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上册《【说课稿】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5.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教案)

-例如:在本节课的里程碑问题中,学生需要理解小明和小华行走速度与相遇时间的关系,将这一关系转化为方程组中的未知数和方程。
(2)熟练运用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由两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构成的,它们共同拥有两个未知数。它在解决两个相关联的量的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将里程碑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求解方程组找到小明和小华相遇的情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如何建立方程组和如何选择消元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我会通过举例和逐步引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方程组中各变量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建立与求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增强数学抽象素养。
3.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建模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方程组解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对于拓展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适应问题条件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里程碑上的数》说课稿4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里程碑上的数》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里程碑上的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单调性、特殊点以及图像特征,并能运用指数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本节课通过引入“里程碑”的概念,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指数函数的形式,并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引导学生发现指数函数的性质。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函数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和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
然而,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对于指数函数的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悉和应用指数函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单调性、特殊点以及图像特征,并能运用指数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和自信,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单调性、特殊点以及图像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运用指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发现和总结指数函数的性质。
同时,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数学软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数函数。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和应用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我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时,一些学生能够迅速抓住关键信息,而另一些则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似乎不错。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表现得非常积极,这让我感到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是依赖于老师的引导,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里程碑上数问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组。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速度与时间的乘积等于距离这一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消元法和代入法的选择与应用。
-学生在选择消元法时可能会困惑于如何选择消元的变量,需要指导学生识别并选择最合适的消元路径。
此外,我发现消元法和代入法的讲解是本节课的难点。尽管我通过详细的步骤分解和例题演示来讲解,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感到困惑。这让我思考,或许在下一节课中,我可以通过更多的练习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两种解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加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需要口头表达和逻辑分析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里程碑上的数”。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计算时间和距离的问题?”比如,计算从家到学校的时间或距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里程碑上的数的奥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5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教学设计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代入法、消元法的运算过程,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实际应用:将里程碑上的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结合,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积极性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掌握程度。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组成及其求解方法(代入法、消元法)。
2.教学方法:通过PPT展示、板书示范,结合实际例题,详细讲解求解过程。
3.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方法,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展示一张地图,上面标记了两个城市的距离和行驶时间。提出问题:“如何根据给定的信息,确定两个城市的具体位置?”
2.学生思考:让学生尝试根据地图上的信息,构建一个方程组来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强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为班级设计一份数学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知识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应用。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年龄问题、距离问题等,都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提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还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根据我的了解,大部分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能够熟练地列出和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解题思路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能够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精品教案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设间接未知数转化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式要注意哪些点?列出方程;(2)13:00时小明看到的数可表示为,12:00~13:00间摩托车行驶的路程是;(3)14:00时小明看到的数可表示为,13:00~14:00间摩托车行驶的路程是;[归纳总结]在求两位数或三位数时,一般是不能直接设这个两位数或三位数的,而是把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设为未知数。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根据题意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再进行求解。
活动探究二: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题(小组讨论,3min)例两个两位数的和是68,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右边接着写较小的两位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左边写上较小的两位数,也得到一个四位数.已知前一个四位数比后一个四位数大2178,求这两个两位数.活动探究三: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题(小组讨论,3min)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与同伴交流一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审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鸡兔同笼、增收开支、里程碑上的数)设未知数x,y;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检验;答题.变式1:一个两位数,减去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3倍,结果是23;这个两位数除以它的各位数字之和,商是5,余数是1.这个两位数是多少?变式2:小亮和小明做加法游戏,小明在第一个加首先由学生思考,说出设未知数的方法,教师再给予点评、引导,然后共同完成问题的解决。
学生通过练习检验自己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动画引入,使数字问题变的更有趣,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借助图表分析,有效地克服了难点设计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在具体解决问题时,不一定直接设未知数,设间接未知数是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决途径之一,是转化思想的应用手段。
本例中,要求一个三位数,学生习惯设三个未知数,可是只有两个等量关系,学生发现不太好解答,思维陷入僵局,这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这里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在问题中一直连在一起,因此可以将它们看成一个整体,这时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然后列出了方程组并解出该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里程碑上的数说课课件

活动四: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1. 一个两位数,数字之和为8,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互换后所成的新数比原数小18,则原数为 ( )
A. 26
B. 62
C. 53
D. 35
(二)处理引例问题的设计思路
本题的重点是: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组 本题的难点是: 1.通过审题,找出汽车在三个时间段匀速行驶的相等关系; 2.根据里程碑上的数字变化,表示出汽车行驶的路程。 (这一点 在课前热身已经突破)
突破以上难点具体做法是:如何找出汽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 的相等关系,教材中只给出了“从路程相等上找相等关系”的思 路,但是对于引例而言,不仅仅可以从路程相等找相等关系,还 可以从速度相等或里程碑上的数字和行驶路程的关系来找相等关 系,根据八年级的特点,我的设计是,不给暗示,不把学生的思 维限制在教材预定的程序中,而是给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小组讨 论,并及时作出中肯的评价,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获得信息。这 种设计使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难点层层得 以突破,顺利完成引例的教学目标。
2. 已知一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为x,十位上的数字为y,百位上的数字为z,则这个三位数可表示
为( )
A. xyz
B. x+y+z
C. 100x+10y+z D. 100z+10y+x
3. 已知一个两位数,如果把这个两位数的个数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则所得的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小9,
设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为x,个位数字为y,则可得到方程正确的是 ( )
➢评价反思
✓教材学情 ➢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 ➢评价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5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教案

5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情景导入 小勋爸爸骑着摩托车带着小勋在公路上匀速行驶.(课件出示)如图是小勋每隔1 h 看到的里程情况.问题:同学们,你能确定小勋在9: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吗?【教学与建议】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时,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建议:引导学生审清题意,特别注意给出的条件,比如:匀速行驶,两数字和为7,正好互换,中间多了个0等.●置疑导入 填空:(1)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a ,十位数字是b ,则这个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__10b +a __;若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则用代数式表示为__10a +b __.(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为a ,十位上的数字为b ,如果在它们之间添上一个0,就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__100b +a __.(3)有两个两位数a 和b ,如果将a 放在b 的左边,就得到一个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__100a +b __;如果将a 放在b 的右边,将得到一个新的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可表示为__100b +a __.【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置疑,让学生学会如何用代数式表示多位数.建议:小组讨论交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命题角度1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数字问题解决数字问题,可以用代数式表示原数或新数,根据题意列出方程组.【例1】(1)一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和是8,把这个两位数加上18,结果恰好成为数字对调后组成的新的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设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x ,十位数字为y ,所列的方程组正确的是(B)A .{x +y =8,xy +18=yxB .{x +y =8,x +10y +18=10x +yC .{x +y =8,10x +y +18=yxD .{x +y =8,10(x +y )=yx(2)一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2,百位上的数是十位上数的2倍.如果把百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换,那么可以得到比原来小495的三位数,求原三位数.解:设原三位数个位数为x ,则十位数为x +2,百位数为2(x +2).由题意,得100×2(x +2)+10(x +2)+x -495=100x +10(x +2)+2(x +2),解得x =1,∴x +2=3,2(x +2)=6,∴原三位数为631.命题角度2 行程问题解决行程问题要抓住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弄清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组.【例2】(1)从甲地到乙地的路有一段上坡路,一段下坡路.如果上坡速度为8 km/h ,下坡速度为12 km/h ,那么从甲地走到乙地需要4.5 h ,从乙地走到甲地需要4.25 h .甲地到乙地上坡与下坡的路程各是多少?解:设甲地到乙地上坡路程为x km ,下坡路程为y km.由题意,得⎩⎨⎧x 8+y 12=4.5,x 12+y 8=4.25. 解得x =24,y =18. 答:上坡路24 km ,下坡路18 km.(2)甲、乙两地相距360 km ,一艘轮船往返于甲、乙两地,顺水行船用18 h ,逆水行船用24 h ,若设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km/h ,水流速度为y km/h ,则可列方程组为__{18(x +y )=360,24(x -y )=360 __.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数字问题和行程问题.2.归纳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3.让学生学会借助图表分析问题,感受化归思想.▲重点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数学问题.▲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活动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片,图片上显示的都是里程碑,里程碑上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吧!◆活动2 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探究问题】小明爸爸骑着摩托车带着小明在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是小明每隔1 h 看到的里程情况.你能确定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吗?自主探究:匀速行驶是什么含义?每个小时行驶的路程一样吗?如果设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数的十位数字是x ,个位数字是y ,那么(1)12:00时小明看到的数可表示为__10x +y __,根据两个数字之和是7,可列出方程__x +y =7__;(2)13:00时小明看到的数可表示为__10y +x __,12:00~13:00间摩托车行驶的路程是__(10y +x )-(10x +y )__;(3)14:00时小明看到的数可表示为__100x +y __,13:00~14:00间摩托车行驶的路程是__(100x +y )-(10y +x )__;(4)12:00~13:00与13:00~14:00两段时间内摩托车的行驶路程有什么关系?你能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解:根据以上分析,得方程组{x +y =7,(100x +y )-(10y +x )=(10y +x )-(10x +y ).化简得{x +y =7,y =6x .解这个方程组,得{x =1,y =6. 答: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是16.问题1:十进制数一般用字母如何表示?【归纳】两位数:a 1a 2=10a 1+a 2;三位数:a 1a 2a 3=100a 1+10a 2+a 3;四位数:a 1a 2a 3a 4=1 000a 1+100a 2+10a 3+a 4,问题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归纳】审、找、设、列、解、验、答.◆活动3 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教材P 121例题【方法指导】设较大的两位数为x ,较小的两位数为y .在较大数的右边接着写较小的数,所写的数可表示为__100x +y __;在较大的数的左边写上较小的数,所写的数可表示为__100y +x __.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解题过程,展示如下:解:设较大的两位数为x ,较小的两位数为y ,根据题意,得{x +y =68,(100x +y )-(100y +x )=2 178,化简,得{x +y =68,99x -99y =2 178, 即{x +y =68,x -y =22,解这个方程组,得{x =45,y =23. 所以这两个两位数分别是45和23.【例2】某人骑车外出旅游,已知他的路程分为上坡和下坡,上坡速度为8 km/h ,下坡速度为12 km/h ,去时他共用了4.5 h ,原路返回共用了4.25 h ,求去时上坡路长和下坡路长.【方法指导】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解:设去时上坡路长为x km ,下坡路长为y km.根据题意,得⎩⎨⎧x 8+y 12=4.5,x 12+y 8=4.25. 解得{x =24,y =18.答:去时上坡路长为24 km,下坡路长为18 km.◆活动4随堂练习1A.24 B.42 C.51 D.152.一个两位数,数字之和为7,若原数加45,等于此两位数交换其数位上的数的位置后得到的新数,则原数是多少?若设原数十位数字为x,个位数字为y,根据题意列出的下列方程组中正确的是(C) A.{10x+y=7,10x+y+45=10y+x B.{10x+y=7,x+y+45=y+xC.{x+y=7,10x+y+45=10y+x D.以上都不对3.某船顺流航行48 km用了4 h,逆流航行32 km用了4 h,求水流速度和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解: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km/h,水流速度为y km/h.根据题意,得{4(x+y)=48,4(x-y)=32,解得{x=10,y=2.答:船在静水中速度为10 km/h,水流速度为2 km/h.◆活动5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这节课的主要收获是什么?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说明:会列方程组解决数字问题和行程问题,体会模型思想.作业:课本P121随堂练习,P122习题5.6中的T2、T3、T4.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各组围在黑板前去讨论、探究,从而列方程,解方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小组荣誉感,每个学生都想积极争做最好.同时也利于教师去观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里程碑上的数
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5节的内容,本课是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的第三节,是继学完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又一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模型。
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之一,并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建模思想。
(1)学习优势: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这节内容情景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充分调动起来。
(2)学习障碍:首先学生数学化能力相对较弱,分析能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同时,本节情景问题虽然较为有趣,但相比较有一定的难度。
①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进一步体会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环节。
在情境过程中建立自己的数学体系;在观察、分析、解决中培养数学化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①准确找出问题中数量关系;
②能发现、提炼情景问题中的数学问题;
②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环节。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数字类”、“行程类”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①在问题中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②方程思想的形成。
在体现数学价值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注重突破传统的求全、求难的思想,注重现实意义和学生的兴趣,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和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实现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启发式、交流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以设“问”之方式来启发学生深思,以求“变”之方式来诱导学生灵活深刻,以“梳”导之方式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
主要目的是通过上述教学手段,模拟实际情境问题,搭建起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桥梁,突破学生在认知与实际情境问题之间的障碍,。
另外,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