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七种病理类型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七种病理类型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七种病理类型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七种病理类型

1968年著名病理学家Liebow首次提出并命名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并将此病分为5个组织病理学类型,1998年Katzenstein和Myere对Liebow原分类加以修正,提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的新分类,并获得ATS(美国胸科学会)、ERA(欧洲呼吸学会)一致认同(2000年),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

1968年著名病理学家Liebow首次提出并命名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并将此病分为5个组织病理学类型,1998年Katzenstein和Myere对Liebow原分类加以修正,提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的新分类,并获得ATS(美国胸科学会)、ERA(欧洲呼吸学会)一致认同(2000年),见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病理分类为四种类型: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等同于病理学诊断间质性肺纤维化(IPF,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desquamative interstitial pneumonia)、急性间质性肺炎(AIP,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nonspecific intersititial pneumonia)。并于2000年2月ATS/ERS/ACCP(美国胸科医师学院)联会发表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的国际共识报告;2000年8月中华内科杂志刊登了《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和临床界定、认知、共识和借鉴》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新进展》。随后2002年,ATS/ERS发表了多学科国际共识报告,根据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特点将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分为7个亚型,在2000年认同基础上增加三个类型即: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呼吸性细支气管间质性肺炎(RBILD,RB-ILD,respiratory bronchiol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lymphoid interstitial pneumonia)。故现将七种病理分类介绍如下。

一、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本病原因不明,是IPF的基础类型,在IPF疾病中占80%~90%,英国学派Scadding为代表命名的隐源性致纤维化性肺泡炎(CFA)属UIP。

UIP有以下几型①合并胶原血管病且如类风湿关节炎、SLE和进行性硬化症等;②伴有血清学异常而无胶原血管病,如冷球蛋白血症、异常血清球蛋白、

阳性抗核抗体等,占UIP的40%;③不伴有胶原血管病及血清学异常④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病理变化病变总体是肺泡炎、间质纤维化、蜂窝样变及无病变肺组织交错存在,同一肺活检组织不同视野也不一样。有些部位肺泡壁完全正常只有轻微的淋巴细胞浸润。另处则出现弥漫性肺泡损伤及明显的炎症或淋巴细胞积聚。Ⅱ型肺泡细胞增生。肺纤维化的程度不一,虽然大部分纤维化区域由陈旧的无细胞成分的成熟胶原纤维来构成,但同时也发现由增生活跃的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的棱形细胞团,称为纤维细胞灶。纤维母细胞灶广泛分布在炎症、纤维化及蜂窝样变区域。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可显示其中的肌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纤维母细胞灶可作为诊断UIP的因素之一。纤维母细胞的存在表明纤维化仍在进行并未停止。有处有活跃的纤维母细胞灶,另处有陈旧的纤维化瘢痕及蜂窝样改变。这种不同时相多样病变并存在是UIP与IPF其它种亚型不同之处。肺泡壁因炎症变化破坏,基底膜及弹力纤维断裂以及继发的纤维化使有处肺泡萎陷,有处融合扩张成囊状即发生蜂窝样改变,扩张的肺泡囊腔及未稍呼吸性细支气管衬以变薄的肺泡上皮或细支气管上皮,并被增厚的间隔隔开,间隔中含有胶原及慢性炎细胞。

蜂窝肺可由各种原因的肺损伤而引起,故非UIP所特有,是一种不可复性晚期改变。UIP时肺泡及间质的炎症改变常是轻度的,主要是一些淋巴的细胞浸润,有时有散在浆细胞,偶亦有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

本病的各时期均可见肺泡内有巨噬细胞积聚,多量的肺泡内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破坏的胶原碎片并分泌纤维母细胞刺激因子进一步诱发纤维化。巨噬细胞还释放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使中性粒细胞向病灶局部聚集和浸润,分泌蛋白溶解酶,损伤破坏肺组织。此时要注意UIP的病变多样性及分布上的不一致为特点。

二、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DIP此类型少见。病理组织学特点是肺泡腔内及间隔出现大量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胞浆丰富,常含有细颗粒及由吞噬溶体释放出的黄褐色色素。大部分为单核细胞,也见散在的多核细胞。这种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曾被认为是由肺泡上皮细胞脱落而来故称为脱屑性间质肺炎。

DIP的主要病变是肺泡内巨噬细胞聚集,但此改变并无特殊性。多数肺疾病如肺错构瘤、类风湿结节、啫酸细胞肉芽肿等也可见病灶周围有明显的巨噬聚集,但为局限性而非弥漫性,这一点与DIP不同。有将此种改变称为DIP样反应。

DIP时肺泡间隔呈轻、中度变宽。间隔中常见炎细胞(多为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着。局部肺泡上皮细胞增生显著,纤维母细胞灶不如UIP明显,且不是本病的特征,蜂窝肺改变也极为少见。低倍镜下肺泡腔内、外巨噬细胞常浸润聚集,与UIP时的多样性病变有显著差别。DIP时巨噬细胞常向心性地聚集在细支气管周围的气腔隙内并不向末梢远端气腔扩散,常称此为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疾病(RBILD)。RBILD时肺间质增生,肺泡间隔肥厚和DIP时相同,只是所发的气腔改变,如肺泡内巨噬细胞浸润只限在细支气管周围。

三、急性间质性肺炎(AIP,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AIP不同于其它类型的IPF,病变多数为急性表现,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情况大致相似。AIP可称为特殊性或原因未明的ARDS。

典型的AIP病变在肺泡上皮坏死,肺泡萎陷的同时,残存的肺泡间隔增厚,其中可见在胶原基质的背地中纤维母细胞增生。有时纤维母细胞增生聚集似UIP 时的纤维母细胞灶,所不同者AIP时此种改变是弥漫性的,在免疫组化染色中有蛋白质稀糖类(proteoglycans)沉着,这是纤维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无特异性。AIP时的纤维化的特点主要为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的沉着极其轻微。纤维化处于活跃过程当中。AIP的病变过程极少超过1个月以上即迅速恶化死亡,少数病例病变转为慢性,也可见到破坏的肺泡萎陷、纤维化。残存的肺泡扩张成囊状,迅速形成蜂窝肺改变。

AIP时急性损伤是大面积的,累及肺实质大部分,而UIP的肺损伤则呈局限、散在,多数性地累及肺组织。且反复作用历经多年。在UIP的慢性病程中有时可发生AIP那样急性肺泡损伤。故认为这是临床UIP的急性恶化。

四、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nonspecific intersititial pneumonia)

NSIP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病理类型,其特点是肺泡壁内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但缺少可诊断为UIP、DIP、AIP的较为特异的病变。

本病的病理改变是呈不同程度的炎症与纤维化所见,间质的炎症轻微或无纤维化者约占半数。此时肺泡间隔呈弥漫性一致性增厚,其中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浆细胞有时很多,常集中在细支气管周围的间质中。浸润的炎症细胞的密度远较其它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为大。约有40%的NSIP病例为炎症及纤维化二种病变等量混合,即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与纤维母细胞增生及胶原纤维束形成混合存在。此时很难与UIP鉴别。有鉴别价值的是NSIP的

病变各镜野比较一致。纤维母细胞的出现只见于少数病例,并无明显的蜂窝肺样变形。即病变的一致性及缺乏活动性纤维化为NSIP的特点。

间质胶原纤维化明显而炎症改变轻微的NSIP病例即纤维化型约占10%。病变呈灶状散在或弥漫分布,陈旧的纤维化已形成瘢痕,此时根据病变的一致性及缺乏活动性的纤维化的改变可与UIP区别。所以NSIP的诊断必须严格控制在临床病理均符合且无已知病因,免疫功能健全的特发性病例。

五、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

病理学改变表现为肺泡腔内肉芽组织栓形成,肉芽组织由成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可通过肺泡间孔从一个肺泡延伸到另一个肺泡。肉芽组织中可存在炎症细胞,尤其在疾病早期。在空的肺泡腔内有大量的泡沫巨噬细胞。间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通常轻微,至多中度。细支气管受累时,细支气管腔内有相似的肉芽组织栓,并与肺泡的肉芽组织相连,细支气管壁炎症反应轻微。低倍镜下,病变呈斑片状分布,形态一致,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延伸到邻近的肺实质,无明显纤维化或肺泡重构。北京协和医院18例COP病人肺组织显微镜下表现为肺泡腔内可见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和松散的结缔组织。8例病人可见小气道内较多疏松纤维肉芽肿沿肺泡腔延伸,支气管肺活检组织标本也能观察到典型的COP病理表现。

六、呼吸性支气管间质性肺炎(RBILD,respiratory

bronchiol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病理表现为含有大量炭末的巨噬细胞,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周围及邻近肺泡的部位轻度的间质炎症,病变呈灶性,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分布,支气管周围的非组织肺泡间隔轻度增宽。DIP与RB-ILD的区别在于肺泡腔内有较多的巨噬细胞聚集,肺泡间隔增宽,病变分布弥漫。也就是说,呼吸性细支气管炎,RB-ILD,DIP 是吸烟引起的肺间质病变的一个连续过程。由于呼吸性细支气管炎及DIP样改变在吸烟人群中常被偶然发现,临床与胸部影像学需吻合。病理学表现是吸烟导致上皮细胞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七、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lymphoid interstitial pneumonia)

病理特征为弥漫性肺间质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常可见淋巴滤泡,有时支气管周围亦受累,但通常病变轻微。腺泡内无病变特别严重的区域(如腺泡周围或腺泡中央),偶有非坏死性肉芽肿形成。淋巴细胞呈多克隆性,主要是T细胞,内有散在的B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同时有Ⅱ型肺泡细胞的增加及肺泡巨噬细

胞的轻度增生。其他表现有肺泡腔内蛋白样液体及单核细胞、泡沫巨噬细胞或巨细胞的聚集。细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导致气道进行性阻塞和扩张是形成囊性病变的原因。疾病晚期可有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

原发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1.主要症状及体征 (1)干咳。 (2)呼吸困难(Hugh-JonesⅡ°以上)。 (3)杵状指。 (4)特殊罗音(细捻发音或捻发音)。 2.胸部X线所见 (1)阴影分布:弥漫性、散在性,下肺野>上肺野,呈边缘性分布。 (2)阴影性质:细小的结节状、云絮状,细小细节状十蜂窝状(网状),多发性蜂窝状。 (3)肺野缩小:横膈上升,下肺野缩小。 3.肺功能检查 (1)肺容量减少:肺活量与肺总容量减低。 (2)肺弥散功能减低:DLco,DLco/V A减低。 (3)低氧血症:PaO2减低,PA一aDO2扩大。 4.血液免疫学检查 (1)血沉增快。 (2)乳酸脱氢酶(LDH)增高。 (3)类风湿因子阳性。 5.病理检查(尸检、肺活检) 与原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病理改变相符合。 6.诊断判断 (1)确诊:具备包括“2”在内的三大项以上,或全部具备“2”及“5”项。 (2)可疑:全部具备包括“2”在内的二大项。 (3)除外诊断:矽肺、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癌、结节病。胶原病、过敏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药物诱发性肺炎。 诊断:根据IPF具有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为主的症状,杵状指和两肺特征性罗音的体征,以及肺部有弥漫性肺间质病变阴影、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结合支气管肺泡灌洗、67镓核素扫描等资料,在除外继发性因素后即可诊断。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获组织学证实,如为阴性可反复重复3次,仍难确诊者可作局限性开胸肺活检。 孔氏验方是孔教授在祖传秘方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经过不断研究—试验—提高—完善,终于总结出的治疗间质性肺炎的特效中药验方,共治疗间质性肺炎患者9637例,经用药3-7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9195例,显效者398 例,无效者44例,愈后者经随访3年,均未复发。 应用此验方,病程最短者1个月,病程最长10个月,大多数患者都曾用过许多方法,包括西医的、中医的,都未见成效,服用此药,一般患者20付药服30天为一个疗程,重度患者每天服一付15天调方一次,30天为一个疗程,大多数患者3—6个疗程症状即消失,6个月未见复发,为痊愈,此人群占95.5%以上,4%的患者经3—7个疗程治疗后,康复80%以上,无效者不足0.5%。

常见肺炎的病理特点

一、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诱因:受寒、疲劳、醉酒、感冒、麻醉、糖尿病、肝、肾疾病等。2、内因: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被削弱,机体抵抗力降低,(二)病理变化:1、部位:病变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2、分期及特点:(1)充血水肿期,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2)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病变肺叶颜色较红,质实如肝。此期患者可有铁锈色痰。(3)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混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质实如肝,明显肿胀,重量增加,呈灰白色。(4)溶解消散期(三)并发症:1、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某些大叶性肺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2、肺脓肿及脓胸或脓气胸3、纤维素性胸膜炎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5、感染性休克二、小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诱因:传染病、营养不良、恶病质、慢性心力衰竭、昏迷、麻醉、手术后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受损。(二)病理变化:1、部位:散布于两肺各叶,尤以背侧和下叶病灶较多。2、病变特征是肺组织内散布一些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病灶。严重者,病灶互相融合甚或累及全叶,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镜下,病灶中支气管、细支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流满脓性渗出物。(三)并发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毒败血症、肺脓肿及脓胸等。支气管破坏较重且病程较长者,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四)临床病理联系:咳嗽,痰呈粘液脓性,听诊可闻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野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在幼儿,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并发于其他严重疾病时,预后大多不良。三、间质性肺炎:发生于肺间质的急性渗出性炎。(一)病因:病毒、支原体感染。(二)病变特点:大体:肺组织呈暗灰色,无明显实变。镜下:肺泡间隔明显增宽,可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无明显渗出。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七种病理类型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七种病理类型 1968年著名病理学家Liebow首次提出并命名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并将此病分为5个组织病理学类型,1998年Katzenstein和Myere对Liebow原分类加以修正,提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的新分类,并获得ATS(美国胸科学会)、ERA(欧洲呼吸学会)一致认同(2000年),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 1968年著名病理学家Liebow首次提出并命名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并将此病分为5个组织病理学类型,1998年Katzenstein和Myere对Liebow原分类加以修正,提出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的新分类,并获得ATS(美国胸科学会)、ERA(欧洲呼吸学会)一致认同(2000年),见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病理分类为四种类型: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等同于病理学诊断间质性肺纤维化(IPF,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desquamative interstitial pneumonia)、急性间质性肺炎(AIP,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nonspecific intersititial pneumonia)。并于2000年2月ATS/ERS/ACCP(美国胸科医师学院)联会发表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的国际共识报告;2000年8月中华内科杂志刊登了《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和临床界定、认知、共识和借鉴》及《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诊断新进展》。随后2002年,ATS/ERS发表了多学科国际共识报告,根据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特点将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分为7个亚型,在2000年认同基础上增加三个类型即: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呼吸性细支气管间质性肺炎(RBILD,RB-ILD,respiratory bronchiol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lymphoid interstitial pneumonia)。故现将七种病理分类介绍如下。 一、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本病原因不明,是IPF的基础类型,在IPF疾病中占80%~90%,英国学派Scadding为代表命名的隐源性致纤维化性肺泡炎(CFA)属UIP。 UIP有以下几型①合并胶原血管病且如类风湿关节炎、SLE和进行性硬化症等;②伴有血清学异常而无胶原血管病,如冷球蛋白血症、异常血清球蛋白、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类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类型 导语: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间质性肺炎的一种,它比起间质性肺炎更为的复杂,因为它一般是由多种疾病或细菌感染而成,并且病因各方面是比较复杂的。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间质性肺炎的一种,它比起间质性肺炎更为的复杂,因为它一般是由多种疾病或细菌感染而成,并且病因各方面是比较复杂的。一般来讲,患这种疾病也意味着间质性肺炎的晚期症状。而且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在治疗后,一般能存活5~6年,那么转发性间质肺炎有什么类型呢? 1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预后差,平均生存时间为5~6年,病死率为68%,对激素反应差,外科肺活检证实的IPF几乎没有长期存活者,现未发现完全康复病例。 2、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预后不良,其存活时间与该病合并症密切相关,目前病死率、生存时间尚无循证学数据。 3、脱屑性间质性肺炎(DIP)的预后良好,平均生存时间为12年,病死率为27%,对激素治疗反应好、病程较稳定。 4、急性间质性肺炎(AIP)预后差,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病死率为62%,其预后与磨玻璃影、实变影、牵拉性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扩张的范围有关,对激素治疗反应差,无完全恢复可能。 5、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预后不良,平均生存时间为17个月,病死率为11%,对激素反应好,临床上有完全康复病例报道。 6、隐原性机化性间质性肺炎(COP)愈后良好,平均生存时间为13年,病死率为13%,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但对激素不敏感者,晚期发现、反复发作者及高热不退者预后较差。 这种疾病一般和患者的环境因素,药物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系,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各种肺炎的X线检查有何特征

各种肺炎的X线检查有何特征 1.肺炎球菌肺炎: 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近年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典型的大叶实变少见。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气道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征。肺炎消散期,X线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块区域吸收较早,呈现“假空洞”征。 2.葡萄球菌肺炎: X线阴影的易变性是金葡菌肺炎的一个重要特征。X线显示肺段或肺叶实变,或呈小叶样浸润,可有单个或多发的液气囊腔,形成阴影内伴有空洞和液平。 3.克雷白杆菌肺炎: X线显示肺叶或小叶实变,有多发性蜂窝状肺脓肿,叶间隙下坠。 4.军团菌肺炎: 早期为单叶斑片状肺泡内浸润,继有肺叶实变,可迅速发展至多肺叶段,下叶多见,单侧或双侧,可伴少量胸腔积液。偶有肺内空洞及脓胸形成。 5.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也有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者。 6.肺念珠菌病: (1)支气管型:双肺中、下野纹理增重。 (2)肺炎型:两肺中下野有弥漫性小片状或斑点状阴影,亦可融合成大片肺炎阴影,边缘模糊,形态多变,还可有多发性脓肿。少数病例伴胸膜改变。 7.病毒性肺炎: 多见双肺下叶弥漫性密度均匀的小结节状浸润阴影,边缘模糊,少数患者可见叶性浸润或弥漫性网状结节性浸润灶。

8.厌氧菌性肺炎: 双下肺底纹理增多粗乱,夹杂有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或同时伴有脓胸、胸膜积液等征象。 肺炎是由多种病源菌引起的肺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渗出性病变.临床上常见,可发生于任何的人群。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X线可见炎性浸润阴影。 细菌性肺炎占成人各类病原体肺炎的80%。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抑制患者中病死率极高。多有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少数有咯血和呼吸困难;其它症状有恶心呕吐、周身不适、肌肉酸痛等。 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临床表现一般较轻。主要症状为干咳、发热、呼吸困难、紫绀和食欲减退。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曾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起病缓慢,有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少量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偶有血痰)。 衣原体肺炎为新发现的一种衣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和肺部感染。肺炎衣原体常在儿童和成人中产生上呼吸道和呼吸道感染。 真菌性肺炎指由真菌及放线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真菌侵犯肺脏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肺炎,严重者有肺组织坏死,甚至还经血行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慢性肺炎慢性肺炎的特点是周期性的复发和恶化,呈波浪型经过。由于病变的时期、年龄和个体的不同,症状多种多样。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 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 其他感染性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肺炎杆菌肺炎、支气管肺炎、军团病肺炎、大叶性肺炎、流感病毒肺炎、厌氧菌肺炎、军团菌肺炎、变形杆菌肺炎、大肠埃希杆菌肺炎、铜绿色假单胞菌肺炎、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弗郎西丝菌肺炎、气单胞菌肺炎、洋葱假单胞菌肺炎、鼻疽假单胞菌肺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肺炎、鼠疫耶尔森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摩根菌肺炎、沙雷菌肺炎、钩端螺旋体肺炎、黄杆菌肺炎、奈瑟卡他球菌肺炎、米氏链球菌肺炎、产碱杆菌肺炎、表皮葡萄球菌肺炎、不动杆菌肺炎、肠杆菌肺炎、类鼻疽杆菌肺炎、布氏菌肺炎、脑膜炎奈瑟菌肺炎、肠球菌肺炎、枸橼酸杆菌肺炎、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沙眼衣原体肺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单纯疱疹病毒肺炎、腺病毒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水痘肺炎、麻疹病毒肺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卡氏肺囊虫肺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恙虫病性肺炎、Q热肺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其他病毒肺炎其他类型肺炎:过敏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类脂性肺炎、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热带型肺嗜酸性粒细胞肺炎、急性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肺炎、非特异性间质肺炎

病理学理论指导:常见肺炎的病理特点

病理学理论指导:常见肺炎的病理特点 一、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lobar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诱因:受寒、疲劳、醉酒、感冒、麻醉、糖尿病、肝、肾疾病等。 2、内因: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被削弱,机体抵抗力降低, (二)病理变化: 1、部位:病变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 2、分期及特点: (1)充血水肿期,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 (2)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病变肺叶颜色较红,质实如肝。此期患者可有铁锈色痰。

(3)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混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质实如肝,明显肿胀,重量增加,呈灰白色。 (4)溶解消散期 (三)并发症: 1、肺肉质变(pulmonarycarnification):某些大叶性肺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2、肺脓肿及脓胸或脓气胸 3、纤维素性胸膜炎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5、感染性休克 二、小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lobularpneumonia)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如何治疗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如何治疗最好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如何治疗最好。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是在人体身中,危害比较大的危险疾病,得不到及时治愈,很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所以,专家提醒:注视自身健康,选择尽早治疗,选择正规医院,选择经验丰富的专家,才能脱离疾病的魔爪。 郭玉琴专家详解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概论: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又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通常也称为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a lung disease,ILD),为一组原因不明的进行性下呼吸道疾病,它包括20多个病种,具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病理生理学和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劳力性气促,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低氧血症和影像学上的双肺弥漫性病变。病程多缓慢进展,逐渐丧失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最终发展成为弥漫性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其发病机制复杂,诊治困难,儿科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可早自幼婴,无性别差异。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有: ①呼吸困难,亦称运动性呼吸困难;患儿常有呼吸浅快及明显的易疲劳感;②咳嗽,多为干咳;③咯血,较少见,但可成为主诉,大多为痰中带血;④随病情进展出现低氧血症的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体重不增、生长不良、疲乏无力和肌肉酸痛。急性缺氧者有精神症状、慢性缺氧者有智力和定向功能障碍。 2.典型体征有:①呼吸频率增快、心动过速;②杵状指(趾),发生率64%~90%;③肺部听诊有捻发音或表浅、连续、细小、高调的湿啰音,常被描述为爆裂性啰音或Velcro啰音(似尼龙带拉开的声音),多于吸气末增强或出现,以中下肺或肺底多见;④晚期可有肺动脉高压甚至右心衰竭,可出现心肌损害,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病症: 1.发病年龄可早自幼婴,无性别差异。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典型症状有:呼吸困难,亦称运动性呼吸困难;患儿常有呼吸浅快及明显的易疲劳感;咳嗽,多为干咳;咯血,较少见,但可成为主诉,大多为痰中带血;随病情进展出现低氧血症的一系列症状,如食欲不振、体重不增、生长不良、疲乏无力和肌肉酸痛。急性缺氧者有精神症状、慢性缺氧者有智力和定向功能障碍。 2.典型体征有:呼吸频率增快、心动过速;杵状指(趾),发生率64%~90%;肺部听诊有捻发音或表浅、连续、细小、高调的湿啰音,常被描述为爆裂性啰音或Velcro啰音(似尼龙带拉开的声音),多于吸气末增强或出现,以中下肺或肺

肺炎球菌肺炎病因病理特点

肺炎球菌肺炎病因病理特点 郭玉琴受环境污染及人口不断的大量流动,导致肺炎球菌肺炎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及健康。专家介绍,清楚的了解到肺炎球菌肺炎病因病理特点,可以帮助患者的及早的恢复健康,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 肺炎球菌肺炎病因病理特点,分析如下: 肺炎球菌肺炎(pneumococcal pneumonia)是由肺炎球菌或称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oncae)所引起,占院外感染肺炎中的半数以上。肺段或肺叶呈急性炎性实变,患者有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和血痰等症状。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轻症或不典型病较为多见。 肺炎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常成对(肺炎双球菌)或呈链状排列(肺炎链球菌),菌体外有荚膜,荚膜多糖体具有特异抗原性,根据血清试验现已知有86个亚型。成人致病菌多属1-9及12型,以第3型毒力最强,而儿童中为6、14、19、及23型。这些细菌为上呼吸道正常菌群,只有当免疫力降低时方始致病。少部分发生菌血症或感染性休克,若未及时恰当治疗,可导致死亡。 发病以冬季和初春为多,这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有一定关系。患者常为原先健康的青壮年人以及老人和婴幼儿,男性较多见,多数患者先有轻度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或者受寒、醉酒或全身麻醉史,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细菌被吸入下呼吸道,在肺泡内繁殖。吸烟者、痴呆者、充血性心衰、慢性病患者、慢支炎、支气管扩张、以及免疫缺陷病人均易受肺炎球菌侵袭。 肺炎球菌不产生毒素,不引起原发性组织坏死或形成空洞,其致病力是由于含有高分子多糖体的荚膜对组织的侵袭作用,首先引起肺泡壁水肿,迅速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渗出,含菌的渗出液经Cohn氏孔向肺的中央部分扩散,甚至蔓及几个肺段或整个肺叶,因病变开始于肺的外周,故叶间分界清楚,且容易累及胸膜。 病理改变有充血期、红肝变期、灰肝变期和消散期。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内浆渗出和红、白细胞浸润,吞噬细菌,继而纤维蛋白渗出物溶解、吸收,肺泡重新充气。实际上四个病理阶段并无绝对分界,在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这种典型的病理分期已不多见。病变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多无损坏,不留纤维疤痕。 极个别肺炎球菌肺炎患者肺泡内纤维蛋白吸收不完全,甚至有成纤维细胞形成,形成机

常见肺炎的病理特点

常见肺炎的病理特点 一、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诱因:受寒、疲劳、醉酒、感冒、麻醉、糖尿病、肝、肾疾病等。 2、内因: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被削弱,机体抵抗力降低, (二)病理变化: 1、部位:病变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 2、分期及特点: (1)充血水肿期,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 (2)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病变肺叶颜色较红,质实如肝。此期患者可有铁锈色痰。 (3)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混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质实如肝,明显肿胀,重量增加,呈灰白色。 (4)溶解消散期 (三)并发症: 1、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某些大叶性肺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2、肺脓肿及脓胸或脓气胸 3、纤维素性胸膜炎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5、感染性休克 二、小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诱因:传染病、营养不良、恶病质、慢性心力衰竭、昏迷、麻醉、手术后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受损。 (二)病理变化: 1、部位:散布于两肺各叶,尤以背侧和下叶病灶较多。 2、病变特征是肺组织内散布一些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病灶。严重者,病灶互相融合甚或累及全叶,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镜下,病灶中支气管、细支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流满脓性渗出物。 (三)并发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毒败血症、肺脓肿及脓胸等。支气管破坏较重且病程较长者,可导致支气管扩张。 (四)临床病理联系:咳嗽,痰呈粘液脓性,听诊可闻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野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在幼儿,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并发于其他严重疾病时,预后大多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