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针对中药保留灌肠法这种治疗办法有很多种说法,有的人支持使用这种办法治疗,但是有的人持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治疗办法会破坏患者虚弱的脾胃功能,但是无论大家支持或者反对,这种治疗办法都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常规及注意事项。
一、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洗手,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二、准备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戴口罩. 用物: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三、操作步骤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为宜. 去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二分之一处,析屈曲. 臀下用小枕垫高十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取去渣中药罐液约两百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四十到五十厘米。
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排气,夹紧水夹.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稍停片刻固定. 松止水夹. 滴入通肠,调整滴数.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洗手. 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四、中药保留灌肠法的禁忌症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五、中药灌肠的注意事项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 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三十九到四十摄氏度,虚症可为四十到四十四摄氏度.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禁忌症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

中药胃注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
在进行中药胃注前,应先了解病 人的病史、用药情况等基本信息 ,以确定合适的用药方案和治疗
剂量。
注意事项二
在进行中药胃注时,应注意药物 的温度、注入速度和注入量,以
避免对病人造成不适或损伤。
注意事项三
在进行中药胃注后,应注意观察 病人的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以 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安全性研究
进一步评估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的发 展现状与前景
发展现状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自古以来就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药胃注及中药灌肠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结肠炎等。然而 ,这些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有一定的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肠道炎症等。
灌肠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如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03
中药胃注与中药灌肠的比 较
疗效比较
01
02
03
药效发挥时间
中药灌肠的药效发挥时间 相对较快,而中药胃注则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药 效。
药效持续时间
中药灌肠的药效持续时间 较长,而中药胃注的药效 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对胃肠道的影响
适用人群比较
适用年龄
中药灌肠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而中药胃注则主要适用于能 够口服中药的人群。
适用症状
中药灌肠正确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正确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是指将中药煎剂或草药浸泡液注入肛门,以达到治疗或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中药灌肠的正确操作方法: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或草药浸泡液,量取适量药物。
中药的剂量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不宜随意增减。
2. 将药物加入水中,煎煮20-30分钟,煮出药液备用。
药液应该过滤掉药渣,保持液体清澈。
3. 用温水清洗肛门,使其干净卫生。
可以使用软管配件或者手动注射器等工具进行灌肠操作。
4. 将药液倒入灌肠器中,保持器具偏离肛门处,插入将药液缓缓注入肛门中。
5. 在注入药液之后,保持躺着或侧卧30分钟,使药液能够充分吸收。
注:中药灌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量实施。
对于不懂操作的患者,可以请医院专业人员予以指导和帮助。
另外,在中药灌肠前要彻底清洁肛门和灌肠器,避免感染。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保留灌肠法一、定义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二、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1、大量不保留灌肠:目的:①刺激肠蠕动,软化粪便,排除肠胀气,减轻腹胀。
②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和分娩作准备。
③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④为高热病人降温。
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毫升,小儿200-500 毫升,溶液温度为39-41摄氏度,降温时用28-32摄氏度,中暑用4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约40-60厘米,伤寒患者灌肠时,灌肠筒内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厘米,液体量不得超过500毫升。
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2、小量不保留灌肠:目的: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道积气,减轻腹胀,适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病人及危重病人、年老体弱者、小儿及孕妇等。
灌肠液:按医嘱配制,常用有〃1、2、3〃灌肠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水90ml)或甘油50毫升加等量温开水,各种植物油120-180毫升,溶液温度为38摄氏度。
筒内液面高于肛门部超过30厘米,成人插入7-10厘米,小儿插入深度约4-7厘米。
保留5-10分钟。
保留10-20分钟。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等疾病。
常用溶液,药物及计量遵医嘱准备,灌肠溶液量不超过200毫升,温度:38摄氏度,①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按医嘱准备;②抗肠道感染用2%小柴碱,0.5%-1%新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溶液。
插入肛门15-20厘米。
药液注入完毕,在注入温开水5-10毫升,嘱患者尽量保留药液在1小时以上。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实施效果该疗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中药汤剂的灌肠治疗,其次是中药贴敷治疗。
中药汤剂灌肠是该疗法的核心步骤之一,其目的是通过灌肠的方式,将中药汤剂直接送入盆腔,以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该步骤的具体操作包括:将中药汤剂煎制好后,用注射器或灌肠器将药液注入盆腔,待药液全部注入后,保持30分钟,然后由体位改变或用热水冲洗,使药液彻底排出。
通过灌肠的方式,中药汤剂可以快速渗透到盆腔的深层组织,增强疗效。
中药贴敷是该疗法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主要是利用中药的药性通过贴敷的方式,将药物直接施于患处,具有温热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炎症,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贴敷的具体操作包括:将中药煎煮后,取药汁浸湿纱布,然后贴敷于患处,用保鲜膜包裹固定,保持一定时间。
通过贴敷的方式,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加速疗效的显现。
通过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的实施,该疗法在治疗女性盆腔炎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可以快速渗透到盆腔深层组织,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缓解盆腔炎的症状。
中药贴敷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散炎症,促进盆腔炎的康复。
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减轻盆腔炎引起的全身症状。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女性盆腔炎中具有一定的实施效果。
该疗法通过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作用,可以缓解盆腔炎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
由于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需要依赖中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规范,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探索更合理和有效的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为女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方案。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流程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溶液注入肛门,达到清热泻火、通便润肠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
首先,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药物。
中药灌肠需要用到灌肠袋、温开水、中药溶液等。
灌肠袋要事先清洗干净,并消毒处理,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安全。
中药溶液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制作。
接着,准备好操作环境。
在进行中药灌肠前,需要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静,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让患者躺在舒适的位置上。
然后,进行术前准备。
患者需要解下裤子,躺在一侧,将双腿屈膝,露出肛门。
医生需要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温开水清洗患者的肛门,以确保手术的卫生。
接下来,将中药溶液装入灌肠袋中。
将准备好的中药溶液倒入灌肠袋中,然后将灌肠袋的管口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涂抹一些植物油,以便插入患者的肛门。
然后,进行灌肠操作。
医生将涂抹了植物油的灌肠袋轻轻插入患者的肛门,然后将中药溶液缓慢注入患者的肠道中。
在注入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出现不适情况。
最后,结束灌肠操作。
当中药溶液全部注入肠道后,医生需要轻轻拔出灌肠袋的管口,让患者保持躺卧位,并稍微提高臀部,以确保中药溶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发挥最佳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材料和药物、准备操作环境、术前准备、装药、灌肠操作和结束操作。
在进行中药灌肠时,医生需要细心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时,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放松和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灌肠

1 / 5中药汤剂灌肠一、中药汤剂灌肠概述:中药灌肠法历史悠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也。
”意思为:“阳明病,自汗出,此为津液內竭之象,致肠胃干燥,故大便硬结,此非热结,故不可攻之,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此用药方法就是等到患者自觉有便意的时候用土瓜根、猪胆汁等药物导入肛门,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虽有很大的改进,但也是以此为基础,故中药灌肠法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二、中药灌肠液应用的证型及组方1、脾肾气虚:(1)症状: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或水肿,纳少,脘腹胀满,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
(2)舌象、脉象: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3)中药汤剂灌肠: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丹参30g生龙骨25g白术20g苍术20g (4)用法: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2 / 52、肺肾气虚:(1)症状:颜面浮肿或肢体水肿,腰脊酸痛,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面色萎黄。
(2)舌象、脉象: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3)中药汤剂灌肠: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草30g丹皮15g xx30g生龙骨25g (4)用法: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3、脾肾阳虚:1(1)症状:全身浮肿,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纳少,大便溏(或五更泄),阳痿早泄,月经失调。
(2)舌苔、脉象: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3)中药汤剂灌肠: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3 / 5xx30g生龙骨25gxx20g (4)用法: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4、肝肾xx:(1)症状: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遗精滑精,月经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5
中药汤剂灌肠
一、中药汤剂灌肠概述:
中药灌肠法历史悠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也。
”意思为:
“阳明病,自汗出,此为津液內竭之象,致肠胃干燥,故大便硬结,此非热结,故不可攻之,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此用药方法就是等到患者自觉有便意的时候用土瓜根、猪胆汁等药物导入肛门,能起到通便的作用。
”现在的临床运用中虽有很大的改进,但也是以此为基础,故中药灌肠法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二、中药灌肠液应用的证型及组方
1、脾肾气虚:
(1)症状:
腰脊酸痛,疲倦乏力,或水肿,纳少,脘腹胀满,大便溏,尿频或夜尿多。
(2)舌象、脉象:
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
丹参30g生龙骨25g白术20g苍术20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2 / 5
2、肺肾气虚:
(1)症状:
颜面浮肿或肢体水肿,腰脊酸痛,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面色萎黄。
(2)舌象、脉象:
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草30g丹皮15g xx30g生龙骨25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3、脾肾阳虚:
1(1)症状:
全身浮肿,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纳少,大便溏(或五更泄),阳痿早泄,月经失调。
(2)舌苔、脉象:
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60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
3 / 5
xx30g生龙骨25gxx20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4、肝肾xx:
(1)症状:
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遗精滑精,月经失调。
(2)舌体、脉象: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中药汤剂灌肠:
大黄30g公英30g牡蛎45g鱼腥草30g 败酱草25g红花20g益母草30g丹皮15g 丹参30g生龙骨25g枸杞25g菊花30g (4)用法:
上药每剂去渣取汁800ml,每次400ml,日2次保留灌肠。
三、中药汤剂灌肠流程:
灌肠法发展至今,经过人们长期的改进,现在临床主要采用高位保留灌肠,具体方法如下:
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
嘱病人排空大便。
2、测量药液温度,39-41摄氏度,倒入一次性灌肠袋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 / 5
3、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
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
4、润滑肛管前端,排气后关闭调节锁,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调节锁,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
5、待药液滴完时,关闭调节锁,拨出肛管放入弯盘。
用卫生纸轻柔肛门部。
6、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一小时后再撤去。
7、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2四、禁忌症:
1、急腹症。
2、消化道出血。
3、妊娠。
4、严重心血管疾病等不宜灌肠。
五、医护人员告知内容:
1、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腹胀或便意感。
2、灌肠完毕后卧床休息一小时左右。
3、出现腹痛、心慌、气急及时告知医务人员。
六、注意事项
1、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5 / 5
2、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摄氏度,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等。
3、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影响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
4、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药液一次不要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
5、导管闭塞的处理,滴入时如出现闭塞,液体进不去,可转动肛管或将肛管稍拉
出一点,或摇动灌肠液以免药液沉渣闭塞导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