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

合集下载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ppt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ppt
内容
国共两党实行党外合作,两党军队合作抗日;两党军队实行战略配合;两党党员 以个人身份加入对方党的各级组织。
合作的影响与成果
影响
国共两党以和平方式实现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 立和发展,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有利于人民民主力量 的保存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成果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 共产党力量得到发展壮大;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 基础。
探讨两党合作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和经验教训
研究国共两次合作的意义
有助于深刻理解和认识两党合作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当前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借鉴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
以大陆学者为主,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著作和论文
国外研究
以*学者为主,主要从国民党史角度进行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对大陆学者有所借鉴
05
结论
研究发现与启示
01
国共两次合作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02
国共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步,还对于中
共和中国国民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虽然最终都走向了破裂,但是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03
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研究不足与展望
1
对于国共两次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
对于国共两次合作的评价标准不一,需要更加 深入地探讨。
3
对于国共两次合作的破裂原因仍存在一定的争 议,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01
国共两次合作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 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

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国共合作的宣言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国共合作的宣言介绍国共合作宣言,原名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是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周恩来在7月15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进行第二次会晤的时候,周恩来向蒋介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主张,并且提出了国共合作的说法。

可以说国共合作宣言是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宣言中的主要内容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形势问题的看法,同时也是对于抗日战争的坚定决心,表露着万众一心,一致对外的美好愿望。

国共合作宣言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原本是由中国共产党一方提出的,可以说是对于国共合作的相关事宜而进行的一次必要的宣言,其中的主要的条款和内容都是非常的具有爱国情怀的。

国共合作宣言中提出了发动全民族抗战的主张,并且对于我国的战争形势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看法,同时在国共合作宣言中也提出了对于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主张,可以说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是短小精悍的,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国色彩。

国共合作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战争形势的精准看待,呼吁全民族一直对外抗战的重要的主张,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有一个很好的说明和分析。

在民族危亡时刻,国共合作宣言应运而生,可以说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在战争中的不二之举。

国共合作的战役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合作,并且在每场合作中,都有着十分紧密的战队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有一场战役是十分著名的,并且也是国共合作的重大成果,那边是著名的北伐战争。

而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候,则是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了,可以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成果,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并且平型关战役是中国八路军第一次参与抗日战争,可以说这场战役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共合作的战役主要是北伐战争和太原会战,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中,北伐战争可以说是国共合作取得的辉煌成果,在北伐战争中国共合作进行了汀泗桥战役。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国共合作几次

国共合作几次

国共合作几次引言:国共合作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是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特定时期内达成合作共识,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势力,推动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现象。

国共合作经历了几次重要的阶段,每一次合作都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目标。

本文将分析国共合作的几次重要阶段,包括北伐战争时期的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合作,并探讨国共合作的影响。

一、北伐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是指国共两党联合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装斗争。

在这一阶段,国共双方达成了一系列的共识,如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以及南京国共合作政府的成立等。

这次合作的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政权,完成国家的统一和民主革命。

国共合作共同参与的北伐战争成功地推翻了北洋政权,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胜利。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在这一阶段,国共双方以抗日救亡、民族独立为共同目标,成立了抗日联军等抗日合作机构,实现了联合抵抗日本侵略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团结统一了全国抗日力量,扩大了党的影响力,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且对社会改革和民主进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中国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战争。

在这一阶段,国共双方再次达成合作共识,共同推进解放事业。

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的群众工作和军事斗争,逐步解放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并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国共合作经历了几次重要的阶段,每一次合作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从北伐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进程的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作,两党共同追求了国家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国共合作的历史

国共合作的历史

国共合作的历史一、国共第一次合作1、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三大纪念馆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产党的让步,在三年国共合作中,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领导权)。

2、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3、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国民党一大旧址二、国共第二次合作1、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

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

国共合作知识点总结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期间的政治合作。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始于国共两党的首次正式会谈,即孙中山与共产国际的代表盛世才进行了会谈,此后两党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合作,史称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首次秘密会谈。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主要应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动荡和外国列强的侵略。

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国共两党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协作,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北京政府的军阀统治。

在军事上,国共两党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共同对抗北洋政府的军阀统治。

在政治上,两党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包括共产党在国民党中的组织、宣传和教育工作。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由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对共产党的清党运动,导致了合作的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的。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的政治合作,主要目标是联合全国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成立了国民政府,共同参与了抗日战争。

国共两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政治、军事和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

国共两党联合对外,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联合对内,共同进行各项抗战动员和民主建设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行动。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受到其他国家的压力和国内形势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的合作达到了一定的高潮,但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最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分歧而破裂,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国共合作的意义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虽然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革命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共合作中的经验教训
01
02
03
求同存异
在合作中,双方应寻求共 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同时 保持各自立场和原则,以 实现和平共处。
遵守国际准则
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遵 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尊 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
合作共赢
通过和平合作,各国可以 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地区 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国共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促进国际反法西斯同 盟的形成
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形成了国际 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 的友好关系
国共合作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 友好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为地 区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影响美苏关系
国共合作对美苏关系产生了深远 影响,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组成 部分。
国共合作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胜利
国共合作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 了有力支持。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国共合作使得中国成为地区和平稳定 的基石,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促进世界和平运动
国共合作的成功鼓舞了世界范围内的 和平运动,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 展。
加强政治协商和团结
面对共同敌人,各党派之间应加强政 治协商和团结,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要点二
保障人民利益
各党派的合作应始终以保障人民利益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损害人民利 益。
要点三
坚持民主集中制
在合作过程中,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 则,避免出现内部矛盾和分裂。
03
国共合作与中华民族复兴
国共合作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促进作用
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对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统一战线; (2)确立国共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 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三、国共合作
(一)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二)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中共三大确立 (三)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四)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五)国共合作的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 (六)国共合作的意义:促成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
的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 1924年1月,广州
(1)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
2、主要内容:(2)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意义: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也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黄埔军校所在地
四、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
3、初步结果:歼灭吴孙主力,革命 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 广州迁至武汉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4、北伐战争的失败
1、经过及标志:
(1)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1927.4.18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代 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3)1927年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失败的标志
(4)宁汉合流
蒋介石
南京国民政府
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来自宁汉合流4、北伐战争的失败
经过及标志:
“失败”的含义: (1)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统一中国的革命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失败的原因:
大革命的失败,为年轻的共 产党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黄埔军校的校门
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时间和地点: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2、领导组织: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蒋介石
周恩来
廖仲恺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吉 辽

北京

直隶
山东

河南
湖北
安 江苏 徽
上海
势 图
浙江
湖江
南 西 福建

广西 广东

吴佩孚 兵力20万

兵力20万
失败原因 客观: 敌人力量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 1 中共缺乏经验;
2 共产国际错误指示;
3. 陈独秀在后期放弃领导权。
教训:
工人阶级应坚持对革命、尤其 是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三、国共合作
(一)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内部条件: 1、反帝反封建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敌强我弱,中共需要寻求同盟者; 3、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政党,有威信、有实力;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
三、国共合作
(二)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中共三大确立
1、时间和地点:1923年 广州 2、内容:(1)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