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
朕:皇帝的自称。
②因:就。
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
③夫(f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
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
后来请个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
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
⑤范增:项羽的谋士。
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
项羽尊他为“亚父”。
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
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
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3.有功者害之()3.给饷馈( ) 5.群臣说服()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得天下之道文言文翻译

原文:天下之道,在于德行。
德者,才之基也。
才者,德之辅也。
德才兼备,天下归心。
德薄才疏,虽位高权重,终难服众。
故古之圣贤,莫不以德行为先,而以才学为次。
是以天下之士,皆以德行为重,而以才学为辅。
夫德者,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利。
积德累善,如积薪之多,虽未及火,已有热气。
积恶累罪,如积薪之少,虽未及火,已有焦烟。
是以君子慎独,小人怀恶。
独慎者,德之至也;怀恶者,恶之至也。
才者,非一日之能,亦非一时之用。
积才累智,如积薪之多,虽未及火,已有光焰。
积愚累恶,如积薪之少,虽未及火,已有暗烟。
是以君子务本,小人逐末。
务本者,才之至也;逐末者,才之穷也。
得天下之道,必先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正己以正人;齐家者,正家以正天下。
治国者,正国以正民;平天下者,正天下以正人心。
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
翻译:天下的道理,在于德行。
德,是才能的基础。
才能,是德的辅助。
德才兼备,天下人民都会归心。
德行浅薄才能平庸,即使地位高权重,也难以得到人们的信服。
因此,古代的圣贤,无不把德行放在首位,而把才学放在次要的位置。
因此,天下的士人,都把德行看得十分重要,而把才学作为辅助。
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时的利益。
积累德行和善举,就像堆积的柴薪一样,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热气。
积累恶行和罪行,就像堆积的柴薪很少,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焦烟。
因此,君子谨慎行事,小人则心怀恶念。
谨慎行事的人,是德的极致;心怀恶念的人,是恶的极致。
才能,不是一朝一夕之所能,也不是一时的用途。
积累才能和智慧,就像堆积的柴薪一样,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光焰。
积累愚昧和恶行,就像堆积的柴薪很少,虽然还没有达到燃烧的程度,但已经有了暗烟。
因此,君子致力于根本,小人则追逐末节。
致力于根本的人,是才能的极致;追逐末节的人,是才能的穷尽。
要掌握天下的道理,必须先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修身,是正己以正人;齐家,是正家以正天下。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精选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市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③馈饷:粮饷,军队的供给。
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下面所述观点与文中刘邦“得天下之道”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君主运筹帷幄,以德治天下,奖励功臣,心济天下。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要懂得管理与吸纳人才。
C.君主可以无强大的才能,但一定要善用有才能的人。
D.厚待百姓,心中装着人民疾苦,真正了解百姓所求。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B.与天下同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有功者.害之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D.不绝.粮道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二)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文言文阅读刘邦论得天下之道,这可是个挺有趣的事儿呢。
咱都知道刘邦最后成了皇帝,得了天下,那他到底有啥秘诀呢?就说刘邦这人啊,他自己其实没多少特别厉害的本事。
你看啊,要是比带兵打仗,韩信那是强得不得了,在战场上那可是像蛟龙入水一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刘邦能比得过他吗?肯定比不过啊。
再说说谋略,张良那脑袋瓜子,就像装满了无数机关的精巧盒子,随便一转悠就能想出绝妙的计策来,刘邦在这方面能比得上张良吗?那也不行啊。
还有治理国家这些事儿,萧何就像一个超级管家,把什么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刘邦在这上头也不是人家的对手啊。
可为啥最后是刘邦得了天下呢?这就像一群人要盖房子,韩信就像是那个最会砌墙的工匠,能把墙砌得又快又稳;张良呢,就像那个拿着图纸告诉大家怎么盖的设计师;萧何就像负责找材料、管后勤的大管家。
可刘邦啊,他虽然这些具体的事儿都干不过人家,他却像是那个能把这些人都拢到一块儿,让大家心甘情愿为他干活儿的人。
这就很厉害了啊。
刘邦这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能用人。
他知道自己哪方面不行,他就找行的人来干。
他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大,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得比别人强。
这就好比啊,你要做一桌好菜,你不可能每个菜都自己做,也不可能每个步骤都擅长。
那怎么办呢?你就找会切菜的人切菜,会炒菜的人炒菜,会调味的人调味。
刘邦就是这么个聪明人。
他把这些人才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就像把珍珠一颗颗镶嵌在皇冠上一样,让他们都能发光发亮。
还有啊,刘邦这人挺能容人的。
那些跟着他的人,都不是什么完人。
韩信原来不也是在项羽那儿不得志,才跑来刘邦这儿的嘛。
刘邦可没有因为韩信之前的经历就瞧不起他,还给他很大的权力,让他带兵打仗。
这要是换了个小气的人,估计就想:你在别人那儿混不下去才来找我,我能给你好果子吃?可刘邦不这么想啊。
他就像一个大口袋,只要是有用的东西,他都能往里装。
再说刘邦这人对待老百姓,他知道老百姓想要什么。
老百姓就想过个安稳日子,有口饭吃,有衣服穿,别整天打仗。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附答案【原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问题】19.依据你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写出皇帝的自称:【】、【】(2分)20.选出与“群臣说服”中的“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桓侯又不【说】(《扁鹊见蔡桓公》)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C.诣太守,【说】如斯(《桃花源记》)D.故为之【说】(《捕蛇者说》)21.对划线句“【夫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以外】”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夫人坐在家里帏幕中应用计策(出谋划策),就抉择了千里以外的成功。
B.坐在军帐当中花重金筹马多请些介入出谋划策的人材,能抉择成功于千里以外。
C.坐在军帐中应用计策(出谋划策),就可以抉择千里以外战役的成功。
D.我坐在家的帏幕中就可遥控成功于千里以外。
22.用现代汉语写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的意思。
(3分)答:【】。
23.请分别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缘由:(4分)刘邦得天下的缘由是【】;项羽失天下的缘由是【】24.刘邦的三个“吾不如”对你的启迪是:【】(2分)【参考答案】19.(2分,每线1分)朕、寡人、孤、孤家……(考生在课本和电视上学到的还有)20.(2分)A(通悦,高兴)21.(2分)C22.(3分,每一个分句1分)陛下派人攻打城池篡夺土地,就把它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共享益处。
苏轼文集——精选推荐

苏轼⽂集 《苏轼⽂集》收录了苏轼⼀⽣的鸿篇巨著,是苏学研究者和⼴⼤古⽂学爱好者的⼀套很具价值的参考书。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苏轼⽂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
苏轼出⾝于⼀个富有⽂学⽓氛的地主家庭。
嘉祐⼆年(1057年)与弟辙同榜进⼠。
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祐六年(1061年),除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时期,因与王安⽯变法主张不合,请求外任,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官。
在任职期间,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推⾏中的流弊,被新进官僚何正⾂、舒亶、李定等⼈罗织罪状弹劾,于元丰⼆年(1079年)被捕⼊狱,勘问“谤讪朝廷”之罪。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字狱“乌台诗案”。
数⽉后侥幸获释,责贬黄州。
元祐元年(1085年),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回京,任中书舍⼈、翰林学⼠、知制诰等职。
因不同意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引起旧派疑忌。
先后出知杭州、颍州、扬州。
召回京后,任端明殿学⼠,官⾄礼部尚书。
元祐⼋年(1093年)九⽉出知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被贬⾄英州、惠州,远放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即位,遇赦北归,七⽉卒于常州,追谥⽂忠。
著有《东坡七集》、《苏⽒易传》、《书传》,《论语传》和《东坡志林》等。
《宋史》、《宋史新编》、《东都事略》、《名⾂碑传琬琰集》、《三朝名⾂⾔⾏录》、《元祐党⼈传》及《乾道临安志》、《嘉泰吴兴志》、《咸淳毗陵志》等均有传。
其弟苏辙撰有《东坡先⽣墓志铭》,宋⼈王宗稷有《东坡先⽣年谱》,均附载于《苏东坡集》,明⼈郑鄤有《考定苏⽂忠公年谱》,清⼈冯应榴有《苏⽂忠公年谱合注》。
《东坡诗话》原书⼆卷,今本⼀卷,三⼗⼆条。
旧题苏轼撰。
然据《郡斋读书志》⼩说类称“轼杂书有及诗者,好事者因集成⼆卷”。
可知实⾮苏轼⾃撰,但成书较早,⾄迟在南宋集成。
因⾮苏轼⾃撰,故未附载于全集。
除《郡斋读书志》著录外,《通志·艺⽂略》著录于诗评类。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是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的一篇文章。
历史上楚汉之争,最终结局是刘邦大胜、项羽大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的失败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原文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译文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2018最新】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2018最新】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原文
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
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
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阅读训练
一、解释字词
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隐瞒)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略—(攻占)
⒊有功者害之害—(杀害) 4.群臣说服说—(通悦,高兴)
⒌给饷馈给— (供给) 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同“擒”擒住)
⒎夫运筹帷幄之中夫— (句首语气词) 8.镇国家镇—(安定)
⒐抚百姓抚—(抚慰,安抚)
二、翻译
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原文及译文赏析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原文
帝置酒雒阳南宫。
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
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阅读训练
一、解释字词
⒈列侯、诸将毋敢隐朕隐—(隐瞒)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略—(攻占)
⒊有功者害之害—(杀害)4.群臣说服说—(通悦,高兴)
⒌给饷馈给—(供给)6.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同“擒”擒住)
⒎夫运筹帷幄之中夫—(句首语气词)8.镇国家镇—(安定)
⒐抚百姓抚—(抚慰,安抚)
二、翻译
⒈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⒉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⒊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在凭着在帐篷里推算就可以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负这方面.
⒋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
⒌与文中“项羽不然”的“然”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为之怡然称快
C.然数年恒不一见
D.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答案:鸿门宴,放走刘邦。
四、文中认为刘邦能取夺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刘邦善于用人;项羽不识人才。
五、项羽失天下的原因?(用原句回答)
答案: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译文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众大臣心悦诚服。
注释
帝:指汉高祖刘邦。
上:尊指刘邦
使:派
与:赐予
隐:隐瞒
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
晌馈:军饷。
范增:项羽的谋士。
连:联合。
略:夺取
填:通“镇”安宁。
这里是“使.....安宁”的意思。
禽:同“擒”擒获。
然:这样
者:的人
因:就
然:同
说:陈述
害:嫉妒
置;安排、安置
夫(f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说:通"悦",愉快
攻城略地——略,通掠,抢夺的意思。
有功者害之——以之为害。
给饷馈——供给军饷
说服——说,通悦
背景时间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
刘邦
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
洛阳(注:一个月后迁栎阳,不久正式定都长安)。
这个事件就发生在
这个时候。
赏析:
汉高祖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失败的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
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战争归根结底是人
才的较量。
人才质量的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汉高祖的三杰是楚
汉战争期间质量最高的人才。
其中,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
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
他的天才在楚
汉战争时期独一无二;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
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也是独一
无二。
三个独一无二的人才皆在汉高祖之手,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另
一方面,有人才必须保得住,保不住反受其害。
要保住人才,就要尊重
人才,重用人才。
汉高祖重用人才,是中国帝王中的典范。
他对张良敬
之如师,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特殊关系;他对韩信,以军权王爵相付,
稳住了韩信,保证了对项战争的进行;他对萧何,推心置腹,从不怀疑。
汉高祖与三杰的如此关系,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汉高祖以杰出
人才的资源优势,战胜貌似强大的敌人是任何政治家成功的普遍规律。
汉高祖南宫论三杰,见解之精辟,令人叹服,作为千古佳话而广为流
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