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杂交鳢高效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杂交鳢苗种关键培育技术

杂交鳢苗种关键培育技术

杂交鳢苗种关键培育技术佛山市顺德区活宝源生物科技胡雄旺海饲料实业邓一清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衍的关键时期,关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以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

笔者通过一线实践体会总结了杂交鳢苗种的生物学特点及培育关键点,以供参考。

生鱼是对斑鳢、乌鳢等鳢科鱼类的俗称,目前养殖的品种要紧有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顺德地域是我国生鱼养殖的制高点,平均亩产过万斤,养殖品种要紧为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

杂交生鱼是以乌鳢(山东种或湖南种)为父本,斑鳢(广东种)为母本,通过杂交取得的子一代。

杂交鳢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容易驯化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等杂交优势,目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衍的关键时期,关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以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时期,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

即便在养殖水平最高的顺德区域,苗种培育成活率平均仅为2成,技术较好的养户成活率也仅为5成。

因此,本文通过论述生鱼苗种的生物学特性,试探并提诞生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业者提供参考。

一、生鱼苗的生物学特点一、孵化出膜至放苗前的生长规律刚孵出的仔鱼,全长约为4mm。

体色呈灰黑色带棕黄色。

体前段膨大,后部细小,形似小蝌蚪。

现在鱼苗借助油球浮力,鱼体侧卧悬于水面,运动力微弱,偶然做微弱的摆动,长时刻维持侧卧状。

现在鱼苗集群。

孵出后2天,全长约,油球开始从鱼体的一侧转移到腹部正常位置,现在鱼苗体色发黑,集群,形成黑色的一团浮于水面。

现在鱼苗仍很少活动。

孵出后3天,全长约。

躯体很黑,下颚突出于上颚之前。

现在,仔鱼尾部频繁摆动,运动能力增强,能做短距离的水平游动。

仔鱼有负趋光性,喜集群在隐蔽的地址。

孵出后4天,全长约7mm,躯体全黑。

鱼苗集群朝必然方向沿池边游动。

卵黄囊开始缩小。

仔鱼孵出后3-4天是用户从苗场拿苗的时期,鱼苗通过充氧袋运输到放苗地址。

二、放苗后的生长规律放苗当天(即孵化后第3-4天),鱼苗全身为黑色,全长约7mm,鱼苗卵黄囊开始消失,生鱼开始觅食,摄食小型浮游动物。

杂交鳢的育种和养殖方法

杂交鳢的育种和养殖方法

杂交鳢的育种和养殖方法英文回答:Breeding and farming methods of hybrid catfish.Breeding and farming hybrid catfish, also known as hybrid catfish or hybrid striped catfish, involves a combination of selective breeding and proper farming techniques. Hybrid catfish are created by crossing two different species of catfish, typically the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nd the blue catfish (Ictalurus furcatus). This breeding process results in a hybridcatfish that exhibits desirable traits such as fast growth,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improved flesh quality.To begin the breeding process, suitable parent fish of the desired species are selected. These parent fish should possess the desired traits that are being targeted for improvement. For example, if the goal is to produce hybrid catfish with fast growth, parent fish with a history ofrapid growth should be chosen. Once the parent fish are selected, they are induced to spawn, either naturally or through hormone injection. The eggs are then fertilized and incubated until they hatch into fry.The fry are then carefully nurtured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such as hatcheries or nursery ponds. They are provided with optimal water conditions, appropriate feed, and protection from predators. As the fry grow, they are periodically graded and sorted based on their size and growth rate. This allow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best-performing individuals for further breeding or for sale as fingerlings to fish farmers.Once the fingerlings reach a suitable size, they are transferred to larger grow-out ponds or tanks. These grow-out facilities should provide ample water volume, good water quality, and suitable feed to support the growth of the hybrid catfish. Regular monitoring of water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dissolved oxygen levels, and pH is crucial to ensure optimal growth and health of the fish. Additionally, proper feeding practices, such as providing abalanced diet and avoiding overfeeding, are essential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fish.During the grow-out phase, the hybrid catfish are fed a nutritionally balanced diet consisting of commercial fish feed. This feed is formulated to meet the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the fish and promote their growth. The feed is typically provided multiple times a day, with the amount adjusted based on the fish's appetite and growth rate. Regular monitoring of the fish's growth and health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any issues early on an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m.In terms of disease management, hybrid catfish are generally more resistant to diseases compared to their parent species. However, proper biosecurity measures should still be implemented to prevent the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diseases. This includes regular disinfection of equipment, monitoring of water quality, and quarantine procedures for new fish introductions. Vaccination against specific diseases may also be carried out to further enhance disease resistance.In conclusion, breeding and farming hybrid catfish involves a combination of selective breeding and proper farming techniques. By carefully selecting parent fish with desirable traits and providing optimal conditions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ish farmers can successfully produce hybrid catfish with improved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appropriate feeding practices,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regular monitoring are crucial for the success of hybrid catfish farming.中文回答:杂交鳢的育种和养殖方法。

杂交鳢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杂交鳢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东 西朝 向。苗 种 养殖 水 深 07 1 .~ m,成 鱼养殖 水 深 2 25m, 基 高 出最 大水 位 6 ~ 0( 池底 淤泥 厚 -. 塘 08 3 m,
约 3 。 0c 进排水方便 , m 每口池塘配备一台叶轮式增
氧机 。
1 . 方法 初放养 的鱼种 以浮游动物 为食 , .3 4 待长 至 3, 1 2 m左右, 鱼种的消化器官发育完善时即可开始 驯食 , 此时与成鱼的食性基本相 同。将冰鲜鱼制成
场 。与其 父 、 本 相 比, 母 杂交 鳢 具有 生 长 速度 快 、 成
施 用茶 麸后 6 7 。 ~ 即可试 水放 养 。在池 塘 中设 d 置一 个 小 网兜 , 养 l~ 0条 鱼 种 , 2天若 鱼种 放 02 第
活动正 常 , 即可 放养 。鱼 种要求 大 小规格 整 齐一致 ,
杂 交鳢 , 称 杂 交 生 鱼 , 以乌 鳢 ( h n aa— 也 是 C a n t g s 为父 本 , 鳢 ( h n 0mauaa 为母 本 , 过 杂 u) 斑 C an cl ) t 通
天 中午 需 开增 氧机 ,以增强 药 效 并加 快 药 物分 解 。 若无茶麸 , 可干 塘 清 塘 , 67m2 生 石 灰 1~ 5 每 6 用 0 l k , 塘 泼洒 , g全 曝晒 2 3d后 进水 。池水 透 明度 控 制 ~ 在 2~ 0c 水 色 以浅绿 色 为佳 。 0 3 m,
健壮 、 无伤 、 无病 。于 20 0 9年 4月 2 8日放 养 规格 为
25c . m左右 的 鱼种共 3 O万尾 。 鱼种 购于 中 山市 三角
活率 高 、 野性 小 、 驯 食 人 工 配合 饲 料 等 优 点 。 目 易 前 , 三 角地 区杂 交 鳢 已取 代 本 地 斑鳢 , 为鳢 科 珠 成 鱼类 主要 养殖 品 种 。杂交 鳢 的养殖 区域 , 已涉及 广

杂交鳢池塘养殖技术

杂交鳢池塘养殖技术

鱼浆制成 团状 , 投喂在食台上 , 同时泼水 , 形成水 流和声音刺激, 鱼摄 食 , 诱 投饲量以 15 2 吃完 . h 为宜 。每天 4— 6次 , 定时 投饲 。3d , 将膨 化 要 后 可 颗 粒饲料 拌人 到 冰鲜 鱼 浆 中 , 成 团状投 在 饲 料框 做
中, 通常 7 1 , 料 可 添加 8 % 以上 , 0d后 饲 0 最终 可
其 父 、 本相 比, 母 杂交鳢 具有 生长速 度快 , 活 率高 , 成 易 驯食人 工配 合饲 料 等 优点 。近 年来 , 交鳢 养 殖 杂
势 头发展 迅猛 , 别 在 珠三 角 地 区 , 特 已取 代 乌 鳢 、 斑 鳢成 为鳢 科鱼类 主养 品种 。浙 江省 尚无 单 位进行 杂 交鳢 的苗种 繁育 和 养殖 试验 , 有关 杂 交鳢 养殖 的 研 1 3 1 驯 食设施 .. 驯食 池为 室外 土池 , 完善 的进 有
定, 内侧 四周 固定 2 0 m高 的 3 4 c O o目网片 , 同时食
台可随水 位变 化而进 行调整 。
132 驯食 方 法 ..
保 持微 流水 状 态 。首先 把 冰 鲜
种水产 养 殖场进 行 , 养殖 方式采 取池塘 专养 模式 。
1 1 养殖 环境 条件 .
专 养杂 交鳢 共 二 只 塘 , 只面 积 13 2总 面 每 34m , 积 26 2池塘 长方形 , 朝 向 , 泥厚 度 0 1 68 , m 东西 淤 . 5 02m, . 水深 14—17m; 基 高 出水 面 0 5m, 排 . . 塘 . 进 水 口设 防逃设 施 , 灌水 方 便 。池 塘 一 角 15左 右 排 / 水 面种植水 葫芦 以调节 水质并 供鱼 隐蔽遮 阴 。 1 2 鱼种放 养 . 杂交鳢鱼 种放养 规 格 为 10 20尾/ g k。二 只塘 放 养密 度分 别 为 50 00尾/6 2 70 67m 和 00尾/6 池 67

杂交鳢(杭鳢1号)健康养殖示范项目总结报告

杂交鳢(杭鳢1号)健康养殖示范项目总结报告

杂交鳢(杭鳢1号)健康养殖示范项目总结报告
陈传兴
【期刊名称】《现代农村科技》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 乌鳢,俗名黑鱼,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格实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目前己发展成为本地区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优品种之一.
【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陈传兴
【作者单位】31122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试验与技术探讨
2.《杂交鳢“杭鳢1号”新品种培育及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成果获得2012年杭州市科技进步1等奖
3.杂交鳢“杭鳢1号”养殖技术规范
4.杂交鳢(杭鳢1号)健康养殖示范项目总结报告
5.杂交鳢“杭鳢1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杂交鳢人工养殖技术

杂交鳢人工养殖技术

2020.4/畜禽水产杂交鳢人工养殖技术杂交鳢又称杂交生鱼,是乌鳢和斑鳢的杂交后代,以乌鳢为父本、斑鳢为母本通过鱼类种间杂交其后代为乌斑杂交鳢,反交结果则称为斑乌杂交鳢。

杂交子一代(F1)具有双亲的优势,如生长速度快、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抗病能力强、个体大、肉质好等优点。

近年来,杂交鳢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特别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成为鳢科鱼类主要养殖品种,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3000~4000千克。

一、杂交鳢习性杂交鳢的习性基本同乌鳢。

乌鳢属底栖生活的鱼类,通常生活在软泥底质、水草茂盛的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湖泊、河流、水库、沟渠、池塘和低洼沼泽地等水域中,多潜伏在水深约1米的浅水区。

其对水温适应范围大,生存水温为0~41℃,最适温为16~30℃,水温在20℃以上时生长较快。

能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也能生存。

当水中严重缺氧时,会将头斜露出水面,借鳃上器官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只要保持其鳃部和皮肤的湿度,即能够在空气中存活较长时间。

其食谱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有不同特点,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鱼虾为食。

需要注意的是,该鱼种有自相残食的习性,能吞食体长为自身2/3以下的同种个体。

二、池塘条件为方便管理,池塘面积以1334~2668平方米(2~4亩)为宜,池深在2~2.5米,蓄水深1.7米左右,淤泥不超过20厘米。

池埂坚固,分别在池塘长的两端设置进排水口。

养殖水源为湖泊、水库、河道和地下水均可,水质必须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水质标准。

三、养殖模式我国杂交鳢养殖模式众多,养殖方式多种多样,按养殖品种数量可分为套养和单养。

套养是在主养草鱼、花白鲢等池塘中放养少量杂交鳢,单养则是在同一水体中只养殖杂交鳢。

湖南、珠江三角洲地区则主要采用高密度池塘杂交鳢单养模式。

本文主要介绍池塘单养杂交鳢,为调节水质和提高鱼产量,可在池塘中每667平方米放养40~50尾花白鲢。

1.放苗前准备。

鱼种放养前20天须进行池塘清整和消毒、晒干、冰冻,清除过多的淤泥,加宽、加高池堤,堵塞漏洞。

乌斑杂交鳢健康养殖技术

乌斑杂交鳢健康养殖技术

乌斑杂交鳢健康养殖技术1、池塘条件水面一般4-6亩为宜,水深1.5m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

种鱼下池前,要将鱼池彻底排干晒底,用生石灰和茶粕清塘消毒,池水pH值要求为7.2-8.0,透明度为30-40厘米。

每个鱼塘配增氧机1-2部。

2、鱼种投放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5-8月,鱼种投放前一天应试水,确定水中没有毒性方可放苗。

鱼种要求已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体全长在10cm以上,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

放苗前鱼种先用3%盐水浸泡消毒3-5分钟,放养密度一般为8000-12000尾/亩。

3、饲料投喂饲料投喂以专用配合饲料为主,蛋白质含量范围38% -40%,颗粒直径视鱼体大小灵活调整。

投饲分上、下午2次进行,日投饵量视规格大小而定,参考表1;阴雨天气或水温低于18 ℃时应酌情减少投料量。

投饲应坚持“定时、定点、定质”三原则。

鱼体规格与日投饵量参考4、日常管理(1)每天投喂后开启增氧机1-2小时,可促进鱼类消化吸收。

晴天中午在水体还没有形成热分层之前,增氧机全开2-3小时,以利于上下水体交换,藻类生长平衡,加快排泄污染物的分解。

(2)每天清晨巡塘,观察水质变化及鱼的活动情况,发现浮头或鱼病应及时处理。

(3)每亩应配套放养鲢鱼、鱅鱼各60尾,以控制浮游动物过度繁殖。

(4)漂浮于池面的垃圾、病死鱼要天天捞除,并挖坑深埋。

(5)下雨天要严防池水溢堤逃鱼。

5.病害防治高密度放养情况下,投饵量大,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多,造成水质恶化,加上人为操作不当和饲料营养不全等因素,易导致病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注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预防措施1) 鱼种投放前,鱼池必须用生石灰120 kg/亩彻底清塘消毒,并充分暴晒,以杀死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原菌。

鱼种下池前,用20~30 g/L的食盐浸洗鱼种。

2) 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必须基本一致。

以防相互咬伤和吞食。

3) 饲料中添加乳酸菌3-4次/周,每50千克饲料拌混100克乳酸菌,高温期酌情增加,有效预防肠道病害和诺卡氏菌病害的发生。

杂交鳢的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杂交鳢的池塘高效养殖技术
( . 南农 业 大 学动 物科 学 学院 。 东 广 州 5 0 4 ; 1华 广 16 2
2 广东省中 山市三角镇裕荣水产种 苗场 。 东 中山 5 8 4 ) . 广 2 45

要 : 交 鳢 具 有 生 长速 度 快 、 活 率 高 性 小 、 驯 食 人工 配 合 饵 料 等 优 点 ,0 9年 进 行 了 杂 交 鳢 的 池 杂 成 野 易 20
潜力。
关 键 词 : 交鳢 ; 塘 ; 杂 池 高效 养 殖
杂 交 鳢 , 称 杂 交 生 鱼 , 以 乌 鳢 ( h na 也 是 C a n
a g s 为父 本 、 鳢 ( h n ama uaa 为母 本 , ru) 斑 C a n c lt ) 通过 杂交获 得 的子一 代 。杂 交 鳢 主要 有 两 种 , 一
提供参 考 。
l 材 料 与 方法
1 1 池 塘 条 件 .
3 m, 0c 水色 以浅绿 色为 佳 。 1 3 试水 与放 养 .
施 用茶 麸后 6 , ~7d 即可 试 水放 养 。在池 塘
池塘 位 于广 东 省 中 山市 三 角 镇 沙栏 村 , 两 共
口塘 , 口 0 2h , 口 0 2 m , 为长方 形 , 一 . m 一 . 7h 均
《 北渔 业 ̄ 0 0年 第 9期 ( 河 21 总第 2 1 ) 0期
o增殖 与 养殖
d i1 .9 9 ji n 10 —6 5 .0 .9 0 3 o : 0 3 6 / . s .0 4 7 5 2 1 0 .0 s 0
杂 交鳢 的池塘 高效 养殖 技 术
马 建波 陈振龙 卓孝磊 梁桂 洪。 邹记 兴 , , , ,
池塘 四周有 竹 篱 笆 或 鱼 网围 拦 , 止 生 鱼 跳 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鳢
• 月鳢俗称七星鱼、山斑鱼,月 鳢的基本形态与斑鳢有些相似 ,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 ,眼睛小,吻圆钝,口宽大, 全身被鳞,头部两侧在眼睛后 各有2条黑色的纵向带状纹伸 至腮盖,在背鳍和臀鳍上各分 布有多行珠色亮点;与斑鳢和 乌鳢的最大区别是月鳢没有腹 鳍,而斑鳢和乌鳢有腹鳍。
• 为了克服目前主要养殖的两个品种的弊端,促进 乌鳢养殖产业的发展,科研人员运用鱼类杂交育 种技术以乌鳢为父本、以斑鳢为母本,获得具有 肉质好、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个体大、病害 少、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产量高、耐长途运输 等杂交优势的杂交新品种——杂交鳢。
27℃时食量大增,投喂量为亲鱼体重的10%~
15%(投喂的小鱼、虾要求新鲜,大小适口)。
• 饲养管理:注意亲鱼产前、产后培育,经常加注
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新。另外,亲鱼池中央或四
周种植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利于杂交
鳢隐蔽、吃食和调节水质等。
2、雌雄亲鱼鉴别
• 杂交鳢雌雄个体无明显的第二性征差异,在外形
• 当鱼体达4厘米以上时,随着鱼苗个体的长大,池
塘内载鱼量的提高,且由于鱼苗个体差异的存在 ,会出现相互残食,这将大大降低成活率。为此 应及时、经常地捕捞过筛,按不同规格,分池培 育,每亩放养密度以1万尾左右为宜。或直接放入 家鱼、罗非鱼等成鱼池中搭养、再经过20天培育 ,全长可达6厘米,可以进行成鱼饲养。
四、成鱼养殖
• 杂交鳢的成鱼养殖主要有三种方式:池塘养殖、网
箱养殖、稻田养殖、套养、小水体集约化养殖。
• (一)、池塘养殖
• 1、池塘要求: • 池塘面积不要过大,以1-10亩为宜,水深1.5-2米, 塘埂高出水面40-50厘米,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 网等材料围高50厘米以上,以防鱼跳出池外。池塘
平方米,不宜过大,水深1.2~1.5m,土质池底, 池堤设0.8~1m高的尼龙网,以防杂交鳢外逃,放 养前每亩池塘用生石灰50~60kg清塘消毒。 • 亲鱼放养:亲鱼数量多,可单养,每100平方米放 8~10组,并适量搭养鲢、鳙鱼种,以调解水质。
• 饵料投喂:喂养亲鱼的主要饵料为小鱼、小虾,
当水温达18℃以上,即可投食,当水温在23~
雌雄1∶1配对放入产卵池,每个产卵池放1~2对,不宜多
放,以防“求偶争斗”,影响催产率。水温20~25℃时25~ 30小时即可自动产卵。亲鱼发情产卵时,要保持安静。
4、受精卵的孵化
• 亲鱼产卵后捞出,及时进行受精卵的孵化。杂交 鳢受精卵人工孵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 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 (1)产卵池孵化 即亲鱼产卵后,只将亲鱼捞出
•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0.2-0.4亩、水深0.5-1.0米为宜
。苗种培育池在鱼苗放养之前,要清塘消毒。然 后每亩池塘投放200-250公斤绿肥(大草),或施 1000公斤有机肥作基肥培育7天左右或施用生物肥 水素,根据生物肥水素说明用量施用,水中浮游 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鱼苗可下塘。
• 鱼苗放养密度在每亩5-10万尾左右,一般放6-7万 尾为宜。鱼苗体长达0.8厘米左右,卵黄囊消失后 时以摄食轮虫、小型水蚤等浮游动物为主。若池 中培育的饵料生物不足时应及时补充饵料 • 放养当日每万尾鱼苗投喂1公斤配合饲料,随着食 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投喂量。此外,也可从专门培 育枝角类的池内捞取水蚤进行投喂。鱼苗孵出约 10天,全长为10毫米可食桡足类成体、小型甲壳 类、切碎的丝蚯蚓和蝇蛆等。3周左右,鱼苗体色 转为黑色,可直接投喂丝蚯蚓、蝇蛆等活饵料。
鳢有筑巢习性,为此,产卵池可用质地柔软、新
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或眼子菜效果最好的壮
阳药等做成鱼窝,待给亲鱼注射催产药物后放入
产卵池内。
• 人工催产要选择性腺到Ⅳ期末发育程度,水温在25-28℃
,大体时间在5月下旬-6月中旬。人工催产物,以绒毛膜
促性腺激素和鲤鱼脑垂体效果较好。脑垂体4-6个/公斤, 绒毛膜性腺激素1600-2400国际单位,♂减半。成熟差的 可注射两次,时间间隔24小时。注射部位为体腔注射。 • 亲鱼的配对与产卵给亲鱼注射催产药物后,按个体大小、
• (3)孵化环道孵化
• 将鱼巢连同受精卵一起移入孵化环道集中孵化,每立方米水 体放受精卵2万粒至3万粒,以微流水冲动,注意经常洗刷纱 窗,防止漫水。这种孵化方法的好处是:受精卵集中,便于 管理,适合于大型孵化场采用。 • 也可以用其它容器中孵化,一般面盆放500粒,塑料大盆 5000-8000粒。
杂交鳢高效养 殖技术
主要内容
• 一、杂交鳢的生物学习性 • 二、杂交鳢的人工繁殖技术 • 三、人工苗种培育
• 四、成鱼养殖 乌鳢,又称黑鱼、生鱼、财鱼、蛇头鱼、孝鱼等 ,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鳢科、鳢属。广泛分布 于我国长江南北各类水域。它骨刺少,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营养十分丰富。鳢属鱼类在我国共 有8种,在鳢属鱼类中,我国现进行人工养殖的有 三种,即乌鳢、斑鳢和月鳢,它们常被人们习惯 统称为黑鱼。
上有时难于鉴别。在生殖季节:雌鱼腹部膨大、 松软,生殖孔微红稍突出,腹部为灰白色;雄鱼腹 部较小,不如雌鱼松软,生殖孔略凹。
3、人工催产
• 产卵池和鱼巢的准备杂交鳢的产卵池以土池为好
,不伤亲鱼,面积20~30平方米,水深1.2~1.5m
,催产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消除野杂鱼、
蛙卵等,并用网围好,防止其他动物进入。杂交
6、食性驯化
• 杂交鳢的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技术难题。苗种
发花成活率为20%~30%,甚至更低,最高不过 50%~60%。故提高杂交鳢苗种培育成活率、降 低生产成本,是当务之急。
驯养方法
• ①适时投喂食
• 当卵黄囊消失、鱼苗开口从外界摄食时,用浮游生物网捞 取浮游生物,并经30~40目筛绢过滤,2~3天后,不必再 过滤,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也可以熟蛋黄代替。
• 生长速度 生长较快,特别是在水温20℃以上时
,生长速度最快。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鱼体 重可达250g,二年可达500~1000g。在天然水体 中,常见体重500g左右的居多,最大个体可达5kg 以上。
繁殖习性
• 乌鳢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长江以南地区为1龄 ,山东地区为2~3龄。生殖季节为5~8月,繁殖 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0~25℃。亲鱼有 筑巢、护幼等生殖行为,筑巢筑在水深1~2米的 位臵上,即雌鱼产卵前在水草茂盛的地方用口将 水草围成团状的草堆,产卵一般在筑巢后2天左右 ,产卵时雌鱼先在鱼巢之下腹部向上仰卧,身体 抽动放卵,雄鱼也同时靠近而射精。产卵后亲鱼 都潜伏在巢的底下,保护鱼卵,直到孵出的仔鱼 离开鱼巢为止。卵球形,直径约2mm左右,鲜黄 色,为浮性卵。500g以上的雌亲鱼产卵量可达1~ 1.8万粒。
形态特征
•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 头尖而扁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 均覆盖着鳞片。口大,端位,下颌 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 具尖锐的细齿。咽头上方有一宽大 的鳃上腔,能呼吸空气。背鳍和臀 鳍基部都很大,尾鳍圆形。体色暗 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 ,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 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色相间的 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 部有一黑斑点。
,受精卵继续留在产卵池孵化,注意孵化池必需
保持微流水状态,不断更换新水,另外要注意防
止其它鱼、蛙等入池。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成
本低,受精卵不受损伤,孵化率高,适合生产。
• (2)网箱孵化
• 将鱼巢和受精卵一起移入网箱,设臵网箱的地方要求水质清 新,无污染,并有一定的微流水,每立方米水体放卵1万粒 至1.2万粒。网箱孵化简便易行,管理方便,既适合少量孵化 ,也适合大型孵化场大批孵化。
二、杂交鳢的人工繁殖
• 1、亲鱼的选留与培育
• 杂交鳢的亲鱼以乌鳢为父本、以斑鳢为母本;其
亲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结合江河、湖泊冬捕
选留;二是池塘培育选留。选留亲鱼的主要标准 是: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重750g以上,2冬龄 达性成熟,雌、雄比为1∶1。
• 杂交鳢亲鱼的培育:亲鱼培育池面积为300~400
色卵即未受精卵,拣出。
• (2)、孵化器放卵前用0.1ppm孔雀石绿池水消毒。待24小 时后使用。 • (3)、保持水质清洁,注意换水。每天一次,防止缺氧。 • (4)、刚孵出后不宜过多换水,以防止温度变化过大。卵
出的当天,换水量占总水量的60-70%,第二到第五天换水量
占80%,水温变化温度不宜超过2℃。孵化水温最好控制在 24-30℃,25-28的静水中孵化约33-38个小时出膜,23-25℃约 36小时。
• ②水质保清新
• 鱼苗脱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或沉入水 底,应经常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加水体溶氧,排除卵 膜及油状物。
• ③注意防病害
• 杂交鳢鱼苗期最易患水霉病,每立米水体用0.1~0.2g的甲 基蓝水消毒。
三、人工苗种培育
• 杂交鳢孵化较易,但苗种培育则难些,乌鱼的孵
化率高的可达到90%以上,平均在80%以上,而 鱼苗的成活率高的约达30-40%,鱼种成活率3050%。乌鱼苗在卵黄囊消失后,从孵化池移入苗 种池及时投喂适口的饲料,是人工培育苗种提高 成活率的关键。
生活环境
• 杂交鳢是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江河、湖泊、
水库、沟港及低洼沼泽的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 静水或微流水水域内。对水质、水温和其它外界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对缺氧、高温和不良 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在少水和无水的潮 湿淤泥地带也能生活相当长时间,一般夏天3~5d 不致死亡,冬季可生存2个星期之久。
运动能力
• 杂交鳢还有很出色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
涨水时,它往往会跃出水面,沿塘堤岸逃逸;在有 强流水冲击时也会跃起而逃跑。成鱼可跳跃至1m 以上。若其生活的池塘饵料缺乏时,会向其它池转 移,转移时其身体似蛇形,缓缓向前移动。
适宜温度
• 杂交鳢的生存水温为1~38℃,适宜水温为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