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第14课土壤中的小动物(教案)小学科学第14课教案:土壤中的小动物【前言】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小学生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探索它们的特征、作用以及它们与土壤的相互关系。

通过观察、记录和讨论,学生将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的种类和功能,并培养他们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2. 理解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如土壤通风、养分循环等;3. 培养学生对土壤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4.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与描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特征及作用;2. 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讨论;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与激发兴趣(10分钟)1.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放大镜观察到的土壤样品,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猜想。

2. 让学生回顾前几堂课对土壤的学习,引导他们思考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Step 2: 小组观察与记录(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每组的桌子上放置一些装有土壤样品的小容器。

2.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品,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小动物的外部特征和数量。

3. 每组选择一名学生担任小组发言人,他们将向全班展示并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Step 3: 共享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各组的观察结果,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幻灯片,介绍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特征和作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土壤中小动物的作用,例如促进土壤通风、分解有机物、改善土壤质地等。

Step 4: 拓展与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小动物种类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2. 每个小组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选定小动物的更多特征、习性以及与土壤的关系。

3. 各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展示报告,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发现,包括图片、文字描述和简单的演示。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课时目标1.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2.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1.掌握土壤中的小动物常见种类和特征;2.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如何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2.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瓶子或玻璃罐;2.放大镜;3.钢丝筛。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照片或视频展示土壤和一些小动物,引起学生的兴趣;2.学生对观察到的小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

探究1.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2.将一些土壤放在瓶子或玻璃罐中,向里面加入水分,轻轻摇晃一下,让土壤中的小动物浮到上面;3.用钢丝筛筛掉土壤,留下小动物;4.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看看它们的形状和特征;5.老师播放小动物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识别。

总结1.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种类和特征;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课堂练习1.根据所学的观察和实验数据,让学生画出一张土壤中的小动物图片;2.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小故事或对话,经由老师给予评分和纠正,帮助学生处理所学内容和发展好的习惯。

课后作业1.从家里或校园周边采集土壤,观察里面的小动物,并做出报告;2.上网或图书馆搜索资料,写一篇土壤中的小动物的文章。

教学后记1.本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通过观察小动物种类和特征,让学生了解视觉上的差异;2.后续应该着重介绍周围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需要探究课的内容,请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操作。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种类及特点;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及技巧;3.培养探究和观察的能力;4.进一步加深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熟悉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性;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探究和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 学生合作探究;2.制作教具,使用动态图像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土壤中的生态环境;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学习内容,为引入今天的听,观察小动物的课堂探究内容做好铺垫。

提问:1.之前学过的土壤成分有哪些?2.在生态环境中,生物和非生物有哪些相互作用的现象?3.什么是生物链,生态环境中存在哪些生物链?2. 学习课文(15分钟)学生分小组阅读课文,理解文中关于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点方面的内容。

教师适时介绍图片或图表,为学生加深印象。

3.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问题和疑惑,分享并交流答案,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讨论题目:1.土壤中存在哪些小动物?2.这些小动物在土壤中有什么功能和用途?3.如何观察这些小动物?4. 观察实验(40分钟)在教具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观察小动物,记录小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流程:1.每个小组将制作好的“观察盘”进行现场展示,并对实验工具进行简单的介绍;2.每组通过观察方法记录所发现的小动物,分别绘制其外貌和生活习性画板(学生自己制作);3.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对于不确定的问题和瓶颈之处进行探讨。

5.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复习知识点。

并在课堂带领学生总结小动物观察方法和记录方式。

五、作业1.小组合作制作小动物画板,对学生家庭中的花园或者公园进行小动物的观察和记录,并发表小动物的观察笔记。

2.家庭作业:小组成员对实验现场拍摄照片,每个学生至少拍摄一张并输出到班级微信群中,由全体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

《寻访土壤里的小动物(一)》教学设计

《寻访土壤里的小动物(一)》教学设计
通过视频、科学绘本等资料,了解更多的小动物与土壤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土壤和生命息息相关。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能改良土壤,并在士壤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屎壳郎B.蚂蚁C.蚯蚓
2.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不包括( )。
A.麻雀 B.屎壳郎 C.蚂蚁
3. 寻访土壤中小动物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二)土壤的作用
土壤为动物提供了温暖、松软的环境和必需的食物。
通过实地寻找小动物的活动,讨论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环境,知道这些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各异,但都离不开土壤、水等基本需求
三、研讨小结
1.我们来看看土壤里还有哪些小动物?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对土壤中的小动物很感兴趣,同学们有时间可以阅读科学绘本《地底下的动物》(拓展延伸)。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土壤中蕴藏着许多的土壤小动物,蚯蚓、蚂蚁、鼹鼠、变形虫、轮虫、线虫等。
科学思维
通过寻找小动物,知道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各异,但都离不开土壤、水等基本需求。
探究实践
实地寻找小物的活动,讨论土壤中小动物的生活环境。
一、导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蚂蚁生活在土壤中,想一想在一片土壤下还住着哪些小动物?
2.蚯蚓、蜘蛛、蜈蚣等。
3.同学们知道的小动物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访土壤中的小动物。
4.你认识这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吗,请仔细观察,说一说他们有哪些特点?(出示图片)
5.展示千足虫(非常多足)、蜗牛(有坚硬的外壳)、西瓜虫(遇到刺激的时候,会卷曲身体)、蚯蚓(光滑、柔软)的图片。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青岛五·四学制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惯。

2.掌握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大胆观察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土壤中的小动物。

2.观察和记录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种类和生活习惯。

2.教学难点:观察和记录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惯。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卡片、放大镜、扫描仪等。

2.学生准备:小手镜、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1. 预习(5分钟)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花园、阳台或院子中的小动物,并给他们拍照。

回到学校后,让学生讲述他们观察到的小动物,呈现图片。

2. 导入(5分钟)1.通过导师讲述、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存在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惯。

2.引导学生发现小动物的特征:外形、颜色、大小、足数、眼睛等。

3. 操作(30分钟)1.观察小动物:将小动物放在小手镜下,观察小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惯,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2.记录观察结果: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卡片上,并在黑板上制作图表。

3.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内容。

4. 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分享,梳理所有观察到的小动物特征和习惯,并回顾本次学习内容和过程。

5. 作业(5分钟)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土壤中的小动物图片和资料。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准确观察小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惯?2.学生能否记录观察结果和制作图表?3.学生能否积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内容?4.教学效果评价。

七、扩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动物的模型或图片并介绍。

2.让学生继续观察自家附近的其他小动物,并发现和收集资料。

3.开展小动物识别游戏,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

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土壤里的小动物(1)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是生物的重要生活环境之一,土壤里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第一部分,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认识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里的小动物比起微生物来是比较容易获取和观察的,因此安排在前,体现了由熟悉到不熟悉、由容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土壤里几种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土壤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而且深切认识土壤生物对生物圈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深切领悟土壤里的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学习了前三章(地面上、水域和空中)环境中的生物类群后,通过比较和识别,认识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的,但与人类关系又是潜在的,安排了“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这一内容。

其中“小动物分类检索表”的呈现又为后一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的学习作了铺垫性准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调查、观察土壤里的动物(2)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保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教学难点:找出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好“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这一工具,查找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和讨论。

一、学情分析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对于土壤里的动物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而且学生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对不同动物的一些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观察基础。

二、教法与学法:通过前几章不同种类动物的学习,对于简单的动物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类别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本节内容中涉及的图片视频资料,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描述、思考和讨论。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通过老师谈话法,讲述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教学策略:1、通过有关蚯蚓的谜语引入,激起兴趣,引到主题。

土壤中的动物大班科学教案

土壤中的动物大班科学教案

土壤中的动物大班科学教案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基本和重要的资源之一,它是许多生物的家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然而,在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土壤中,有一群重要的生物经常被忽视,它们就是土壤中的动物。

本文将为大班幼儿提供一份专门的科学教案,着重介绍土壤中的动物,并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实验,增进幼儿对土壤中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引发兴趣1. 导入话题- 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提问:“植物为什么能够在土壤中生长?”- 借助图片或实物,给幼儿展示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如蚯蚓、蚂蚁、昆虫等。

- 提问:“你们有没有在家或者学校的花坛中见过这些动物?它们在土壤中做什么?”2. 探索活动:土壤中的动物寻宝- 准备一些装有土壤、落叶和小树枝等材料的容器。

- 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容器,并告诉幼儿他们要在里面寻找并记录能够找到的土壤动物。

- 引导幼儿观察土壤中的细微动物,例如蠕虫、昆虫的幼虫和甲虫等。

- 活动结束后,组织小组之间的讨论,分享他们所观察到的不同动物,并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学习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1. 土壤动物分类- 使用图片或实物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动物,如蚯蚓、蚂蚁、蠕虫等,并帮助幼儿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 借助图片或卡片,引导幼儿分类这些土壤动物。

2. 土壤动物的食物链- 引导幼儿思考土壤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举例说明,如蚯蚓吃腐植物物质,而蚂蚁则以蚯蚓的排泄物为食物。

- 给每个幼儿分发一张食物链卡片,让他们分别扮演土壤中不同的动物,模拟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三部分:实验探究土壤中动物的重要性1. 实验:蚯蚓帮助植物吸收养分- 准备两个小花盆,并在其中分别种植小麦或其他植物。

- 在一个花盆中放入蚯蚓,另一个花盆不放蚯蚓作为对照组。

- 每天记录两个花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观察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 实验:土壤动物对土壤空气和排水的影响- 准备三个透明容器,并在底部分别放上沙土、黏土和砾石。

- 给每个容器分别加水,观察土壤中不同动物的排水和通气情况。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中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特征。

3.培养学生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

二、教学内容1.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

2.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3.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小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及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教室讲授:介绍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

2.实地调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采集土壤样本,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及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的兴趣。

2.讲授:介绍土壤中的小动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引导学生了解小动物在土壤中的重要性。

3.实地调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采集土壤样本,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记录观察结果。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及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撰写小结。

5.展示效果: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效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七、作业要求1.完成小组讨论的小结,包括小动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及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收集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或资料,撰写小结。

3.设计一个海报或展板,展示土壤中的小动物及其作用。

八、评判方式1.小组讨论效果的书面表达。

2.海报或展板的设计与制作。

3.实地调查的观察记录。

九、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参与土壤珍爱宣传活动。

2.邀请专家来校进行土壤生态系统的讲座。

3.开展校园环境整治活动,提高学生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置信学生们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培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为未来的环境珍爱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共同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里的小动物(1)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是生物的重要生活环境之一,土壤里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第一部分,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认识生物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里的小动物比起微生物来是比较容易获取和观察的,因此安排在前,体现了由熟悉到不熟悉、由容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土壤里几种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土壤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而且深切认识土壤生物对生物圈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深切领悟土壤里的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学习了前三章(地面上、水域和空中)环境中的生物类群后,通过比较和识别,认识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的,但与人类关系又是潜在的,安排了“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这一内容。

其中“小动物分类检索表”的呈现又为后一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的学习作了铺垫性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调查、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2)概述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调查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保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调查土壤里的动物种类。

教学难点:
找出土壤里的小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好“小动物检索分类图表”这一工具,查找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和讨论。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对于土壤里的动物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而且学生通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对不同动物的一些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很多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观察基础。

二、教法与学法:
通过前几章不同种类动物的学习,对于简单的动物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以及
类别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本节内容中涉及的图片视频资料,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描述、思考和讨论。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通过老师谈话法,讲述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教学策略:
1、通过有关蚯蚓的谜语引入,激起兴趣,引到主题。

2、课本资源与拓展资料结合,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以及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3、小动物检索分类表的合理应用。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利用一条谜语: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好朋友,
钻来钻去把土松。

【学生:蚯蚓】
2、询问蚯蚓的生活环境,引出课题——第13章土壤中的生物。

3、过渡:土壤是生物的重要生活环境之一,土壤里的生物多种多样,让我
们先来一起认识土壤里的小动物。

引出本节课题:《土壤里的小动物(一)》(二)、新授内容
1、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平常不易见到的小动物,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交流、汇报】
2、视频:观察土壤里的小动物。

提问:以上动物你认识吗?【学生说自己认识的】
3、通过视频,告诉大家直接观察并获取真实“地下小动物”信息的方法是——调查法。

结合生活认识一些常见土壤里小动物的形态特点、生活环境。

【学生结合p92页图,认识土壤里的小动物,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图中小动物的名称】
4、过渡:既然已经了解了小动物的名称,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点,并把相关信息在书本上记录下来。

5、依次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认识并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小动物的信息。

【顺序为:蝼蛄、蠼螋、蚂蚁、蜣螂、鼠妇、螽斯、蜈蚣、马陆、蜘蛛、蟋蟀、蚯蚓、线虫和蚰蜒。

学生配合老师交流特征】
6、过渡:学了这么多小动物,如果让我们确定某一个小动物的种类,我们的依据是【小动物分类检索表】。

7、提问【我识别,我分类】:通过图片出示识别,
【试一试】参考检索表,你能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他们初步归类吗?【学生观察、讨论,试着归类,并且汇报交流】
8、对学生归类的评价。

9、出示书中的“小动物检索分类表”,带领学生再次分类。

相关表格练习的巩固。

(三)、本课小结:本节有趣的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内检测
1、调查完土壤里的动物种类后,应该将这些小动物( )
A 交给老师
B 丢进垃圾箱
C 用杀虫剂杀死
D 送回土壤中去
2、连线:
有15对足 线虫动物类
有3对足 蜘蛛类
身体有许多环状体节构成 甲壳类
有7对足 环节动物类
有4对足 昆虫类
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 多足类
(五)板书设计
第13章 土壤里的动物
第1节 土壤里的小动物(一)
调查土壤里的小动物
1、环节动物:蚯蚓
2、线虫动物:线虫
3、昆虫类:蝼蛄、蠼螋、蟋蟀、蜣螂——3对足
4、蜘蛛类:蜘蛛——4对足
5、甲壳类:鼠妇——7对足
6、多足类:蜈蚣、马陆、蚰蜒——多于15对足
无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