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

合集下载

自然资源学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讲义

自然资源学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讲义

自然资源学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讲义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第一节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一、资源评价的概念1.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2.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二、资源评价的分类(一)资源评价分类方法1.根据评价对象,自然资源评价可以区分为单项自然资源评价和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2.根据评价侧重,自然资源又可以区分为以自然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质量评价和以经济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3.根据评价的特定目的,可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自然资源保护改造评价等。

(二)资源评价分类实例1.土地资源评价分类: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经济评价1)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评价(或称土地利用能力)评价,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用途方面的潜在生产能力。

它主要是依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某种持久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或限制程度,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力所进行的土地质量等级之评定与划分,故它又被称为土地潜力分级。

由于土地潜在生产能力与光、温、水、土及其他自然因素有关,尤其是气候与土壤两者乃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所以是气候与土壤两者乃是影响土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养分循环的主要环境因子,所以有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以及将气候、土壤两者结合的潜力评价等三种。

2)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则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有不同的层次,高层类型如农业、林业、牧业、工业、交通、国防、城市、旅游等用地,底层类型如小麦、杉木、茶叶、果园、居住与机场等用地。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土地对一定用途适宜与否以及适宜程度高低。

第4章---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第4章---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

2.2. 精耕农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1)精耕农业特征
①单位土地上能量投入的增加 ②单位土地上产量的提高 ③基本上重新安排了生态系统
(2)适应机制
①不断地投入 ②高度有组织的社会 ③资源私有化 ④一个庞大、自足、少进取、相对贫困的农民阶层 ⑤平均主义取向的资源分配
2.3.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适应 研究
(1)工业化特征 ①急速扩张的人均资源消费 ②专业化生产 ③社会组织更复杂 ④财富的集中, 使对资源的掠夺更加贪婪 ⑤人口变迁
(2)工业化过程中的适应研究 ①农村人口城市化 ②跨国公司的作用
3.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教训
3.1. 苏美尔文明的衰落 3.2. 地中海地区的环境退化与古文明衰退 3.3. 玛雅文明的消亡 3.4. 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衰亡
这是由于人类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包括生理上 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上的适应能力
2.3 人类的意识和智力
人类是惟一具有反射性意识能力(即增强自己 智力的自觉性的能力)的物种。由于有了这种意识, 某些潜在的限制因素所造成的问题, 对人类来说只 不过是用文化手段适应环境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2. 4现代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
而言是负熵储存。 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若其负熵的耗散超过了来自太阳呢的负熵的补充,
将使资源走向无序和退化。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最终将以一种低品位(或无序)的“废物”的形
式耗散。
第二节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
一、人类的能动性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的优 势地位
1.人是自然的产物 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 人与自然界建立起密
(2)具体适应措施 专门研究农业、工业、沿海带、能源供应、林业、水资源、
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具体适应措施。例如农业对资源环境 变化的具体适应措施就包括: 改变地形、引入人为系统(如灌 溉)、改变农作方式、改变农事季节,、引入新品种、农业政 策、农业科技与教育等等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水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自然 资源系列 海洋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动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
金属矿资源、非金属矿资源 能源资源 海洋植物资源、海洋动物资源、海洋浮 游生物资源
海水资源(或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气候资源 海洋矿产资源 海底资源
(摘自«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 )
深海海底矿产资源、滨海砂矿资源 海洋能源资源
整体性 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形 成一个整体 地域性 多用性 社会性 密度、数量、质 量上不均衡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 多种功能和用途
自然资源通过人类的 加工成为物质财富
河流具有供水、发电、 灌溉、航运、旅游
树木经过加工成为家具 充分利用 石油通过加工形成各种燃料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全球性自然资源的短缺目前总体上只是一个警告。 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某种资源则可能已经是现实。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表 几种矿物的元素资源基础及其期望寿命
矿物
资源基础 /t① 2.0×1018 1.5×1015 84×109
0%
2%
5%
10%
实际年均消耗增 长率 /1947~1974, %
铝 铜 金
166×109 216×106 62.8×106
1 107 772 709
468 332 307

可更新资源的本质特征
有似乎独立于人类活动的可更新资源,有利用不超过其繁 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可更新资源,二者有差别。
资源基础及其子集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二、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最大资源潜力——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的 理论潜力。 持续潜力——流动性资源有时间分配问题,在考虑 到留给后代同等利用机会的情况下的潜力。 环境潜力——利用资源时必然向环境排放废物,在 考虑到环境对废物的吸收能力的情况下的潜力。 承载潜力——在同时考虑后代和环境问题的情况下 的潜力。

通识核心课:7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分析

通识核心课:7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分析

① 假设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
模 型 假 设
dN KN rN dt K

dN N rN 1 dt K
种群数量 N 趋于零,那么[1-(N/K)]项就逼近1,或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 能力能够充分地实现。 种群数量 N 趋于K, 那么项就逼近零,种群增长的最大潜在空间几乎全部 被利用,能力不能实现。 当种群数量 N 由零逐渐地增加到 K 值, [1-(N/K)]项则由1逐渐地下降 为零,表示种群增长的“剩余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潜在的最大增长可 实现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种群数量每增加一个个体,这种抑制效应就增 加 1/K 。因此,这种抑制效应又称为拥挤效应,因其影响定量之大小与 拥挤程度呈正比,故也有些学者称拥挤效应为环境阻力(或限制因子)。
生物生产量(3)
热 热 三级 消费者 热 次级 消费者 初级 消费者 浮游动物
生态金字塔
顶级肉食动物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生产者 21 38 3368 20810 5060 分解者和食碎屑生物
能量金字塔
10 J 100 J

三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1000 J 10000 J 100000 J
初级生产者 太阳能
生物量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
生态效率
十分之一 定律
林德曼效率:相当于同化效率、生 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I n1 An Pn I n1 (n 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In I n An Pn 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根据林德曼测量结果,这个 比值大约为1/10,曾被认 为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学定津。 但这仅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一 个近似值,在其他不同的生 态系统中,高则可达30%, 低则可能只有1%或更低。

自然资源科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科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1.在“重点领域及其优化主题里”,排列在前三位的是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2.自然资源的研究对象;自然资源的特征、性质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3.自然资源:人类能够从自然界中获取的以满足其自身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4.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探明储量: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开采价值的资源藏量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储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远景资源:目前仅做了少量的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藏量,但渴望将来有大的发现理论资源: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最终可采资源: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的总和5.可更新资源的可得性的资源最大资源潜力: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条件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吸收能力: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承载能力:一定范围内的生镜(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包括生存承载能力、最适承载能力和容限承载能力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动态性、多用性和社会性7.绝对稀缺:全球尺度上自然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所造成的稀缺8.相对稀缺:自然资源的总供给尚能满足总需求,但由于分布不均而造成的区域性稀缺9.生态学:一般把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关系者成为生物生态学1.生态系统:自然界的任何范围,只要有生命有机体与非生命物质的相互作用,并在其间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这就是生态系统2.生态圈:地球及其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生物圈:由生命形成的画的圈层,是由生命转换能量和驱动物质循环并由生命系统调节控制的开放系统4.智能圈:受人类控制和影响的生物圈5.人类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生态过程发生于其中的生态系统,由自然-生态系统、经济-技术系统和社会-政治系统构成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维持空气质量、气候调节、侵蚀控制、控制人类疾病、净化水源)文化功能、支持功能(制造氧气、初级生产、形成土壤)7.生物多样性:指来自陆地、海洋其它水体生态系统,以及其它生态复合体中的生命有机体的变异性,包括种内多样性、种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8.环境阻抗:又称限制因素,一切妨碍物种实现其全部种群增长潜力的环境要素9.温室气体:大气中CO2和其它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的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

地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案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3. 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介绍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作用。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2. 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资源,分析其特点和作用,写成小论文。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一、教学目标:1. 掌握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数量:自然资源的数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2. 自然资源的质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的概念、衡量指标。

3. 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性。

2. 讲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3. 讲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介绍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 3

自然资源学考试重点 3

∙第三章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自然资源可得性是指自然资源可为人类利用的数量。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通常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而使用不同的方法。

一、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1)资源基础(2)探明储量(3)条件储量(4)远景储量(5)理论资源(6)最终可采资源二、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度量(1)最大资源潜力(2)持续能力(3)吸收能力(4)承载能力§3.1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一、资源基础资源基础=元素丰度(克拉克值)×地壳的总质量注1:这里元素丰度为某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1889年美国化学家F.W.克拉克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的论文,将来自不同大陆岩石的许多分析数据分别求得平均值,并得出陆壳中元素的丰度。

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国际地质学会将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注2:地壳的总质量常用1km或1mile深的地壳总质量※资源基础是矿物资源理论极限,并不能在实际上用来预测未来资源的可得性。

①基于资源基础的矿产资源消耗期望寿命是建立在假设技术进步能使全部元素都在低到可接受的成本水平下开采的基础上。

显然这一假说很难被证实。

②技术进步能否解决极低品位矿产回收问题,成本如何?③为开采和提取这些元素所需的能源能否被保证?开采和提取这些元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是否在环境承载力所允许的范围之内?二、探明储量★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注1:探明储量与开发技术条件及经济开采价值有关。

前者取决于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而后者既与生产者的主观判断和目的要求相关,又受资源产品的价格、需求、开采成本以及替代品等客观因素影响。

注2:在用已探明的储量预测资源寿命时,有两点假设:一是地质勘探上不再有新的发现;二是生产目标、产品价格、技术等方面不变。

三、条件储量ˎ★条件储量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不能开发利用(开采)的已查明的储藏量。

第3章 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

第3章 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

第三章自然资源和资源稀缺的性质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一、自然资源的概念1、定义: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2、自然资源概念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任何自然物之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有两个基本前提: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

自然物是否被看作自然资源,常常取决于信仰、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又往往是同一客体。

——自然资源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还涉及到文化、伦理和价值观。

2、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恒定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第二节自然资源的性质一、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1.稀缺性:数量上不足;未来人均资源消耗水平将会提高;大部分为不可更新资源;空间分布上不平衡绝对稀缺:总需求>总供给相对稀缺:总供给能满足总需求,但分布不均造成的局部稀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都将导致:资源危机!2、整体性●自然资源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条件具地域性4、多用性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演变●不可更新资源不断被消耗、被勘探;可更新资源有日、季节、多年变化●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增值性;报酬递减化6、社会性:附加的人类劳动二、自然资源的性质(以人类利用为标准)1.资源价值的相对意义●自然资源的价值与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而随之变动。

2.储存性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的性质:最终可利用的数量存在一定的极限●一类是“使用后就消耗掉的”:全部化石燃料●另一类是可循环使用的:循环使用将耗费大量的化石燃料3、流动性资源的性质:当使用不超过其繁殖或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恒定性资源、临界性资源(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第三节资源稀缺的本质一、全球性资源稀缺本质矿产资源:探明量大于消费量不存在稀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这个概念与储存性资源的资源基础概念有类似之处。
第二节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 最大资源潜力
对各种流动性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已估 算过它们的最大自然能量潜力,得出的数字显示出非常美 妙的前景。例如,在理论上从太阳取得的总能量可为世界 能源消耗提供的数字是目前获取量的一千万倍以上。但实 际上这种估计并无太大意义,真正的可得性取决于人类把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3. 条件储量
和探明储量一样,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
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3. 条件储量
和探明储量一样,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
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探明储量 上述各种因素都有显著的空间分异,使得探明储量在各个
区域也不相同。不仅价格和需求的情况在一个市场范围不同于
另一个市场范围,而且总生产成本、技术的可得性、资本的可 得性及其代价也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变化。因此,具有相似自 然特征的藏量并非在每个国家都可列为探明储量。
③开采成本。这部分取决于矿藏开采的自然条件和区位, 但更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土地、劳动、投资、基础设施) 的费用和政府的税收政策。此外还应包括由于政策、自然 灾害等原因带来的风险。 ④资源产品的价格。这主要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消长关系, 但也受生产者价格政策和政府干预的影响。 ⑤替代品的可得性与价格。包括某些资源循环利用的费用。
气,但并非全部潜在储油层都作了钻井探测,因此就是一个存
在远景资源的地区。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5. 理论资源
如果说远景资源的估计带有某种任意性的话,那么理论资
源的估计就面临更大的困难。理论资源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
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
发现的矿藏。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之价值的程度,这称为经济耗竭。一般而言,经济耗竭总
是先于自然耗竭的。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探明储量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
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根据这一定义,一个区域内的探明储量可不可以明确 得出?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探明储量
6. 最终可采资源
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统称
最终可采资源。
第二节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从人类福利角度来看,未来流动性资源可得性的估计通常
以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可生产有用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或潜力这个
概念为基础,衍生出多种概念。
第二节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 最大资源潜力 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
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
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除了利润要求和勘探政策外,探明储量还受以下因 素的影响: ①技术、知识和工艺的可得性。
②需求水平。这又取决于若干变量,包括人口数量、收入
水平、消费习惯、政府政策,以及可替代资源的相对价格。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一般不采用资源基础的概念 ,而采用探明储量、条件储量、 假设资源(远景资源)、理论资源等概念。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
随着人类知识的发展,它们会不断扩展,在资源基
础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增大。对于某些储存性自然资源来 说,这种增长过程不可避免会在某个时期终止。之所以终 止,可能是因为已达到资源基础的最终自然极限,这称为 自然耗竭;也可能是因为开采成本增加到超过那部分资源
第四讲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一种事物一旦被看作是自然资源,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即 它可为人类利用的数量有多少?这就是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问题。
人们已做了大量工作来估算自然资源的最终开发利用极限,由于采
用了不同的方法,同时对将来人类技术பைடு நூலகம்经济发展的潜力作了不同
的假设,所得到的结论是各种各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现在我
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 量的概念。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 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第二节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二节
3. 吸收能力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废物,为了
排放人类活动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废物,就要利用环境媒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探明储量
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高度动态的,而它们的变动会极
大地影响探明储量。例如,人类知道并使用石油已有了几
个世纪的历史,但直到1859年以前,只是把渗到地表或
可在浅层抽取的那部分藏量视为探明储量.19世纪机械化 的扩散极大地促进了对润滑油的需求,这就为深层开采技 术的发展提供了强烈的刺激,因而其价格大大抬升。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3. 条件储量
探明储量与条件储量之间的分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都
不一样,铜矿储量的变化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
20世纪初期,金属含量小于40%的铜矿石是不会被冶炼厂采
用的,因而品位小于这个水平的矿藏不会归入探明储量。40
年后,技术发展了,需求也增加了,含量仅为1%的矿藏也被
力时用得更多。
第二节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俄罗斯地理学家格拉西莫夫作了一个估算,他以土壤 类型的可能性为前提,假设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农耕地的 比例可达到农业发达地区的水平,那么全世界的耕地面积 将达到 32 亿到 36 亿公顷而不是现在的 14 亿公顷。美国总
统科学顾问委员会也曾作过一个估算,认为根据地球的自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探明储量 早期钻井技术的发明使石油的开采、价格和需求都进入
了一个新时期,这就使人类关于探明储量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
的变化。随着这一技术上的突破,石油供给增加,价格下降, 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石油利用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于 是需求又得以增加。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断继续,探明储量 也就不断扩大。现在人类已能在20年前闻所未闻的地区和深 度作商业性的石油开采。
至于储存性自然资源的度量,由于它们存在 的随机性,由于对整个地球物理程的认识还不够 完善,由于深部探测技术还有待发展,更由于此 类资源在分布规律方面远比流动性资源复杂,因 而对它们的度量还不能满足需要。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 估算某些特殊的非燃料矿物资源基础的方法 是,用这些矿物的 元素丰度 或者克拉克值(即 化学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乘以 地壳的
这些理论潜力转换为实际能量的能力,取决于人类是否愿
意担负这样做的代价和成本,包括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 最大资源潜力
上述可再生资源和生物资源潜力的估算都建立在天然 系统自然输出的基础上,而忽略了由人类经济、社会系统 所施加的局限。另一种估算可更新资源潜力的方法是,根 据发达地区已实现的生产能力来推算不发达地区和未开发 地区的生产潜力。这种方法尤其在估算土地的农业生产潜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2. 探明储量 此外,对含油构造中所含石油的采掘比例也越来越高,
40年代能采的比例还不到25%,后来发明了在岩石构造中注
水或注入天然气的技术(称二次、三次采掘技术)以增加油压, 使得回采率提高到60% 以上。因此,探明储量的评估也取决 于生产者在有关构造中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使用此类采掘技 术。
第二节
4. 承载能力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二种承载能力概念是最适承载能力 ,即有充分的营
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显然,最适承载能力总是
小于生存承载能力的。第三种承载能力概念是容限承载能 力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密度方面的考虑,在容限能力 水平上,地域限制迫使种群中的多余个体外迁,或对某些 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繁殖机会)实行限制。
然条件,即使用现有技术,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也可接近
66亿公顷。显然,这种方法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它假设形
成现有耕地的多种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保持不变,这当 然不符合实际。但它至少承认了某些自然的限制。
第二节
2. 持续能力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
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
这些概念也可应用于人口承载力,贫穷国家处于生存
承载水平和容限承载水平上,而北美、西欧国家可以认为 具有最适承载能力。
介,即大气、水、土地等。这就需要另一个衡量资源潜力 的概念,称为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 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第二节
4. 承载能力
流动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现在应用得最广的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是 承
载能力,它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
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设想的
总质量(更常用的是乘以1KM或1M地壳总质量
深克。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第一节 储存性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 不能脱离目前人类的知识和技术来作资源可得性的估算, 一切关于未来矿产发现的判断都受制于过去的发展趋势,而 且不仅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改进,也随着经济形势和政治 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关于未来自然资源可得性的估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