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时期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十个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1. 破釜沉舟:意思是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造句:他这次真是破釜沉舟了,决定全力以赴去争取比赛的胜利,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2. 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造句:瞧他现在那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像被四面楚歌包围了一样,难道真没招了?3. 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造句:咱们也来个约法三章,这样以后做事就都有个准则了,不好吗?4. 背水一战: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

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造句: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真替他们捏把汗呀!5.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造句:他这招暗度陈仓可真够绝的,谁能想到呢!6. 以一当十: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来势汹汹,非常厉害。

造句:他们个个英勇无比,简直是以一当十啊,太厉害了!7.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造句:他那一番话,听起来怎么感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呢?8. 十面埋伏: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

造句:敌人这次可是布下了十面埋伏,我们得小心应对啊!9. 霸王别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造句:他那无奈的样子,真有点像霸王别姬时的项羽,让人叹息啊!10.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造句:要是能再多些帮手就好了,这不是多多益善嘛!楚汉之争真的是充满了各种精彩的故事和策略啊!这些成语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还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呢!。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

楚汉时期的经典成语故事5则楚汉相争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后世传为佳话,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历史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楚汉时期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胯下之辱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

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饭给他吃。

韩信说:“以后我必须要好好报答你。

”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

之后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一饭千金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声东击西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

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有人密告韩信与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一、揭竿起义:汉高祖刘邦是中国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和项羽楚汉相争,除了富有传奇色彩之外,许多成语和典故都是源自这一段历史。

话说秦末暴政,官逼民反,陈胜、吴广等率领百姓起义,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做兵器,这就是指平民老百姓起义的意思了。

二、市井之徒:在古代,开一口井是非常困难的事,为了水源,人们就会聚居在井的附近,渐渐就成为当时的市集,称为市井,至于市井之徒呢就是指混迹於市井,身份低微的贩夫走卒,当时刘邦做泗水亭亭长时,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小官吏,和他称兄道弟的朋友,夏候婴是一个赶马车的,樊哙是杀狗的屠狗之辈,在当时来说呢,他们是典型的市井之徒。

三、斩白蛇起义:古代民智未开,民众大多很迷信,所以许多政治人物就利用这一点,编造出一些神话,提升自己的地位,坊间传闻袁世凯在称帝之前,静悄悄的把两片金鳞放进浴缸,让人家觉得他是金龙化身,在洗澡时褪下龙鳞云云,结果当然是成为笑柄。

而刘邦起义时,讹称自己是赤帝子也就是赤龙之子,上演了一幕“斩白蛇起义”,这个神话令他瞬间得到民众的认同,起义就更有成效了。

四、秦始皇功过:秦始皇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皇帝,他是非常专制的暴君,他除了极度劳役人民、焚书坑儒、严刑苛法这些恶行外,到晚年他还很怕死,结果他派遣方士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远赴东海蓬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他们一去不返,可见他的迷信有多么的害人不浅,但除此之外,秦始皇一统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防御外敌、修建驰道和开盘运河,这些都是有益后世的功绩。

五、二世祖:经常听到人家说二世祖,其实二世祖是从何而来的呢?据坊间流传是因为秦始皇死后,把帝位传给他儿子胡亥称为秦二世,大奸臣赵高指他年轻识浅,最好是避见群臣,以免自暴其短,朝政由赵高代办,秦二世乐得躲在后宫沉迷酒色,尽情享乐,短短三年间就把秦始皇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败个精光,所以后世指败尽家业的败家仔,就如秦二世这样败家的我们就称他为二世祖。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楚汉之争成语典故
嘿,大家好!今天咱来说说楚汉之争里的那些成语典故。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一起玩桌游,玩的就是那种模拟战争的游戏。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楚汉之争。

咱先说“破釜沉舟”吧。

当年项羽带兵去攻打秦军,为了鼓舞士气,他把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让士兵们没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

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时候也得孤注一掷,下定决心去拼一把。

还有“四面楚歌”。

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让人在周围唱起了楚地的歌谣。

项羽的士兵们听了,都以为家乡被占领了,军心大乱。

这就好比我们在游戏里,被对手包围了,心里那个慌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也很有名。

在鸿门宴上,项庄假装舞剑,其实是想趁机杀了刘邦。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有些人表面上在做一件事,其实暗地里有别的目的。

楚汉之争里的这些成语典故,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还能在生活中给我们一些启发呢。

就像玩游戏,有时候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有时候得小心别人的“项庄舞剑”。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

希望大家以后听到这些成语典故,就能想起楚汉之争的精彩故事。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

楚汉成语典故1.揭竿而起: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

当时秦朝严禁民间私藏武器,陈胜、吴广迫不得已,他们就地取材,斩木为兵器,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2. 胯下之:典故: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

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

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3. 作壁上观:典故:巨鹿之战,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

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

一场恶战,杀声震天。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4、破釜沉舟: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5、指鹿为马:典故: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6、项庄舞剑,志在沛公:典故: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

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

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许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其中几个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故事:
1.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在未成名之前,曾遭到一个屠夫的侮辱。

韩信忍受了屠夫的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屠夫后悔不已。

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士能忍受一时的屈辱,以成就未来的伟大事业。

2.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率领汉军与赵军在井陉口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

韩信采取了背水一战的策略,将汉军置于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比喻在绝对危险的境地下,奋力一搏,拼死一战。

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因为萧何的推荐而得到刘邦的重用,最终也因为萧何的计谋而被杀。

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好坏都取决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

4.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韩信为了迷惑敌人而明修栈道,却在暗中绕路偷袭陈仓。

这个成语比喻用明显的行动来迷惑对方,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描述了越王勾践在灭亡吴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将有功之臣杀掉或疏远。

这个成语比喻在成功之后,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抛弃或消灭掉。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成语故事
古代楚汉之争到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涌现了许多成语和故事。

以下是一些与这段历史相关的成语故事:
1."楚河汉界":成语"楚河汉界"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和汉国的地理
位置,形容两个势不两立的对立面。

这也反映了楚汉之间长期的斗争和对立。

2."大权在握":这个成语源自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掌握大权,成为
朝中的实际统治者。

董卓专横跋扈,一手遮天,权倾朝野,"大权在握"成为人们对他专横独断权力的描述。

3.《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壁
之战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传奇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的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和典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时期成语典故汉中有2300年文明史。

刘邦、韩信曾在这里建功立业,创造了辉煌的汉代文化;诸葛亮8年征战,六出祁山,最后长眠于定军山下;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也曾在这里留下壮丽诗篇。

自古至今,褒姒、张骞、蔡伦、李固、刘邦、汉中王、汉朝、汉人、汉字、汉子……还有张良、韩信、曹操、刘备、诸葛亮……多与汉中有关,据说汉人的称呼就缘于汉中,先有汉中,再有汉中王、汉朝、最后才有汉人、汉族、汉文化的精髓。

汉中自古是帝王建基兴业之地,更是三国魏、蜀相争的军事要冲。

尤其在两汉三国时期,张骞、刘邦以及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在这里演绎了许多永载史册的动人成语典故。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

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

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

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

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

“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

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

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

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

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

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

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

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

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

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3.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自汉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随它有一段古老传说:东汉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学道又酷爱柑桔。

他所务桔园,绕河之水,沐山神风,质量上乘。

秋高气爽,满园星辰,常有神仙路过,讨要品尝。

一天早晨,山口处万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连同他的房舍果园,冉冉飞升上天,若干年后,尚闻鸡鸣九宵,犬吠云中,为了纪念这一段美丽的传说,山口处村庄便称作“升仙村”。

伴随着改革开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换代产品——升仙蜜桔。

它处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优点特点,还个儿硕大,薄皮无核,更兼树型矮化,最高亩产可达万斤。

近年来发展沿秦岭南麓八万亩产业林带,形成了秋风十里柑桔香的桔园秋色。

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飘香之际,特推出桔乡秋色一日游。

4.“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

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

“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

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

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

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

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

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

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

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

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

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

“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

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

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成为丞相曹操重臣。

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

曹操在汉中战事中,以“鸡肋”罪名诛杀杨修后厚葬,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

杨修之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详实生动,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按律斩了杨修,严肃军纪,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后顾之忧。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

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

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

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

6.筑坛拜将义指仰仗贤能。

来源《汉书。

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书中记载: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7.偃旗息鼓《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

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

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

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

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

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

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

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

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8.一笑失天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

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

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

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

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

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

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

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

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

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