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篇1《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古今数学思想》是一本由托马斯·J·希夫里森所著的数学教育书籍,它涵盖了从古代到20世纪中期西方数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数学思想的发展,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现代数学的各个领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数学思想的伟大与多样性。
作者在描述数学思想的发展时,以历史的视角对每个重要的数学分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到中世纪的算术,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解析几何,以及后来的微积分和概率论,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数学思想的演变过程。
同时,书中还对一些重要的数学家和他们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例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得、牛顿、莱布尼茨等,他们的数学思想不仅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通过这些介绍,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数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缺点在于,它的内容过于繁杂,涵盖的数学思想太多,读者可能会有一种“消化不良”的感觉。
此外,书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可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复杂和晦涩。
因此,我建议作者在写作时可以对一些复杂的概念进行更为直观和通俗的阐述。
总的来说,《古今数学思想》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数学历史的书籍,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数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书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
希望作者可以在未来的作品中继续努力,为读者带来更加通俗易懂的作品。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篇2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本书是一部关于古今数学思想的导论性著作,旨在通过梳理数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让读者了解数学学科的起源、发展和应用。
全书共分为四章,分别涵盖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学思想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社会、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密切联系。
第二章古代数学思想古代数学思想主要起源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等文明。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二)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二)《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二)第二章:埃及的数学。
题词是穆尔(E. H. Moore)的:“所有科学,包括逻辑和数学在内,都是有关时代的函数——所有科学连同它的理想和成就统统都是如此。
”跟上一章《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的题词,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的:“逻辑可以等待,因为它是永恒的。
”相映成趣。
两句话都正确,但侧重点刚好相反。
逻辑等待了中国文明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等到,浩叹~“古埃及人造出了他们自己的几套文字。
其中有一套是象形文字……从公元前2500年左右起,埃及人用一种所谓僧侣文(hieratic writing)来作日常书写。
……书写的方式是用墨水写在草片(papyrus)上,这是把一种木髓紧压后切成的薄片。
因草片会干裂成粉末,所以除了铭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外,古埃及的文件很少保存下来。
”Papyrus也译作莎草纸或纸草。
“莎草纸”并不是现今概念的“纸”,它是对纸莎草这种植物做一定处理而做成的书写介质,类似于竹简的概念,但比竹简的制作过程复杂。
对古代写在莎草纸上手稿的研究,或称为纸莎草学,是古希腊古罗马历史学家的基本工具。
“现存的数学文件主要是两批草片文书:一批是保存在莫斯科的,叫莫斯科草片文书;一批是1858年英国人莱因德(Henry Rhind)发现的,现存英国博物馆,,叫莱因德草片文书。
莱因德草片文书又叫阿梅斯(Ahmes)草片文书,因其作者叫阿梅斯。
他在这文书的开首写了如下这句话:‘获知一切奥秘的指南。
’这两批草片文书都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东西。
”阿梅斯很有老子的范儿: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外还存有写于这一时代及其后的一些草片文书的片断。
数学草片文书的作者是在古埃及政府和教会行政机构中工作的书记。
”看来埃及人还实现了秦朝的“以吏为师”。
“埃及数系中分数的记法比我们今日的复杂得多。
……除了几个特殊分数之外,所有分数都拆成一些所谓单位分数。
古今数学思想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读完了《古今数学思想》,从奇迹文库网上下载的电子书,是谁写的谁翻译的,是什么时候哪里出版的,这个电子文件里都没有写,从网上书讯中看到的是美国的莫里斯·克莱因著,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7月1日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应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在中国已经有过翻译版本,因为它讨论的数学史到1950年就为止了。
一共四大本,从考古上的数学发现一直到20世纪中叶,主要讲的是数学在西方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把数学的各个科目逐个的细说,援引了大量的原始文献,比方说数学家的书信、论文、著作等;此书涉及到的都是纯粹数学方面的东西,对于应用数学在第一本书里说的篇幅较多了,至于还来出现的概率统计方面的数学就根本没提了;此书除了古印度数学外没有涉及到亚洲更多。
这些在网络上已经有大量的书评了。
他讲的不完全是数学,书里也说得明白,限于篇幅只能大概说说某些方面的主要进展,所以即使是把这四本书看完了也仅仅对数学本身的发展有一个很粗浅的理解,关键的所得是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想的,这也是我最关心的地方。
相比那些累牍的数学知识来说,我关心的是他们怎么想的,怎么就想到这些的,知道了这些之后对于理解数学、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有用的。
寻找到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还能够对人们思想发展的一些规律做到很好的总结。
在看这些书的同时我也和周围的朋友经常提到数学,他们大多对这个话题望而却步,或者觉得我说的这些没什么意思,总是他们认为这些优秀的思想是晦涩的离人类很远的不易接受的。
嗯,我也以前对数学抱有这样的想法,当我翻开一本儿数学论文集的时候,简直是立即就被里面的那些天书般的论述搞得昏头胀脑。
现在我理解到了他们是怎么想的之后,就感觉亲切多了,并且也会被他们的精彩的思考论述搞得神经很兴奋。
嗯,其实都很容易理解,假如你明白那些概念那些性质是什么,而且知道他们使用的方法是怎么来的怎么用的,那五里雾也就从容的看破了。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五)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五)《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五)第三章:古典希腊数学的产生。
本篇记录柏拉图的学院(Academy)派。
柏拉图学派北非昔兰尼(Cyrene)地方的特奥多鲁斯(Theodorus,生于公元前470年左右)和意大利南部太兰吐姆的阿基塔斯是毕达哥拉斯派学者,并且都教过柏拉图。
他们的教导可能使整个柏拉图学派受到毕达哥拉斯派的强烈影响。
“柏拉图出生于名门,早年有政治抱负。
但苏格拉底的命运使他深信有良心的人不能搞政治。
”按:柏拉图的导师苏格拉底被雅典群众民主地判了死刑,这使古往今来的许多精英对民主心存疑虑。
“公元前387年左右他在雅典成立学院,它在好多方面像现代的大学。
学院有场地、房屋、学生,并有柏拉图及其助手讲授的正式课程。
在古希腊时期,数学和哲学是学院里所喜爱的学科。
数学的主要活动中心虽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移到亚历山大,但在整个亚历山大时代学院派仍旧领导哲学界。
学院维持了九百年之久,直到529年因它传授‘异端邪说’被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王查士丁尼(Justinian)查封。
”按:柏拉图对教育的贡献堪比孔子,伟哉~据说欧几里得就是柏拉图学院教育出来的。
基督教和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是文化的罪人。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柏拉图和他的后继者无疑是把数学概念看作抽象物的。
”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中苏格拉底对格劳孔(Glaucon)的一段话:“哲学家必须跳出茫如大海的万变现象而抓住真正的实质,所以他必须是个算术家……这是使灵魂从暂存过渡到真理和永存的捷径……算术有很伟大和崇高的作用,它迫使灵魂用抽象的数来进行推理,而厌弃在辩论中引入可见和可捉摸的对象……”按: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从此以后就可以不断从数学对象中发现新结构,从新结构中又提炼出新的数学对象,循环上升不已。
从加减乘除到令普通人瞠目的微积分、群论,这中间有多大的跨度~柏拉图把数学思想当作进入哲学的阶梯。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篇一: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王平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别的科目一样死背下来、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闻一知”、做会了一道标题,就可以总结这道标题所包含的方法和原理,再用总结的原理去办理这类题,董存瑞事迹读后感见效就会更好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根本的动手,稳妥当当的去练,不求全部题都市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大意大意、每每一道标题会做,却因大意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肯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索;这样速率可能会稍慢,但却可以使你不丢分、相比之下,我会接纳稍慢的计算方法来片面分析标题,尽量做到不漏、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不要过于着急,一步一个脚迹的来,就肯定会取得一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
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
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
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
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
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
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看《古今数学思想》的收获——数学系学生丙寅先来介绍下着部书,《古今数学思想》是200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莫里斯莫里斯·克莱因。
我看的版本,是2014年最新一次印刷,共三本,每本大概三百多页。
这部书每本大概三百多页。
这部书系统、全面、系统、全面、深入地讲解了核心数学的古代史、近代史和1930年代之前的现代部分。
着重论述了数学思想的古往今来及数学的意义。
《古今数学思想》是数学史的经典名著,初版以来其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
著作可谓博大精深,洋洋百万余言,阐述了从古代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数学创造和发展,特别着重于主流数学的工作。
《古今数学思想》《古今数学思想》所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所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成就的理解。
而这部书的作者,而这部书的作者,莫里斯莫里斯•克莱因(Morris Kline ,1908-1992),是美国著名应用数学家、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哲学家和应用物理学家。
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
他曾在该所主持一个电磁学研究部门达20年之久。
克莱因的著作很多,包括《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和《数学与知识的探求》等,《古今数学思想》是他的代表作。
译者主要为北大数学系教授,其中包括江泽涵、姜伯驹、程民德、张恭庆等院士。
我这段时间读的是第一本,可以说主要讲的是核心数学的古代史。
作者从四大文明古国的数学讲起,谈到了数学的起源。
最初的数学,可能就是从计数开始,然后人类发明了用记号来代表具体的数字。
有了数字,接着就出现了算术运算,简单的代数也就产生了。
几何的出现更加可以从实际生活的例子中得来。
在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几何往往和计算土地面积有关,而代数往往从求解个数演变而来。
有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人类的进步就越发依赖于数学了。
而这时候,就产生了学派,一些人聚在一起,以研究数学知识为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数学的进步和发展。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

《古今数学思想》读后感23中陈玲莫里斯•克莱因(Morris Kline,1908—1992),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教授,荣誉退休教授,他曾在那里主持一个电磁研究部门达20年之久。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和《数学与知识的探求》等。
数学的高度客观性和高度创造性,正是《古今数学思想》的主题思想。
在《古今数学思想》这部经典著作中,美国著名的应用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莫里斯•克莱因重点关注数学家的思想,描述了数学家在高度抽象的数学世界里开疆拓土的冒险历程。
该书的中译本分为四册:第一册重点讲述古埃及、古巴比伦的原始数学乃至古希腊数学体系的初步建立,突出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和阿基米德的工作,兼顾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代数学和数论。
第二册可以看成数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微积分的发展史,包括解析几何、微分、积分、级数论和微分方程等,特别合乎高校数学教师和大学新生的胃口。
第三册重点讲述了19世纪的数学(其中大多数分支也已走进大学一二年级的课堂),比如复变函数、行列式与矩阵、群论、数论、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和代数几何等。
第四册则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概观,包括分析的严密化、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抽象代数、拓扑学和数理逻辑等。
数学是如何从蒙昧时代到古希腊的繁荣,又如何跨越漫长的中世纪,完成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飞跃的呢?作者告诉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经济贸易、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物理学等方面研究的需要,也离不开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但数学自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19世纪的三大领域——数系、运算、空间维数——的推广,分别革新了函数论、代数学和几何学;而数理逻辑的发展,又重新使人们思考与数学有关的哲学问题,这是数学的内部矛盾所推动的。
每门科学都有它最基本的矛盾,物理学的基本矛盾是唯象与实证的矛盾,生物学的基本矛盾是简单与复杂的矛盾,数学中的最基本矛盾,则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克莱因在写这本书时,既没有偏袒纯数学,视应用数学为“二等公民”;也不是宣扬狭隘的实用主义,这一点难能可贵。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第一章: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
题词是亥维赛(Oliver Heaviside)的:“逻辑可以等待,因为它是永恒的。
”“数学作为一门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来说,在公元前600到前300年之间的古典希腊学者登场之前是不存在的。
但在更早期的一些古代文明社会中已产生了数学的开端和萌芽。
”前两章分别讲述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数学。
“角的概念想必是从观察到人的大小腿(股)或上下臂之间形成的角而产生的,因为在大多数语言中,角的边常是用股或臂的字来代表的。
例如在英文中,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叫两臂。
(在汉文中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也叫股。
——译者)”谁知道勾股定理中勾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我们对巴比伦文明和数学的知识……得自其泥版的文书。
……这些泥版的制作大抵在两段时期,有些是公元前20XX年左右的,而大部分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300年间的。
……较早期泥版上刻的是阿卡得(Akkad)文字……阿卡得人用一种断面呈三角形的笔斜刻泥版,在版上按不同方向刻出楔形刻痕。
因此这种文字就叫做楔形文字。
”“巴比伦数系的突出之点是以60为基底并采用进位记号。
起初巴比伦人没有用什么记号来表示某一位上没有数,因此他们写的数是意义不定的。
”同一组符号可以表示80或3620,这要取决于头一个记号是表示60还是3600。
“他们往往空出一些地方来表明哪一位上没有数,但这当然还会引起误解。
在塞琉西(Seleucid)时期他们引入了一种特别的分开记号来表示哪一位上没有数。
”这样他们就能明确表示3604=1*60^2 0*60 4了。
“但即使在这段时期也还未采用一个记号来表明最右端的一位上没有数,如同我们今日所记的20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数学思想读书笔记M·克莱因(Morris·Kline,莫里斯·克莱因,1908.5.1-1992.5.10 ),美国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与应用数学家,数学哲学家,应用物理学家。
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
193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随之攻读学位,并于1932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
获博士学位后,他1936年至1938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拓扑学,1938年回纽约大学任文理学院教授,并在著名数学家库朗指导下研究应用数学。
二战期间,M·克莱因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任职于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Belmar的美国陆军通信部队,他所工作的工程实验室曾发明雷达。
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在那里研究电磁学。
由于他在应用数学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就,1946年起他担任库朗研究所电磁理论研究室主任达20年之久,并于1952年获得正教授职位。
从1959年起,他还担任纽约布鲁克林大学文理学院数学系主任,直到1970年退休。
他担任纽约大学研究生数学教学委员会主席11年。
1976年他被纽约布鲁克林大学任命为荣誉教授。
他拥有无线电工程方面的多项发明专利,是《数学杂志》、《精密科学史档案》两家刊物的编委。
其代表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不仅在科学界,在整个学术文化界都广泛、持久的影响。
1992年5月10日病逝于纽约,终年84岁。
本书论述了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头几十年中的重大数学创造和发展,目的是介绍中心思想,特别着重于那些在数学历史的主要时期中逐渐冒出来并成为最突出的、并且对于促进和形成尔后的数学活动有影响的主流工作。
本书所极度关心的还有:对数学本身的看法,不同时期中这种看法的改变,以及数学家对于他们自己的成就的理解。
本书的一些篇章只提出所涉及的领域中已经创造出来的数学的一些样本,可是我坚信这些样本最具有代表性。
再者,为着把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主要的思想,我引用定理或结果时,常常略去严格准确性所需要的次要条件。
本书当然有它的局限性,作者相信它已给出整个历史的一种概貌。
本书的组织着重在居领导地位的数学课题,而不是数学家,数学的每一分支打上了它的奠基者的烙印,并且杰出的人物在确定数学的进程方面起决定作用。
什么才是数学思想权威性的历史……大概,这就是我们现有数学史的最全面描述。
--《星期六评论》阅读了《古今数学思想》一书后,有很多体会和感想:将数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数学、学数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
对此数学教学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
在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渗透,是很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很探索的。
下面以讲授“圆”为例,就如何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谈一点做法与体会:一、结合教材内容,“见缝插针”,使数学史自然融入课堂教学。
“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它密切相关。
有关圆的知识在战国时期的《墨经》、《考工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授课中将有关史料穿插进去,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
例如讲解圆的定义与性质时,可向学生介绍,约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我国已有了圆的概念,考古说明我国夏代奴隶社会以前的原始部落时期就有圆形的建筑。
至于圆的定义和性质在《墨经》中已有记载,其中,“圆,一中同长也”,即圆周上各点到中心的长度均相等;此外,还进一步说明“圆,规写交也”,即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终点与始点相交的线。
这与欧几里得的定义相似,而《墨经》成书于公元前4~3世纪,是在欧几里德诞生时间问世的。
再比如圆心角、弓形、圆环形、圆内接正六边形、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圆锥等一系列概念与性质,在《墨经》、《考工记》、《九章算术》等书中都有记载,在本章引入时,我便用多媒体课件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
这样,随着这一章教材的不断展开,同学们对我国古代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概貌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我国古代就对这些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特别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论证几何学的萌芽,几乎与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时产生。
二、根据教材特点,适当选择数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圆周率π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
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作出过卓越贡献。
该章的“读一读:关于圆周率π”对此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到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可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一次读后小结。
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π=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
人们通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用古率计算圆周长和圆面积时,所得到的值均小于实际值,于是不断利用经验数据修正π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分别得到π=3.1605和π=3.125。
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利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π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π〈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π=3.141666。
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π值。
当边数为192时,得到3.141024〈π〈3.142704。
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π=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
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的π值。
我国以这一精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
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记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一项。
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
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
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还可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π是无理数,可是在18世纪以前,“π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
直到1767年兰伯脱才证明了π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然而人类对于π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262边形,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
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
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他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
1873年英国的向克斯计算π到707位小数。
194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算一次。
他从1944年5月到1945年5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此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位小数只有前面527位是正确的。
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
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π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π的小数出现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对π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
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π更吸引人了。
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使学生受到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吃透教材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效果。
把数学史融入日常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要努力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并采取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初三几何教材第七章的7.3节的例题四,是通过计算赵州桥桥拱的半径,使学生掌据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好材料。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上课前可请美术教师画好赵州桥的彩色图画,当它在课堂上展示时,同学们一定会被这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的赵州桥画面吸引住,等待教师的讲解。
教师可指着画面向同学们介绍道:“这是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整个桥身是圆弧的一段,长50多米,宽9米多。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宽的河面上。
这样巨型的跨度,在当时是首屈一指。
而更显示其先进技术的,是大拱圈上的两肩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还增加了洪水季节桥下的过水面积,四个小孔可以辅助宣泄洪水,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种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创造了敞肩拱的新式桥型,使拱桥的建造技术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比欧洲19世纪建造的同类拱桥早一千二百多年。
赵州桥经历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界的袭击和一千多年使用的考验,依然巍然挺立,雄姿焕发,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它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综合运用包括数学在内的多种科学知识的典范。
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桥拱的半径……”这样引导,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古代数学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这种情感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投身数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