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磁性和顺磁性

合集下载

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

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

原子物理学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指导教师:XXX专业:XXXX学号:XXXXXXXXXX姓名:XXXXXXX大学XXXX年X月X日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摘要:一些物质放在磁场中经过磁化后,它的宏观磁矩方向同磁场方向相反,此类物质称为抗磁性的;另一些物质放在磁场中经过磁化后,它的宏观磁矩方向同磁场方向相同,此类物质称为顺磁性的;而某些物质,如铁、钴、镍以及一些稀土元素和许多氧化物,在受到外磁场磁化后,显出比顺磁性强的很多的磁性,在失去磁场后,还保留磁性,这种现象称为铁磁性。

关键词: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一、顺磁性简介: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

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定义: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

当分子轨道或原子轨道上有落单的原子或电子时,就会产生顺磁性。

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

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

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

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原理:顺磁性物质可以被看作是由许多微小的磁棒组成的,这些磁棒可以旋转,但是无法移动。

这样的物质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后其磁棒主要顺磁力线方向排列,但是这些磁棒互相之间不影响。

热振动不断地使得磁棒的方向重新排列,因此磁棒指向不排列比排列的可能性高。

磁极间互相作用的规律

磁极间互相作用的规律

磁极间互相作用的规律1.前言磁极间互相作用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磁铁,如将磁铁把钥匙挂在冰箱门上、用磁铁吸附磁性物质等等。

本文将介绍磁极间互相作用的规律,以及磁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领域。

2.磁性的基本概念磁性是一种物质特性,指物质受磁场作用后具有吸引或排斥其他磁性物质的属性。

用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可以描述空间中任一点的磁场性质。

根据磁场的性质,磁性物质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顺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是指处于磁场中,呈磁矩方向在磁场方向和磁化强度成正比关系的物质。

常见的顺磁性物质有氧气、铝、铜等。

第二类:抗磁性物质。

抗磁性物质是指处于磁场中,呈磁矩方向和磁场方向相反的物质。

常见的抗磁性物质有黄铜、银、金、铜等。

第三类:铁磁性物质。

铁磁性物质是指处于磁场中,呈磁矩方向和磁场方向相同,而且磁化强度很大,成正比关系的物质。

常见的铁磁性物质有铁、镍、钴等。

第四类:反铁磁性物质。

反铁磁性物质是指处于磁场中,磁化强度和磁场强度成反比的物质。

常见的反铁磁性物质有Cr、Mn、Fe等。

第五类:亚铁磁性物质。

亚铁磁性物质是指处于磁场中,呈磁矩方向和磁场方向偏离,但磁化强度非常小的物质。

常见的亚铁磁性物质有铬、铝、银等。

3.磁极的基本概念磁极是指磁体的两个极端点,分别为南极和北极。

在磁场中,南极与北极之间互相作用,产生吸引或排斥力。

南极与南极之间、北极与北极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力;南极与北极之间、北极与南极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力。

根据这个相互作用的规律,最早确定了地球的磁南北极的位置。

4.磁极之间的互相作用规律在磁场中,磁极之间互相作用的规律可以通过下面的两个实验来观测。

实验一:两个北极互相排斥将两个北极放在一起,它们会互相排斥,如图1所示。

实验二:一个北极和一个南极相互吸引将一个北极和一个南极放在一起,它们会互相吸引,如图2所示。

从这两个实验可以看出,同名磁极之间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之间互相吸引,这就是磁极间互相作用的规律。

固体磁性1-绝缘体顺磁性和抗磁性

固体磁性1-绝缘体顺磁性和抗磁性

e e e ee F
gB Bz ( J 1/ 2) gB Bz / 2
gB Bz ( J 1/ 2) gB Bz / 2
低温极限 kBT gB JBz
取Bz 104 gauss 则 T 1K
此时,磁矩倾向于平行排列。
高温极限 kBT gB JBz
磁化率
0
N V
(gB )2 3
J (J 1) kBT
n0
E0 En
8m
(xi2 yi2 ) 0
i
磁化强度 M N E0
V Bz
磁化率
0
M Bz
0
N V
q2
4m
0
i
(xi2 yi2 ) 0
2B2 |
n0
0 (Lz gsSz ) n En E0
|2
练习:
(1)证明 [L g0S,n J ] i n(L g0S)
(2)已知: Jx 0 Jy 0 Jz 0 0 证明: 0 (L gsS) 0 0
外层电子的哈密顿量
H
i
H (0) i
i j
e2
40
| ri
1 rj
|
i
H soc i
第一项是常见的单电子哈密顿量
i 标记第i个电子
H (0) i
pi2 2m
V பைடு நூலகம்ri )
V 是电子感受到的离 子实的势能
第二项是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能。
第三项是自旋轨道耦合。
H soc i
(r)li
si
最低阶近似 (舍弃哈量后两项)
d 电子在正八面体晶体场(阴离子)中的劈裂 高能态 低能态
自由离子d轨道
球形场
正八面体场 (Oh群)

物质顺磁性和抗磁性的产生原因

物质顺磁性和抗磁性的产生原因

物质顺磁性和抗磁性的产生原因顺磁性和抗磁性的原因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

物质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

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抗磁性和顺磁性物质为弱磁性物质 ( 参考文献1 )。

从上面的介绍看出,任何物质都会显示磁性,并且物质从顺磁性到反磁性、磁性从强到弱是逐渐变化的,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物质的磁性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本文就此观点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一、现在的理论给人们带来的疑惑1、顺磁性:现在人们认为,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

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

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

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

是原子磁矩的单位。

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 参考文献2 ) 我认为上面这段论述是不合理的,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体积约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半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 ).打个比方,原子相当于足球场那么大,而原子核则只有一只蚂蚁那么大。

,参考文献 3,。

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 ( 参考文献4 )。

中子能够通过β衰变过程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参考文献5 )。

从这些论述可想而知,电子的体积会有多大,电子的体积不会超过质子和中子体积的千分子一。

即从电子的角度来看原子,原子就象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宇宙一样。

由于电子的体积很小很小,即使电子自旋产生的磁场较强,它影响的范围必然很小很小,不可能影响到原子以外,因此电子自旋产生的磁场在宏观上是显示不出来的,如果能显示出来,电子产生的磁场就强大的无法想象了。

上面还提到原子核的磁矩很小,可以忽略,这个观点我觉得也是错误的,人们现在只是从质量上去考虑对磁矩的影响,而把其它因素忽略了,比方说原子核的体积。

原子`离子的磁矩(顺`抗磁)

原子`离子的磁矩(顺`抗磁)
例如:Gd:T< 221K, 是平面型简单铁磁性。 221K< T <228K,是平面型螺旋反铁磁性。
姜书 p115
7. 超顺磁性(Superparamagnetism)
当铁磁颗粒减小到临界尺寸以下(1~10 nm),微粒的各 向异性能远小于热运动能量,微粒的磁化矢量不再有确定的 方向时,铁磁粒子的行为类似于顺磁性一样。这些磁性颗粒 系统的总磁性叫做超顺磁性。普通顺磁性是具有固有磁矩的 原子或分子在外磁场中的取向,而超顺磁性是均匀磁化的单 畴粒子的原本无序取向的磁化矢量在外磁场中的取向。每 个单畴粒子包含较大数目的原子所以有大得多的磁矩。
一些抗磁性金属在20℃时的克分子磁化率(CGS单位):
(106 )
(106 )
见冯索夫斯基《现代磁学》(1953) p74
2. 顺磁性(Paramagnetism)
这是19世纪后半叶就已经发现并研究的另一类弱磁性。 它的最基本特征是磁化率为正值且数值很小,0<<<1。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是温度的函数,服从居里定律或居里外斯(Curie-Waiss)定律。
反常抗磁性物质:Bi,Ga,Zn,Pb,磁化率与磁场、温度有关。
广义地说,超导体也是一种抗磁性物质,=-1 ,它的机理 完全不同,不在我们讨论之内。
见姜书p25
CGS单位制克分子磁化率
体积磁化率
密度 原子量 ×10-6
ρn

-1.9
0.205 4
0.097
-7.2
1.51 20.18 0.43
-19.4
1.3 宏观物质的磁性
原子、离子的磁矩(顺、抗磁)


晶体结构和晶场类型(自旋、轨道贡献)

顺磁性和抗磁性

顺磁性和抗磁性

顺磁性和抗磁性
类似电介质的争论,从物质电结构来说明磁性的起源。

介质的分子(原子)中的全部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的矢量和,称为分子磁矩。

分子的磁效应可用分子磁矩来表示,并可用具有相同磁矩的圆电流来替代分子。

设分子电流的电流强度为I,圆面积S,对应的分子磁矩为
式中en为圆电流平面法向单位矢量,它与电流方向成右手螺旋关系。

(1) 抗磁质
磁介质的分子磁矩为零,在外磁场中,各个分子中的电子都因拉莫进动而产生感应磁矩。

感应磁矩的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相应的附加磁场的方向也与外磁场方向相反,使介质中的磁感应强度减弱。

抗磁质在外磁场中的磁化过程称为感应磁化。

(2) 顺磁质
磁介质的分子磁矩不为零,在无外磁场时,各个分子磁矩的方向完全无规章,宏观上不产生磁效应。

有外磁场时,各个分子磁矩将转向外磁场方向。

达到平衡时,分子磁矩将不同程度地沿外磁场方向排列起来,在宏观上呈现出附加磁场,附加磁场的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同,使介质中的磁感应强度增加。

顺磁质在外磁场中也会消失感应磁矩,但它比分子磁矩约小5个数量级,因此完全可以忽视。

顺磁场在外磁场中的磁化过程称为取向磁化。

2.3 抗磁性和顺磁性的量子理论——Van Vleck 顺磁性

2.3  抗磁性和顺磁性的量子理论——Van Vleck 顺磁性

金属态
见戴道生书 p37
χ mol (10−6 ) CGS单位 单位
也许可以简单认为自由电子的顺磁性是由于电子自旋 磁矩在磁场中取向引起,如果按照经典理论,自旋取向对 顺磁的贡献是:
2 Nz µs2 Nz µB χe = = ≈ 10-4 3k BT k BT
( µs = 3µB )
CGS单位制下 室温磁化率
经典理论不可能计算抗磁性气体分子 分子的磁化率,而量 分子 子力学至少原则上可以做到。此时必须考虑到第二项的影 响。气体分子的磁性取决于抗磁项和顺磁项的相对大小。 姜书表1-4中有Hartree和Slater 的理论计算值。
小结: 小结: 量子力学的结果使我们对经典结论有了更加可靠 的认识, 的认识,更有意义的是它指出了抗磁性和顺磁性之间的联 而且也为计算抗磁性分子的抗磁磁化率提供了可能。 系,而且也为计算抗磁性分子的抗磁磁化率提供了可能。
冯端《材料科学导论》p261
范弗莱克量子理论很好的揭示了过渡族元素和稀土族 元素间的差异,并指出稀土元素 Sm+3和Eu+3 的特殊性, 揭示了它们的原子磁矩偏离洪德法则的原因。 虽说原则上可以利用范弗莱克量子理论计算任何原子 的磁化率,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需要繁琐而复杂的量子 力学计算。
小结: 范弗莱克量子理论正确处理了顺磁性和抗磁性的 小结:
参考:冯索夫斯基《现代磁学》 参考:冯索夫斯基《现代磁学》p100-104 戴道生等《铁磁学》上册p60-70 戴道生等《铁磁学》上册
2.4 传导电子的磁效应
Pauli 顺磁性 Landau抗磁性 顺磁性和 抗磁性 前三节讨论的都是离子实的磁性质 离子实的磁性质,或者说是轨道电 离子实的磁性质 子的磁性质,很好的解释了绝缘体的抗磁性和顺磁性。但 金属由离子实和自由电子组成,它们既有局域电子(轨道 金属由离子实和自由电子组成 离子实 组成 电子),也有传导电子。实验结果表明,金属中的传导电 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结果表明 子在外磁场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磁性质, 子在外磁场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磁性质,而且不能用上述理 论来解释。 论来解释 Landau 和 Pauli分别研究了传导电子的抗磁 分别研究了传导电子的抗磁 和顺磁行为,揭示了非铁磁性金属的弱磁性质。 和顺磁行为,揭示了非铁磁性金属的弱磁性质。 非铁磁性金属的弱磁性质

固体的磁性 基础知识

固体的磁性 基础知识

固体的磁性 基础知识1. 磁性的一种分类方式根据磁化率χ的大小符号以及与温度、磁场的关系,可以把物质的磁性分成五类:(1)抗磁性,磁化强度与磁场方向相反,χ < 0,其值约为10-7~10-6;(2)顺磁性,磁化强度与磁场方向相同,χ > 0,其值约为10-6~10-5;(3)反铁磁性,χ > 0,其值约为10-4;(4)亚铁磁性,χ > 0,其值约为10-1~104;(5)铁磁性,χ > 0,其值约为10-1~106抗磁性的χ几乎与温度无关,其余均与温度有关;亚铁磁性和铁磁性为强磁性,其余为弱磁性。

2. 原子磁矩构成固体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比原子核的磁矩大三个数量级,所以电子磁矩对固体的磁性起主要作用。

2.1 独立原子的磁矩原子中电子的磁矩由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两部分组成。

电子的轨道磁矩为L 是电子的轨道角动量,µL 的绝对值为其中l 是电子轨道角动量量子数,µB 是波尔磁子,其大小为电子的自旋磁矩为 = -2L e mμL =(1)L Bl l 2B e m S e mμSS 是电子的自旋角动量,µS 的绝对值及其在z 方向的投影分别为如果原子中只有一个电子,则原子磁矩为J 是电子的总角动量。

如果原子中有多个电子,原子的总角动量有LS 耦合和JJ 耦合两种耦合方式,分别适用于原子序数比较小和原子序数比较大(Z > 80)的耦合方式。

常见的3d 族和4f 族元素,电子之间的轨道-轨道与自旋-自旋偶合较强,适合使用LS 耦合。

2.2 晶场效应原子结合成晶体后,原子的电子状态发生变化,价电子参与各种类型的键合,而处在格点位置的离子也不同于孤立离子,其电子状态因受周围离子所产生的静电场的作用而发生变化,这种静电场称为晶体电场,它所造成的影响称为晶场效应。

晶场效应有两种:一是离子中简并的电子态发生劈裂,二是电子的轨道角动量的贡献部分或者全部被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深入探讨了顺磁和抗磁的磁化机理。首先,通过Langevin理论,解释了正常抗磁性的经典机制:当外磁场穿过电子轨道时,引起的电磁感应使电子加速,根据楞次定律,这种加速运动产生的磁通总是与外磁场变化相反,导致磁化率为负。这种抗磁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在很多情况下被更强的顺磁效应所掩盖。对于顺磁性,文档通过Langevin的经典顺磁理论以及半经典理论进行了阐述,并涉及了离子磁距测定值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进一步揭示了顺磁性的本质。此外,还探讨了原子磁导电子的磁效应。通过这些理论的详细推导和实验验证,本文为理解顺磁和抗磁的磁化机理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