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兼文武,学贯天人

合集下载

带有才字的成语-带有才的成语介绍

带有才字的成语-带有才的成语介绍

带有才字的成语|带有才的成语介绍【--自我介绍】精心搜集了162个关于才的成语,带有才字的成语及解释。

以“才”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才子佳人] 泛指有才貌的男女。

[才占八斗] 才:文才,才华。

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才学兼优]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才秀人微] 秀:优异。

微:卑微,低微。

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才望高雅] 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才疏志大]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疏意广] 疏:粗疏;广:广大。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疏学浅] 疏:浅薄。

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才疏计拙] 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

[才疏德薄]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

常用作自谦之词。

[才识过人] 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才轻德薄]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

常用作自谦之词。

同“才疏德薄”。

[才气无双] 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才气过人] 才:才能;气:气魄。

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才墨之薮] 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才貌双全] 才学相貌都好。

[才貌双绝] 才学相貌都好。

同“才貌双全”。

[才貌两全] 才学相貌都好。

同“才貌双全”。

[才貌俱全] 俱:全,都。

既有才学,容貌又美。

亦作“才貌兼全”、“才貌双绝”、“才貌双全”、“才貌两全”。

[才貌兼全] 既有才学,容貌又美。

同“才貌双全”。

[才夸八斗] 夸耀才华出众。

[才兼文武] 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才华横溢]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

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才华盖世] 盖:覆盖,超过。

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才华超众]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

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才过屈宋] 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

比喻文才极高。

[才广妨身] 妨:妨害。

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

[才贯二酉]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才高运蹇] 蹇:不顺利。

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

含怀才不遇之意。

[才高意广] 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夸人知识很多四字成语

夸人知识很多四字成语

夸人知识很多四字成语文笔极佳,才思敏捷,过目不忘,十年寒窗,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武双全,雄韬伟略,谈吐不凡,谈笑风声,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运筹帷幄,言简意赅,完美无缺,一针见血,远见卓识,义正词严,一气呵成,大显神通,出口成章,出神入化,万古流芳,一本正经,一箭双雕,长篇大论,功德无量,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气贯长虹,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坚韧不拔,身体力行,空前绝后,视死如归,英姿焕发,奉公守法,艰苦奋斗,忠贞不渝,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一尘不染,一鸣惊人,叱诧风云,惊涛骇浪,雷霆万钧,惊心动魄,横扫千军,惊天动地,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千篇一律,口诛笔伐,文从字顺,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无与伦比,励精图治,壮志凌云,高瞻远瞩,忍辱负重,盖世无双,龙飞凤舞,一丝不苟,身兼数职,一表人才英俊潇洒、相貌堂堂、心宽体胖、眉清目秀、山眉水眼玉洁冰清老成持重淡泊明志勤劳朴实英勇善战首屈一指玉树临风英姿飒爽慈眉善目古道热肠侠肝义胆赤胆忠心高风亮节大智若愚德才兼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千娇百媚万种风情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铁面无私为民请命料事如神捷足先登字迹工整,文笔极佳,才思敏捷,十年寒窗,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武双全,雄韬伟略,谈吐不凡,谈笑风声,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运筹帷幄,言简意赅,完美无缺,一针见血,远见卓识,义正词严,一气呵成,大显神通,出口成章,出类拔萃,出神入化,万古流芳,一本正经,长篇大论,功德无量,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气贯长虹,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坚韧不拔,身体力行,空前绝后,视死如归,英姿焕发,奉公守法,艰苦奋斗,忠贞不渝,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一尘不染,一鸣惊人,叱诧风云,排山倒海,惊涛骇浪,雷霆万钧,惊心动魄,横扫千军,惊天动地,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千篇一律,口诛笔伐,文从字顺,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无与伦比,励精图治,壮志凌云,高瞻远瞩,忍辱负重,盖世无双,龙飞凤舞,一丝不苟,身兼数职,日理万机,明察秋毫,英明果断,分身有术,孜孜不倦,吾等楷模勤勤啃啃兢兢业业一毫不苟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下马看花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 全始全终全:完备,齐全;终:结束.从头到尾都很完善.形容办事认真,有头有尾. 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熟读深思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脚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观往知来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钉是钉,铆是铆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丁是丁,卯是卯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以才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以才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以才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才薄智浅薄:浅薄。

形容人的才智浅薄才短气粗才:才识;短:短浅;气:气质。

缺少才干,气质粗鲁才高气清才:才能;气:气质。

指才调高雅,气质清新才华盖世盖:覆盖,超过。

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

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才德兼备才:才能。

德:品德。

备:具备。

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短思涩才:才识。

短:短浅。

涩:迟钝。

见识短浅,思路迟钝。

指写作能力差。

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识远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

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才高行洁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才高意广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才高运蹇蹇:不顺利。

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

含怀才不遇之意。

才华超众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

才能远远超出一般人。

才兼文武指人具有文武两方面的才能。

才貌双全才学相貌都好。

才气过人才:才能;气:气魄。

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才气无双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才识过人才能和见识超过一般人。

才疏学浅疏:浅薄。

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才疏意广疏:粗疏;广:广大。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疏志大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才望高雅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才子佳人泛指有才貌的男女。

才蔽识浅蔽:塞而不通。

才能蔽塞见识浅陋。

南朝梁·江淹《萧重让扬州表》:“臣才蔽识浅,非集誉于乡曲;荣降宠臻,乃假翼于皇极。

”才大难用见“材大难用”。

才大如海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才多识寡才:才识。

识:见识。

寡:少。

天资高,但见识少。

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贯二酉二酉yǒu:指大酉山、小酉山。

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

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才广妨身妨:妨害。

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

诸葛孔明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孔明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孔明人物形象分析在中国人民心中,有一个家喻户晓、极富魅力、光辉四射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那位羽扇纶巾的军师、丞相诸葛亮。

清代才子纪晓岚曾用他响亮的名字出了一副上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

其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

“智多星”的丰采“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在当时即有“智多星”的称号。

高卧隆中时,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大名士宠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微赞为“识时务的俊杰”。

公元207年,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孙、曹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雄天下。

正是他的智慧,曾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能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鼎足,成就帝业。

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坐稳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

”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在深度上表现出多层次性,兼具大智与小智,并具急智与远谋。

智有大智与小智之分。

有小智者未必有大智,有大智者也未必有小智。

宋代吕端,颇有智谋,但小处不甚精明,宋太祖谓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智还有急智与远谋之别。

这二者也常不可得兼。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鲁肃,有大谋远略,但乃一忠厚长者,做事、决策未必敏捷过人。

如此看来,诸葛亮确实是完美的智者。

他有大智,有远智,自不待言。

他的“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奇就奇在他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

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

真可谓智转乾坤!刘备伐吴大败,病死白帝城,蜀国从其颠峰上一落千丈。

他再次受命危难之际,毅然重整旗鼓,闭关息民,养精蓄锐,和吴平戎,使蜀吴又成犄角之势,共钳曹魏,并毅然六出祁山,以攻为守,虽最后回天乏术,但数载保全之功同样是体现深谋远虑。

但诸葛亮如果仅凭如此,还不足以成为智慧的化身。

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敏捷、善辩、尽能上,既有大智大慧又有小处的聪颖、细节的精明,既能远虑周详,更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金陵琐事》明·周晖

《金陵琐事》明·周晖

○浇坟
诗人孙太初死,刘元瑞、龙致仁二公治其丧葬于道场山。一日天大雪,元瑞刘公忽忆太初,遂戴棕大帽,穿大红衣,策一蹇驴,苍头携酒一壶,走太初坟上,取酒一杯浇坟,自饮一杯。酒尽,痛哭而返。
○修省疏
清溪倪公岳,弘治十二年任留枢参赞。秉正达变,不激不随。百废顿举,兵民倚重,相戒不敢犯法,留都肃然。适清宁宫灾,条上修省疏,勤正学,开言路,减斋醮,省供应,节亲藩,惩欺蔽,恤困穷,核名实,疏淹滞,择将领,节差遣,慎功赏,停工役,斥奸贪,进忠直,恤刑狱二十八事。上并嘉纳之。
“澹烟楼:久坐惜芳尘,莺花不弃贫。关心悲地隔,有酒纵天真。不问黄金尽,应惭白发新。登临聊极目,紫陌万家春”。
“轻粉楼:郡楼闲纵目,风度锦屏开。玉腕揎红袖,琼卮泛绿醅。参差凌倒景,迢遁绝浮埃。今日狂歌客,新诗且细裁”。
“鹤鸣楼:翠挹凭阑外,楼高不倦登。抑扬如有诉,凄切可堪听。白日移歌袖,青天扫画屏。古来形胜处,重到忆曾经”。
碧峰寺寺额“碧峰禅寺”四大字,乃乡先生主事黄谦书。
“大报恩寺”榜书四大字,乃乡先生朱孔阳书。
佘村玉皇观壁间“松庵”二隶字,是大德间状元王龙泽所书,颇极奇伟。
石城许公牌坊“会元”二字,乃徐霖书。
天界寺“万松庵”三大字,仲山王问书。
○形势
郑淡泉谓,金陵形势山形散而不聚,江流去而不留,非帝王都也。亦无状元、宰相者,因世禄之官太多,亦被他夺去风水。余极喜其论。及万历已丑乙未,连中状元,乃知书生之言不足深信。
○家若悬罄
顾横泾先生,罢河内副使归家。环堵若悬罄,客过从邻家乞火,供茗取酒,无所具,樽罍而止。
约庵周公为给事时,论都督马昂纳女弟后宫。外议或云已娠,请诛昂而还其女。
武宗虽不罪昂,而女竟被黜。此其阴消祸孽,一疏之力也。

刘伯温治理明言

刘伯温治理明言

古代中国真有高人!(经典)难道古代中国真有高人啊·几百年后台湾的事他们都已先知先觉了·下文是明代刘伯温写的一首打油诗(请注意第一列)真是神了连天烽火漫无边,战事绵延满人间,是该英雄出头时,猪羊变色任我颠。

楚河汉界战国天,愉亮情结非等闲,也怨老天未眷顾,是非总有清晓年。

加霜覆雪麻烦牵,上无宫阙难成仙,阿蒙今*非比昔,扁担欲撑半边天。

一木生子带头尖,共谋天下划二边,三分蓝袍破家门,只手遮天祸人间。

璩非自愿惹祸添,美人总是祸事连,凤凰于飞谁不漾,悲泣暗夜今谁怜。

曾经沧海难为水,仲夏之夜欢思谁,铭记内心不再犯,苦不堪言今昔非。

蔡若隐现乍瞒天,仁人君子不再言,坚苦卓绝痛思过,错综复杂混乱颠。

郭言多语将情挫,玉石俱焚谁无过,玲珑八面四方处,祸端从此临身迫。

媒妁之言莫尽信,体无完肤忆犹新,炒作子虚乌有事,热痊?????。

政躬康泰隐蔽多,治疗伤痕乱屋厝,乱涂乱说无斥责,象牙塔内独过活。

笑谈人殇已无关,看那月眉又是弯,时光渐逝留不住,事过境迁终将忘。

莫逆之交情变淡,留莹彼此相处欢,记取恣意妄为错,忆旧难掩恶言残.“千古人豪”刘伯温刘基(公元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人。

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授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正德九年又加赠太师,谥文成,诏书称其“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象姜太公、诸葛亮一样,以其超凡绝伦的智谋、卓尔不群的人格,而为人们千秋传颂,其形象不断被神化,成了智慧的化身、崇拜的偶象,在广大民众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

”刘伯温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人豪”,正是由于他是一位品学兼优,才通文武,立德立功、立言兼备的“三不朽”式的伟人,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

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今天正式开学了。

我代表中央党校校委,向全体学员表示热烈欢迎。

同志们放下繁忙的工作来到中央党校,主要任务是学习。

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做好工作需要的其他知识,包括历史知识。

今天,我主要就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谈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一、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

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

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一贯倡导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要善于运用历史知识。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1944年,在中国革命迅速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他高度评价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在解放区重印这篇文章,目的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学习历史的号召,强调要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特别要了解和懂得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学习历史和借鉴历史经验。

他把了解和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明确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反复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领导全党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为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国上下五千年背诵篇

中国上下五千年背诵篇
5、五霸七雄 东周王权,有名无实。礼崩乐坏,鞭长莫及。五霸七雄,各行其是。喧宾夺主,比权量力。厉兵秣马,攻城略地。远交近攻,弱肉强食。名公巨卿,门庭若市。千金买骨,轻财重士。食客三千,良莠不齐。待价而沽,择木而栖。毛遂自荐,露才扬己。脱颖而出,名噪一时。鸡鸣狗盗,等而下之。东奔西走,随物应机。郑伯克段,蔑伦悖理。处心积虑,不寒而栗。宋襄之仁,贻误战机。假仁纵敌,兵法大忌。越王勾践,辱国丧师。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商鞅变法,顿纲振纪。断而敢行,斧钺不避。开罪权贵,五马分尸。闻者兴起,顽廉懦立。赵武灵王,四面受敌。胡服骑射,高见远识。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田忌赛马,动态博弈。悲歌易水,风萧萧兮。图穷匕现,士死知己。李冰父子,兴修水利。天府之国,沃野千里。都江古堰,百世之利。帝王霸业,望尘莫及。
12、多事之秋 晋末乱世,多事之秋。兵连祸结,沧海横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新亭对泣,借酒浇愁。祖逖之誓,气冲牛斗。闻鸡起舞,击楫中流。枕戈待旦,先拔头筹。声名鹊起,动辄得咎。前功尽弃,痛心疾首。郁郁而终,壮志未酬。淝水之战,来者不善。投鞭断流,大言不惭。一触即溃,人仰马翻。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草木皆兵,心惊胆寒。风声鹤唳,魂飞魄散。铩羽而归,只轮不返。一蹶不振,瓦解星散。
1、混沌开天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张。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阳光。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千岩万壑,层峦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电闪雷鸣,狂涛巨浪。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人猿揖别,挺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幕天席地,饮露餐霜。栉风沐雨,昼行夜藏。茹毛饮血,食果为粮。穴居野处,袭叶为裳。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3、人文初祖 赤县神州,地老天荒。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物华天宝,灿烂辉煌。人杰地灵,万世其昌。三皇五帝,视民如伤。经始大业,万古流芳。神农教耕,沐雨经霜。遍尝百草,救死扶伤。轩辕黄帝,始垂衣裳。成命百物,律吕调阳。结绳记事,不得其详。仓颉造字,天雨粟粮。刀耕火种,驯牛牧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植谷采桑。日落而息,处顺安常。尧天舜日,鼓腹击壤。天下为公,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深孚众望。过门不入,千古传唱。 4、文武之道 夏桀商纣,多行不义。酒池肉林,骄奢淫逸。怙恶不悛,声名狼藉。恶贯满盈,众叛亲离。文王兴周,鸣琴而治。政简刑清,有凤来仪。拘而演易,太极两仪。变化无穷,天人合一。吉凶祸福,昼乾夕惕。天行其健,自强不息。武王伐纣,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发扬蹈厉。牧野之战,灭此朝食。放牛归马,与民休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乐刑政,宽猛相济。周公吐哺,宵衣旰食。天下归心,沐仁浴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文化/第2卷第3期3今年是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山东大学数学学科正式建立81周年——一个九九归一的年份。

佛家往往将“九九归一”与“终成正果”联系起来,寓意一路探索而来,终于回到本初状态,从而大彻大悟。

但对于一门基础学科而言,这种回归并不是单纯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悟,而是历经艰辛、不懈追求,从而有所成就的一种升华。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这原点与新起点的交汇处,对创始者进行一下追忆似乎是人之常情,吾辈自不能免俗,然而更有一层原因是,作为山东大学数学学科创始人的黄际遇先生——一位擅数学、明经传、通骈文、工书法,乃至骑射、算卜、弈棋无一不精的才子型学者,长久以来竟然一直不为人所知。

无怪乎与先生同乡的陈平原先生感叹:“此等人物,若生活在老北大,定然是校园里的绝佳风景。

不知道是因为五十年代后专业化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凭兴趣读书讲学不再被认可,还是因教学于兵荒马乱之中,没有弟子承衣钵传薪火。

”[1] 这也许只能算作其中的一个原因。

另一重要原因窃以为在于先生对其学问的“低调处理”。

先生所学广博,其诸多成果均付诸日记,“举凡科学、文学理论、筹算演证,与所作骈散文章,及与人来往书札、联语、棋谱,靡不笔之于篇。

小楷端书间,杂以英、德、日诸国文字。

月得一册。

其在青岛所记者,曰《万年山中日记》,曰《不其山馆日记》。

广州所记者,曰《因树才兼文武,学贯天人——纪念山东大学数学学科创始人黄际遇先生东 青任初先生在山东大学,时年五十岁。

(1935年摄于青岛)数学文化/第2卷第3期4据台湾版《山东文献》第六卷第二期的相关记载,作为第一批被聘任的教授,任初先生于1929 年12 月即赶赴青岛参与当时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制。

学校成立之初,只有文学与理学两个学院,先生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理学院下设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

其中,物理学家蒋德寿、王恒守任物理系主任、化学家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生物学家曾省任生物系主任。

单从建制上看,刚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似乎已初具规模,但在当时,师资短缺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之困窘远非今天所能想象。

数学系建系之初,开设了微积分、代数解析、立体几何解析、数学演习共4门课程[5],但任课教师只有任初先生一人,也就是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的第一年,整个数学系的教学完全是由任初先生一人完成的。

面对此种窘境,1931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了由杨振声校长为主席的教师职称聘任委员会,任初先生为委员。

尽管校方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二十四日,时任山东巡抚袁世凯上《为遵旨该设学堂酌拟教规谨将试办章程缮单呈览》及《山东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的奏折,皇帝照准奏称。

红色文字为光绪皇帝于十月六日在奏折上的朱批:“知道了。

政务处暨各该衙门知道,单併发。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原址(原为德占时期所建俾斯麦军营),校名为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任初先生一生行历丰富,因本文写作缘起于对先生创立山东大学数学学科的追忆,那么不妨先说说先生在山东大学的六年(1930-1936),这也是其治学生涯中颇值得浓墨重彩的地方。

山东大学始创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

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上《为遵旨该设学堂酌拟教规谨将试办章程缮单呈览》及《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的奏折,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

同年10月奏折获准,官立山东大学堂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立,周学熙任管理总办(校长)。

这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此后山东大学历经波折,几近停办。

1930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采纳蔡元培先生的建议,决定在原先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立青岛大学。

1930 年9 月21日,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由杨振声先生出任校长。

他秉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方针,广聘名师学者来校任教,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国立青岛大学理学院数学系也正是创建于此时,也就是现今山东大学数学学院的前身,其创立者正是任初先生。

山馆日记》。

在临武所记者,曰《山林之牢日记》。

积数十年。

”[2]可惜的是,这些日记中的多半数失落于战乱辗转途中,而留下的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任初日记,苟付梨枣,非延多种专门学者,难与校对。

”先生其人,正勃发之年而逝于乱世;先生其学,因少人传承而埋于故纸。

由是,其名不显。

然金玉岂可久没于泥淖之中?近闻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正筹备出版先生日记,不胜欣喜,此宝贵文化遗产若可得见天日,后辈也可从中得窥先生风采之一二。

缘于上述,谨就所知,先行小文以记先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3]黄际遇先生,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卒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字任初,后自号畴盦[4],广东省潮州市澄海县人。

任初先生多方努力,第二年数学系也只聘到了一位讲师——宋智斋(字鸿哲),而且此人还是任初先生曾经的学生,来校任教一定程度上属于“友情支援”。

随后的两年,数学系又陆续聘请了李先正、杨善基两位讲师。

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后,文学院与理学院合并为文理学院,下辖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和生物系等六个系,任初先生为新成立的文理学院的院长仍兼任数学系主任。

当时数学系教师尤其是教授奇缺的状况依然而没有太大的好转,这令任初先生心急如焚。

任初先生听说他早年的学生曾炯(字炯之,1898-1940)正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是便“预定”其学业完成后到山东大学任教,但毕竟远水难解近渴,曾炯便先推荐了同为留德学生且已获得博士学位回国的学友李达(字仲珩,1905-1998)。

1934年8月,李达辞去清华大学教授的职位来到山东大学,成为数学系成立后聘请到的第二位教授,而这已经是山东大学数学系建立的第五个年头了。

后来,任初先生又通过校方将自己兼任的数学系主任一职让给了李达。

到1935年,任初先生邀请刚获得法国理学博士学位的陈传璋(字琰如,1903-1989)任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李锐夫(原名李蕃,1903-1987)任讲师,从而使得当时的山东大学数学系具备了3位教授4位讲师的师资规模,仅看数字似乎并不惊人,但这与当时国内各高校数学系的师资力量相比已属名列前茅。

除了争取外来人才,任初先生还注重自己培养。

1932年,任初先生认识了大学刚毕业在青岛胶济铁路中学任教的刘书琴(1909-1994),因其好学上进,任初先生特意安排他到山东大学数理学会做一次讲演,题目就是“数学的定义”。

1933年11月,山东大学纪念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举行学术报告会时,任初先生安排新到任的讲师杨善基(1904-1966)讲“几何学的分类”。

[6]而对于这类为启用新人特别安排的特别讲演,任初先生更是多方搜集材料提供给讲演者,并进行具体的指导,以使青年教师能够通过这种锻炼有所提高,而这对学校的师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

在解决数学系师资燃眉之急的同时,任初先生在课程编制方面也不遗余力,坚持“内容力求充实,并注重习题演习”,经过几年的卓绝努力,至1933年12月印制的《国立山东大学职教员录》(部分)。

其中对任初先生的介绍为:“姓名:黄际遇;别号:任初;籍贯:广东澄海;履历:日本高师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天津高工、武昌师大、广州中大教授,河南中山大学校长,河南教育厅厅长;职务:文理学院院长;任职年月:十九年五月(1930年5月)”数学文化/第2卷第3期5数学文化/第2卷第3期6几”。

在其看来,达于极致,学问皆可相通,因而做学问自可“设为专题,极深研几”,也可“泛滥各科,以求广博”,然于至高境界,则当兼极“平面学问”之广与“直线学问”之深,方可触类旁通,游刃有余。

“或叩以研究纯粹科学有何用处,则曰:‘科学家殚毕生精力,能于书末索引,占一姓字,斯足矣。

’”[2]任初先生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山东大学执教期间,任初先生于1934年完成了《定积分一定理及一种不定积分之研究》、《Gudermann 函数之研究》两篇重要的学术文章,并发表于《科学丛刊》杂志,另有《群论》、《数论》等也陆续发表。

同年,其论著《潮州八音误读表说》[8]也发表于《山东大学文史丛刊》第一期,任初先生离开前的1936年,当时的山东大学数学系已经开设了包括15门必修课、22门分组必修课以及13门选修课在内的共计50门课程,山东大学数学系迎来了自其建立以来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笔参造化,学究天人[7]任初先生以数学立身,兼治文史,曾言文科与哲学密切相关,而哲学则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故文理必须交叉。

倘若文理老死不相往来,则科学发展与人才培育无望矣!任初先生曾谓学问有“平面”与“直线”类型之别,“平面之学问”为“泛滥各科,以求广博”,“直线之学问”为“设为专题,极深研并出版了《班书字说》。

其文理成果兼备的学问修养,即便与整个民国时代那些辉映后世的大师们相比,也不遑多让。

身为文理学院院长的任初先生对于文科学科的建设非常用心。

他曾于1935年邀请当时的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前来山东大学讲学,而个性独特的章太炎之所以能够答应任初先生的邀请,一方面是因为任初先生的才具,另一方面则源于二人在日本时就已建立的私交。

1903年8月,十八岁的任初先生由广东省官派赴日本留学,从其治小学。

此“小学”绝非是如今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简而言之,是国学研究中对于“古汉语文字学”的一个统称,大致分为“音韵、文字、训诂”三类。

任初先生对此学问兴趣任初先生于1934年完成了《定积分一定理及一种不定积分之研究》、《Gudermann 函数之研究》两篇重要的学术文章,发表于《科学丛刊》杂志的第一、二期甚浓,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骈文功底,而章太炎也对任初先生极为欣赏。

章太炎为浙江人,一口地道的吴语使得两人最初的交流有些障碍,但随着交往日深,任初先生在国学大有进益的同时,顺便也学到了一门方言。

也正因如此,当章太炎赴山东大学讲学时,任初先生一直陪同。

一是出于师生之谊,二来章浓重的吴语对绝大多数北方的师生而言不啻一门外语,任初先生全程的“同声传译”还是很有必要的。

忽然忆起前时曾见报道,一夫妇节衣缩食自费送其子赴美留学,然其子却在唐人街附近一住三四年,回国后英语水平未见长进,倒是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可笑可怜可叹!当然,上述仅为现在家长盲目送子女出国留学的一个特例,并无所指,我们还是言归正传。

任初先生学习吴语只能算是“顺手牵羊”,但从中也可见其语言天赋及好学精神。

身为数学家的任初先生,其语言学著作也颇丰,前述其著《潮州八音误读表说》算得上其中的代表著作。

任初先生根据陈氏《切韵考》的理论,首次为自己家乡的潮州方言考证了“声类切母”与“韵类字首”各八声,并论证出潮州方言乃源于“上古音”的结论。

另一部著作《班书字说》[9]以章太炎《文始》和《国故论衡》为基础,又独辟蹊径,在“六书”理论、文字构造以及训诂疑难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然书成后却并未付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