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
中国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岸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台湾来说,其在技术先进、贸易自由、市场规范化、产业体系完整等方面占有优势,而大陆则以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制造业等方面占有优势。
本文将对两岸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进行分析探究,以期更好的了解两岸经济的差异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GDP 对比分析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指标,也是比较国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 GDP 的角度来看,两岸的差距不难发现。
大陆的 GDP 呈现出飞速的增长趋势,2019 年全国 GDP 达到 99.1万亿元,而台湾同年的 GDP 为 24.05 万亿元,与大陆相比呈现出较大的落差。
二、国际商贸指标对比国际贸易是体现国家间互通有无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国际贸易方面,台湾在电子电器、机械设备、五金制品、玩具等领域出口量巨大,但大陆则以纺织品、鞋子、日用百货等制成品出口为主。
双方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另外,从贸易伙伴来看,台湾的贸易范围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而大陆的贸易范围则更广泛,主要涉及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多个地区。
三、技术水平、创新领域对比技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两岸在这方面的优劣也是比较明显。
从创新主体来看,台湾多数是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庞大的研发经费和技术资源,相比之下大陆则有众多的大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具有更为庞大的研发体系。
从技术成果来看,台湾在半导体、高级软件、平板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而大陆则在高铁、核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四、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对比在劳动力方面,两岸的劳动力市场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台湾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且台湾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导致年轻人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庞大的经济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相比之下,大陆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消失,但整体人口规模仍然庞大,各种人口结构相对更为平衡,人力资源潜力依然巨大。
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台湾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台湾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体,在全球贸易和科技创新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本文将对台湾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台湾目前的经济现状。
台湾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以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经济而闻名。
然而,在面对全球贸易形势的变化时,台湾的经济面临一些风险。
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新调整,对台湾的出口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台湾经济的增长率也在过去几年有所减缓,这可能与全球经济放缓和内部结构性问题有关。
其次,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台湾未来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台湾也有一些潜在的机遇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首先是科技创新方面。
台湾在半导体、电子产品和通讯领域具有竞争力,并且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
台湾政府和企业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加强与国际科技公司的合作,以提高台湾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另外,台湾也可以发展其他高附加值的产业。
比如,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台湾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
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为台湾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此外,台湾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虽然台湾在政治上面临一些挑战,但仍然有机会与其他国家建立互利合作关系。
例如,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可以推动台湾的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对某个市场的依赖性。
此外,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可以为台湾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台湾应该加强创业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创业和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引擎。
台湾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创业孵化器、减税政策和创新基金等支持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和创新企业。
此外,加强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举措。
最后,台湾还应该继续加强内部结构性改革。
台湾的经济结构在过去面临一些问题,如制造业占据了过大的比重,同质化竞争严重等。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

人均GDP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国际经验借鉴一、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定人均收入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性指标,主要由以下两种判断标准:(一)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依据。
20世界70年代中期,世界银行在其年度发展报告中开始将国家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分类,后改为按照人均国民收入(GNI)分类。
世界银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分类指标较为普及,是当今许多经济学家判断一个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世界银行有两种分类方式,且两者密切联系。
一种是将国家或经济实体划分为四个收入档次,分别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
这一分类标准非常明确且每年调整一次。
2007年的分类标准为:人均GNI低于905美元为低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906美元至359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3596至11115美元之间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在1111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
按照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3000到10000美元时,属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另一种是在这四个收入档次类别基础上,又划分为“发展中经济”和“发达经济”两个类别。
在世行官方文件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被笼统地成为“发展中国家”,高收入国家则被称为“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金融信贷政策对这两类经济体也有明确的收入“门槛”界限。
按照1989年世行有关补充界定,这个“门槛”的收入界限是以1987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人均GNI为6000美元。
在此收入门槛以上,便划入“高收入国家”或“发达国家”之列。
这一门槛每年随美元购买力或价格指数的变化而调整,2007年世行确定的高收入或“发达经济”的收入门槛为11116美元。
(二)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在现有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钱纳里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是以经济重心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为特征的;他把现代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把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表1)。
《韩国经济发展状况》课件

02
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进一步促进了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
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03
正在积极探讨合作项目。
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前景与展望
中韩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未来经贸合 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两国政府和企业界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推动双边经 贸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工业起步
开始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逐 步实现自给自足。
基础设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 、通讯等条件。
出口导向型发展阶段(1961-1990)
总结词
出口导向战略,经济快速增长,国际竞争力 提升。
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优化产业结构 。
外贸依存度提高
加强出口导向,提高外贸依存度,扩大外汇 储备。
地方经济
韩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方经济以传统产业和 农业为主导。
区域合作
韩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 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 展广泛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
02 韩国经济发展历 程
战后恢复期(1945-1960)
总结词
经济基础薄弱,重点恢复生产 ,奠定基础。
农业发展
重视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1
韩国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两国经贸往来 频繁。
2
中韩两国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 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3
两国在贸易方面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韩国在汽 车、钢铁、造船等领域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 力、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
中韩经贸合作领域与项目
01
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自由贸易港区发展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朱福林1王晓芳2(1.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北京 100710;2.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01)摘 要:目前,中国亟需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韩国政府对自由贸易港区实行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生活配套等多方面优惠政策。
中国台湾地区的自由贸易港区除了传统自由贸易港的转运功能之外,还包括深度加工制造功能,并通过功能布局、政策优化与修整提升自由贸易港区的竞争力。
通过比较发现,韩国和中国台湾自由贸易港区均具有立法保障、功能多元和高效运营等3个相似特征,同时它们在管理机构、功能形态、税收减免和服务供给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应先通过立法对其管理与运行进行规范,结合区位优势选择合适的功能定位,通过税收减免优惠及增加良好生活配套供给来吸引高质量外资。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区;政策框架;港城产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20)02-0098-1120世纪70~80年代,在世界自由贸易区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也获得快速发展,较为成功和表现出色的是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自由贸易港区这一政策工具促成其世界重要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地位,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典型代表,而且同属东亚地域板块,具有较高的文化相近性。
前期研究文献较多地关注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新加坡的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大踏步进程的中国大陆来说,除了借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新加坡在自由港转口贸易方面的经验之外,也须充分吸收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利用自由贸易港区促进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韩国自由贸易港区发展进程与政策分析(一)韩国自由贸易港区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韩国制定了战后第一个国家发展计划,确立了工业化发展政策,作者简介: 朱福林,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王晓芳(通讯作者),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文化服务贸易。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浅析韩国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韩国是一个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表现出色。
从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开始采取一系列出口导向性的政策,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就。
经过多年的努力,韩国现已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经济领袖。
韩国经济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韩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出口导向性的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政府下令企业增加出口,同时通过实行汇率管制、加入关税同盟、建设海港等措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该政策实现了出口激增并刺激了国内工业化进程,使韩国成为出口型经济体。
之后,这一战略的成功对韩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韩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使国内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多元化和开放型市场。
这些改革包括推出自由贸易协定、发展金融服务业、以及从政府资助中逐渐脱离出口产业。
这些改革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并加速韩国的经济增长。
在1990年代,韩国完成了从初级制造业到高度发达的产业结构的转移。
这一时期,韩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轻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部门转移,如半导体、汽车、电子产品等高科技行业。
这些行业不仅大大提高了韩国的出口能力,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韩国的技术竞争力,使它成为一个全球制造商的重要国家。
近年来,韩国在旅游、文化和服务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韩国食品、服装和化妆品产业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
此外,韩国政府还在推行文化外交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大幅扩展了其电影、音乐和电视节目在海外的传播范围。
韩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乐观。
与其他成熟市场相比,韩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方面的前景尤其值得关注。
此外,韩国政府还计划在新能源、环境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加大投资和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球领袖的地位。
总体而言,韩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惊人的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高度认可。
浅谈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体制并比较其利弊

浅谈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体制并比较其利弊浅谈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体制比较其利弊一.中国大陆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主要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收入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整个社会分配是按劳分配为基本形式。
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原则是按资分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维护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2优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2)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同时鉴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3)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最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迅速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而市场经济制度又从根本上保证了经济的效率。
”事例证明:1、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在最近五年内实现“三超”: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亚洲,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大陆,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本文将比较研究几个典型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其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韩国的制造业崛起韩国经历了战后的重建和发展,从1960年代开始迅速崛起并成为了一个制造业大国。
韩国政府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鼓励本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以提高竞争力。
此外,韩国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并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这些努力使得韩国在半导体、汽车、船舶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制造业成本的上升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韩国面临着新的挑战。
此时,韩国需要加大对创新和服务业的投资,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高科技引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迈进。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军者。
然而,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需要解决由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以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印度的服务业兴起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
此外,印度还发展了医疗旅游、教育等领域的服务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和留学生。
然而,印度的服务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印度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服务业的需求。
另一方面,印度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以其卓越的金融体系和国际化的经济环境而闻名。
新加坡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并通过吸引全球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设立来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新加坡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高经济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摘要中文摘要二战后的4 O余年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和台湾地区一起快速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换。
韩国和台湾地区属于Ch CnC ry和Sy r q u i n为进行国际比较而分类的人口大国的范围,拥有一定规模的领土,因此,它们的经济发展经验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性意义。
一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地域相邻、基础相似、文化近同,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验的借鉴使大陆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
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今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轨迹,接着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其次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再次分析了对外贸易、产业政策、要素投入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情况进行比较。
最后,总结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模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韩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1【韩】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M).北京:北京大学岀版社,2 O O 4 年:3 —4 .摘要十多.AbStraCt ■DUring the 4 O years after t h e SeCOnd WOrId War, SOUthKOr e a and Ta i w a n , a S developing countries, took a quick turn o n their e c o n o m i C deve 1 OPme n t Strategy and adopted a S t r a t e g y WhiCh i S dominated b y export. Eventually, these t W o COUntrieS achieved g r o w t h i n economy and transforma t i o n i n industrial StrUCtUr e. SOUth KOrea and Ta i w a n f a 1 1 into the CategOry o f most POPUlOUS COUntrieS WhiCh W e r e def i n e d b y Chene r y and S y r q u i n for the PUrPOSe o f i n t ernat ional comparison, and b Oth COUntrieS have relative 1 y VaSt terri tory. TherefOr e , their experience i n econo m i C deve 1 OPment has a Wider PraCt i c a 1 SignifiCanCe i n d eve 1 OPment models for d e v e 1SOUth KOrea and Ta IWa n , C h ι a ShareS SimiIarity i n P r i a r y i n d u s t r y and CUl t u r e W t h the two countries, and b y r a Wing o n the experience othern, China avoided many ti S t S and turns i n i t S PrOCeS o f reform and OPening U• B y Carrying OUt a COmPa ra t V e analysis o f the e c o n o m ideve 1 OPment models o f the W O COUntrieS ,more i n f o r m a t o n CaIl b e COl IeCted WhiIe h o OSing the e c o n o m i C , deve o P m e n t model for mainland h i n a i n the future ThiS PaP r e x a m i n e S firstly, the e v oV e m e n t PrOCeSS o f e c o n o m i Ce V e IOPment t, Λ model S of S ot h KOrea and Taiwan, SeCOndy , the SimiIaritieS and d i fOnm1 d f W S P ■ 1Ct■1 C 1 C e 1dU1 OPing countries. Adi acent tf erences i n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1 o P m e n t model o f the two COUntr i e s , t h i r d 1 y , the political,e COnOmi C and CUl t u r a 1 b a c k gr OUnd for the formation o f SU Ch models. Then, i t analyzest h e influence o f SUCh d e v e 1O Pment model o n b o n 1 COUnt r■1 e S from the respect o f fore •1 g n t r a d e , i n d u s t r y POl icy an d element input, and f 1 / n 1 1e 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 tween the e c o n o m i C growt h o f the two COUntrieS andt h e income distribution and1 i v i n g Standard o f their P eo pie. Final 1 y , i t analyzes t he enl ightenment of the e c o no m i C deve 1 OPment models o fb Oth COUntrieS t o China, theP r o b 1 e m s f ∙ a c e d With China"S e c [ ; n o m i c deve 1 OPment mode 1 , a n d P U t Sf 0 r w a r d s SOme S Ug g e s t i 0 n 0 n t h e a dj U S t m e n tO f t h e C h i n a m 0 d e 1 ∙ KeyWO rdS :SOU t h K Ore a , T a i w a n , ECOnOm y d e VelO Pme n t m C > d e 1 , COmPa r■SOn —毫. I 1 1・♦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1位论文,•》r •卜I V 中文文摘A, , •中文文摘二战后的4 O余年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和台湾地区一起快速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换。
它们的发展战略及采用的政策措施都被评为东亚经济模式的典范。
(世界银行,1 9 9 3)东亚模式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韩国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东亚模式的典型代表,将韩国与台湾地区作为东亚模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的著作不少,但此类分析主要是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前,对东亚金融危机之后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的分析较少。
同时,国内外学者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共性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其差异性进行对比的研究较少。
希望通过本文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解剖与比较,能够进一步丰富东亚模式的内涵,深化对人们东亚模式的认识。
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性意义。
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地域相邻、基础相似、文化近同,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验的借鉴使大陆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
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今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本文谬深入分析了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缺点,总结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希望有助于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选择一条能够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本文共分五章。
围绕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展开论述,首先介绍了选题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理论学界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义,论述了本文的分析框架。
然后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轨迹、相同和不同的特征,紧接着分析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再次分析了对外贸易、产业政策、要素投入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进行比较。
最后,分析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提出了对中国模式进行调整的对策。
绪论,本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理论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在理论综述中,国内外学者主要对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模式定义及其内涵进行详细的论述,其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本章还概括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韩国和台■ ∙q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共识及差异,指岀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相关研究的不足。
_ V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t■同时,架构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
一第一章,本章分析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首先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轨迹,韩国和台湾地区5 O年代实行的是初级产品出E 1和进口替代战略,6 O年代向岀E 1替代战略发展,7 O年代发展的是出口导向战略,9 O年代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转型。
重点从政府作用、市场主体、对外贸易方式、产业政策和要素投入五个方而入手,分析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五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第二章,本章论述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背景。
战后,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军人政府开启了韩台现代化建设的契机,土地革命又为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韩国和台湾地区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社会初始条件的差异都导致其经济发展模式呈现不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