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知识点考点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一、炮制方法和技术1.炙炒:通过火炙材料,使其变色或变形,以改变其性能和药效。

2.火炙:利用明火直接炙烤中药材,使其外观黄褐、表面起泡。

3.焙烘:利用火烘或沙烘中药材,使其温热、内敛。

4.灸熨:利用艾条燃烧对患部或穴位进行灼热刺激,以起到温通、散寒的作用。

5.炒煮:采用沸水或温水煮中药材,以炖煮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二、炮制对中药品质的影响1.改变药性:通过炮制改变中药材的颜色、质地、气味、味道等特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药性。

2.改善稳定性:炮制后,中药材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发生转化,使其更加稳定,降低药材的变质率。

3.增加疗效:炮制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更强的疗效。

4.减少毒副作用:一些药材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其安全性。

5.方便用药:经过炮制处理后的中药材,其性状更加适合于制剂的加工、制成。

三、炮制中的常用药材1.附子:经过炙炒后,能够激发其热性,增强温阳补益的功效。

2.人参:经过蒸制后,能够使其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功效。

3.甘草:经过炙炒后,能够使其甘草酸的含量减少,增强其补益脾胃、化痰止咳的功效。

4.当归:经过炙炒后,能够增加其补血活血的功效。

四、炮制的注意事项1.炮制器具:炮制时要选择合适的器具,炙炒要使用铁锅、卤炉等,火炙要使用明火或草灰,煎煮要使用陶瓷锅或煲炖等。

2.温度控制:炮制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引起药材的变质或烧焦。

3.时间控制:炮制中要控制好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时间都会对药材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4.应用领域:炮制方法和技术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炮制目的进行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药材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

5.炮制前后的对照:炮制过程中应定期对比炮制前后的药材外观、性状等进行对照,以掌握炮制效果。

总而言之,中药炮制学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中药品质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重点,对于提高中药品质、研发中药制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

中药炮制的知识点总结1. 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炮制中药是指用各种方法把生的中药材加工成可直接使用的药品的过程。

炮制包括曝、炙、煅、炒、燎、砂、砒、炙、焙等几十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性状,提高药材的药效,减少副作用。

这样处理之后,中药的药效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2. 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中药炮制要根据药材的特点和炮制的要求,确定采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步骤。

炮制的原则包括保持药材化学成分的稳定性、加强药效、改善药材的理化性质和药学性质、使药材易于保存和使用等。

3. 中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具体方法包括炒、煅、炙、炒、熏、焙、曝、热、砂炙、砂炒等。

这些方法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药性,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得中药材的药效最大化。

4. 炒制炒制是将中药材放在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直至表面微红,内部微焦。

炒制是为了提高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加强其药效,改善其口感和增加稳定性。

炒制时需留意火候,过火过热易损伤中药材,火力太小容易炒焦不均。

5. 煅制煅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火煅烧,使药材的表面产生裂纹,颜色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黄褐色。

煅制主要是改良药材的性味,提高其功效,同时能够减轻毒性,使得中药材更容易使用。

6. 炙制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炙烤,使其表面微微焦黄,炙制目的是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加强药材的适应性。

7. 熏制熏制是将中药材置于热铁上,使其熏烤。

熏制主要是为了改善味道,提高药效,减轻中药的毒性。

8. 焙制焙制是将中药材放入含沙的砂罐中,再用旺火慢慢烘烤,使之干燥,焦外微红,焙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加强药效,减少毒性。

9. 曝制曝制是将中药材曝晒于阳光下,使之受风吸湿,变软,再经夜露冷凝,并放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太阳曝晒。

曝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10. 热制热制是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用文火或旺火炒烤,使其温热微黄。

热制主要是为了改善药材的性味,增强药效,减轻毒性。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

中药的炮制知识点总结一、炮制方法1. 炙炙法是指以中等火力烤热或烘干药材,使之产生轻微变色或有淡淡焦烤气味的一种处理方法。

炙后的药材一般能够增加药用价值,同时降低毒性和副作用。

常见的炙法有干炙和湿炙两种。

2. 焙焙法是指以文火或微火将药材烤干,使其表面微微焦黄或焦黄。

这种方法可以驱走药材中的湿气,提高其质量,常用于药材的初步处理。

常见的焙制药材有焙枣、焙蔓越莓等。

3. 焯焯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沸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捞出,用清水漂洗干净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去除药材表面的杂质和污物,使其更加纯净。

常见的焯制药材有焯大蒜、焯豆腐等。

4. 炒炒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无油锅中翻炒直至药材表面发黄或出香,然后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炒制后的药材味道香气扑鼻,有助于提高药材的药效。

常见的炒制药材有炒白术、炒枣仁等。

5. 曝曝法是指将药材晒干,使其表面微微发黄的一种炮制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驱寒散湿、解毒祛邪,常常用于炮制补益类药材。

常见的曝制药材有曝地黄、曝菟丝子等。

6. 晒晒法是指将药材放在阳光下晒干的一种方法。

晒制后的药材,气味纯正,营养保存完好,适用于一些对气候和环境要求较高的药材。

常见的晒制药材有晒当归、晒芡实等。

7. 蒸蒸法是指将药材放入蒸笼中蒸熟,然后捞出放凉的一种炮制方法。

蒸制后的药材质地松软,容易吸收水分,加工后易于入药。

常见的蒸制药材有蒸泽泻、蒸麻黄等。

8. 曲曲法是指将药材放入酒曲中发酵,使其产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达到提高药效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曲制药材有曲蟾炮、曲斑蝥等。

9. 酿酿法是指将药材与酒、米醋等原料混合发酵,使药材适应不同的用药要求的一种炮制方法。

常见的酿制药材有酿生姜、酿白术等。

10. 炷炷法是指将药材用火炙或炙熟后再用生漆、松香等物质涂抹,使其制成炮制品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炷制药材有炷干姜、炷山药等。

以上是中药常见的炮制方法,不同的药材和药性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二、炮制工艺1. 炮制前的加工炮制前的加工是指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洗净、晾干、去皮、切片或切碎等工序。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医炮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医炮制的基本概念1.1 中医炮制的定义中医炮制是一种传统的药物加工技术,经过蒸煮、炮制、干燥等步骤,改变中药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以提高其疗效,并降低毒性。

1.2 中医炮制的目的中医炮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药材的疗效,改善其使用特性,降低或者消除药材的毒性,提高中药的药品质量。

1.3 中医炮制的原则中医炮制需要遵循“适时、适度、适法”的原则,根据药材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对药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工处理。

1.4 中医炮制的方法中医炮制的方法包括蒸煮、炮制、晒干、烘干等步骤,需要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选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工工艺。

二、中医炮制的常见药材2.1 鸡内金鸡内金又名桃金儿、乌参,为景天科植物鸡内金的根及地上部分,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炮制后可增加其药性,用于清热解毒、止血生肌。

2.2 石斛石斛又名天南星、地涌金,为兰科植物石斛的干燥块茎。

石斛炮制后可增加其滋阴补肾、益精和液的作用,用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等症。

2.3 甘草甘草又名甘遂、青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根状茎,主要产于中国北方地区。

甘草炮制后可增加其理气、缓急、解毒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气滞痞满等症。

2.4 红参红参又名参、租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红参炮制后可增加其补气养血、生津润燥的作用,用于气血两不足、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等症。

2.5 当归当归又名女荆、女参,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

当归炮制后可增加其养血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气血不足、经血不调等症。

三、中医炮制的基本步骤3.1 分选分选是指把药材中的杂质、虫蛀、霉变等不合格的部分去掉,保留合格的部分用于加工处理。

3.2 洗净洗净是指将分选后的药材用清水或者适量的醋水浸泡,并用清水反复漂洗,使药材表面的杂质和尘土清洗干净。

3.3 炮制炮制是指将洗净的药材放入炮制器中进行炮制加工,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药性等特性。

3.4 干燥干燥是指将经过炮制处理的药材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使其含水量逐渐降低,达到保质保形的目的。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炮制》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中药炮制》知识点汇总

水飞法1、目的(1)去除杂质,洁净药物:如朱砂、雄黄等。

(2)使药物质地细腻:如朱砂、滑石粉等。

(3)防止药物在研磨过程中粉尘飞扬,污染环境。

(4)除去药物中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

如朱砂中的可溶性汞盐。

2、朱砂(1)炮制作用朱砂有毒,不入煎剂,经水飞后能使药物达到纯净,极细,便于制剂及服用。

朱砂中的杂质主要是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后者毒性极大,为朱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水飞可使朱砂中毒性汞含量下降,亦可降低铅和铁等重金属的含量。

水飞时洗涤次数越多,可溶性汞盐的含量越少,而对HgS 含量基本无影响。

3、雄黄(1)炮制作用雄黄有毒,水飞后使药物达到极细和纯净,降低毒性,便于制剂。

煨法1、目的(1)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从而降低副作用。

如肉豆蔻。

(2)增强疗效。

如肉豆蔻。

(3)缓和药性。

如诃子、葛根。

2、操作方法(1)湿纸煨:如葛根等。

(2)隔纸煨:如木香等。

(3)面裹煨:如肉豆蔻、诃子等。

(4)滑石粉煨:如肉豆蔻等。

(5)麦麸煨:如肉豆蔻、诃子等。

3、肉豆蔻(1)炮制方法麦麸煨:肉豆蔻每100kg,用麦麸40kg。

滑石粉煨:肉豆蔻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面裹煨:肉豆蔻每100kg,用面粉50kg。

(2)炮制作用生肉豆蔻辛温气香,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

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质,有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

煨肉豆蔻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

肉豆蔻炮制后,有毒成分肉豆蔻醚含量降低。

肉豆蔻醚既有毒又有效,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抗癌作用。

(1)炮制作用生木香行气作用强,多用于脘腹胀痛。

煨木香除去部分油质,实肠止泻作用增强。

提净法小结1、目的)使药物纯净,提高疗效。

如芒硝。

(2)缓和药性。

如芒硝。

)降低毒性。

如硇砂。

操作方法)降温结晶(冷结晶):如芒硝。

)蒸发结晶(热结晶):如硇砂。

3、芒硝)炮制方法:每100kg药物,用萝卜20kg。

)炮制作用硝提净后可提高其纯净度。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重点总结

中药炮制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2、炙法:将选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人药物组织4、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5、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6、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真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7、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质,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8、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9、风化: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10、泛油即走油,指药物中所含的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在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11、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12、炒炭存性:是指药物炒炭时,走部分炭化,但应保存部份药物固有气味,不能全部炭化,更不能灰化。

13、煅淬法:将药物在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14、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15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16蜜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17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8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19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中药学专业炮制考试知识点

中药学专业炮制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2.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改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3.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理论,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1)研究炮制理论(2)规范炮制工艺,(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4.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时期(1)春秋战国至宋代————炮制的原则、方法、试用品种以初具规模,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雷公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2)金元明时期————在前人对炮制作用解释的基础上,经系统总结而形成理论,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汤液本草》《本草蒙笙》《本草纲目》《炮制大法》(3)清代————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有所增多,是炮制品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本草述》《修事指南》《本草纲目拾遗》(4)现代———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中国炮制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发汇典》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第一节中药制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基本治疗原则,达到缓和或改变性能之目的。

第二节中药炮制生熟理论一、中药生熟异治或生熟异效:是指仅经过净制或者切制的生品饮片和进一步加热、加辅料炮制后的熟品饮片治疗功效不同。

二、生熟理论的主要内容1、生泻熟补:一些药物生品寒凉清泻,通过炮制加热、加辅料成为熟品后,药性偏于甘温,作用偏于补益。

例,地黄,何首乌2、生峻熟缓:中药生品饮片药性峻烈,制成熟品饮片后作用缓和。

例麻黄蜜制3、生毒熟减:生品毒性或刺激大,炮制后毒性降低后或缓和。

毒指对人体的伤害或刺激,即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中药,生品毒性大,多外用,内服需加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解:
1
床辨证施治用药得需要与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得不同要求,,所采取得一项制药技术。

2现代一般就是指除净制、切制以外得其她方法。

3
调配处方或制剂生产使用得所有中药。

4制约药物得偏性或副作用。

5
药性相同或相似得药物与辅料一同炮制,以增强药物得疗效。

6作用得附加物料。

7所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得限度。

8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得物品与药物同贮而起到相互克制,抑制虫蛀、霉变、泛油得贮存方法。

9炮炙或调剂、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得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与泥沙等杂质,除去虫蛀品与霉变品,区分疗效不同得药用部位,将药材分档或进行简单加工得一类炮制方法。

10
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
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得现象。

11检查其吸水量就是否合适,其软化程度就是否符合切制要求。

12
13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造
成得不符合切制规格与片型标准得饮片。

14
15就是指炒炭品应外部呈黑色,
内部存性。

及炭药得表面应呈焦黑色、黑褐色或焦褐色;内部(断面或粉末)应部分炭化,而不应完全炭化甚至灰化,未炭化得部分仍应保存药物固有气味。

花、叶、草类炭药仍可清晰辨别原药材得形状。

16就是净药物与固体辅料共同拌炒
得方法。

17
不灰化。

18
就是将净药物置多量沸水中,浸煮短暂
时间,取出,除去或分离种皮得方法。

19
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得现象。

20
将净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
定得程序,反复炮制得方法。

21
就是将某些不溶于水得矿物、贝壳类
药物经反复研磨成细粉后,利用其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得特点,而分离、制备成极细腻粉末得方法。

22行分类得方法。

二、问答:
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就是:
第一部就是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斅所著得《雷公炮制法》; 第二部就是明代希雍所著得《炮制大法》; 第三部就是清代张仲岩所著得《修事指南》。

清代徐大椿将其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恶为制,相畏为制
⑴法规就是《中华人名共与国药典》; ⑵质量标准就是:
①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名共与国药品管理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通则》。

②地方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得《中药炮制规范》。


1《中国药典》在“炮制通则”中将炮制方法分三类:净制、切制、炮炙。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就是按药用部位来源进行分类得。


3教科书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得分类方法。

净度、片型及粉碎粒度、色泽、气味、水分、灰分、浸出物、鉴别、有关成分、有毒成分、包装检差等。

虫柱、发霉、变色、气味散失、泛油、风化、潮解溶化、粘连、挥发、腐烂、自燃等
空气、温度、湿度、日光、霉菌、虫害等

1清洁养护法、○2防湿养护法、 ○
3密封贮藏法、○4对抗同贮法等。

总:挑选、筛选、风选、水选等方法
① 挑选用于除去杂质,分离不同药用部位,药材
分档。

②筛选用于除去杂质,药材分档。

③风选用于除去杂质。

④水选用于除去附着在药材上得杂质,或除去药物中得盐分及腥臭味
①花椒药用时,应将壳与种子分开分别药用。

②因为花椒得果皮能温中散寒,止痛,杀虫;而种子能利水平喘, ③二者作用不同。

①莲子肉具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得作用。

②而莲子心具清心火得作用,
③二者作用不同,因而需分开分别药用。

净药材必须符合《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得规定要求,以保证调配剂量得准确与临床疗效得发挥。

○1饮片得形状取决于药材本身得性质与各种不同需要。


2其中药材得性质就是决定饮片类型得重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饮片切制得操作与临床疗效。

①极薄片,厚度为0、5mm 以下。

②薄片, 厚度为1~2mm 。

③厚片, 厚度为2~4mm 。


4斜片,厚度为2~4mm 。


5直片,厚度为2~4mm 。


6丝,细丝宽度为2~3mm ; 宽丝宽度为5~10mm 。


7段,短段长度为5~10mm ; 长段长度为10~15mm 。


8块,边长为8~12mm 得立方块或长方块。

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手握法、刀劈法等。

包括炒黄、炒焦与炒炭三种方法。

○1炒黄一般用文火,个别药材如苍耳子、王不留行、
水红花子等用中火。


2炒焦一般用中火,个别药材如槟榔等用文火。

○3炒炭用中火或武火。

一般质地疏松得花类、叶类、
全草类及片薄得药物用中火;

4质地坚实及片厚得药物用武火。

(1)炒前要将药物大小分档,使炒制得药物程度均匀一致。

(2)炒制时要选用适宜得火力与加热时间,以免程度不及或太过。

(3)翻炒要均匀,出锅要迅速。

(1)大小不等得药物要分档。

(2)药物焦化程度较重者,需喷水降温,防止程度“太过”。

(3)出锅后,要散尽余热与湿气后,再收贮。

(1)应大小分档分别炮制。

(2)要控制好火力:一般质地坚实、片厚得药物
宜用武火,质地疏松得花、叶、全草类及片薄得药物宜用中火。

(3)出现火星要及时喷洒适量清水,以免燃烧,
失去存性。

(4)出锅后要及时摊开晾凉,待散尽余热与湿气,
检查无复燃可能后,再收贮。

“逢子必炒”就是指种子类药物须炒后才能入药。

因为:(1)种子类药物都有坚硬得种皮,能妨碍成
分得煎出,炒后种皮破裂,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提高疗效。

(2)有得种子类药物,含有苷类有效成分,同时含有分解苷得酶,炒后,能破坏酶类成分,保存苷类成分,而增强疗效。

(3)有得种子类药物有毒,炒后能降低毒性,以利于服用。

(4)有得种子类药物有一定得偏性,炒后能缓与药性,以利于服用。


1炙法与加辅料炒法在操作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均用到辅料,但二者又有区别。


2加辅料炒法用固体辅料,辅料作为中间传热体,
或与药物产生协同作用,炒后辅料被除去或部分除去;而炙法用液体辅料,辅料渗人到药物组织内部发挥作用,对药物得性能、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影响较大。


3加辅料炒法一般用中火或武火,炒至时间较短;而炙法一般用文火,炒制时间较长。


1酒炙法中有五灵脂等。


2醋炙法中有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3盐炙法中有知母、车前子等。


4蜜炙法中有百合、槐角等。

扣锅煅时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判断锅内药物煅得程度适中。


1煅至盖锅脐处放置得大米或粘贴得白纸条显焦黄色。


2或在两锅盐泥密封处留一小孔,用筷子塞住,煅烧就是, 时时观察小孔处得烟雾,当有白烟时,到黄烟,转成 青烟减少,到基本无烟就是。


3或滴水与盖锅脐处立即沸腾。

剧毒得乌头碱在浸泡与煮制过程中,因遇水与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生成乌头次碱,再进一步水解或分解成毒性更小得乌头原碱。

硫黄、珍珠、藤黄等。

巴戟天、远志、吴茱萸。

麦麸煨不同于麸炒。

主要区别:
○1就是麦麸煨得辅料用量大,锅温低,受热时间长;○
2操作方法不同,麦麸煨法就是将麦麸与药物同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而麸炒法就是将麦麸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起烟后再投入药物。


1在研磨过程中,水量宜少。


2搅拌混悬时加水量宜大,以除去溶解度小得有毒物质或杂质。


3有毒药物干燥时温度不宜过高,以晾干或低温烘干为宜。


4朱砂与雄黄粉要忌铁器,并要注意温度。


1雄黄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毒性小且不溶于水,但其中夹杂有剧毒得砒霜,砒霜可溶于水,水飞得目得就是降低毒性,并使雄黄达到极细与纯净,以便于制剂与服用。


2若雄黄在空气中受热,当温度上升到180摄氏度以上,至220—250摄氏度时,二硫化二砷能大量转化生成砒霜,而使其毒性大大增强,所以前人得“雄黄见火毒如砒”之说就是有道理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