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2做酸奶 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2. 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解决措施: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解决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己制作的酸奶、白纸、多种颜色的粘土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酸奶制作交流会1、师:上节课,我们学学习了如何做酸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奶的做法,(大屏幕出示酸奶的做法)。
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煮沸、冷却、加入、搅拌、装入和保温。
由于同学们需要的实际较长,布置了同学们回家尝试做酸奶,有的同学真的很了不起!不但做成功了,还发来了视频,老师整理了一份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位同学在家制作酸奶的视频,教师板书:一酸奶的做法3、要求:看过之后,提出你的疑问,提的最多的有奖励!4、师: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4、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为什么做酸奶时要加酸奶?生:加酸奶就是加入乳酸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1)一. 教材分析《1.2 做酸奶》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制作酸奶的过程,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
教材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食物和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实验,对实验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以及酸奶的制作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知道酸奶的制作原理。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酸奶的制作原理。
2.难点:乳酸菌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酸奶,直观地了解乳酸菌的作用。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温度计、发酵箱等。
2.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食品是通过发酵制作的?发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酸奶的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制作好的酸奶放入发酵箱中,观察酸奶的变化。
教师提问:酸奶为什么会变酸?乳酸菌是如何将乳糖转化为乳酸的?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乳酸菌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以及酸奶的其他制作方法。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做酸奶1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制作酸奶,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酸奶已经非常熟悉,学生非常感兴趣,几乎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按照步骤来做出酸奶。
因此这节课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体验,使他们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得感受,同时让学生探究细菌的相关内容,发现其中的奥秘。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2.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4课前准备学生:做好的酸奶用容器装好、每组八个带编号的纸杯、豆子(多些)、搜集细菌的相关资料教师:课件、活动记录单5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第一部分课外主体实验1.教师提前一节课利用一些时间介绍酸奶制作方法,并布置学生在课前制作酸奶(方法见教材)。
2.学生在课下制作酸奶,并完成相关记录,积累过程性资料(照片、相关资料、数据等)。
3.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制作酸奶的过程,并完成记录。
活动2【导入】第二部分课内互动拓展酸奶品尝交流会1.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自己做酸奶的活动作业,现在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带来了自己做的酸奶,那首先,我们就来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你可以品尝组内同学的酸奶,也可以品尝相邻小组的酸奶,活动中请注意两点:①品尝时,要注意卫生,请用专门的小杯子进行品尝,②听到音乐声请停止交流活动。
(课件出示要求)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生在课下做酸奶的活动过程课件展示)4.教师提示: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等。
活动3【活动】认识细菌1.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课件出示)2.学生回答,引出“乳酸菌”。
(板书)3.谈话:乳酸菌属于一个庞大细菌家族,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细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做酸奶》苏教版 (3)一. 教材分析《1.2 做酸奶》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酸奶,让学生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以及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身边的食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知道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食物的认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过程,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2.难点:乳酸菌的发酵过程,如何控制发酵条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酸奶制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牛奶、乳酸菌、酸奶机、温度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喝过酸奶吗?酸奶是什么味道的?酸奶是如何制作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酸奶的制作过程,同时讲解乳酸菌在酸奶制作中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酸奶制作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酸奶的制作过程。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酸奶,还有哪些食品是通过发酵制作的?乳酸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掌握乳酸菌发酵的原理,并能够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实验材料,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食品和健康的内容,对于酸奶的认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能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亲自动手制作酸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
2.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制作出美味的酸奶。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实验材料。
2.酸奶制作视频或图片。
3.实验操作指导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酸奶的制作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酸奶是如何制作的。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酸奶的制作过程和乳酸菌的作用,然后发放实验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进行。
4.巩固(5分钟)实验完成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酸奶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如医学、化妆品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做酸奶|苏教版(2)

9.关心科学和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
10.体验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展示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
学困分析及解困策略
学困分析
细菌繁殖的个数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课题
做酸奶
课型
新授课
1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4.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酵而变成的;
6.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7.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2、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共案
个性化修改
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
4、学生展示,后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a.特点:体积微小
要吃食物
繁殖很快
b.基本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
c.功与过:
生产腐殖质、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有的细菌会致病
3.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做酸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酸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然而,学生在酸奶制作方面的经验可能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掌握乳酸菌发酵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
2.难点:乳酸菌发酵的过程及其在酸奶制作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酸奶样品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酸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介绍酸奶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讲解乳酸菌发酵的过程。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酸奶制作实验,观察乳酸菌发酵的过程。
4.讨论:学生交流实验心得,探讨酸奶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酸奶制作的方法和原理。
6.拓展:学生课后市场上酸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1.酸奶的制作原理2.乳酸菌发酵的过程3.酸奶制作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实验、讨论等环节。
2.学生动手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1.2做酸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3.知道病菌的传播途径及一些预防措施。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认识细菌、病毒;
2.能够通过尝试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关注与科学和人类有关的社会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3.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能通过收集资料,与同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了解细菌、病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2.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三、教学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粉笔灰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空酸奶瓶上的配料表,进行观察,发现制作酸奶的原料有鲜牛奶、蔗糖、乳酸菌)
3.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2)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二、认识细菌,解释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学生思考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3、教师小结: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
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
生活中人们也经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
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
4、讨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办法。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
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学生讨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三、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交流经验
第二课时:酸奶品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