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1【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探究活动】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案篇一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蜀相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分析并解读《蜀相》的诗意、结构和韵律。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手段,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体会忠诚、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的价值。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化素养的提升。

2.2 教学难点:诗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复杂情感的把握。

杜甫诗歌独特艺术风格的认识。

古典诗词在现代语境下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含义。

提问:“蜀相”在杜甫的诗中代表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蜀相》,感知诗文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蜀相》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思考深度等。

4.2 作业评价:批改学生作业,如诗文解析、心得体会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杜甫《蜀相》原文。

相关杜甫诗文的选集。

5.2 多媒体资源:诸葛亮历史形象的图片、影像资料。

古典诗词朗诵视频。

5.3 网络资源:有关杜甫生平、诗歌评论的网络文章。

古典文学鉴赏的相关网站和论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诗句解析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

分析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相》。

学会对比分析,将《蜀相》与其他唐诗进行对比,领会其独特之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诸葛亮辅佐蜀汉王朝的英勇事迹及其逝世后的哀荣。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2.2 诗文解读: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探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蜀相》全文。

分析杜甫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的理解。

对比分析《蜀相》与其他唐诗的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蜀相》,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搜集其他唐诗,为对比分析做准备。

5.2 课堂导入: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引出《蜀相》这首诗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5.3 课堂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方面。

讲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意象,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4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开展对比分析,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汇总6篇)篇1: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祝宇李朝霞(《现代语文(教学研究)某年6期)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蜀相》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蜀相》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蜀相》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蜀相》这首诗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通过朗读和解析《蜀相》的全文,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语言和节奏。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白发三千丈”、“青天四五尺”等。

探讨诗中的寓意和情感,如对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诗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比分析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蜀汉政权的兴衰。

探讨李白创作《蜀相》的动机和意图,如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怀念。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文献调研和小组讨论,了解和分析李白创作《蜀相》的背景和动机。

第四章:诗歌与文化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蜀相》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对忠诚、智谋等传统美德的赞美。

分析《蜀相》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蜀相》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关系和差异。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蜀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蜀相》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启示。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解析《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1.2.2 诗歌解析:分析《蜀相》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2.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蜀相》并分享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4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蜀相》的注释和翻译。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2 教学材料:课本或教材中的《蜀相》文本。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评估方式:学生朗读和讨论的参与度。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创作练习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4.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和改进。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尝试自己创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和《蜀相》的资料,如诗词鉴赏、历史评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教学设计一、课前导入郭沫若先生曾写了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大家知道这幅对联写的是何人吗?(生:杜甫)这幅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有着积极入世的思想和伟大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是,时局动荡,官场腐败,他的政治理想最终破灭。

饱经风霜的他对于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潦倒之时,他内心忧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诗歌真实的反应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因此,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成就卓越,被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杜甫,赏析其诗歌《蜀相》。

(板书:标题、作者)二、文题解读首先,我们来看题目蜀相。

释义:蜀国的丞相。

杜甫写的这位人物是?(诸葛亮)问:作者为什么不直呼其名,而要以官职相称呢?(1)表示尊敬(2)对其功绩的肯定(联系到师生关系)三、怀古咏史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所写的对象却是三国时期的名人,所以说明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歌?怀古咏史诗。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一类诗歌的相关知识点。

含义:诗人借所咏的古人,所怀的古迹,所忆的古事来表达自己感受,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1.诗歌的内容是:怀古人、忆古事,咏古迹。

2.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借古讽今、今昔对比、运用典故3.表达的主题:(1)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借古讽今(2)感叹物是人非,国家兴亡,昔盛今衰(3)讴歌历史人物,寄托哀思,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四、整体感知那么,作者想要借诸葛亮抒发什么感慨呢?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歌。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听朗诵,明确基调——伤感3.自由诵读,体会情感4.全班齐读,诵读展示。

五、赏析文本读完诗歌,我相信大家一定对诗歌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些句子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理解。

所以,你一定想要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你的想法大声呼喊。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给五分钟实践相互交流,然后大胆地展示你们的感受。

(一)首联1.寻:有主动寻找的意思。

作者主动寻找丞相的祠堂,目的是为了缅怀和追思丞相。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2.柏森森:柏树茂盛的样子,说明树木繁盛,年代久远,无人砍伐,爱惜树木,即爱戴诸葛亮。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爱戴敬仰之情。

(二)颔联3.自、空:“自”:有独自的意思,空有白白地,徒然的意思。

这两句说的是碧草照映着台阶独自呈现春色,黄鹂隔着树叶空唱动听的歌声;如此优美的景色,但是与之相称的丞相诸葛亮却已经不再,有一种凄凉的色彩;作者借景抒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称哀情,展示了内心的寂寞和悲凉。

(三)颈联师:如果颔联两句是写景,那么颈联两句是写人、写事,歌颂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诚的楷模。

大家可以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吗?生:白帝城托孤,《出师表》都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

生:七擒孟获、草船借剑等,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三分天下,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作者又是用哪两句概括诸葛亮伟大功绩的?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师:这两句中概括其功绩的关键词是哪些?生:三顾、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明确:三顾指的是三顾茅庐;天下计指的是三分天下,也指的是隆中对,两朝指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开指的是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指的是帮刘禅匡济国家,老臣心指的是报国的中心,展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崇敬仰慕和忠心为主的称颂。

(四)尾联师: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显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让人为之叹息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指的是他为了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后来,率领大军占领了五丈原,和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最后,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所以诗人说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作者对此的感慨是“泪满襟”。

这句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献身精神的敬仰,功业未成的惋惜。

师:所以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应该怎样诵读呢?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应该重读。

颈联应该读出对诸葛亮的赞赏,尾联应该读出伤感和惋惜,尤其是“泪满襟”三个字。

师: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生:失败的英雄,是那些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英雄。

师:这里“泪满襟”的“英雄”包括作者吗?生:包括。

师:我们经常说“知人论世”,文以载道,作者由人及己,感同身受才能抒发出如此深厚的情感。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使得杜甫感同身受呢?六、背景介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作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但是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一事无成。

师:所以作者借助蜀相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生: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师总结:是的,除了对蜀相雄才大略的敬仰,对其忠心为主的称颂,还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七、再读诗歌,背诵诗歌师:如果不是感情深厚,写不出如此文质兼备的文字。

让我们怀着对蜀相和杜甫深沉的敬意,再读全诗。

(学生齐读)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试着背诵全诗。

八、迁移拓展其实,杜甫多次写到过诸葛亮。

他曾经作过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PPT)作者在诗歌中盛赞了诸葛亮的伟大成就,也点明了他最大的遗憾。

鉴赏诗歌《八阵图》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

邶风。

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