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

合集下载

弟子规第37课_能亲仁_无限好_德日进_过日少_不亲仁_无限害_小人进_百事坏(1)

弟子规第37课_能亲仁_无限好_德日进_过日少_不亲仁_无限害_小人进_百事坏(1)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 [译文]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对自 己有莫大的坏处;如果品质恶 劣的小人接近你,不管什么事 都会办坏。
【解】 亲近仁者,亲近我们的良师 益友;
必定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好处。 道德学问一天天的进步; 自已的过失越来越少。
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一定是“富贵”的生活.
苏文春和蔡金行是老同学中处境最差的两个,苏文春直 到45岁才成家,几个孩子都年幼,除了一亩田外没有其他收 入,住房已成危房;蔡金行本来就身体有残疾,至今还是孤 身一人。 柯运武老师了解到苏文春、蔡金行等人的现状后, 马上找到老吴等学生商量,把聚会没用完的六千元分别送给 这8个学生,他还自己拿出五百多元为牙齿已经掉光的苏文春 定制了假牙,还准备出次五千元帮苏文春翻建住房。
于是就跟他讲说,我有一个大法传给你,五天以后咱们在 这桥上等候,天亮的时候你一定得到。五天以后,张良天刚亮 就来到桥边,发现老人已经在那等候,老人很生气的对张良说, 你怎么跟老人家约会都迟到,今天不能传给你,五天以后咱们 在这个桥边再见面。于是五天以后,这时候张良天没亮就来了, 来了以后一看,老人家已经在那里等了,结果老人家又要把他 撵回去,说五天以后你再来。结果五天以后,张良干脆晚上就 不睡觉,半夜就到桥边在那儿等,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天没有 亮老人就来了。这时候老人家点头说,好,我现在就传一部 《太公兵法》给你,姜太公的兵法,你读了这本书以后,你将 来可以推翻秦朝,定国安邦都没问题。张良接受了这部宝书以 后回去就认真的学习,后来辅佐刘邦推翻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建立了汉朝大一统的天下,也为自己的国家、人民雪耻。
老吴说,柯老师得知蔡金行左眼已经失明时,专门带他 到玉山人民医院治疗,感动得医生们不停念叨:“只看到学 生陪年迈的老师来看病的,年迈的老师带学生来看病还是头 一回看到!”

古代文人雅号一览

古代文人雅号一览
68、汤显祖——汤临川(籍贯),若士,海若。
69、顾炎武——顾亭林(籍贯)。
70、马致远——东篱。
71、温庭筠——温钟馗上(容貌丑陋),温八叉(八叉手即成八韵)。
72、周敦颐——濂川先生(尊称)。
73、嵇康——嵇中散(曾宫中散大夫)。
74、阮籍——阮步兵(曾为步兵校尉)。
75、王士禛——王桐花(妾似桐花凤),渔洋山人。
39、李煜——李后主(五代时南唐国主)。
40、王勃——诗杰(流利婉畅)。
41、孟浩然——孟襄阳(籍贯)。
42、李渔——笠翁(渔翁常戴蓑笠)。
43、关汉卿——已斋叟。
44、陈子昂——诗骨(风格高峻)。
45、贾岛——贾长江(官地),诗奴(以作诗为命)。
46、刘长卿——刘随州(地望),五言长城(擅长五言诗)。
99、孟郊——诗囚(作诗苦心孤诣),寒酸夫子(际遇凄凉)。
100、李贺——诗鬼(诗驰骋想象),长爪郎(手指奇而长),昌谷。
32、元稹——元九(行第),威明。
33、袁枚——随园老人(在江宁小仓山建随园),简斋。
34、苏辙——颖滨遗老,苏栾城(居住地)。
35、王昌龄——七绝圣手(善写七绝),诗家天子(音旨微茫),王江宁(地望),王龙标(曾任龙标尉)。
36、岑参——岑嘉州(地望)。
37、左光斗——左忠毅(谥号)。
38、史可法——史忠烈(谥号)。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最新文档】请大家端身正意,向大成至圣先师,向孔夫子行三拜礼-范文word版 (7页)

【最新文档】请大家端身正意,向大成至圣先师,向孔夫子行三拜礼-范文word版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请大家端身正意,向大成至圣先师,向孔夫子行三拜礼篇一:晨始拜圣(息毕拜圣)起座端身正意整理衣冠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礼(拱手,高揖)为天地立心(拜——兴)为生民立命(拜——兴)为往圣继绝学(拜——兴)为万世开太平(拜——兴)礼成向老师行礼(先生早上好)向同学行礼(同学早上好)篇二:传统文化主持词2学生干部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开场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鞠躬)感谢大家参加这次的培训,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鞠躬)今天我们还请到了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首先让我们向他老人家三鞠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今天能向这么多高尚的人学习,我深感荣幸,谢谢你们!(鞠躬)中医上说,每鼓掌一次,就是打开心包经一次。

我们的手上有数百个穴位,鼓掌时可振荡气脉,带动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轮回,将体内的污秽之气从手指的尖端排出,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利;另外,鼓掌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肯定和赞赏!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健康,鼓掌吧!现在我要给您一些温馨提示:1. 学习期间请您一定保持安静。

2. 学习期间请您把手机关闭或调为震动。

3. 出入会场、进餐厅吃饭都要排队,“长者先,幼者后”。

4. 就餐时请您一定“食无语”。

5. 取餐时,请您依量而取,“勿拣择,勿过则”。

6. 就餐完毕请您收拾整洁自己的座位和餐具。

7. 每次课程开始前,我们要向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8. 每次课程开始前,我们要诵读《弟子规》。

9. 每次就餐前,我们要一起恭诵感恩词。

下面让我们学一下鞠躬礼《弟子规》教我们“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鞠躬礼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我们弯下腰向别人鞠躬,就是不断地折服自己的傲慢心,让自己变得谦卑,有礼,而一个谦卑有礼的人,将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孔子思想的影响总结

孔子思想的影响总结

孔子思想的影响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称为孔子孔夫子、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基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孔子思想的影响进行总结。

首先,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强调君子执政,他认为君主应该是贤能之人,以德治国。

孔子提倡“仁政”,即在治理国家时,要以仁爱的精神来对待人民,使得社会秩序得到维持和稳定。

孔子思想中的“礼” 观念,主张人们应该恪守礼仪和道德准则,以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对于国家建设的思考和提出的治国理念,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被尊称为“教育家”,他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教育为我之道”、“教育无疆界”等观点。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强调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自我修养来完善自己,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孔子强调了礼仪、道德、文化的重要性,并通过提倡“子弟则孝子弟则友”来弘扬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

孔子主张培养人的德才并重,重视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这种教育理念对后世影响巨大,成为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

此外,孔子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道德准则的重要性。

他强调人性本善,认为只有培养人的德性,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提出了“五常”观念,让人们明白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道德要求。

孔子思想形成并强化了“忠诚”、“孝悌”、“仁爱”等传统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孔子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主张推崇古人的经典文化和传统道德,他主编了《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将这些经典纳入儒家学派的重要内容。

孔子下棋的故事

孔子下棋的故事

孔子下棋的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

他的学说和思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对我国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不仅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还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卓越的智慧。

下棋便是他的一项业余爱好,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孔子与下棋的故事。

孔子与下棋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

据《左传》记载,孔子年轻时曾拜访围棋高手颜回,向他请教围棋技艺。

自此,孔子对围棋产生了浓厚兴趣,时常与弟子们切磋棋艺,以此锻炼思维和心性。

在他的一生中,围棋成为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于孔子下棋的故事,最著名的当属他与颜回的对弈。

一天,孔子与颜回在对弈过程中,孔子落子后发现局势不利,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沉着应对。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孔子终于扭转了局势,取得了胜利。

这场对弈让孔子认识到,人生如棋,困境中要学会坚持,思变通,方能成功。

故事背后的启示与应用,首先是“败者复盘”。

孔子在每场对弈结束后,都会与对手复盘,总结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以求进步。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工作中遇到失败,要学会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才能不断成长。

其次,围棋讲求策略和格局。

孔子曾说:“围棋之道,与为人处世相通。

”他在下棋时,善于观察对手的动向,根据局势调整自己的策略。

这种全局观念和应变能力,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总之,孔子下棋的故事传递给我们两个重要信息:一是遇到困境时,要学
会坚持与变通;二是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孔圣人孔子谥号有哪些

孔圣人孔子谥号有哪些

孔圣人孔子谥号有哪些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那么你对这位圣人的谥号是否感兴趣呢?如果你想知道,就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谥号介绍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丧三年,庐于墓旁者百余室,因名其地为「孔里」,并各植树一棵。

孔子后裔承继其儒学,为名相、博士、大儒。

现在台湾之孔垂长先生,为其79代嫡孙。

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追封追谥。

孔子殁,鲁哀公亲诔孔子。

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

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

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

“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

“先师”、“先圣”都是尊称。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

“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

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

孔子的故事简介

孔子的故事简介

孔子的故事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他十五岁时就渴望学习礼乐,二十岁时开始游说诸侯,传播自己的思想,但并未得到重视。

后来,孔子在鲁国担任了官职,但因为不满当时政治的腐败和混乱,他选择离开鲁国,四处游历,寻求可以实践自己理想的地方。

在他的一生中,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将其作为人类行为准则。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循礼仪规范,可以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他还主张“孝”、“忠”、“信”等传统美德,提倡“君子”行为规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在孔子的思想中,教育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个性和才能。

他还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才能够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政治改革,虽然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的思想也被后人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的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故事也启示着我们,要不断地追求真理,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要关爱他人,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

因此,孔子的故事一直在激励着人们,成为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16个与孔夫子的成语故事

16个与孔夫子的成语故事

16个与孔夫子有关的成语故事1、至圣先师【解释】:至:最。

旧时特指孔子。

也称大成至圣先师。

【出自】:《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及行事,必以币。

凡释奠者,必有合也。

2、有教无类【解释】: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序、校、塾等。

《礼记?王制》记载,“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宫”。

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

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

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

3、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看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示例】: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回嗔作喜。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4、慎终追远【解释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

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

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解释2】:宋儒的解释。

终,人死;远,指祖先。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解释3】:慎,害怕; 终,结果; 追远,指找当初的动机和原因。

正所谓凡人怕果,圣人怕因。

曾子的意思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动机,和初衷,并且能想到这样做的后果。

那么民风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错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代表人物,他在上个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

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初,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来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

还有一次就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谓的“批林批孔”。

在这两次运动里面,孔子都成了我们否定的、批判的、声讨的对象。

在1919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次对孔子的批判里面,在今天来看,反思一下,我们觉得这场批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下面的东西,有很多思想的成果和学术上的一些成就。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70多年近80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侮辱。

和英国发生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发生过战争,和英法联军发生过战争,都失败了。

我们曾经非常自信,打不过西方,我们总能打得过东方吧。

后来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失败了。

一个民族在80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伤害是非常的巨大的。

这种伤害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作仍然没有愈合。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这样的时间里面,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面前,总是失败。

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在整体上我们是落后的。

然后开始反思,西方比我们多什么,他比我们多民主,多自由。

他的文化里面有民主、有自由、有科学,我们都没有。

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因为我们有孔子,为什么没有科学,也是因为孔子,为什么没有自由,最终把这一切也仍然怪罪到孔子的身上,所以那个时代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可以说这是自从孔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来,在历史上孔子遭到的真正的一场危机,后面70年代的“批林批孔”从今天来看,除了留下一堆垃圾以外,没有什么思想的成果,不说了。

不提了。

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什么中华民族在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孔子会产生这样一种激烈的情绪,他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现状和他有多少关系。

孔子遭遇的这两场苦难,对他本人当然是一场苦难,反过来,也只有这样伟大的人物才能够承受住这样的苦难,我们之所以把一切的不幸,一切的失败最终追溯到他那里,恰恰说明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今天,通过漫长的反思之后,对孔子的价值,对孔子的思想会有一些充分的认识,会有一些新的认识。

基本观点是,作为一种伟大的文化,中华的文化,它会永远存在。

作为伟大文化的核心的代表人物,他的价值是永恒的。

当然,孔子毕竟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物,他的很多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来说,并不是直接就可以拿来用的,也存在着一个“传统思想的现代化”的问题。

挖掘孔子思想对今天的意义,对今天的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具有哪些价值。

第一讲,主要讲孔子的世系与生平一、孔子的世系孔子家世的叙述在历史上的说法是有多种多样的,司马迁的说法,《左传》的说法,《公羊传》的说法,和《谷梁传》的说法可能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把问题简单化,放到思想上去。

商王室根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叙述,孔子是商的后代。

商,夏商周,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朝代。

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代,夏代以后就是商朝。

司马迁的说法,孔子的最早远祖乃是商王,属于王族,属于王室。

孔子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孔子到了晚年,在他死前的第七天。

他对他的弟子子贡也明确地说了,我是商的后代。

所以司马迁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宋(微子启)(诸侯)商后来被周灭了,周武王灭商,商纣王自杀,纣王的儿子武庚,“周武王封武庚”。

没有杀掉,后来把一个国家灭了以后,可能把他的后代都杀掉,周朝是一个比较讲究德行,讲究仁义道德的朝代,他没有杀掉商纣王的后代。

仍然把武庚分封为诸侯。

但是在周公执政期间,武庚联合周公的两位兄弟,管叔和蔡叔起来造反,然后周公被迫东征,用三年的时间平定这场叛乱。

武庚被杀,商人作为一个民族,没有一个代言人,没有民族的首领。

周公找到了商代的“三仁”之一,徽子。

孔子曾经讲过“殷有三仁焉”,商朝虽然在商纣王的时候非常残暴。

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朝代,作为一个有着伟大的文化传统的王朝,他仍然有在个非常仁德的人:比干、微子、箕子。

武庚被杀以后,周公“封微子于宋”。

这就是后来的春秋列国里面宋国的祖先,就是微子。

微子也就是孔子的祖先,这是宋国宋湣公二子:弗父何与鲋祀。

(湣公立弟炀公,鲋fu4祀杀炀公,推兄弗父何,弗父何拒绝,让国与弟鲋祀,是为厉公,自为卿)从微子一直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死后,没有立儿子为继承人,立了弟弟,称之为宋炀公。

宋炀公继位后,宋湣公的第二个儿子鲋祀很不满意,说为什么老子不把位子传给儿子,而传给弟弟,造反,杀叔叔,希望大哥弗父何来做国王。

但是弗父何当时权衡了一下,他已经不可能再做宋国的国王了。

如果作国王,作为新任的国王,他必须要治他这个弟弟的罪,因为弟弟叛乱,把前任国王杀了,必然会引起家族另一场仇杀。

弗父何拒绝做国君,这样鲋祀自己做了国君,弗父何在手下做卿。

鲋祀就是所谓的宋厉公。

注意“厉”,有周厉王。

中国古代的帝王或者国君死了以后会给他一个谥号,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谥号。

比较残暴的往往就被谥为“厉”。

这个鲋祀杀了叔叔,篡夺了国家大权,死后仍然被谥为“厉公”。

弗父何没有做国王,让出了该得的国君的位置。

所以他也是道德非常高尚的人物。

后来鲁国人就把孔子称为圣人的后裔。

因为孔子的祖先弗父何能够把国君的位子让出来,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首先孔子的家世是王族,商朝被灭之后建立了宋国以后,孔子家族由王族变成了诸侯。

由天子降了一级,变成了诸侯。

当弗父何不愿意做诸侯国君时,而只是做了公卿以后,他又由诸侯再降了一个级别,降为卿士。

孔子家世不断降低。

正考父(弗父何曾孙)(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皆为上卿)正考父谦恭,尝为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u3,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

饘zhan1(稠粥)于是,鬻(粥)于是,以糊余口。

(《左传》昭公7年)正考父,在《史记》里面,在《孔子家语》里面,都提到他,也是一个德行很高尚的人物,曾经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都做上卿,地位很高,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并且根据相关的记录,包括《左传》上面的记录,此人非常节俭,非常谨慎,非常忠诚。

他曾经自己造了一个鼎,刻了一段文字,讲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不是做了三代的上卿吗,至少接受过三次任命。

每次接受任命态度都非常谦恭的,一次比一次更加谦恭。

第一次接受任命的时候是躬着腰的,很谦虚;第二次接受的时候是“伛”,腰弯曲的程序更大了简直要趴下了;第三次,身体像趴在地上了。

每次接受任命,并不是说我是前朝的老臣,我很傲慢。

……“循墙而走”,走路的时候顺着墙走。

有一个词,说一个人很傲慢,叫“横行霸道”,走在大路的正中间,晃着走,走路都是横着走的。

可是正考父,循墙而走,不影响别人,靠关墙走,把好走的地方让给别人。

谦虚。

“亦莫余敢辱”就是“莫敢辱余”,虽然我很谦虚,但是没有人敢欺负我。

这个鼎是可以做他的做饭的锅的,“饘zhan1(稠粥)于是,鬻(粥)于是,以糊余口”。

我就在这口大鼎里面煮我的粥,比较稠的是饘,比较稀的叫粥。

生活简朴,连干饭都不吃,吃稀饭。

只是糊口而已。

孔子的先世是一个很道德的人,是一个仁义道德的传世的家庭。

另外一个人物,孔子同一个家族的人物,就是宋襄公宋襄公比孔子要早将近100年左右的时间。

宋在诸侯列国里面一直是比较保守的国家。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比较讲仁义道德。

所以《左传》里面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非常有意思。

历史上有个成语叫“仁义之师”,就是讲宋襄公的。

宋国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不是强国。

宋国和楚国发生了一场战争,那楚国的军队非常的强大。

实际上后来的宋国一直变成楚国的附属国,相当于一个卫星国。

但宋襄公很有志向,他很想做霸主。

在这场战争里,最后他自己打得大败,本来有机会取胜,最后失败了。

《左传》上有记载,看看孔子家族文化上的特征。

楚国的军队和宋国的军队隔着一条河,互相射箭,互相射不着,太远了,没办法打。

楚国人说你们宋国是不是可以把军队往后撤一点,过河再打。

手下说,千万不要撤,就是靠河他才过不来,能守住就不错了,过来肯定打不过。

宋襄公说这怎么可以呢,既然对方有要求,就该满足他们啊。

打仗要讲规矩,这么射箭,都射不到,这叫什么打仗。

同意,让对方过河。

过河比较混乱,手下说可以进攻,击溃对方。

宋襄公说这太不讲道义,说好了。

楚国的军队过河了,没有摆好阵势。

手下说趁机冲过去,可以打败对方。

宋襄公太不讲道理了,太不仗义。

等到摆到阵势,还问一下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那好,开始吧。

一开始,就没他的事,大败,宋襄公腿上也中了一箭。

回到家里,人们都责备他,批评他,今天失败就是因为你太讲仁义道德了。

宋襄公说不讲仁义道德不行,打仗失败可以接受的。

最终伤势很重,伤也没治好,也就病死了。

现在把宋襄公看作是个很可笑的人物,毛泽东曾把宋襄公称作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实际上宋襄公在这个地方做的,有他深刻的道理。

说明孔子的这个家族有他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所以前有宋襄公,100年后才会看到有孔子这样满口仁义道德的人物。

才能够出现这样的一个圣人。

从弗父何,正考公,从宋襄公这个地方可以持到这些。

孔父嘉(正考父子,孔子六代祖。

宋穆公、殇公两朝大司马。

孔氏家庭正式形成。

)在孔氏家族史上非常重要,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是“孔”,标志着孔氏家族的正式形成,孔子的第六代祖,做两朝大司马。

商朝的姓是子姓,不是孔姓。

孔子是商人的后代为什么姓孔不是姓子。

有说法,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5代,按照周礼的规定,族人出了五服之后就必须要重新立一个宗族,不然这个家族太大了。

比如说鲁国,孔子的故国鲁国,那个时候在鲁国,所有的官员,贵族也好,实际上都是一个家族的人。

鲁国的始祖是周公,周公是姬姓,一代代传下来,每一个国君总不是一个儿子。

长子做国君,第二第三个儿子就做卿,渐渐地变成贵族。

到最后整个鲁国所有的贵族都是一个姓,就是姬姓,那排到最后这个国家就太乱了,辈分也排不清楚了。

周礼有规定,出了五服之后,必须重新起一个姓,别立一个宗族,跟这个宗族没有关系了。

从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五代。

孔父嘉,“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

后来这个家族就把孔父嘉的“孔父”这个字,这个“孔”作为他们的姓,所以孔家这个家族,到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了。

孔父嘉有一个妻子长得非常漂亮,但这一点恰恰给孔父嘉带来了杀身之祸。

当时宋国有个太宰,地位很高的,相当于宰相丞相的这样一个人物,叫华父督。

有一次华父督在外面看到了孔父嘉的妻子,《左传》的“桓公元年”有一段记载,讲的非常形象,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在路上见到孔父嘉的妻子,“目逆而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