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中药,中药的概念.docx

中药,中药的概念
学习中药,首先要明确下列几个概念:
1、药物:凡具有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并应用于临床的物质,统称为药物。
2、天然药:指人类在自然界发现并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基本不变其理化属性的简单加工品(与人工合成者相对而言)。
3、中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阐述其作用机理,应用于临床的药物。
4、民族药:以藏医、蒙医、傣医的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用于临床之药物,称藏药、蒙药、傣药,属于民族药。
5、草药:民间广泛应用的,具有医疗预防作用的植物药,一般称草药。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而以中医药理论来指导应用,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认可,并载入典籍的草药可上升为中药。
若中药长期淹没,典籍渐次削删,后学者缺乏认识,则中药可沦为草药。
我国传统文化以汉民族为主,实际上中医药学理论是汉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故中医药在国外又被称为汉方医、汉药。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中药与天然药物

加工切制
药材切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 量,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药材切制前需经过润泡等软化操作, 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
加热炮制
用火加热是中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 中药炮制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炒制和煅 制应用最广泛。
炒制 炒制的作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
用炒法处理,可从多种途径改变药 效。以满足临床用药的不同要求。
有些毒性药物炮制除降低毒性外,还可缓 和药性,如甘遂、芫花醋炙,巴豆制霜均可缓 和泻下作用
如半夏、天南星等含有强烈刺激性物质, 经洗、漂和白矾等辅料炮制后,可消除其刺激 咽喉的副作用。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玉函经》中明确指出:麻黄 “生则令人烦,汗出不可止”。说明麻黄生用有“ 烦”和“出汗不止”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 ”,便可除去其副作用;
例如,黄柏为清下焦湿热药,酒炙后借酒 力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热。若盐炙后,则引药 下行,增强滋阴降火作用
5)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 的作用
醋制:活血药醋制能使作用缓和而持久,提 高疗效,适用于血脉瘀滞引起的出血证,如 醋五灵脂;或积聚日久,实中夹虚,需缓治 者,如醋大黄。
蜜制:蜜制能增强止咳药或补气药的作用, 如紫菀生用虽然化痰作用较强,但能泻肺气 ,只适于肺气壅闭,痰多咳嗽的患者,若肺 气不足的病人,服用后,有的可出现小便失 禁,尤其是小儿,用甘温益气的蜜炼制后可 纠此弊,并能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矿物药或动物甲壳类药物,煅后不但 能使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和煎熬,而且作 用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如白矶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石膏煅 后有收敛生肌的功能;血余不生用,入药需 煅炭,煅炭后方具有止血作用。
辅料(包括药汁)制
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中药: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草药:草药一般是指民间医生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中草药: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
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
民族药: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习惯使用的天然药物,它们是以当地民族的医药理论为应用指导,或当地民族医生按照传统经验加以使用。
民间药:也称草药,指地域性习惯使用,本草中未记载的天然药物,一般以植物为主药材:药材是指经过简单加工而未精制的天然药物。
生药:生药就是药材,大多数都是中药材,少数是西医所用的原料药材(如颠茄草、摹、洋地黄叶、麦角等)。
本草:中药的统称;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神农本草经》的省称,古代著名药书。
因所记各药以草类为多,故称《本草》泛油:亦称“泛油”,是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现象。
对抗同贮法:对抗同贮法是利用不同品种的药材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吸潮性能或特有驱虫去霉化学成分,来防止另一种药材生虫、发霉、变色、泛油等现象的贮藏方法。
气调养护法:是在封闭条件下,人为调整空气组成,造成一个低氧的环境,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药材自身的氧化反应,以保持生药品质的一种方法。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调剂和制剂的需要并结合药材的特性,对药材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饮片:从狭义上讲,经过切制的药材称为饮片,从广义上讲,凡属供调配处方使用的药材称为饮片水飞:利用粗细飞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材经反复研磨制备成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
煅法:将净制后的药材置无烟炉火中或耐火容器中烧至红透的方法,称煅法。
净制:净制即净选加工,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
其目的是除去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将药材按大小分类,以达到一定的药用净度标准,同时也便于进一步炮制或调剂,制剂。
中药与天然药物

中药与天然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是人们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常常选择的两种药物类型。
中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被认为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天然药物则是指来自于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的药物,具有天然成分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与特点。
首先,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主要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组成,其中的有效成分经过炮制、配伍等多种方式提取,具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的疗效适应范围广泛,可用于治疗很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
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常常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
其次,天然药物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天然药物源于自然界,不含有化学物质和合成物质,更加符合自然规律,对人体没有副作用。
天然药物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不会添加高温、高压等人为因素,因此保留了原有植物或动物的活性成分,对人体的吸收利用更加方便。
另外,从使用方面来讲,中药和天然药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药的服用方式主要是煎服、泡服、炖服等,需要一定的炮制工艺。
而天然药物一般直接食用或外敷,则更加方便快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天然药物来源于自然,但并不代表它就一定安全无害,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最后,中药与天然药物都有着发展的空间。
中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关注。
而天然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很多新的药物正在被发现和应用。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结合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与天然药物会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综上所述,中药和天然药物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希望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和天然药物能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药学概论试论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药学概论》主讲教师:李月明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试论有机合成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2)试论述药学与化学和医学的关系3)试论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4)简述天然药物化学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5)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论述中药现代化的方法6)试论述药物化学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7)简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的主要途径8)简述药理学研究在新药创制过程中的作用9)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新药创制的影响10)论述药物制剂对药物药效的影响11)试总结近二十年来药物制剂方面出现的新技术12)结合反应停事件论述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13)简述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作用14)简述药理学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15)简述生物工程在新药创制中的作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论文字数要控制在3500-4000字;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试论述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当我们提到国外的中药研究迅猛发展,而在国内在研究方法上非常落后,因此使我们的中药难以走向世界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就大声呼吁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然而在我们这样的震惊和反省中,却发现我们正在迫使中医“弃医从药”,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国家药物监督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附件一中《关于中药注册分类的起草说明》指出了在征询专家意见是因为意见的分歧而未得到解决。
中药与天然药物

药性的升降沉浮还受配伍或炮制的影 响。例如升浮药在众多沉降药中,便随之 下降;沉降药在众多升浮药中,也能随之 上升。
有些药,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 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这都说明药物 的升降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制约 ,相互转化。
久泻脱肛 子宫下垂 气虚下陷
风寒 表证
沉
大芒 黄硝
降
石 决 明
牡 蛎
肠燥便秘 实证
肝阳上亢 头晕 头痛
病变部位与病势
㊀
㊉ 升 浮
㊀
病势
㊉
上逆
㊀ ㊉
沉降
㊀
㊉
病势
下降
药物作用的升降沉浮与药物的气味及质 地轻重有一定的关系。
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阳性的药物, 大多升浮;
味属苦酸咸、气属寒凉的阴性药物,大 多沉降。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
中药是在西方医药学全面传入以后,为 了与西药加以区别,而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 总称出现的。
的中 药药物是。指不在论中是医单药味理药论还指是导复下方认药识物和,使都用有 与中医药学理论相适应的特征,即性味、归 经、升降沉浮、功效、配伍规律并按中医理 论指导其应用。
(二) 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
例如,麻黄与薄荷同为辛味药,辛能发散, 具有发汗解表的共性,但麻黄性温,适用于 风寒表证;薄荷性凉,则适用于风热表证。
又如黄连与生地黄同为寒性药,具有清 热共性,但黄连苦寒,苦能燥湿,而生地黄 甘寒,甘能养阴生津,能治阴虚发热证。
由此可见,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的药物, 其作用也不相同,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 的全部性能,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使用药物。
咸软
气和味都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 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性来治疗阴阳 偏胜偏衰的病变。
中药与天然药物

(三)中药的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 升是升提,降是下降,
沉有下行泄利之意,浮有上行发散之意。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与浮、沉与降的趋势类似,不易严格区分, 故常以“升浮”“沉降”合称。
主上行而向外, 发汗、升阳、散寒、催吐
主下行而向内, 降逆、清热、泻下及收敛
升
黄升 芪麻
浮
麻桂 黄枝
(四)中药的炮制
1、炮制: 中药炮制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依
据医疗、制剂和调剂的不同要求,依照辨 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对原药 材所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的总称。
经加工炮制后的中药通称“中药饮片 ”。多数中药需经过炮制,才能符合治疗 的需要,充分发挥药效。
2、中药炮制学: 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
天然药物是由动物、植物、矿物 、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为原料发展形成 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产物的总称。
化学合成药物是以一定化合物为 原料经一系列合成反应在工厂中大规 模生产出来的药物。
民间药
天
然
药
民族药
物
(中药)
植物药 动物药 菌类药
天然药物
中药
《本草纲目》 《本纲拾遗》 《中国药典》
草药 民间用药
合成药物
盐制:温肾药以盐制是味的扶助,使气 厚之药得到盐补骨脂。
姜制:姜制药物可增强其化痰止呕的作, 如姜半夏、姜竹菇等。
药汁制:药汁制可发挥辅料与主药的综合疗 效,如吴茱萸辛热,以气胜,黄连苦寒,以 味胜,用吴茱萸制黄连一冷一热、阴阳相济 、气味相得、相辅相成,故萸黄连长于泻肝 火以和胃气。
许多中药经过炒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 的焦香气,收到醒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 、炒谷芽等。
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香气 ,而且其皮壳膨胀破裂,易于捣碎和煎出有 效成分,如炒牛蒡子、炒王不留行等。
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上)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救人治病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世界医学宝库的一朵奇葩,中医药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医药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
近些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中药现代研究,把中西医并重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
中医药不仅对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疗效显著,填补了西药单一靶点治疗的不足。
而且在一些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等防治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化学药品及传统中药给人类自身健康及生活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及追求科技已成为一种处理人类和环境关系的潮流思想。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海洋药物及现代中药创新的天然药物研究和开发顺势大力发展,对天然药物的各种人为禁制也趋于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混淆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概念,不仅使中国中药的发展进退维谷,而且也桎梏了中国天然药物的产业成长。
只有把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我们才能给予区别政策,才能使传统中药产业和现代天然药物产业在中国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天然药物,区别
正文:当我们说国外的中药研究迅猛发展,我们在研究方法上非常落后,因此使我们的中药难以走向世界市场,这个时候我们就大声呼吁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
然而,在我们这样的震惊和反省中,却发现我们正在迫使中医“弃医从药”,于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附件一中《关于中药注册分类的起草说明》指出了在征询专家意见时因为意见的分歧而未得到解决。
这就迫使我们对这种情况出现的文化背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思考。
中药和天然药物虽然经常都在面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想把它们用来解决人的健康问题,但是它们在研究理论方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某些中药研究者呼吁要改变的东西。
但事实上,这种差异已经把中药和天然药物区分开了,成为了两种概念。
中药是我国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药物的总称或谓简称。
中医药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药是中医防治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体现。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研究本草相关内容的学科称为本草学,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天然药物是指动物、植物和矿物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及自然界所固有物质,如矿物质等,或由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化合物分子乃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合成的。
特别应当指出,若此类化合物尔后能经人工合成,仍应视作天然产物。
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或中草药,但是,经过从中药或中草药中分离提纯工艺获得有药理活性的有效部位组分或有效成分俗称为天然药物或中药化学组分。
1、中药和天然药物解决的问题不同
中药要解决的是中医临床诊断后所认定的症结,服务于辩证施治的需要;天然药物要解决的是现代医学诊断出的疾病,服务于现代医学临床的需要。
2 .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对象不同
中药研究的对象包括天然动植物药,也包括矿物药,甚至包括化学药品,中药研究的对象还包括一些生化药品《千金翼方.卷一》专论中就分别例举了159种中药的产地分布和233种中药的采收时节;天然药物的研究对象就是指天然的动植物药材。
3、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的方法不同
中药研究是按照升降浮沉特征、对应人体的变化、采用君臣
佐使的配伍方式制备的。
天然药物研究是按照和现代化学药物研究同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4、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者不同
不懂得中医的基本道理就无法研究中药;不懂得现代药物研究就不能研究天然药物。
换句话说,研究天然药物的人可以对中医一无所知,研究中药的可以不熟悉现代药物研究。
由于在的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重要大多来源于自然界,是天然品,所以很多人常常以为中药就是中国的天然药物,尽管,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都有一些医药常识,如遇到一些轻微不适,或者在一些烹调中都会选用一字儿中药治病、防病。
但是正因为有这样一些误解,使人们对中药没有全面的认识,其实中药并非天然之品。
从古到今,有一些合成物当成中药使用,譬如,古代的中医药学家最先利用早期炼丹术中合理的技术和理论加工和使用了化学合成药品。
混淆中药和天然药物概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首先使中国广大现代药物研究者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天然药物研究,甚至会被认为“不懂中药研究中药”,从而浪费了巨大的智力资源。
其次也危及到传统中药的健康发展,甚至会把传统中药理论所创造出的高效药品,说成是处于低水平阶段的经验,甚至出现了能解决问题的东西成为低水平,而把疗效一般的药物走一遍几乎是固定的“科研”程序说成是高水平的科研。
所以区别中药和天然药物刻不容缓
正确的区分天然药物与中药的区别使天然药物快速成为一
种独立的产业;有利于传统高效药品的发现;有利于中药产业的发展;使药品政策更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中国的西医水平没有领先世界,这显然怨不得中医的存在。
同样,中国的天然药物发展缓慢,也怨不得中药的存在。
大张旗鼓地号召现代科学界、产业界,进行天然药物研究。
从而使天然药物的研究主体变成现代科学家。
而不是让中药学家来和国外比拚现代药物研究,来承担冲击国外天然药物市场的过于沉重的责任。
这样才能使真正的专业人才来从事真正的本专业竞争,为中国的现代天然药物发展开辟道路。
只有把这两个概念分开,才能使传统高效药物不因为无法获得现代药学研究的认可而无法进入市场。
中药产业的进步不能寄希望于中医“废医存药”,只有高效药品的不断问世,才能使中药获得声誉,才能在全世界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中成药市场,而不是使中药向天然药物彻底投降。
近年来中药研究的向世界天然药物研究逐步靠拢的做法,把中药变得四不象。
传统工艺、传统理论、传统应用正在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模拟一些天然药物的做法,却又不能获得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认同。
区别中药和天然药物的概念将从根本上使中药产业走出困境。
要知道很多药物在中医那里一直可以使用,为什么要限制它们而不是为它们能造福更多的人开辟道路呢天然药物产业对中国来说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产业,中国应该对世界天然药物的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这就要求有相关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天然药物
的开发,要求天然药物的开发水平、科研程序都和世界同步。
中成药产业同样是一个具有前途的产业,依据传统中医药思想所设计的中成药完全能够在疗效上逐步获得世界承认。
它要求承认这些药物本来可以直接使用的真实背景,给出尊重传统和有利于中医药技术传播的政策。
总结:我们应该正确的区分中药和天然药品,这样才能使中药和天然药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
项目要求》。
2、海船:《求索神农智慧》,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8-150
3、《神农本草经》、
4《新修本草》
5、《食疗本草》
6、《本草纲目》
7、《千金翼方.卷一》
8、《天然药物化学》
9、《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1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出版.
10、《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