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勤探索,自有活水入清渠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乐教趣学,融会贯通-精品文档资料

研读课标,深挖教材、乐教趣学,融会贯通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怎样备好一类课,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说课才能说出精彩,评课评出品味,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去研究。
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的我,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必须在学习中研究、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提高。
、研读课标钻研课标是深挖教材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
作为在教学一线教师的我,每学期都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提前掌握重难点,明白交给学生什么,那些知识应该教,教到什么程度。
才能不以“本” 为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
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这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绝对不能避而不谈,绕过去或者跳过去。
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 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 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所以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除“ 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 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 2”,最小的奇数是“ 1”。
只有这样,学生理解了,就不再发生质疑。
相应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深挖教材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点我深有体会。
1.只有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做到课堂新授知识游刃有余,保证了灵活驾驭课堂。
也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对所教章节的知识点前后做以个性系统调整分类归纳教学。
引进源头“活水”,激活语文课堂

引进源头“活水”,激活语文课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当然是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当然是激情四溢、亲和幽默的教师!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
”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
同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
因此,教师营造的“激情课堂”就是星星之火,使学生这一片急需逬发求知热情的草原,呈现一派燎原之势。
教学中教师只有将教学源头的“水”先“活”起来,才能达到在激情的感染下传授知识的目的,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成为有激情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想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必不可少的是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它是语文教师的命脉。
教师自身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其语文教学的层次,有品位者在课堂上自会风流潇洒,游刃有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有品味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位善学之人,一定是位博学之士。
因此语文教师要多读书,读各类书,让自己拥有广阔的文化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高品位的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人格,铸造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一生。
只有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库存,方可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这是语文教师的事业之“本”。
“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是对语文教师水平高的最好评价。
让激情燃烧在语文课堂,一定会演绎出热烈和辉煌。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使用典故、谜语、谚语、歇后语等,经常地显一显幽默,就一定能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意外惊喜。
像讲解对联的对仗技巧时,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位吝啬的大地主为母亲祝寿,因舍不得花钱,就把门上原有的一副对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让账房先生改一下,把上联的“人”改成“妈”,然后又故作斯文地叫账房先生一定把下联的“福”改成“爹”,并说这样才符合对仗。
学生开怀大笑,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象涓涓流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教师象明星演员,让学生去体会其中人物的酸、甜、苦、辣;有的教师像导游,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运用有效评价,催生语文课堂的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义乌市北苑小学【摘要】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具有极强的辅助作用。
笔者就更新评价模式、多角度评价、及时有效评价以及细节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更新评价模式多角度评价及时有效评价细节评价教学评价无论在什么课中还是课后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的作用,还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能真正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会有听课活动,有心者不难发现,一堂优秀的课打动听课教师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教学设计,还有执教者适当而又灵动的评价方式。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有效评价进行阐述:1.更新评价模式从事一行久了,也许会感觉工作千篇一律,有时难免会出现怠倦感,而学生又何尝不是呢?面对老师周而复始的评价模式,再有耐心的学生也会耳朵生茧。
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只有不断地推层出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时,我们为何不从更新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开始呢?例如:班级中有些学生字迹不够好,笔者通常会评价道:“字迹欠清楚”或“如果能写得好看一点该多好”等,但学生早已习惯了此种评价模式,对于这种评价基本视而不见,此后还是毫无改观。
有一次我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模式,在众多的“丑字”中勉强选择了一个过得去的,并附上亲笔“这个字写得好看极了”,没想到这样的评价方式催使了学生将字写好的欲望。
此外,评价模式还应该朝着情感化评价的方向更新,教师要认识到只有以情动情,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自主性。
而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的积极性的评价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的激励词。
例如:当学生在学业上遭受了挫折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下次再努力”转变为“让老师来帮助你”;学生在某些事上犹豫不决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别犹豫”转变为“别担心,尽力就好”;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好样的”转变为“你的努力获得了回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学生在生活上遭遇困境时,教师的评价可以从“加油”转变为“别失望,老师陪你一起解决。
论文:拓展教材 精彩自来

拓展教材精彩自来沅江政通实验学校黄咏华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其容量和效益与老师的教艺有因果关系。
有人认为老师不仅是一桶水,还要是一条河流,是一片海洋,是一个源源不断的水龙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什么,是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深化,是课堂上的同步拓展,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开启语文学习的兴趣,领略语文王国的优美风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语文情怀,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氧吧。
拓展阅读既是一种课程组织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以有关学习内容为纽带,有机地整合学习资源,活动中学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材不是孤立的文本,教学需要拓展,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一、同步拓展可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对文本的情节、主题、作家、文体等几个角度的拓展,引导学生摆脱单一的惯性视角的束缚,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老师抓住那些富有创意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认识事物,实现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
1、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师为了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可以对文章进行的再创造。
比如讲授《运河与扬子江》一诗中,我们要求学生仿照此文的写作手法,运用拟人与象征,把生活中两件熟悉的相关事物联系起来,如“狗与狼的对话”“花儿与泥土”“小溪与河流”等,在对话与想像中含蓄表达个人的情感与追求。
学生要构思好这篇短文,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需能够揣摹事物的境况与心理,充分感受诗的意象与凝练,这样的写作能够使学生对象征手法体会得更深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10篇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今天店铺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1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三(7)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圆满地结束了。
这个学期,是一个繁忙的充实的学期。
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因而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提高教学质量,抓课堂质量。
利用假期认真钻研教材,广阅资料,深入文本,写好教学预案;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师生的活动等。
充分的准备使得我在开学初的年级说课中获得第一名。
2、课中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重中下等生的课堂参与,提高课堂时效性。
课后及时反思。
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三年级的学生属于由低学段向高学段过渡的时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有个别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编造种.种借口逃避,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我经常找他们谈心,掌握其思想动态,并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量对策,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
4、积极参与公开课交流,观摩优秀课,虚心请教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本学期参与区教育局组织的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受益匪浅。
5、参与教研,做好教研组工作。
本学期担任三年级语文组组长工作,我积极探索,配合学校工作,组内活动有声有色,受到领导好评,组内教师的支持。
总之,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并能做到为人师表,与人为善,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我校的蓬勃与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2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这学期又很快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根据期初的教学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从课题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
文道合一德心相融

文道合一德心相融作者:张国正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3年第03期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育人”为教学的根本,让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理想与道德形成的基础,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宽容豁达、坚韧顽强、包容他人、严格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使人宠辱不惊、受挫不屈、临危不惧,为着理想和信念拼搏抗争,不达目的不止;所以,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动力源。
如果把德育比作一艘巨大的轮船,那么心育就是它的发动机;发动机出现故障,轮船则无法航行。
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顺应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工作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精选的课文均具有适合学生、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思想上、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那么,语文教学中又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呢?一、营造课堂氛围,张扬学生个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中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
尽管学生的感受理解可能很肤浅,甚至可能很“怪异”,但是,站在师生平等对话的立场上,抱着尊重学生的态度,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感受,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学生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偏差,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出典】南宋朱熹《观书有感》注:1、《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3、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4、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挖掘教材的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挖掘教材潜能,成为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运用能力,我校决定开展“挖掘教材潜能,提升教学实效”主题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
2. 激发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运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材挖掘的有效策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材运用模式。
4.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1. 教材解读与解读策略(1)邀请专家进行教材解读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教材的编写背景、结构和内容。
(2)组织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经验交流,分享解读教材的成功案例和策略。
(3)开展教材解读竞赛活动,鼓励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潜能,提升教材解读水平。
2. 教材创新运用与案例分享(1)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创新运用研讨,探讨如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2)开展教材创新运用案例征集活动,鼓励教师分享创新运用教材的成功案例。
(3)举办教材创新运用研讨会,邀请优秀案例分享者进行现场展示和交流。
3. 教材评价与反思(1)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评价,分析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为教材改进提供参考。
(2)开展教材使用反思活动,引导教师反思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邀请专家对教材评价和反思进行点评,帮助教师提升教材评价和反思能力。
4. 教材研究与课程开发(1)组织教师开展教材研究,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为课程开发提供支持。
(2)开展教材研究与课程开发研讨会,交流教材研究经验和课程开发成果。
(3)评选优秀教材研究成果和课程开发案例,推动教材研究与课程开发工作。
四、活动实施1. 组织保障(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2)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参与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教材勤探索,自有活水入清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的这两句诗常常被用来强调学生写作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素材。
然而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这一点却常常是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强调写作要有素材的积累,可另一方面却是学生面临“无米之炊”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从文本挖资源是不二方法。
”课本资源是提升作文的良药。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语文学习最生动的例子。
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引导、归纳、总结,最终让学生摆脱写作的困境。
下面我就作文的选材、语言、情感、立意等方面谈一谈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写作水平。
一、选材要“小”,要“精”
《背影》从选入中学课本以来就被奉为叙事散文的经典,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背影》所选择的材料仅仅是年迈的父亲爬上月台给远行的儿子买橘子,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
《背影》是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文章,表现父子亲情可选的材料也很多,但是作者精心选择了父亲在特殊环境之下给我买橘子这样的材料,精心选材,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台阶》选取了父亲倾尽一生盖一间高台阶的房屋这样一件事情去表现如父亲一般的农民的辛劳、执着,立意深但选材很小。
《五猖会》中刻画刻板严厉的父亲也是选择父亲让我背书这样的事情去表达文章主题,同样是写父亲,选材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选材小而且精。
初中课本选取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少,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我对老师的感激与思念,但是文章没有铺陈开去记叙事情而是精心选择了七件小事,有详有略地表达出文章主题;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是精心选取了藤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解剖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以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学习这一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从自己熟悉的人物中选取典型材料表现文章主题。
比如有学生就写到《藏在绿豆汤中的母爱》选材很小,但是非常感人地表现了母亲炎炎夏日熬绿豆汤给我解暑的关爱。
二、语言要“顺”,要“亮”
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语言不流畅,不优美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向书本要方法。
比如《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力的样子”,学习这样的片段大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选取一个特定的角度,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
《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将“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在进行作文语言训练时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仿写,片段训练进而运用到文章中去提升语言魅力。
三、情感要“真”,要“美”
中学生习作中存在虚假、说空话的现象,所写内容假、大、空,抒发的情感大多也是无病呻吟,大段的空洞抒情。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有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用这些课文进行写作训练。
比如于漪的《往事依依》,在讲述这篇课文时,我着重于扣住文中的情感线索“依依”,在进行每一个片段赏析的时候让学生细心品味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比如文中写到自己幼年读书时徜徉其间,很是陶醉。
读到这里,我就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书的故事,是否也有相似的经历,并且说一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这一个切入点激起千层浪,学生课堂上发言积极,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效果很好,我趁热打铁课后布置了《读书于我》这样的作文训练题,学生的习作写得有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
在学习《我的母亲》的时候,我着眼于“元宵节母亲一次又一次进来看我想让我去看灯但又怕吵醒我睡觉,直待我睡醒以后才背着我去观灯”以及“我背书背不会被父亲打,母亲的心痛”这两个场景去揣摩其间的情感,
学生在品味母亲背我观灯时,能够品出母亲内心的矛盾所体现出来的对我的关爱,并且能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
比如,有学生写到自己生病,母亲一方面担心孩子的身体,一方面又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内心的焦急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课本的资源才是活水,只要教师有意挖掘引导,学生的写作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四、立意要“新”,要“深”
仿写文章会让很多人认为难以出彩,立意不新,殊不知能够把握住教材资源的精髓,文章立意也能深刻。
比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在文章立意方面我所下工夫较深,文章由紫藤萝遭遇不幸还能够辉煌的盛开联想到生命长河中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也应该如紫藤萝一样生生不息,以乐观的态度迎接生活。
学生由这篇文章进行的仿写创作非常精彩,有写到家中并不起眼的绿萝花的,有写到风雨中的小草的,有写傲雪绽放的梅花的,并且由这些事物引发了对于生活的感慨,有新意,有深度。
教材的挖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研究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引导、归纳、总结,就会让学生在写作中领略更加独特美丽的风景。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