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逻辑的力量”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掌握逻辑基本规律,辨析与之相关的逻辑谬误。 2.对接高考,能够判别语义运用的正误,灵活运用逻辑基本规 律解决问题。3.培养“审问”、“慎思”、“明辨”的理性态度 和信息传播观念。
任务情境
“一切从逻辑的力量开始。”逻辑岛,是一座充满逻辑 力量的小岛。每一个探访它并找到宝藏的淘金者,归来之后 ,都能够在生活中精准快速地发现他人表达的漏洞、展现自 己独到的观点,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无良商家的陷阱,逃脱 网络喷子的魔爪。这节课我们将勇闯逻辑岛,找到开启逻辑 之门的钥匙,打通初阶逻辑学的层层关卡。
任务二:逻辑岛之逻辑谬误篇
谬误,不同于一般的临时性的错误。逻辑学中的谬误特指具有迷惑性 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活动1:请 列举出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并举例。
【方法指导】 1、认真比对原句和选项支的区别。 2、结合常见的逻辑谬误,准确辨析。 3、同位合作,讨论2分钟。 4、抢答正确,同位双方均得2枚金币。
展示风采
①【原文】曾经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则从小背诵唐 诗。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或者说具 有宗教般的力量。 【选项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教确实曾经类似宗教,具有宗 教般的力量,所以中国人从小背唐诗,西方人则从小背诵《圣经 》。
强加因果
②【原文】印度人的传统信仰是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之说, 配合种姓制度的社会结构,因而在承受苦难的能力上高人一筹。 【选项支】印度民族特别能承受苦难的原因是他们接受种姓制 度的社会结构。
定自身传统,走上因器物果、倒制置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是由于国人
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逻辑的力量——运用有效的推理方式》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位老师小聚。张老师说,古人宴会上有投壶、射覆的游戏。《醉翁亭记》里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里的“射”就是猜谜推理,咱们今天也来一个雅致一点的逻辑游戏。王老师说:“好。”张老师说:“我取两颗葡萄,一颗枣。现在,我分给你们一人一颗,我自己留下一颗。请你们根据自己手上的水果来推出对方手里拿的是什么。” 当王老师和李老师拿到水果时,起先都呆了一下,好像推不出来。就在这时候,李老师喊了起来:“我猜到了。”
“推理形式”
是将推理去掉具体内容后保留下来的结构框架
常见的三种推理形式(一)演绎推理(从一般推出个别) ①三段论推理 ②假言推理 ③选言推理 ④二难推理(二)归纳推理(从个别推出一般) ①完全归纳推理 ②不完全归纳推理(三)类比推理(从一个个别到另一个个别)
答案 (示例)③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他不会成功。④如果有大雾,飞机就会停飞;今天起了大雾,所以飞机会停飞。
假言推理——现学现练
3.选言推理(排除法)
所谓选言推理,就是前提中有一个是选言判断,并且根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两种。
(4)你是经济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经济理论。答案 省略了大前提:经济学院的学生都应该学好经济理论。(5)所有的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也是人嘛。答案 省略了结论:所以,你也免不了犯错误。
三段论——现学现练
1、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脊椎的,人是哺乳动物,所以,人是有脊椎的。2、所有手机都需要充电,Iphone是手机,Iphone需要充电。3、所有冰箱都是可以冷藏的,小明家有一台冰箱,小明家的冰箱能够冷藏。4、在大学里上课的人都是学生,我在大学里面上课,所以,我是一名学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逻辑的力量——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分析问题,提高思维品质和论证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技巧。
2. 难点:如何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分析问题,提高思维品质和论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概念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逻辑谜题,引发学生对逻辑推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探究归纳推理:a.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推理的定义和特点。
b.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c. 进行归纳推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探究演绎推理:a. 引导学生思考演绎推理的定义和特点。
b.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c. 进行演绎推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概念、特点和方法。
3. 参加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以及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对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预期目标。
《逻辑的力量》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 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 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 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 哈!Hehe!He,hehehehe!’”
其推理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假设县官以土换金,运送到他那里的必是真金;如果运送到他 那里的是真金,总重量会有六百斤;如果总重量达到六百斤,那么 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担抬过来。
也就是说:如果县官以土换金,那么不可能只有两个人用竹扁 担抬送金子到他那里。
但事实上,运“金”的只有两个人,用的是竹扁担。
所以县官收到的不是黄金,不可能以土换金。
内涵: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 (区别于其他事物)
外延: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明确内涵的方法是 下定义,定义的最 基本、最常用的方 法是:种差加属概 念。
怎样下定义
形式上: 单句 判断句 肯定句
人 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小
特征
大
种概念
种差
属概念
被定义概念 (是/是指)
《引入“虚拟论敌”增强论证逻辑》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教案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引入“虚拟论敌”,增强论证逻辑教科书书名: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年7月教学目标1.分析《六国论》,学生初步认识“虚拟论敌”及其妙处。
2.学生化身“虚拟论敌”,质疑时事评论,养成敢于质疑、保持独立判断的意识和能力。
3.绘制思维导图,探究“兼听则明”的观点,熟悉“虚拟论敌”的运用,感受逻辑之美。
4.修改作文提纲,在迁移中感受逻辑的力量,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创作思维导图,探究“兼听则明”的观点,熟知“虚拟论敌”的运用。
教学难点:修改作文提纲,在迁移中感受逻辑的力量,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导入:以下是开学考试作文的论述,有什么特点?作文原题:站在树上的鸟,不怕树枝断裂,因为它依赖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生论证结构论点:自立自强才能生生不息分论点1:自立自强才能不畏困难分论点2:自立自强才能不惧压迫分论点3:自立自强才能开拓创新特点:观点+例子扁平化、单一化、浅表化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种问题。
【一、研读材料,认识“虚拟论敌”】学习活动一:研读材料,分析其论述过程和行文思路,认识“虚拟论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1.论述过程:先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2.《六国论》行文思路: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论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论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1.论述过程:先提出观点,然后提出质疑,再反驳质疑。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知识点梳理与复习作业一、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1.三段论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
三段论的基本规则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是直言判断。
前两个判断叫做前提,第三个判断叫做结论。
如凡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铜能导电(结论)。
由于大、小前提和结论这三个性质判断的质和量的不同,形成了三段论的式。
2.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
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3.选言推理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
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4.排除法推理排除法,又叫淘汰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即提出一个论题之后,先假设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形,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各种可能都加以排除,也就是说把论题以外的其他各种可能都一一淘汰掉,只剩下一种可能,那么我们要证明的论题就是正确的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规则:规则1:“肯前必肯后”: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
规则2:“否后必否前”: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
根据规则,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正确的形式:(1)肯定前件式如果p,那么q;P;所以,q(2)否定后件式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规则:规则1: “否前必否后”: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
规则2: “肯后必肯前”: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根据规则,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个正确的形式:(1)否定前件式只有p,才q;非p;所以,非q(2)肯定后件式只有p,才q;q;所以,p5.归纳推理是从多个具体的现象中总结出一个一般的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逻辑的力量——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逻辑的力量——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逻辑推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有趣的逻辑谜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基本形式,通过例子讲解每种推理形式的原理和应用。
3.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推理形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各自的推理过程和结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生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评估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团队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教材。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中的案例分析环节。
3.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的展示。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由单元导语和学习活动两个部分构成。
单元导语让学生感知逻辑的力量,了解学习逻辑的意义和目标;学习动中的“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活动则分别对应逻辑的三个功能——辨谬、推理、论证。
学习活动是本单元的重点。
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始终贯穿了思维和语用两条线索。
思维线索的展开,比较明显地针对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语用线索的出发点则是用逻辑的办法来改进语文学习。
三个学习活动通过这两条线索形成有机整体,同时又有着各自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分工。
二、单元目标1.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2.学习辨析逻辑错误3.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4.运用逻辑方法构建并完善论证三、教学内容梳理及学习提示内容一:逻辑谬误学习提示1.什么是逻辑谬误概念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
2.日常逻辑谬误: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诉诸情感、循环定义、诉诸公众。
内容二:推理形式学习提示1.推理类型①演绎推理: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
②归纳推理: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简单枚举、科学归纳)。
③类比推理。
2.推理正确的条件:推理的前提真实、推理的形式有效。
内容三:论证方法学习提示1.论证方法的三处要害①关注论证隐含的前提。
②学会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③引入虚拟论敌。
2.常见论证方法①三段演绎法,②联言分解法,③连锁推导法,④综合归纳法,⑤归谬反驳法。
3.论证错误:诉诸权威、举例论证。
四、三个补充任务1.分析典型议论性文章的逻辑链条2.开展辩论赛体会逻辑的力量3.写驳论文五、评价标准1.能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掌握四大逻辑规律。
2.学会有效的推理,在写作中避免推理错误。
3.在议论文中运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等。
4.辩论时会运用逻辑知识,能写出驳论文。
六、理论支持1.研习:TRTI学习法,THEORY——理论,RULE——规则,TEXT——文本INVESTIGATE——探讨2.研习,就是找出来,读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的力量》梳理单元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速读三个学习活动的内容,分析三个学习活动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任务间的逻辑关系。
明确:(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2)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先来关注三个动词:发现运用一采用。
从这三个动词来看,这是一个认识上由浅入深的过程。
再来观察三个名词性词组:逻辑谬误推理形式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中对“逻辑谬误”的辨识是基础,通过辨识逻辑谬误,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与方法;“推理形式”是逻辑的框架或者模式,相较于前者来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与总结;而“论证方法”意味着我们带着目的进行论证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在这一阶段,更强调多种推理过程的综合运用,这是知行合一的一段历程。
综上所述,我们观察到以上三个环节之间体现的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关系,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的。
初步认识逻辑的基本要求,接着是在认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推理形式,最后是在认识逻辑规律、掌握推理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论证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一、学习目标1.了解“逻辑”与“概念”,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3.归纳逻辑错误的类型,增强辨析谬误的能力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课程导入——初步感知“逻辑”在生活中的运用(一)南京彭宇案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
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太太徐寿兰在公交车站摔倒,彭宇上前搀扶、联系其家人并送其至医院诊治。
随后,老太太咬定彭宇将其撞倒并向其索赔。
双方对簿公堂。
南京鼓楼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彭宇给付老太太损失的40%。
彭宇不服判决。
双方在二审中达成和解,随后淡出公众视野。
此案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类似彭宇案的各种版本在各地出现,引起民众对跌倒老人是否可以搀扶的激烈讨论。
▲“彭宇案”主审法官王浩:“不是你撞的,你为啥要扶?”(二)朋友圈中的“杠”文化国庆节有人发一条微博:“我爱祖国!”评论区有人这样回复:A.什么叫你爱祖国?难道别人就不爱吗?这么诋毁别人有意思吗?B.此地无银三百两!真正的爱是不用说出来的好吗?C.你爱祖国?祖国需要发展,怎么没看到你为祖国做什么事呢?D.你不爱你的父母、你的爱人了吗?你这个薄情的人,只关心你自己!明确:“杠精”在我们的周边很常见,“杠”,反映的就是逻辑的问题。
“杠”就是用错误的逻辑来反驳别人的观点。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逻辑”的角度认知那些潜藏在生活中的逻辑谬误。
三、辨析言语活动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明确学习内容下列句子中的“逻辑”是指什么?请分别指出。
(1)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规律、事理(2)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道理、理论(3)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思维的规律(4)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推理和论证的本领(5)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
明确:在本单元中要学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推理、论证的本领。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语言逻辑之间的关系。
四、明确“概念”,知晓关系(一)“概念”的内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丰富,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金属制成,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
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懂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关系,我们就可以对某个概念加以一定的限制,可以在名词前面加上定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加上状语,从而使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相反,去掉对某些概念起限制作用的词语,就可以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它的外延。
例如学生、中学生、高中生、重点高中的学生、重点高中的尖子生,内涵增多,外延减少。
(二) 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仅仅是在外延上相同,在内涵上一定是有区别的。
如果两个语词所表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全同关系演员和歌手包含关系中国的母亲河和黄河反对关系愤怒和情绪矛盾关系罪犯和圣人交叉关系五、了解逻辑基本规律,梳理逻辑错误类型(一)认识规律女孩对男孩说:“我说一句关于你的话,如果对了,你告诉我这道题的答案,可以吗?”男孩答应了,并心想:“反正不管你说什么,我都说是错的。
”但是女孩说完这句话后,男孩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拒绝的方法,只好告诉了女孩题的答案。
能猜到女孩说了什么,并从逻辑上分析原因吗?分析:“你不会把答案告诉我。
”为什么男孩听到这话就只好把答案告诉女孩呢?试着推理一下:男孩要么说出答案,要么不说。
如果不说,则女孩说的就是事实,那么按约定,男孩就得说出答案,也就是不说出答案会导致矛盾。
那么男孩说出答案会不会推出矛盾呢?不会。
说与不说必居其一,而不说会导致矛盾,男孩就只有说出答案了。
要么说出答案,要么不说,二者必居其一,这其实是逻辑的基本规律——排中律。
男孩如果不说答案,那就必须说答案,这是逻辑最不能容忍的一类现象——矛盾;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和自身的否定并存,这是逻辑的另一条基本规律——不矛盾律。
看来男孩也是敬畏逻辑和信守承诺的。
相信他给出的答案一定就是女孩所要的那道题的答案,这体现逻辑的另一条规律——同一律。
男孩最终告知答案的决定,是建立在双方约定的规则以及女孩说出的话的基础之上,并经由严格的推理得出的。
前提为真,推理合乎逻辑,这是逻辑的第四条规律——理由充足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分析: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
“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
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作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
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
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
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2.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面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对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的学习完全可以和对这个国家历史的学习同时进行。
我主张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
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能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就会造成地理和历史的分裂,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
”分析: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将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
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个论题。
盾时他说:“我的盾能抵挡世上所有的矛”。
2.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分析: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
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分析: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2.《威尼斯商人》经典情节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经过逻辑推断,你认为肖像应该在哪个盒子里?分析:银盒里。
某国有条法律,每个被判死刑的人,可以在执刑前抓一次阄,抓到“生”阄可获赦免,抓到“死”阄则立即被处决。
有个人被仇人陷害判了死刑。
为了使他必死无疑,在抽阄前一天,仇人又买通人将阄箱中的“生”阄换成“死”阉。
这事被受害者的朋友知道了,当天赶到狱中告诉了他。
谁知他一听反而高兴地说:“这一下我得救了!”他叫朋友不要声张。
第二天抓阉时,他抓了一个阉,不打开就立即吞下肚去。
法官令人打开阉箱一看,剩下的是个“死”阉,就推断被害者抓着而吞下去的是“生”阉,将受害者赦免了。
分析:某国这条法律中包括了逻辑思想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排中律。
所谓排中律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总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成立,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聪明的受害者就是抓住这一点,让剩下的“死”阉去反证自己抓住的是“生”阉,从而死里逃生。
【辨析探究】“矛盾律”“排中律”比较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违反了排中律)这场战争既是正义的,又是非正义的。
(违反矛盾律)明确:(1)不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这两个判断不能都肯定,但可以都否定,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两者之外还有其他可能。
不矛盾律反对的是一并肯定“相互否定”的判断。
逻辑之所舍(2)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这两个判断既不能都肯定,又不能都否定,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两者之外没有其他可能。
排中律反对的是一并否定“相互矛盾”的判断。
逻辑之所取(3)同一律的一致在于,一开始认定话语或词语的内涵和范围是什么,它就应该一直是什么。
如果认识有变化,那也必须统一调整或公开声明这种变化。
遵循不矛盾律,就不能既坚持一个立场,同时又坚持和该立场相反的立场。
遵循排中律,就不能既反对一个立场,又反对和该立场相反的立场。
(2)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3)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事例】1.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
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分析: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二: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
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