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第3讲孔子(前551-前479)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弟子多达三 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 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颜回是孔子最 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鲁哀公十 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 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孔子深受打击。鲁哀公 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 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 • 周游列国1VideoJoiner150407143110.mp4 周游列国2VideoJoiner150407143531.mp4
•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 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 鲁国来到了卫国。有人在卫 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 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 视孔子的行动。
• 南子VideoJoiner150407144302.mp4
公元前492年,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 国,陈国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 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 免于一死。孔子过郑时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 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最终于公元 前484年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仁者爱人VideoJoiner150414003858.mp4
以礼治国,首先要“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论语·子路》) 这一主张落实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论语·颜渊》)。 在君臣关系上,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事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至于父子、兄弟、朋友、各种社会关系都要以礼为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 语·颜渊》)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1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代表人物,他在上个世纪曾经遭遇过两场巨大的苦难和不幸。
第一次是在20年代初,就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来把它称为“新文化运动”。
还有一次就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所谓的“批林批孔”。
在这两次运动里面,孔子都成了我们否定的、批判的、声讨的对象。
在1919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这一次对孔子的批判里面,在今天来看,反思一下,我们觉得这场批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下面的东西,有很多思想的成果和学术上的一些成就。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70多年近80年的时间,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侮辱。
和英国发生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发生过战争,和英法联军发生过战争,都失败了。
我们曾经非常自信,打不过西方,我们总能打得过东方吧。
后来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失败了。
一个民族在80多年的时间里面,所有的对外战争全部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伤害是非常的巨大的。
这种伤害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内心的创作仍然没有愈合。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前后这样的时间里面,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世界面前,总是失败。
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在整体上我们是落后的。
然后开始反思,西方比我们多什么,他比我们多民主,多自由。
他的文化里面有民主、有自由、有科学,我们都没有。
我们为什么没有民主,因为我们有孔子,为什么没有科学,也是因为孔子,为什么没有自由,最终把这一切也仍然怪罪到孔子的身上,所以那个时代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可以说这是自从孔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来,在历史上孔子遭到的真正的一场危机,后面70年代的“批林批孔”从今天来看,除了留下一堆垃圾以外,没有什么思想的成果,不说了。
不提了。
现在面临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为什么中华民族在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孔子会产生这样一种激烈的情绪,他到底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什么样的贡献,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的现状和他有多少关系。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42歲辭官開始修訂六經
孔子在魯國杏壇講學並且鑽研古籍
台北市孔廟櫺பைடு நூலகம்門
台北市孔廟大成殿奉祀至聖先師孔子、四配、十二哲
與幸福有約,事在人為。 摔倒了不要白白站起,看地上有什麼東西可撿!
編撰、報告:張肇智校長 2003/12/11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這個「丘」字的由來是因為: 據說孔子生下來時,頭部非常奇怪,中間凹下,四周凸起, 就好想山丘環繞一般,因此名丘。
曲阜孔廟孔子塑像
唐開元27年玄宗諡孔子為文宣王此後 孔子肖像或塑像開始有王公服飾
曲阜孔廟孔子石拓圖 後人稱為司寇像
孔聖真像
孔子司寇像
曲阜孔廟石拓圖 四配十二哲
至聖先師孔子行教像圖
唐開元27年玄宗諡孔子為文宣王此後 孔子肖像或塑像開始有王公服飾 四配像
孔子周遊列國圖
孔子曾為季氏掌乘田知職負責牛羊畜牧
魯國孟僖子認為孔子乃聖人子孫要兒子、魯國官員拜孔子為師
孔子入太廟凡事均向人請教
德性科:
閔子騫、冉伯牛
冉子雍 言語科: 宰子予、端木子賜 政事科: 冉子求、仲子由 顓子張 文學科: 言子偃、卜子商 有子若、朱熹 孔門四科─德性、言語、政事、文學
“大成至圣先师”浅释

“大成至圣先师”浅释发布时间:2021-10-29T05:38:57.90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9月25期作者:高正义[导读] “大成至圣先师”,这一称谓,是孔子独自享有的冠冕。
这个称谓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他能获得这么崇高的称谓?我们不妨分三层来理解。
高正义鲁山县辛集第十四小学,河南省鲁山县467312“大成至圣先师”,这一称谓,是孔子独自享有的冠冕。
这个称谓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他能获得这么崇高的称谓?我们不妨分三层来理解。
首先探寻“大成”,成就在哪里?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文化典籍面临浩劫。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承使命。
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自觉对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积累的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整理。
他“发愤忘食”“敏以求之”,揆诸历史,逐一征之,极度勤奋,极其认真。
他删《诗》《书》,定《礼》《乐》,续《周易》,作《春秋》。
他坚信“文斯在兹”,确立中华原典。
此集成中华经典,接续中华文脉,强根固本,正本清源之功在孔子。
孔子有“为往圣继绝学”之功。
孔子与学生的言论集《论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心智。
《论语》以塑造君子人格为核心,教人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如何交友识人为政。
“苟志于仁,无恶矣。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这些话语就是一个个精神标识,引导人精神成长,鼓舞人做志士仁人。
使《论语》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使民族心理整体崇尚君子精神圣贤品格,可谓“为生民立命”之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提出了大同思想,让“尚和合,求大同”成为中华民族的终极社会理想。
越数千年,中华民族初心不改。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天下为公”,孔子这一理想信念“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之功,对民族心里的塑造之力,对理想社会的笃定之志,前无古人,可谓集大成者。
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作文

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作文《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他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被人们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他特别爱学习,也特别喜欢教别人知识。
他有好多好多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很尊敬他。
比如说,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在路边用泥巴堆城堡。
孔子的学生们就想让小孩让开,可是孔子却阻止了他们。
孔子还蹲下来问小孩,为什么城堡要这样堆。
小孩回答得头头是道,孔子听了直点头,还夸小孩聪明呢!孔子教学生的时候,总是很有耐心。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教给他们不同的东西。
他还告诉学生们要讲礼貌,要善良,要努力学习。
因为孔子懂得特别多,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还留下了好多有用的道理,所以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了不起的大成至圣先师》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孔子,为什么大家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呢?孔子呀,他是个非常聪明好学的人。
他小的时候家里穷,但他还是努力读书。
他长大了以后,就到处去讲学,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告诉别人。
有个故事能说明孔子有多厉害。
有一次,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一个小孩说早上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另一个小孩说中午太阳离我们近,因为中午热。
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去问孔子。
孔子想了想,也没法回答。
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承认自己不知道。
你看,孔子多诚实呀!孔子还教学生要尊老爱幼,要互相帮助。
他的学生们都很听他的话,后来都成了有学问的人。
所以呀,孔子就是这么厉害,大家才叫他大成至圣先师!《说说孔子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他可是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哟!孔子特别有智慧,他知道好多好多事情。
他教人们要做好人,要讲诚信,要友爱。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偷了别人的东西。
孔子知道后,没有打骂他,而是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偷东西是不对的,会让别人伤心,也会让自己变得不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论语》(20页PPT)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论语》(2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fbc65da6be23482fb5da4c1f.png)
你能想到哪些关于孝顺的名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第一层次:养父母之身
子游问孝。
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
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向家长行鞠躬礼 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
《弟子规》
故事2: 郯 子 鹿 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 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了一件鹿皮的 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 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 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 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 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 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 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 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 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弟子规》 经典解读
❖欲知天下事, ❖需读古今书。 ❖自小多才学, ❖生平志气高。
2021/11/28
——《论语》
2021/11/28
请大家轻声起立
端身正意,束整衣冠
让我们以一颗恭敬感恩之心 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辞别礼
拱手,高揖
至圣先师 孔子

至圣先师孔子(前551—前479)曲阜,东临蒙山,北靠岱岳,南阻峰山,西绕沂泗。
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粮仓,很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这里便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
稍后这里又是传说中古帝少吴氏定都之处,号称“少昊之墟”。
历夏经商,曲阜又成为鲁周公封国的首都,肩负起镇抚东夷,拱卫王室的历史重任。
在春秋时期,曲阜以其所保存的西周礼乐资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造型的摇篮。
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遗产,完成这种造型工程的总设计师,便是世界文化名人、儒学宗师——孔子。
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孔子,名丘,字仲尼。
他一生并不显赫,但司马迁的《史记》,为他作有《孔子世家》,与诸侯同列,以示对他的特殊优待。
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古往今来君王贤人不少,在生时显赫一世,风光一时,不可一世,但是死后就消声匿迹,形同粪土。
孔子则相反,在世坎坷,死后却十分尊荣。
历代统治者对他加号进爵,黄屋左蠢,有王者之尊。
其后代享其余泽,至今世世不绝。
在中国所有宗法家谱中,可能只有孔氏家谱才是货真价实、一脉传衍的第一家族。
其原因何在呢?正如太史公揭示的那样:孔子删定了六经,为天下万世提供了研之不尽的绝代经典;孔子一生嘉言效范,为天下万世树立了仰之行之的不朽榜样。
他是先师,他是圣人!立德立言,足以垂法后世,宜其子子孙孙传行无穷也。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
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即箕子、微子、比干)之一微子启,即其远祖。
西周初年,微子受封于宋,都于商丘。
五传至于弗父何,礼让其国于其弟宋厉公,自为宋国大夫(《孔子家语》),弗父何即孔子十世祖。
从此,厉公一系世掌宋国君权,维系着并不出色的世袭统治;弗父何一系则成为宋国辅政公族,保持着宋国高水平的文化素养。
再三传为正考父。
正考父知书识礼,以谦谦君子知名后世。
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_历史故事

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导读:鲁哀公2年(59岁),离开鲁国以后,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重用。
其间,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人多次被困遇险。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
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
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20xx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
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
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
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很用功。
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
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
他办事认真。
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
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
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
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
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
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
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与人为善】 •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 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 乐 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 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 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第三讲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一、孔子的生平
•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 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 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 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 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 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 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 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 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母亲名颜徵在。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 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 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 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 “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 年9月8日生(或说9月28日)。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 (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 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 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 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 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 子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四、孔子的性格
•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 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 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 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 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 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 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 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 的知识份子。
•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 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 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 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 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二、孔子一家人
•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 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 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 名为鲤,字伯鱼。 • 孔鲤生子孔伋,字子思,子思著《中庸》。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丝曳XIÈ之中,非 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 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 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 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 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 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 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 子路(仲由)在卫国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 (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 而殁。 •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 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 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 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 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 “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 为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 之一年,四方则之”。 • 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 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 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 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 灌、龟阴之田。 •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 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 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 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 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 孔子计划受挫。
•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去世,共 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 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 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 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 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 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 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 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 用。
•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 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 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 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 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 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 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 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 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 六十岁。 • 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 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 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 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 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 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 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 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 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 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 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 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 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 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 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 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 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 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
•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 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 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 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 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 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 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 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 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 带来很大的危险。
•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 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 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 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 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 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 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 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 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 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 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 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 起到了重要作用。
•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 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 时孔子年六十八。 •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 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他也不再求 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 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 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 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 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 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 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 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 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 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有 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授徒。 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 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 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 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 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 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 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 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 分从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