌疑犯引渡给美国,因为利比亚和美国之间无引渡条约,利、美之间也无《蒙特利尔公约》第8(2)条规定的引渡罪犯的基础,因为该条规定的引渡受被请求引渡国法律的限制,而利比亚法律禁止引渡本国公民。

根据《蒙特利尔公约》第11(1)条的规定,利比亚向美国寻求有关利比亚提起刑事诉讼的司法协助,利比亚有关当局提出双方合作在美国进行调查,但遭到美国的拒绝。

美国明确表示对按照《蒙特利尔公约》进行诉讼不感兴趣,相反,美国想阻止利比亚依其国内法行使刑事管辖权,迫使利比亚交出嫌疑犯,阻止利比亚履行该公约第7条规定的义务,把该案提交给有关机关以便起诉。

美国这些做法构成对《蒙特利尔公约》有关条款的违反。

利比亚请求国际法院判定并宣告:(1)利比亚完全履行了,《蒙特利尔公约》规定的义务。

(2)美国已经违背并继续违背它依《蒙特利尔公约》第5(2)条、第5(3)条、第7条、第8(2)条和第11条对利比亚应尽的法律义务。

(3)美国有义务立即停止这种对条约的违反和停止对利比亚使用一切武力或威胁,停止一切对利比亚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
侵犯。

1992年3月3日,利比亚政府紧急请求法院指示应迅速采取的临时措施,以保护利比亚的权利。

利比亚在请求书中断定美国表示它可能寻求和对利比亚施以经济的、空中的和其他制裁,如果利比亚不遵从美国的要求,美国不肯放弃对利比亚使用武力。

利比亚认为,按照《蒙特利
尔公约》中可适用的规定,这种行为明显地是不合法的和不适合的,尤其是在利比亚完全遵守该条约的时候。

利比亚请求法院指示临时措施如下:(1)禁止美国对利比亚采取任何旨在强迫利比亚将嫌疑人交给利比亚境外的任何司法机关的行动。

(2)确保不以任何方式采取损害利比亚在
其所提及的法律诉讼中的权利。

1992年3月28日,在法院庭审时,美国提出法院应拒绝对该案指示临时措施。

利比亚请求法院指示临时措施是要束缚安理会对其权力的行使,以及阻止安理会在处理有关指控利比亚
犯有国家恐怖主义罪行的争端上采取行动。

1992年3月31日,安理会通过748号决议,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行动,决定利比亚政府必须毫不拖延地执行安理会731号决议,利比亚政府必须绝对停止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行动和对恐怖主义集团的一切援助,必须以具体行动迅速表明其谴责恐怖主义,并决定呼吁一切国家于1992年4月15日采取安理会制定的制裁措施,直到安理会决定利比亚政府已执行了上述
决定。

利比亚认为,安理会的748号决议侵犯了《蒙特利尔公约》给予利比亚的权利的享有和执行,并且侵犯利比亚的经济、商务和政治权利。

利比亚认为该决议与利比亚要求法院指示临时措施是相矛盾的,但这不能使利比亚的请求不可接受,因为安理会和国际法院在法律上没有上下级之分,各机关执行各自的权力。

利比亚认为安理会的决议违反国际法,安理会利用其权利把该情事定性为宪章第七章所述的情事纯粹是将其作为避免适用《蒙特利尔公约》的借口。

美国则强调,安理会决议为当事双方赋予的义务若与任何其他国际条约义务相抵触时,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制度,这些义务优于国际条约义务。

法院认为,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利比亚和美国都有义务接受和执行安理会依《联合国宪章》第25条作出的决定。

这个义务初步看来也包括接受和执行安理会748号决议中的决定。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103条,会员国对于安理会作出的决定的义务优于它们依任何其他国际条约包括(蒙特利尔公约)所承担的义务。

法院指出,无论在通过该决议前的情况如何,现在不能认为利比亚主张根据《蒙特利尔公约》享受的权利适于用指示临时措施来保护。

此外,利比亚请求指示的措施可能会损害根据安理会
748号决议初步看来美国所享有的权利。

根据上述理由,法院以11票对5票裁定本案的情况不需法院依规约第41条执行其权力指
示临时措施,并于1992年4月14日作出命令。

1999年4月初,利比亚交出两名被指控的嫌疑犯由海牙国际法院审判。

《国际法教学案例》梁淑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p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